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康复训练
神经康复的三种方法

神经康复的三种方法导言神经康复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和促进神经系统康复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神经康复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本文将介绍神经康复的三种主要方法,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一、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一种通过物理手段来刺激神经系统,促进康复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物理疗法包括:1. 热疗热疗是指利用热能刺激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的方法。
常见的热疗包括热敷、温泉疗法和超声热疗等。
热疗可以减轻炎症,缓解疼痛,促进神经再生和恢复。
2. 冷疗冷疗是指利用冷能刺激神经系统,降低炎症反应和减轻疼痛的方法。
常见的冷疗包括冷敷、冷水浴和冰敷等。
冷疗可以减轻神经损伤引起的炎症和肿胀,促进康复。
3. 电疗电疗是指利用电流刺激神经系统,促进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的方法。
常见的电疗包括电刺激、电灸和电针等。
电疗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运动协调能力。
物理疗法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安全可靠,广泛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指通过合理使用药物来促进神经康复的方法。
常用的神经康复药物包括:1. 神经营养物质神经营养物质是指能够提供神经细胞所需营养物质的药物,如维生素B族、氨基酸和核苷酸等。
这些物质可以改善神经代谢,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
2. 神经保护剂神经保护剂是指能够保护和修复神经细胞的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和抗氧化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神经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促进神经再生和恢复。
3. 神经调节药物神经调节药物是指能够调节神经活动和改善神经功能的药物,如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抑郁和焦虑,促进康复。
药物治疗可以在其他康复手段的基础上,加速神经修复和康复过程。
三、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指通过各种康复技术和训练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
常见的康复训练包括:1. 物理康复训练物理康复训练是指通过各种物理手段和方法来促进患者的康复,如理疗、康复器械训练和等。
神经恢复锻炼方法如下

神经恢复锻炼方法如下
神经恢复锻炼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锻炼: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神经系统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
可以选择适量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或一些针对神经恢复的锻炼,如口腔、手指、手掌的练习等。
2. 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转移到有趣的活动或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比如听音乐、看书、画画等,有助于使大脑得到更丰富的刺激,促进神经再生。
3. 技能训练:例如弹琴、下棋、编织等手工活动,使手、眼、脑协调运动,训练神经系统的协同能力。
4. 身体感知与轻松练习:通过深呼吸、放松眼睛、头部轻转等练习,提高身体感知和放松度,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疲劳,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5. 脑力训练:通过电子游戏、智力益智类游戏等,可以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注意力、反应能力等,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总的来说,神经恢复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锻炼,方法的选择还需要考虑自身的健康状况。
同时,平时也要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
惯,避免疲劳和过度紧张。
尺神经损伤康复训练方法

尺神经损伤康复训练方法
首先,尺神经损伤康复训练的第一步是保护受损神经,避免进一步的损伤。
患者应避免过度用力或受到外力撞击,保持受损部位的稳定,避免扭曲或拉伸。
其次,康复训练的关键是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患者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手部功能锻炼,如握力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等。
这些锻炼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提高手部的灵活性和力量。
另外,物理治疗也是尺神经损伤康复训练的重要部分。
物理治疗师可以通过热敷、冷敷、按摩等手段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受损神经的修复。
此外,一些特殊的物理治疗设备如电刺激仪、超声波等也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除了以上的方法,心理调适也是尺神经损伤康复训练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心理调适可以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康复的信心,更好地应对康复训练中的各种问题。
最后,合理的饮食和作息也是尺神经损伤康复训练中需要注意
的方面。
患者应保证充足的营养,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有助于促进神经的修复。
同时,合
理的作息安排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保持良好的身
体状态。
总之,尺神经损伤康复训练方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综合
运用多种方法,包括保护神经、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心理调适以
及合理的饮食和作息。
希望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生和康复师的指导,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尽快恢复健康。
祝愿所有患者早日康复!。
康复训练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作用

康复训练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作用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中风、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常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无力、协调能力下降、言语障碍等严重后果,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困扰。
而康复训练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一、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训练概述康复训练是通过一系列的系统、有针对性的运动和活动,旨在促进患者的各项功能恢复或提高,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来说,康复训练可以通过恢复或重建神经系统通路,改善肌力、协调能力和言语能力等方面,提高患者的功能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康复训练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作用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后遗症。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物理治疗、语言训练和功能训练等手段,帮助中风患者重建受损的神经通路,提高患者的肌力和协调能力。
此外,康复训练还可以通过言语训练,帮助中风患者恢复言语能力,提高交流能力。
三、康复训练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作用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肌肉僵硬、震颤等症状。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动作训练和平衡感训练等手段,帮助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肌肉僵硬和平衡能力,减轻症状的影响。
此外,康复训练还可以通过认知训练,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康复训练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作用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肢体瘫痪、膀胱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功能训练和自助训练等手段,帮助脊髓损伤患者重建受损的神经通路,提高患者的肌力和协调能力。
此外,康复训练还可以通过膀胱训练,帮助脊髓损伤患者恢复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康复训练,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可以改善肌力、协调能力和言语能力等方面,提高患者的功能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神经重建康复训练

神经重建康复训练神经重建康复训练是一种针对中风、脊髓损伤、脑外伤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
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患者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神经重建康复训练的特点、方法以及其在康复领域的应用。
一、神经重建康复训练的特点神经重建康复训练是一种综合性、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康复需求是独特的,因此训练方案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该方法为患者提供了个体化的康复计划,以满足其特定的康复需求。
二、神经重建康复训练的方法1. 物理疗法:包括运动训练、理疗、康复器械等。
通过适度的肌肉锻炼和康复器械的辅助,患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提高运动功能。
2. 认知训练:通过认知训练,患者可以培养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认知训练可以通过解题、记忆游戏等方式进行。
3. 功能训练:针对患者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功能障碍,开展相应的功能训练。
例如,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自主进食、洗漱等。
4. 运动疗法:采用瑜伽、太极等运动方式,通过舒缓身体的紧张情绪,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
5. 言语疗法:对于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言语疗法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语音训练、口腔肌肉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语言交流能力。
三、神经重建康复训练的应用神经重建康复训练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以下是该方法在几种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1. 中风患者:对于中风患者,神经重建康复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肢体运动能力、言语能力以及认知能力。
通过运动疗法、言语疗法等综合性训练方法,中风患者可以在康复过程中逐渐恢复自理能力。
2. 脊髓损伤患者:脊髓损伤常常导致肢体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重建康复训练可以通过运动疗法和物理疗法来帮助脊髓损伤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 脑外伤患者:对于脑外伤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神经重建康复训练可以通过认知训练来帮助他们提高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训练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训练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各种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病、脑外伤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运动、感觉、认知和语言等方面的丧失或功能障碍。
为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训练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探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训练的方法、原则和效果。
一、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训练的方法1. 生理治疗法生理治疗法是通过物理手段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促进神经组织的恢复和再生。
常见的生理治疗方法包括热敷、冷敷、电疗、按摩、推拿等。
这些方法能够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
2. 运动康复训练法运动康复训练法是通过特定的运动训练,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常见的运动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肌力训练、协调训练、步态训练等。
通过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可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稳定性,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并帮助他们重新获得日常生活的独立性。
3. 认知康复训练法认知康复训练法是通过认知训练和功能恢复训练,帮助患者改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
认知康复训练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问题解决训练等。
通过这些训练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重新适应社会生活。
二、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训练的原则1. 个体化每位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都不同,因此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训练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
医生和康复师应该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和功能损失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
2. 渐进性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患者付出持久的努力。
康复训练应该从易到难,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
患者应该根据自身能力和康复进展逐渐提高训练量,以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3. 多学科合作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需要康复师、医生、护士和社会工作者等多学科的合作。
只有各个学科间的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神经系统病变的康复原则和方法

神经系统病变的康复原则和方法引言神经系统病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
康复治疗对于恢复和提高神经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神经系统病变的康复原则和方法。
一、个体化康复计划1. 康复评估:针对每位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调查、身体检查、神经系统评估等。
确立准确的诊断,并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
2. 目标设定: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和目标,制定具体、可行的治疗方案。
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符合患者能力水平,以便达到逐步恢复功能的效果。
3. 多学科团队合作:由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团队,共同制定并执行康复计划。
二、药物治疗配合1. 药物选择:根据疾病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中风患者,抗凝血、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再发风险。
2. 药物副作用管理:一些药物在治疗神经系统病变时可能出现副作用,例如肌肉僵硬、头晕等。
医生应认真监测患者的反应,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品。
三、康复训练方法1. 物理疗法:包括理疗和运动疗法。
通过针对性的按摩、牵引、温暖等手法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运动疗法则通过进行适量的运动和锻炼来加强肌力、增加灵活性。
2.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师通过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和工作能力,设计相应的康复方案。
例如,培养或恢复携带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
3. 言语治疗:主要针对语言障碍患者进行辅助训练。
通过语言、听力和认知功能的康复,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交流能力。
4. 心理治疗:神经系统病变不仅身体上有障碍,同时也给患者的心理状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应对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
五、日常生活适应1. 饮食注意:根据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调整饮食,选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和胆固醇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2. 安全保护:为了防止因神经功能受损而引发危险和伤害,在家中或工作场所加强安全措施,例如铺设地毯以减少跌倒风险,并确保遵循正确操作规程。
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的康复训练方法

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的康复训练方法神经内科是指研究和治疗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的学科,该科常见的疾病包括中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脑震荡等。
这些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功能。
康复训练是神经内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和再生。
本文将介绍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的康复训练方法。
一、中风的康复训练方法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部供血中断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
中风后的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平衡问题等。
针对中风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和功能训练。
物理治疗主要通过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和平衡训练来改善肢体功能。
该方法可以通过理疗师的指导和辅助设备的使用,促进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范围的恢复,提高患者的行走和动作能力。
语言康复主要针对中风患者的语言障碍问题。
通过语音训练、听觉训练和语言理解训练等方法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语言康复需要专业的语言治疗师的指导和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功能训练主要是针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能障碍,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通过日常活动的重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这些功能。
这种训练需要康复师的指导和适当的辅助设备的使用。
二、帕金森病的康复训练方法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
帕金森病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
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的首要治疗方法,通过合理使用多巴胺类药物来缓解症状。
神经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适当的药物方案,并定期进行调整和评估。
物理治疗主要通过肌肉伸展、功能锻炼和平衡训练来改善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
在物理治疗中,康复师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通过理疗和康复训练来帮助患者改善姿势和行走能力。
运动疗法包括舞蹈疗法、太极拳等。
这些运动形式可以通过舞蹈动作和太极拳的流畅性和律动性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训练神经系统疾病的特点是“疾病与障碍共存”,所以康复治疗训练护理应与抢救同期进行。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训练护理的第一原则是无论怎样严重疾病和残废的患者,都必须从其发病的第一天起就考虑到有朝一日他有可能会恢复其正常和令人满意生活方式;第二原则是必须使康复护理工作尽早付诸实施,以期帮助患者恢复至最满意状态。
一、良肢位的正确摆放与保持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肢体在功能恢复过程中会出现痉挛,由于痉挛产生的异常姿势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患者一人院就应开始注意良肢位的摆放与保持,采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体位和抗痉挛的模式o 1.良肢位的摆放下肢屈髋屈膝,上肢肩胛骨向前伸肘腕。
(1)仰卧位:在肩胛后方放一薄垫,纠正肩胛内旋内收,肩稍外旋,伸肘腕,手指伸展,防止手指屈曲痉挛;下肢呈膝、髋自然屈曲;踝关节保持背屈。
(2)健侧卧位:患肩前屈90°左右,手平放于枕头上,伸肘,下肢患侧膝、髋屈曲,放于支持枕上使髋稍内旋。
(3)患侧卧位:患肩前伸,伸肘前臂旋后,腕指伸展,患侧下肢稍后伸,屈膝,健侧下肢放于患肢前方,其下垫枕,注意患肩不能受压,防止肩关节损伤。
一天24小时都维持完全的抗痉挛体位实行起来不太可能,但部分抗痉挛体位必须保持。
首先考虑肩、髋关节。
平卧位屈曲的膝外应放枕头,防止屈膝位控制不住突然髋外旋造成股内收肌拉伤,不要将患手放于胸前以防上肢屈肌痉挛o2.良肢体位用物普通荞麦皮枕头1-2个,脚下用板1—2个,垫枕2个。
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保持良肢位用的枕头,以身高约1.70—1.75米、体重约70-75公斤的男性患者为模特。
(1)头部用普通荞麦皮枕头为宜,头与床的角度≥15°左右。
目的:保持呼吸道通畅。
(2)卧位:保持体位的枕头同样以普通荞麦皮枕头为宜,身体与床的角度为100-120°左右。
目的:保持体位,防止压疮。
1)膝关节下垫枕:①内芯材料以普通装箱用塑料物品包裹薄海绵后再包裹白色外套;②高度20cm,长度65cm;③优点:轻、硬度适宜,易保持体位。
2)肩关节下垫枕:①内芯材料同膝关节垫枕;②肩关节方向高10cm,手指方向高16cm,长度80cm;③如果在手指方向连接一家务用四指连棉手套更佳(适宜春、秋、冬季使用);④此枕能将整个患肢全部托起,易保持体位、省地方,适合医院病床。
二、床上训练1.伸肘训练取仰卧位。
治疗者一手放于肱骨远段支持,保持肩前屈90°,同时发出伸肘指令,使患者努力伸直肘关节。
患者进一步可进行主动伸肘后,令其反复做伸曲肘、摸对侧肩的训练。
肩不能控制前屈位时应给予帮助。
2.双上肢上举仰卧位,在下肢良好体位下双手掌相触,手指交叉相握,患拇在上(称Bobath握手),用健臂带动使肘伸直,做全范围的肩前屈运动。
前屈终点手掌翻转,使患侧前臂旋后,肩外旋。
患肩由被动逐渐增加主动程度。
手掌相触可保持一定程度的肩外旋。
这个训练对于维持关节活动度、体会肩关节空间位置和运动觉、增强对患肢的认识都很重要。
3.患侧上肢上举治疗者一手帮助维持患者的肘关节伸直,帮助带动患侧上肢上举。
最初的独立活动可训练上举90°位的稳定控制,将上肢带到此体位下,鼓励患者伸肘和肩向上挺住,可用手给一触及目标引导。
待控制能力提高后进行小范围有控制的活动,直到全范围的活动,并能控制在任何角度。
4.桥式运动上肢伸直放于体侧,双下肢(立膝位)屈膝、髋,足平踏于床上,用力下踩将臀抬起并控制住,下肢保持稳定,尽可能达到充分伸髋,保持2-3秒,勿憋气。
通常最开始训练时需帮助患者放置好下肢,在膝部给予向下的压力,甚至帮助抬臀。
因患侧下肢用力时伸肌张力增高,需帮助固定膝、踝来保持稳定的体位。
逐渐过渡到独立完成桥式运动,且充分完成后可适当给予阻力。
此动作变得容易完成后,可以在臀抬起后再抬起健侧下肢,保持单足支撑,即单桥运动。
桥式体位是一个良好的抗痉挛体位,是自理训练的第一步。
如果不能做好强而有控制的桥式运动,就很难达到充分地伸髋,而这必将影响正常的行走,另外桥式运动也为坐、站活动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Bobath翻身法由仰卧位到侧卧位。
双髋、膝屈曲,双上肢Bobath握手伸肘,肩上举约90°,头转向侧方,健侧上肢带动患肢伸直肘向前送,向翻身侧用力转动躯干,同时向同一侧摆膝,完成肩胛带、骨盆带的共同摆动,达到侧卧。
这一过程中治疗者应站在转向的一侧,以解除患者害怕摔下的顾虑。
初期可给予适当的帮助,治疗者用手做目标,引导患者上肢向一侧带动或帮助摆膝。
向患侧翻身较向健侧容易,但需注意勿使患肩受损。
6.起坐训练由侧卧位开始,健足推动患足,将小腿移至床缘外。
患侧坐起时,将健侧手掌插在患侧腋部支撑,用力推动躯干,手掌边推动边后撤,同时躯干用力侧屈至坐起。
有困难时,治疗者可在膝、小腿部推压或由颈部向上推以帮助坐起。
健侧坐起时用健肘支撑将躯干推起来完成,但此动作易使本已有患侧躯干肌痉挛的情况加重,故一般能够完成后就不需再训练。
7.挤压肩关节仰卧位,患侧上肢充分伸肘上举。
治疗者一手握住患手,手掌相对腕背伸,另一手放于肘部,保持肘伸直,将肱骨推人关节窝。
同时帮助患者做前屈、外展运动。
患者需注意体会此过程中的感觉,患者可进一步主动用力送肩推治疗者的手活动肩胛骨,这时治疗者可推压给予阻力。
此活动也可在健侧卧位下进行。
8.牵伸躯干肌仰卧位,患侧下肢屈膝、髋内旋,治疗者一手下压患膝同时一手作用于患肩,使患侧躯干肌受到缓慢持续牵拉,以此使痉挛的肌肉放松,控制拇指关键点降低手屈肌的痉挛,可在此位置下训练手指伸展。
9.肘关节旋前、旋后活动因旋前肌紧张造成旋后困难,通过利用持续牵拉旋前肌后快速牵拉旋后肌,而后马上令患者做手掌向上翻的前臂旋后动作,治疗者可顺势给予适当的助力。
10.骨盆带摆动运动功能的恢复是由躯干开始、从近端至远端顺序进行的。
摆髋是早期髋控制能力的重要训练。
仰卧立膝位,双膝一同从一侧向另一侧摆动。
患侧跟上健侧髋由外旋位向内旋位摆动的过程是此项活动的难点,开始可适当给予帮助。
11.分夹腿运动在同上的体位下,两髋同时做外旋到中立位的反复运动,回位困难时可在健膝内侧施加阻力,加强联合反应来促进患髋由外旋回到中立位,因髋控制能力差分腿时易过猛外旋损伤内收肌,因此应注意保护。
进一步可进行患腿分、合活动o12.仰卧位屈膝运动下肢抗重力肌痉挛造成屈膝困难,所以应进行屈膝运动。
在仰卧位下膝由伸展位开始做屈膝运动,足跟不能离开床面。
初期有困难可在稍屈膝位开始,治疗者可帮助控制足跟不离床或稍给予助力。
13.仰卧位床边屈膝髋关节始终保持伸展位,小腿放于床缘外,治疗者帮助保持踝背屈,避免重力影响,活动过程中不应伴有足下蹬。
此动作已脱离共同运动。
14.俯卧位屈膝俯卧位时髋关节为伸展状态,向后钩腿屈膝,用力屈膝时易同时产生足内翻、屈髋,治疗者应帮助控制,伸髋下屈膝也可在站立位下进行。
三、坐位训练1.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可分为三级。
一级静态平衡,这是患者最早就能进行的相对容易完成的动作。
训练时让患者坐于椅子上或床边,双足平放于地上,双手放于膝部,保持稳定,如有困难可稍加帮助调整体位。
开始时患者多易向患侧倾倒,可以先在Bobath反射抑制肢位下保持坐位平衡,这样既可以牵伸痉挛的侧屈肌,同时也是辅助下坐位平衡训练。
另外,也可以被动牵伸患侧侧屈肌。
坐位平衡训练时患者前面可放一面镜子,以弥补位置觉障碍的影响,使患者能通过视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体位。
静态平衡完成后需进一步进行二级自动态平衡训练,即自行躯干腰部活动。
训练动态下的平衡,可让患者去取不同方向、高度的目标物或转移物品,由近渐远增加困难程度。
三级他动态平衡,是在静态平衡下治疗者从前、后、左、右各个不同的方向给患者施加推力,打破静态平衡,使患者尽快调整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在给予推力的同时应注意保护患者,以防摔倒。
通过平衡训练不断增强躯干肌的控制能力,提高平衡反应水平,为站立行走做好准备。
在此训练中应诱发出患侧的保护性姿势反射,这也是一种促通。
2.坐位下患肢持重训练坐位双足平放于地面,双上肢Bobath握手伸肘,肩充分前伸,躯干前倾,抬头,向前、向患侧方向触及目标物。
此过程中足跟向下用力,将体重渐移至患侧下肢上。
训练负重时应注意足跟不能离地,不能出现前脚掌用力下蹬的现象,更不能试图单使健腿过度用力,因极易引起踝阵挛。
3.坐-站起训练患者坐于床边或椅子上,一般足跟距边缘5cm左右,双足在同一水平或患足稍偏后,上肢像上述前倾持重训练一样,躯干前倾双腿负重,将重心向前移到足前掌部,伸膝伸髋,抬臀离开床面后挺胸直立。
治疗者可在患膝和髋部给予帮助。
站起后治疗者可继续用膝顶住患膝防止“打软”,注意此过程中应防止在站立瞬间健足后移造成健侧下肢单独负重站起的情况。
治疗者可用足在患者患足后抵住。
躯干前倾是屈髋的过程,而不是弯脊柱和低头。
4.站-坐训练由站立到稳定的坐下与上述相反,但更难于完成。
因为,这主要是通过股四头肌的离心性收缩来控制的,要求下肢肌群更好的协调作用。
开始治疗者可帮助屈膝上提腰带,控制坐下速度。
5.坐位下屈膝\踝背屈此训练要求屈膝过程中足跟不能离开地面。
踝背屈可在坐位膝关节自然屈曲位下进行,应防止内翻。
6.坐位下的上肢训练耸肩运动和上肢反射抑制肢位下的肩胛活动。
上肢上举和患肢独立主动上举训练等卧位时的上肢训练,也应该在坐位下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