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与交流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与交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民族。
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发生了数次文化融合和交流。
这些文化融合和交流,既有相互影响、借鉴吸收的过程,也有互相融合、共同创造的历程。
这些文化融合和交流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也对全球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古代文化交流在古代,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向外传播的。
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洲各国之间的陆上商道,从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经过甘肃、新疆进入中亚地区,然后延伸至地中海沿岸。
除了商品贸易之外,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文化、宗教、科技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的汉字、儒学、佛教、医学、天文学等文化与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和南亚地区,又吸收了该地区的技术和文化。
例如,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又将中国佛教的思想、艺术传播至西亚和北非地区,对该地区的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的文化交流不仅是向外的扩散,也有向内的融合。
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尤为明显。
南方地区的文化(如文学、音乐、绘画、诗歌)通过贸易和婚姻等途径传入北方,与北方地区的艺术结合,形成了多元的文化风貌。
二、现代文化交流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更加广泛。
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自信,在国际交流中,中国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例如,中国的国际象棋、武术、茶文化等,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世界各地的文化也不断进入中国,例如,西方文化的音乐、电影、游戏等,在中国年轻人中非常流行。
这种文化融合和交流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今天的国际社会中,彰显了全球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互鉴的新特点。
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带来的影响文化融合和交流不仅能带来文化创新和文化融通,还能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和谐共存。
例如,各国运动员在奥运会奋力拼搏,展示了自己民族的运动文化,也欣赏着其他民族的运动文化,从而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彼此了解和尊重。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在古代,这些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塑造中国独特的民族和文化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一、古代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从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由于战争和迁徙的原因,各个少数民族开始逐渐向中原地区迁移。
这种迁徙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习俗发生了交融,甚至互相影响。
这种迁徙和交往的历史背景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基础。
二、政治统一与文化融合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中,政权的统一与民族的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往往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不同民族的统一管理。
然而,政治统一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行为,更是文化交融的缩影。
在政治统一的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也随之交融。
例如,秦朝的统一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字和制度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现代汉字和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
三、商贸交流与文化融合古代的商贸交流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东西方的文化得以相互交融。
不仅仅是物质贸易,更是精神和文化的交流。
西方的宗教思想、医药学、艺术等等都得到了传播和融合,使得中国的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
四、宗教交流与文化融合古代的宗教信仰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因素之一。
佛教的传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和道教的融合。
佛教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汉字文化和宗教信仰相结合,在文学、绘画、建筑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五、地理因素与文化交融中国地理的广阔和多样性也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提供了条件。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的气候、自然资源和历史背景皆不相同,不同民族在这些区域上生活了数千年。
这使得各地区之间形成独特的习俗、文化和方言。
然而,这种多样性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

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一、填空题1.中国古代与海外交往的几条主要通道被称为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海上丝绸之路【解析】海上丝绸之路从海上沟通着中国与外国的交往,史书中最早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达印度洋的海路,即从今越南北部、广东、广西港口出发,经东南亚抵达今印度东岸和斯里兰卡。
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到红海的海路。
2.公元前138~前126年______通西域以后,我们的祖先就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张骞【解析】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往西域寻找被匈奴驱逐的大月氏人,以便与之联合,共同抗击匈奴。
在途中被匈奴扣留达十年之久,逃脱后,经楼兰、龟兹,翻越葱岭,经大宛、康居,终于到达大月氏,却遭拒绝。
尽管这一次未能与大月氏取得联盟,但却打通了一条由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使汉人与西域各国都互相了解到对方的存在和文化。
3.唐朝时日本来中国留学的学生被称为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遣唐使【解析】对于中日之间的交流,日本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势,先后派出使团、留学生和学习佛法;在唐代,从公元630年~公元834年的两百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其中有16次到了中国。
4.唐朝时______和尚六次东渡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鉴真【解析】扬州大明寺僧人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排除一切险阻,六次冒死东渡,终于在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东渡成功,并且在日本弘扬律宗,为中日文化交流写下光辉的一页,他自己也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
5.______翻译“四书”传到欧洲。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利玛窦【解析】利玛窦于公元1582年来华传教,并在1593年将“四书”译成拉丁文。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二、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汉唐—— 西域·佛教 汉唐之际中国吸纳的外来文化主要是南 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 南北朝时期,佛教僧人进一步把佛教思 想和儒道思想相融合,开始创 造具有中国色彩的佛教宗派。 唐代的艺术因吸收佛教文化 而更加瑰丽多彩。 石窟艺术是人们欣赏古代佛教艺术的最 好的殿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其他文化领域也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一、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 汇的有关情况,使学生明白中国文化是各民族 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国文化曾对亚欧各国文化 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中原文化与北方及南方文化交融的途径。 2、 少数民族在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 3、 中外文化两次大交汇的时间及内容,中 国文化对亚欧各国的影响。
第一节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三大文化类型即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定居农耕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游牧文化的交融北方游牧民族指东北内蒙边陲的守卫者西北部的拓荒者主要民族有东北的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西北的回族土族撤拉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藏族等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 中外文化交汇
藏族的医学及其经典著作《四部医典》 布达拉宫 《藏文大藏经》 藏传佛教 回族民歌“花儿” 元代天文学家扎 马鲁,明代航海家郑和,进步思想家 李贽 四、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 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一是汉代。汉匈文化交流频繁。 二是北朝。孝文帝 三是唐朝。唐太宗说:“自古皆贵 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中国人习惯于把人的精神融于自然 界之中,并把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进。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人把二者置 于对立状态。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控制 自然,向自然开战 “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有何现实意义(利与弊) “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其思想 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代中国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共融

近代中国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共融近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生共荣的国家,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共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文化的多元共融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近代中国的民族融合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清朝统治者在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实行的“海洋政策”开放了对外贸易的大门,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和传教士来华定居。
这些外来文化的输入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同时也带来了对外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富有活力。
随着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和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融合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抵抗列强侵略的运动中,各民族的团结和合作成为了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
辛亥革命时期,汉、回、蒙、藏、维吾尔等各民族共同奋起抗击帝国主义,终结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抗争奠定了近代中国多民族共和国的基础。
近代中国的文化多元共融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得到了更多的展现与尊重。
各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促进中国文化的传统创新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闽南文化、粤剧艺术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为中华文化的多元共融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多元共融也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和电影等领域。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相互碰撞、融合,产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文学作品,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的多元共融特点。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文化多元共融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跨国合作、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等活动层出不穷,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更加开放包容,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元素,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文化传统。
文化概论 第三章

【羌族民居】
【南北朝时裤褶】 裤褶是北方游牧民 族的传统服装。 基本款式: 上身-齐膝大袖衣, 下身-穿肥管裤。
这种服装面料, 常用较粗厚的毛布 来制作。
(三)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 1.冲突、战争; 2.文化互补,民族融合。
北方游牧民族 先后在中原建立十六个政权:
民族舞蹈是起源 于人民生活中的肢 体动作语言,以日 常活动抽象化为表 现形式.亦可称为 土风舞、民俗舞蹈 或国际民俗舞蹈各地的 特色音乐服装也有 相互的搭配,表现 形式十分丰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参考】
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强调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 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以及它应有的地位。少数民族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不可缺少和不可分割的有 机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是国家“八五”哲学 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由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 家林耀华领衔主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是该项目 的研究成果之一】
【山西 雁门关】
【雁门古道】
【雁门关长城】
朔州市的雁门关外 自战国起至元朝,硝 烟不断,千余年的连 绵战火,在雁门关外 留下无数边塞、城堡、 烽火台,汉民族文化 和游牧民族文化在这 里碰撞、冲突、交流、 融合。
【游牧民族】
“游牧”是指终年随 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 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 业经营方式。
第三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 与中外文化交汇
■ 文化是社会成员共享的思想、行动和感觉的方 式及其产品。它是由人创造又通过调节人的思想 和制约人的行动来向人提供生存秩序和生活意义 的观念现实。
■ 文化的结构三层面: 1.基础结构(物质及技术) 2.结构(组织制度) 3.上层建筑(观念或意识形态)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宽和时间上的延展。
中国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便决非自我禁锢的系统。
以迁徙、聚合、贸易、战争为中介,中华各族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相激相荡,中国文化因此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第一节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秦汉以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文化类型: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
中国文化以中原定居文化为中心,经历三千年相冲突又相融合的历史整合,形成今天的面貌。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1、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对峙。
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线为边际线。
400毫米等降水线的东南,是受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风影响的湿润地区,适宜农业发展。
400毫米等降水线西北部,占压倒优势的是游牧经济。
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亦即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说:“中国”是有城廓可守,墟市可利,田土可耕,赋税可纳,婚姻仕进可荣的地区;“夷狄”则无城廓、耕地,不知礼仪,迁徙无定,以游牧为主,全民善骑战,极其勇猛剽悍。
汉时的匈奴,唐时的突厥,宋时的契丹、女真、党项,以及后起的蒙古,都是典型意义上的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生活流动,生产方式落后,性格强悍,“以弓马之利取天下”。
中原民族,当他们相对衰弱时,便退守农耕区边界线;相对强大时,则西出邀击,远征漠北。
汉武帝“发十万骑”远征匈奴,明成祖“五征漠北”,便是农耕民族向游牧人主动出击的实例。
为着确立一种退可守、进可攻的态势,中原农耕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历尽艰辛,耗费巨大财力、物力、人力,修筑起万里长城,创造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明长城的线路走向,几乎与前述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这恰恰说明,长城是中华文化圈内农耕与游牧这两大部类文明形态的分界线,是农耕人护卫先进农耕文明,使其不致在游牧人无止境的袭击中归于毁灭的防线。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选题意义:5千个日升月落,5千个春夏秋冬见证了中国文化的萌芽于成长。
公元前221年,这个多民族国家实现了统一,在此之后的岁月中,众多民族主宰过这个国家,因此,多民族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发展。
中国文化的复杂性由此体现,研究中国文化从民族开始,立足于民族,最终通过民族这一载体呈现。
至今,由56个民族团结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了多民族文化展示的舞台。
1840年起,中国不得不面对与外国文化交汇的问题。
越来越频繁的交流使百姓的文化生活多样化,中国文化渐渐变得多面玲珑。
经过多年的沉淀,带着几千年的吸收,中国文化走进了21世纪。
有传统有新潮,多变的中国文化正以它强大的包容性发扬于世界。
欲探究中国文化,民族与世界不可忽视,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他们催生了伟大的中国文化。
丰富的中国文化因为民族,因为世界而精彩出众。
想要发展就得回眸,以史为鉴,追本溯源,从中国文化的本源,发展历程开始探究。
摘录鸦片战争后,具有先进性和野蛮性双重性格的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激烈冲突。
面对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无力应对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回答不了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时代课题。
进行文化选择,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先后进行了三次文化选择,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引领中国新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指明了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
---《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中的中国文化选择》王明明从两个层面来讨论与指陈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一是外在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世界与人类的动态平衡、和谐发展引起的需要;一是内在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解决现代西方思想内在矛盾的多元性引起的需要。
关于前一需要,拟从亨廷顿的观点说起,而后一需要则从当代数种西方思想的根本形态说起。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如要成功应对这两项挑战也需要自身的提升和创造,即实现自我的世界化与现代化.----《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成中英人类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多民族国家的文化由各民族的文化创造汇聚而成,从而具有共通的基本属性;基本属性寓于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汉唐——西域· 佛教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是在汉唐期间,尤以汉代 和唐代为盛。汉代和唐代吸纳的外来文化,从地域来 说,主要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以及南亚次大陆, 季羡林先生的《西域文化》对此有详细的描述。从内 容上来说,主要是佛教哲学。
三、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中外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 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中叶,这次文化大交汇已延绵 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之中。也就是说,这次文化 大交汇有始无终。
北方游牧民族指中国北方、东北、西北部少数民 族,主要有东北的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 鄂伦春族等,西北的回族,土族,撤拉族、保安族、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等。这些民族大都过着游牧、 半游牧的生活 。 在文化方面,他们大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的 民族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还使用几种文字,宗教 和自然神崇拜在少数民族中有着较深的影响。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流与融合 中外文化交汇
第一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二、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 交融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四、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文化交融的方式主要是移民和教化。由于 中国历代王朝大多建都北方,相比之下,双方 的冲突、战争较少,之间的接触也不太多,因 此,在文化上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迹象并不明显。 但是通过相互移民和朝廷的教化,双方也有一 个文化补充过程。一方面是游耕民族不断被 “汉化”,另一方面,是汉人与南方少数民族 杂居,不少汉人也被“夷化”。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进行交融主要通过 战争、贸易、迁移的途径。
除了上述三种方式外,通婚也是中原民族与游牧 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形式。
二、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南方山地游耕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和南部, 包括西南的彝族、白族、傣族、景颇族、苗族等,南 部有壮族、瑶族、土家族等等。 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具有不同于中原农耕文化的诸 多特征:一是在耕作方式上刀耕火种。二是过着迁徙 不定的游动生活。三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尚处于 不成熟的状态。
第二节
中外文化交汇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汉唐——西域·佛教 三、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四、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重视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 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2)在对待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 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西方文化则奉行“个 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 (3)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 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 下”。
四、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 受影响最大的是朝鲜和日本
(二)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科技、艺术、学术 思想三个方面: 1.器用技术在西方的传播 2.各门艺术在欧洲的传播 3.哲学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 贡献是多方面的。我们现在许多衣食住行和歌舞娱乐 的方式都是从少数民族地区传过来的。
1.经济生活方面 2.衣着服饰方面 3.日常起居方面 4.音乐、舞蹈方面 5.文学方面 6.史学方面
四、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一是汉代 二是北朝 三是唐朝
第二次文化大交汇与第一次文化大交汇有所不同:第 一次文化交汇时,两汉是对落后于本土文化的西域草 原文化的吸收,魏晋唐宋时期是对与本土文化水平不 相上下的南亚次大陆文化的借鉴。第二次文化大交汇 与第一次文化交汇有所不同:第二次文化交汇,是中 国人吸收文化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文化(后来包括美 国和日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收的外来文化仍 然主要是欧美文化,故此,也属于第二次文化大交汇 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