弟子规出则悌

合集下载

弟子规:出则悌

弟子规:出则悌

弟子规:出则悌chū zé tì【出则悌】在日常生活中友爱兄弟姐妹xiōng dào yǒu dì dào gōng xiōng dì mù xiào zài zhōng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解说: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

在这和睦当中就存有孝道。

cái wù qīng yuàn hé shēng yán yǔ rěn fèn zì mǐn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解说: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huò yǐn shí huò zuò zǒu zhǎng zhě xiān yòu zhě hòu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解说: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zhǎng hū rén jí dài jiào rén bù zài jǐ jí dào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解说:长辈呼叫人时,自己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

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理应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chēng zūn zhǎng wù hū míng duì zūn zhǎng wù xiàn néng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解说:称呼长辈时,不能够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弟子规讲义——出则悌

弟子规讲义——出则悌

弟子规讲义——出则悌出则悌引子〈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我们在“入则孝”得部分讲完了孩子在家里应该怎么与父母相处,应该遵守哪些规矩礼节。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出则悌”得学习。

什么就是“悌”呢?“悌”得本意就是“敬爱兄长”,泛指“尊敬长辈”。

“出则悌”讲得就是,家中得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以及我们与长辈在一起应该遵守什么规矩。

“悌道”实际上就就是“孝道”得延续,因此古人往往把“孝”“悌”并称,作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得标准,并视之为做人得根本。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就是真正做到了“悌”呢?在古代,《弟子规》要求孩子与长辈在一起得时候,遵守哪些规范?注意哪些礼节?而我们今天与长辈交往得时候,又应该遵守哪些礼节呢?我们来瞧《弟子规》在“出则悌”得部分就是怎么要求得。

、传统中国得家族意识非常强,一个家族几百口人住在一起。

包括爷爷奶奶、叔叔大爷、表哥表弟都住在一起。

“悌道”对于维系传统社会家族与睦,起到了巨大得作用。

可就是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样庞大得家族已经很少了。

现在我们得家庭一般就就是爸爸妈妈与小朋友三口人,我们小朋友大多就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很多人都没有兄弟姐妹,那这就是不就是就就是说“悌道”这种传统美德,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用了呢?当然不就是,在现代社会中“悌”得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学、朋友之间得尊重友爱。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

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得意思就就是在家要好好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解释:当哥哥姐姐得要友爱弟妹,作弟妹得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与睦相处,一家人与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弟子规之出则悌》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弟子规之出则悌》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

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

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出则悌》译文做兄长的应该善待弟弟,当弟弟的应该恭敬兄长。

兄友弟恭,父母心中就快乐。

孝道就在其中了。

兄弟之间少计较财物,就不会有怨恨。

说话时能包容忍让,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生活中饮食、坐卧、行走,应谦虚礼让,长幼有序。

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有事呼唤他人,就应该立即替长辈传达,如果那人不在,自己应当主动帮忙。

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在长辈面前,要谦恭有礼,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

路上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好,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就恭恭敬敬退后站立,等长辈离去。

不论骑马或乘车,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辈大约离开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离开。

长辈站立时,晚辈应陪立,不可以先坐下来。

如果长辈坐定,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

与长辈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但是回答的音量太小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

有事到长辈面前,应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

长辈问话时,应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

对待叔叔伯伯等长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兄长一样友爱。

弟子规出则悌的故事

弟子规出则悌的故事

弟子规出则悌的故事悌的意思就是友爱,《弟子规》里“弟”应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

周公的故事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

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

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就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

周公听到这样的谣言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儿为难,自己就辞职到山东去居住了。

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气很好,就带着人马到宫廷外去看看,走在路上,突然天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这时成王就感觉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妥当,上天才会有这些异象产生。

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就发现了周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祈祷文,成王打开祈祷文一看,当看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兄长武王能够延寿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成王内心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惭愧,这么好的叔叔,我居然听信谣言,还让叔叔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

结果成王亲自到山东把周公请回来,请周公制礼作乐。

所以,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并付诸实行的。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周公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的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对兄弟的真诚,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来的人文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只有这样,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

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王的两个儿子,孤竹君王选定叔齐为君王的接班人,但叔齐的父王孤竹君王去世之后,叔齐就主动将君王让给兄弟伯夷,伯夷说:“要你当君王,这是父王的任命。

”于是伯夷就逃走了,但是叔齐还是不肯当君王,结果叔齐也逃走了。

于是,大家就拥立孤竹君王的中子当君王了。

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二人认为周武王这是很可耻的行为,于是二人不吃周朝的粮食,归隐到首阳山,采吃野菜充饥,结果饿死了。

伯夷叔齐二人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的人们来看,肯定觉得他们二人是傻子,有福不享,大概神经有问题。

《弟子规》出则悌: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弟子规》出则悌: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弟子规》出则悌: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前面是讲对钱财,还有言语,如何与自己的兄弟姊妹相处。

你能与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将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处。

这些重要之外,我们的饮食也是非常的重要,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规范,也是特别的要注意到。

这里就举到了饮食,应该怎么样才符合礼节?坐的姿势,还有走路的礼节,又应该如何?这里讲到‘长者先,幼者后’。

如果我们跟长辈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礼让长辈。

长辈走在前面,做晚辈的应该走在后面,走在后方,一定要礼让长辈。

如果我们没有礼让,我们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晓得这个次第怎样,这样就是没有礼节。

我们想一想,年纪大的人或者尊长,他们走路行动比较缓慢,我们走在后面,同时也可以看顾他们。

你能礼让长者,长者也会很欢心。

“长者先,幼者后”。

这个长和幼当然可以从年龄上来分,也可以从辈分上来分,长辈走在前,幼辈走在后,也能够从级别上面来分,领导走在前,部署走在后。

这个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里面,这个长幼、他的定义就不同了,就不能够死板,总之要有一颗尊敬长上的这种心。

这种先后的顺序,它是一种自然之道,《大学》里面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

”自然界它就自然有了那种先后的顺序。

“物有本末”,本是根本,末是枝末,每件事情也有始有终。

所以人知道了先后的顺序,这就已经近道了,也就是知道自然的法则、客观的规律了。

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

如果我们看到现代这一辈能敬老尊贤,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他也会尊敬我们。

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告诫自己的子女,不管是对自己的亲人也好,将来在外头也一样,面对老者,我们应该要礼让。

懂得礼让,这是很好的美德,做晚辈的一定要注意到。

《弟子规》的《出则第》原文及释义

《弟子规》的《出则第》原文及释义

《弟子规》的《出则第》原文及释义《弟子规》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弟子规》的《出则第》原文及释义,欢迎参考!《出则弟》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出则弟】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

请看第八条:【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

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

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

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

“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

“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

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闹闹。

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怄气,也是不孝。

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

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

弟子规出则悌心得体会

弟子规出则悌心得体会

弟子规出则悌心得体会首先,笔者认为《弟子规》对悌的教育内容涵盖了很多方面,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也有实践层面的指导。

在理论层面,书中对悌的内涵和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明确指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鞠,不敢不勉”,并提出了“教子贵知荣辱”的观点。

这些都表明了悌作为一种美德,对于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悌的实践方法,如要求“事无大小,悌为先”,“樽俎刀俎,不敢辱长”。

这些条文不仅为我们明确了怎样行悌之道,也为我们提供了实践指导,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悌的理念。

其次,笔者认为《弟子规》中悌的教育内容不仅涉及到家庭关系,还对社会交往和处世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指导。

在书中,对于悌的内涵和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仅是要求在家庭中要尊敬长辈,也要求在社会交往中要尊重他人。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在言行举止上要符合礼仪规范,既要“言谏尊长,勿揭短”,也要“慎啬用,无故伐”。

这种对悌的全面教育,不仅是在道德修养上的要求,更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处世态度和社交技巧上的指导。

这使悌成为了一种综合的美德,不仅要求我们在家庭中能够尊敬长辈,也要求我们在社会中能够和睦相处,以礼待人。

另外,笔者认为《弟子规》对悌的教育内容还涉及到了对自身修养的要求和提升。

在书中,不仅要求我们尊敬长辈,更是要求我们能够时刻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书中提到“言谨和,义正词严”,“朝起早,夜眠迟”,这些都表明了悌不仅仅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更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

悌作为一种美德,要求我们不仅能够做到尊敬长辈,更要求我们在言行举止上要能够体现出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悌之道,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家庭的人。

最后,笔者认为《弟子规》对悌的教育内容还具有时代性和普世性。

虽然《弟子规》是在古代中国写就的一部文化经典,但其中对悌的教育内容却是具有普世意义的。

在当今社会,尊敬长辈和他人、遵守社会规范、提升自身修养,这些都是我们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弟子规》“出则悌”

《弟子规》“出则悌”

【长呼人,即代叫,人 不在,己即到。】
即代叫:就代为呼叫。
易解: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
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 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 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 为目的。”青少年守则明言:助人 为快乐之本。)
“叫”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叫”,对于中国古代传 统来讲,认为大声说话是很辛苦的事,伤神,所以不 能让长辈高声叫。例如:太监说退朝,没有皇帝说退 朝,没有皇帝站起来说下班,为什么?这都是规矩, 旁边人代叫,旁边人代说。第二个“叫”是找,不一 定要叫,尊长要去找谁,小辈应该代劳,多走几步, 别让长辈劳动。 现在很多晚辈,爷爷奶奶叫人,我不管,你自己找吧。 如果找的人不在呢?古人的规定,你自己要马上回来。 为什么?第一,复命。第二,问问老人家,还有什么 事情我可以做的吗?这样的一种习惯,已经有很多孩 子不知道了,这些规矩已经不懂了。
赵 孝 争 死
• 汉赵孝,字常平,与其弟 礼相友爱。岁饥,贼据宜 秋山,掠礼,将食之。孝 奔贼所,曰,礼病且瘠, 不堪食,我体肥,愿代之。 礼不允,曰,我为将军所 获,死亦命也,汝何辜。 兄弟相抱大哭,贼被感动, 并释之。事闻,诏分别迁 授。
李绩的故事
• 李绩一生,经战阵无数,早在瓦岗寨时,他从李密征战, 就为瓦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归唐后,又屡从唐太宗征讨 ,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为大唐王朝的建立, 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来在攻灭东突厥,平定薛延陀等重大 军事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大唐王朝的稳定、强 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所得赏物,大都分赐手下将士。 大功成就,常推功于别人,故而人尽死力。
《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首先要求孩子 从小培养长幼有序的观念和照料长辈的意识。接 下来,《弟子规》则通过描述在日常生活中,孩 子和尊长相处时的各种情境,对孩子的行为提出 了具体的要求。首先,当孩子遇见尊长的时候, 应该怎样称呼才是合乎礼节的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 出则悌
3. 或饮食 4. 长呼人 或坐走 即代叫 长者先 人不在 幼者后 己先到
兄弟争刑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孔融十六岁那年,哥哥孔褒的一个朋友叫张俭,因为得 罪了一个朝廷大官,逃到孔融家里。孔褒当时恰好不在家, 孔融见张俭走投无路,就把他藏了起来。 后来事情泄露,孔融和孔褒都被抓进了官府。受审时, 孔融抢着说:“张俭是我藏的,我哥哥一点也不知道。有罪 的话,由我一个人来承担。”哥哥孔褒坚决不同意,说: “张俭是我的朋友,他是来投奔我的,有罪应该我来承当。” 正当兄弟两人为承担罪责争执不下时,他们的母亲赶来说: “我是家长,家里不管出了什么事,都应当由我来承担。” 最后,那个朝廷大官只好判了孔褒有罪。
骑下马_____ 过犹待_____
进必趋 _____ 事诸父 事诸兄 路遇长 长无言
_____ 视勿移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二、连一连
骑下马
兄道友 言语忍
幼勿坐
忿自泯 弟道恭
长者坐
长者立
命乃坐
乘下车
亲有过___怡吾色___ 亲有疾___昼夜侍___ 丧尽礼___事死者___
出则悌
兄道友 财物轻 或饮食 长呼人 称尊长 路遇长 骑下马 长者立 尊长前 进必趋 事诸父 弟道恭 怨何生 或坐走 即代叫 勿呼名 疾趋揖 乘下车 幼勿坐 声要低 退必迟 如事父 兄弟睦 言语忍 长者先 人不在 对尊长 长无言 过犹待 长者坐 低不闻 问起对 事诸兄 孝在中 忿自泯 幼者后 己先到 勿见能 退恭立 百步余 命乃坐 却非宜 视勿移 如事兄
兄弟睦 言语忍 长者先 人不在 对尊长 长无言 过犹待 长者坐 低不闻 问起对 事诸兄
孝在中 忿自泯 幼者后 己即到 勿见能 退恭立 百步余 命乃坐 却非宜 视勿移 如事兄
一、填一填
_____弟道恭 兄弟睦_____
_____怨何生 言语忍_____ 长呼人_____ 人不在_____
_____或坐走 长者先_____ 称尊长_____ 对尊长_____
第二篇 出则悌
11.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



兄道友 财物轻 或饮食 长呼人 称尊长 路遇长 骑下马 长者立 尊长前 进必趋 事诸父
弟道恭 怨何生 或坐走 即代叫 勿呼名 疾趋揖 乘下车 幼勿坐 声要低 退必迟 如事父
《弟子规》
第二篇 出则悌
1.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2.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兄弟情
七步诗 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郭沫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植
第二篇 出则悌
5. 称尊长 6. 路遇长 勿呼名 疾趋揖 对尊长 长无言 勿见能 退恭立
7.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第二篇 出则悌
8. 长者立 9. 尊长前 10. 进必趋 幼勿坐 声要低 退必迟 长者坐 低不闻 问起对 命乃坐 却非宜 视勿移
程门立雪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游酢(zuò)、 杨时见程颐于洛(今 洛阳),时盖年四十 矣。一日见颐,颐偶 瞑坐,游酢与时侍立 不去。颐既觉,则门 外雪深一尺矣。” —— 《宋史· 杨时传》
弟 子 规
入则孝 出则弟
入则孝
父母呼___父母命___ 父母教___父母责___
冬则温___晨则省___
事虽小___苟擅为___
出必告___居有常___
物虽小___苟私藏___
亲所好___亲所恶___
亲爱我___亲憎我___ 谏不入___号泣随___ 丧三年___居处变___
身有伤___德有伤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