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配色着色的基本常识
塑料颜色配色

一、塑料着色的目的在塑料制品中,需要着色的大约占80%左右。
其目的如下:①增加制品的美感以吸引消费者欲望,尤其是一些民用制品,如日用品、玩具等。
②提高产品的耐候性,主要是通过着色剂防紫外线功能而实现。
③专门用途:用于指示目的,交通信号灯,有红、黄、绿颜色;电线黑色为接地线等。
在军事上,如军绿色(ZCPE-2601)。
在农业上,不同农作物可用不同颜色的地膜覆盖,如西红柿用红地膜、人参用黄地膜,都可明显提高产量。
二、塑料配色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1、着色剂的性能着色力、色光、耐热性、耐光性、耐迁移性等。
2、塑料的基本性能塑料本身的颜色;塑料的透明性;塑料的色光。
3、塑料成型加工的工艺条件4、塑料加工助剂类型特性及其添加量三、塑料着色配方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选用的颜料品种应尽量少塑料配色应选用的着色剂品种越少越好,如果能用二拼色解决就不采用三拼色,选择品种多不仅配色麻烦,且容易带入补色使颜色灰暗。
另外选用的品种越多,这些品种因分散性,着色力等因素会给配色试样和生产中带来的系统误差也越大。
2、注意颜料的色光塑料着色用颜料有不同色光,例如,炭黑和钛白粉因粒径大小不同分别呈蓝光和黄光,酞菁蓝BS呈红光,而酞菁蓝BGS呈绿光,永固黄GG呈绿光,永固黄HR呈红光,如果用酞菁蓝BGS与永固黄GG配色会使配出的绿色鲜艳,而酞菁蓝BS与永固黄HR配色会使配出的绿色发暗。
在配制浅色塑料制品时,着色剂的色光的影响给配色带来的困难更大。
3、选用性能相同的颜料塑料配色应注意选用日晒牢度和耐候性相近的品种,否则配制的塑料制品因性能差异太大,在户外曝晒后,颜色变得面目全非。
同时在加工过程中,也会因耐热性能差异太大,受加工温度变化引起色泽变化。
塑料配色也应注意选用分散性相近的品种,如采用难分散有机颜料和易分散无机颜料配色,在加工过程中因生产过程中的剪切力变化会引起色泽变化。
4、颜料的热色效应问题配色时要注意有些颜料的色泽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有些红颜料和钛白粉配制粉红色,在加工温度下,会使正常的粉红色变成很深的橙色,这种橙色只有在室温下24h后才会转变为粉红色。
塑料色粉调色配方口诀

塑料色粉调色配方口诀
1.选择合适的颜色:首先要根据你想要调出的颜色,选择适合的塑料色粉。
2. 确定比例:根据你需要的颜色深浅程度,确定不同颜色塑料色粉的比例。
3. 搅拌均匀:将所需颜色的塑料色粉加入到透明的塑料袋中,加入一定量的塑料颜料稀释剂,然后用手摇晃袋子,让颜料充分混合,达到均匀的效果。
4. 颜色调整:如果混合的颜色不满足你的需要,可以加入适量的颜料稀释剂和其他颜色的塑料色粉,调整颜色直到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5. 手动调色:调色配方口诀最重要的是手动调色,因为每个人的手感不同,所以手动混合可以让你更好地掌握颜色的深浅程度,达到更加精确的效果。
6. 注意保存:调出的颜色可以直接使用,但如果需要保存,应该放置在防潮、密封的容器中,避免颜色干燥或变质。
- 1 -。
第1节 配色的基础知识

塑料配色着色的基本知识第一节配色的基础知识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而混合这七色光,或混合两种互补色光,又可以得到白光。
物体的颜色,只有在光的照射下才能显现出来。
用不同的色光,照射相同的物体,所看到的物体颜色也是不同的,因为照射光本来的颜色不同,被物体吸收和反射的色光当然也就不一样,可见,颜色只有眼睛对物体反射或透射光的感觉,并不是物体本身的属性。
一、配色着色基本概念与定义:配色就是在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基础上,配出令人喜爱、符合色卡色差要求、并在加工与使用中不变色的色彩。
在塑料成型过程中,大部分原料需要加入色料,使之具有特定的色彩或特定的光学性能,称之为给塑料着色,即配色。
着色工艺仅与选用的色料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与塑料的性能、成型参数以及使用的添加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外,塑料着色还可赋予塑料多种功能,如提高塑料耐旋光性(能使偏振面旋转的性能称为旋光性)和耐候性;赋予塑料某些特殊功能,如导电性、抗静电性;不同彩色农用地膜具有除草或避虫、育秧等作用。
即通过配色着色还可达到某种应用上的要求。
二、颜色知识:人们观察外界的各种物体,首先引起反映的是色极,它是人体视觉诸元素中,对视觉刺激最敏感,反应最快的视觉信息符号。
对色彩的注意力占人的视觉的80%左右,对形的注意力仅占20%左右。
色彩在包装、装潢、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调色必须要先掌握配色的基本原理,首先,要从颜色的基本组成学起,现按照颜色的基本特征总结如下:2.1色彩的分类:色彩分为原色、间色、复色、补色四类。
●原色:不能再分解、并能调配成其它色彩的色,如红、黄、蓝,也就是原色,即三原色(三基色)。
●间色:由两种原色调配混合而成的色,叫间色,如红与黄配为橙色,黄与蓝配为绿色,蓝与红配为紫色。
●复色:是由两种间色调制而成的色如橙配绿为橄榄色、绿色与紫色配为灰色、紫色与橙色配为棕褐色等。
●补色:是指原色中的一种再配间色,或者和复色相配而现出的色。
塑料配色着色的基本知识

塑料配色着色的基本知识塑料配色着色的基本知识配色着色_ 定义:配色就是在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基础上,配出令人喜爱、符合色卡色差要求、经济并在加工、使用中不变色的色彩。
另外塑料着色还可赋予塑料多种功能,如提高塑料耐光性和耐候性;赋予塑料某些特殊功能,如导电性、抗静电性;不同彩色农地膜具有除草或避虫、育秧等作用。
即通过配色着色还可达到某种应用上的要求。
二、着色剂:着色剂主要分颜料和染料两种。
颜料是不能溶于普通溶剂的着色剂,故要获得理想的着色性能,需要用机械方法将颜料均匀分散于塑料中。
按结构可分为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
无机颜料热稳定性、光稳定性优良,价格低,但着色力相对差,相对密度大;有机颜料着色力高、色泽鲜艳、色谱齐全、相对密度小,缺点为耐热性、耐候性和遮盖力方面不如无机颜料。
染料是可用于大多数溶剂和被染色塑料的有机化合物、优点为密度小、着色力高、透明度好,但其一般分子结构小,着色时易发生迁移。
白色颜料主要有钛白粉、氧化锌、锌钡白三种。
钛白粉分金红石型和锐钛型两种结构,金红石型钛白粉折射率高、遮盖力高、稳定、耐候性好。
炭黑是常用黑色颜料,价格便宜,另外还具有对塑料的紫外线保护(抗老化)作用和导电作用,不同生产工艺可以得到粒径范围极广的各种不同炭黑,性质差别也很大。
炭黑按用途分有色素炭黑和橡胶补强用炭黑,色素炭黑按其着色能力又分为高色素炭黑、中色素炭黑和低色素炭黑。
炭黑粒子易发生聚集,要提高炭黑的着色力,要解决炭黑的分散性。
珠光颜料又叫云母钛珠光颜料,是一种二氧化钛涂覆的云母晶片。
根据色相不同,可分为银白类珠光颜料、彩虹类珠光颜料、彩色类珠光颜料三类。
购买颜料,必须了解颜料的染料索引(C.I ),C.I 是由英国染色家协会和美国纺织化学家和染色家协会合编出版的国际性染料、颜料品种汇编,每一种颜料按应用和化学结构类别有两个编号,避免采购时因对相同分子结构、不同叫法的颜料发生误解,也有利于使用时管理和查找原因。
塑料的配色着色原理和工艺

塑料的配色着色原理和工艺塑料配色着色是指在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向塑料中添加颜料或着色剂,使塑料制品获得不同的颜色。
以下是塑料配色着色的原理和工艺。
一、塑料配色着色原理:1.吸收光原理:塑料着色剂选择具有吸收一定波长光线的颜料,在光线照射下,颜料吸收一些波长的光,反射其他波长的光,从而呈现出相应的颜色。
2.散射光原理:通过选择透明的塑料着色剂,使光线在塑料内部发生散射,达到着色的效果。
3.吸收散射光原理:选择同时具有吸收和散射光线能力的颜料,使塑料能吸收一部分波长的光线,并将其余波长的光线散射出来,从而呈现不同颜色。
二、塑料配色着色工艺:1.干法着色:即将颜料粉末直接混合在塑料原料中,通过熔融混合的方式使颜料均匀分散在塑料中。
该方法成本较低,适用于熔体挤出、压塑、吹塑等工艺。
2.湿法着色:将颜料制成粉状,然后与溶剂形成混合物,通过喷涂或涂覆的方式将着色剂均匀地附着在塑料表面。
该方法可以实现更精细的着色效果,适用于注塑、薄膜吹塑等工艺。
3.染色法:将溶解好的着色剂和塑料原料混合,然后通过浸泡或吸附的方式使颜料渗入塑料内部。
该方法适用于非晶态塑料或纤维加工。
4.预染色法:在塑料制品生产前,将着色剂预先加入到塑料颗粒中,经过造粒和加热融合成型后,形成着色均匀的塑料颗粒,可直接用于塑料制品的加工。
该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除了以上常用的塑料配色着色工艺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着色方法,如电热解着色、电子束辐照着色等。
这些方法通常需要在特殊的设备和工艺条件下进行,适用于特殊要求的塑料制品制造。
总结:塑料配色着色的原理是通过选择具有吸收或散射光线能力的颜料,使塑料获得不同的颜色。
常见的塑料配色着色工艺包括干法着色、湿法着色、染色法和预染色法等。
这些工艺根据塑料制品的工艺特点和着色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以达到所需的配色效果。
塑料配色知识

塑料的配色是塑料着色中的关键,只有配好颜色,才能制备出色泽适宜的产品。
在配色过程中,首先要弄清制品的应用要求,并根据塑料材料的着色性能,选择适用的着色剂。
在选色时技术人员应严格检查可用颜料的颜色、着色力、分散性、性能、加工均衡稳定性、混合性和成本等方面后,便可选择出使用的颜料,初步确定用量。
选色和配色效果的好坏,除依赖于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要求技术人员有健全的视觉功能。
同时要依赖于高技术含量的配色仪器及设备。
本文就塑料配色程序与配色方法。
1.配色程序配色是着色的重要环节之一,配色首选是进行初步配方的设计,然后就是对初步配方进行调整,使之适合于规模生产,且保证塑料制品颜色的均匀一致性。
1.1 初步配方的设计(1)根据塑料制品整体设计的要求,寻找出与标准色样相近似的样品作为参照物。
参照物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着色效果的好坏。
为了便于寻找到较佳的着色参照物,平时应多积累、多制备些着色塑料色板或塑料色料以备参照,同时还应把自己选色经验和教训编成相应的着色配方,以供参考。
(2)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应仔细观察分析塑料制品(样品)的颜色色光、色调及亮度等,确定颜色属性,确定所用颜色是透明色,还是不透明色,其中是否含有其他特殊颜料)(如荧光颜料、金属颜料等,然后根据孟塞尔颜色系统颜色。
(3)从色调、亮度、浓淡度等方面反复比较与标准色样和参照物的差别,在此基础上对参照物的着色剂配方进行修正,拟定出初步配方。
或者按照孟塞尔颜色系统标定原理设计所需颜色,并拟定初步配方。
1.2 调整配方按照拟定的初步配方进行实物着色试验,将制得着色实样与标准色样和参照物一起进行比较,进一步调整着色配方。
然后根据调整后的配方再制备实样进行比较,再调整配方,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实样色调与标准色样相同或达到最接近标准色样的令人满意的程度为止。
最后确定着色配方进行生产。
不过选定的颜色通常会与实际生产中塑料制品所呈现的色泽不尽相同,导致这些差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颜色称量误差。
塑料配色着色的工艺管理及配色流程

塑料配色着色的工艺管理及配色流程目录1.塑料配色制品为什么会褪色?2.塑料着色的基本原理及条件3.塑料的配色、着色工艺及管理3.1、塑料配色的定义:3.2、着色剂:3.3、配色着色工艺:3.4、配色管理和仪器4.塑料配色具体步骤1.塑料配色制品为什么会褪色?塑料着色制品受多种因素影响会发生褪色。
塑料着色制品的褪色与色粉的耐光性、抗氧性、耐热性、耐酸碱性以及所用树脂的特性有关。
下面是对塑料着色发生褪色因素的详细分析:1). 着色剂的耐光性着色剂的耐光性直接影响制品的褪色,受强光照射的室外制品,所用着色剂的耐光(耐晒)等级要求是一个重要指标,耐光等级差,制品在使用中会很快褪色。
耐候制品选用的耐光等级应不低于六级,最好选用七、八级,室内制品可选四、五级。
载体树脂的耐光性能对颜色的变化也有较大影响,紫外线引发的树脂照射后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出现褪色。
在母料中加入紫外线吸收剂等光稳定剂,可提高着色剂和着色塑料制品的耐光性能。
2). 耐热性耐热性颜料的热稳定性是指在加工温度下颜料热失重、变色、褪色的程度。
无机颜料的成份为金属氧化物、盐类,热稳定性好,耐热性能高。
而有机化合物的颜料则在一定温度下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和少量分解。
特别是PP、PA、PET制品,加工温度在280℃以上,在选着色剂时一方面要注重颜料的耐热度,一方面要考虑颜料的耐热时间,通常要求耐热时间为4-10min。
3). 抗氧化性某些有机颜料在氧化后发生大分子的降解或发生其他变化而逐渐褪色,此过程一是加工中的高温氧化,二是遇强氧化剂(如铬黄中的铬酸根)发生的氧化。
色淀、偶氮颜料与铬黄混合使用后,红色会逐渐减退。
4). 耐酸碱性着色塑料制品的褪色和着色剂的耐化学品性(耐酸碱性、耐氧化还原性)有关。
如钼铬红耐稀酸,但对碱敏感,镉黄不耐酸,这二种颜料和酚醛树脂对某些着色剂起强还原作用,严重影响着色剂的耐热性、耐候性并发生褪色。
针对塑料着色制品的褪色,应根据塑料制品的加工条件和使用要求,对所需颜料、染料、表面活性剂、分散剂、载体树脂和防老化助剂的上述性能进行综合评定后才可选用。
塑料的配色、着色原理和工艺

深圳晨美颜料色母粒有限公司
塑料的配色、着色原理和工艺
一、塑料配色的定义:
二、定义:配色就是在红、黄、蓝(三原色)三种基本颜色基础上,配出令人喜爱、符合色卡色差要求、符合客户希望得到的颜色、经济并在加工、使用中不变色的色彩。
另外塑料着色还可赋予塑料多种功能,如提高塑料耐光性和耐候性;赋予塑料某些特殊功能,如导电性、抗静电性、抗菌性能等特殊材料;不同彩色农地膜具有除草或避虫、育秧等作用。
即通过配色着色还可达到某种应用上的要求。
二、着色剂:
颜料和染料
颜料特性:颜料是不能溶于普通溶剂的着色剂,故要获得理想的着色性能,需要用机械加温混练等方法将颜料均匀分散于塑料中。
颜料分类:按结构颜料可分为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
无机颜料:
优点:热稳定性好、有非常好的耐候性能、光稳定性优良、价格低、分散性能优越。
例如:钛白粉、碳黑等。
钛白粉系列:主要有钛白粉、氧化锌、锌钡白三种。
钛白粉分金红石型和锐钛型两种结构,金红石型钛白粉折射率高、遮盖力高、稳定、耐候性好。
钛白粉在原厂出厂时如果没有进行分散加工,在配色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料配色着色的基本知识塑料配色着色的基本知识配色着色_ 定义:配色就是在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基础上,配出令人喜爱、符合色卡色差要求、经济并在加工、使用中不变色的色彩。
另外塑料着色还可赋予塑料多种功能,如提高塑料耐光性和耐候性;赋予塑料某些特殊功能,如导电性、抗静电性;不同彩色农地膜具有除草或避虫、育秧等作用。
即通过配色着色还可达到某种应用上的要求。
二、着色剂:着色剂主要分颜料和染料两种。
颜料是不能溶于普通溶剂的着色剂,故要获得理想的着色性能,需要用机械方法将颜料均匀分散于塑料中。
按结构可分为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
无机颜料热稳定性、光稳定性优良,价格低,着色力相对差,相对密度大;有机颜料着色力高、色泽鲜艳、色谱齐全、相对密度小,缺点为耐热性、耐候性和遮盖力方面不如无机颜料。
染料是可用于大多数溶剂和被染色塑料的有机化合物、优点为密度小、着色力高、透明度好,但其一般分子结构小,着色时易发生迁移。
白色颜料主要有钛白粉、氧化锌、锌钡白三种。
钛白粉分金红石型和锐钛型两种结构,金红石型钛白粉折射率高、遮盖力高、稳定、耐候性好。
炭黑是常用黑色颜料,价格便宜,另外还具有对塑料的紫外线保护(抗老化)作用和导电作用,不同生产工艺可以得到粒径范围极广的各种不同炭黑,性质差别也很大。
炭黑按用途分有色素炭黑和橡胶补强用炭黑,色素炭黑按其着色能力又分为高色素炭黑、中色素炭黑和低色素炭黑。
炭黑粒子易发生聚集,要提高炭黑的着色力,要解决炭黑的分散性。
珠光颜料又叫云母钛珠光颜料,是一种二氧化钛涂覆的云母晶片。
根据色相不同,可分为银白类珠光颜料、彩虹类珠光颜料、彩色类珠光颜料三类。
购买颜料,必须了解颜料的染料索引( C.I ), C.I 是由英国染色家协会和美国纺织化学家和染色家协会合编出版的国际性染料、颜料品种汇编,每一种颜料按应用和化学结构类别有两个编号,避免采购时因对相同分子结构、不同叫法的颜料发生误解,也有利于使用时管理和查找原因。
三、配色着色工艺:配色着色可采用色粉直接加入树脂法和色母粒法。
色粉与塑料树脂直接混合后,送入下一步制品成型工艺,工序短,成本低,但工作环境差,着色力差,着色均匀性和质量稳定性差。
色母粒法是着色剂和载体树脂、分散剂、其他助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着色剂的粒料,制品成型时根据着色要求,加入一定量色母粒,使制品含有要求的着色剂量,达到着色要求。
色母粒可以按欲着色树脂分类,如ABS 色母粒,PC 色母粒,PP 色母粒等;也可按着色树脂加工艺分类,有注塑、吹膜、挤出级三大类母粒。
色母粒由于对颜料先进行预处理,有较高的着色力,用量可降低且质量稳定,运输、贮存、使用方便、环境污染大为降低。
分散剂通过对颜料的润湿、渗透来排除表面空气,将凝聚体、团聚体分散成细微、稳定和均匀的颗粒,并在加工过程中不再凝聚,常用分散剂为低分子量聚乙烯蜡,对于较难分散的有机颜料和炭黑采用EVA 蜡或氧化聚乙烯蜡,合成低分子量聚乙烯蜡和聚乙烯裂解法制的低分子量聚乙烯蜡有很大差别。
其他助剂有偶联剂、抗氧剂、光稳定剂、抗静电剂、填料等,视要求和品种而定加入量,称为多功能母粒,再如加入光亮剂,有利于模塑制品脱模和提高制品表面光亮度。
色母粒的性能指标有色差、白度、黄度、黄变度、热稳定性、氧指数、熔体流动速率等,当然颜料的细度、迁移性、耐化学性、毒性也与色母粒性能有关,有些指标在专门用途中十分重要,如纤维级母粒的压滤值(DF 值)细度。
四、配色管理和仪器配色管理的硬件有测色计及处理测得数据的计算机。
测色计可分为分光光度计和色差计两种,代替人眼测定色彩,去除人为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分光光度计用来测定各波长对完全漫反射面的反射系数,不能直接求得色度值或色差,但通过其对数据处理便可评价色度值及其他各种数值。
分光光度计可分为采用衍射光栅分光和采用干涉滤光片分光两种类型。
先进的带内装微处理器的分光光度计,具有0% 、100% 的自动校正及倍率增加等功能,从而提高了精度。
色差计是一种简单的测试仪器,即制作一块具有与人眼感色灵敏度相等的分光特性的滤光片,用它对样板进行测光,关键是设计一种具有感光器分光灵敏度特性并能在某种光源下测定色差值的滤光片,色差计体积小、操作简便,较适宜对分光特性变化小的同一种产品作批量管理,带有小型微机的色差计,容易用标准样板进行校正和输出多个色差值。
配色管理软件有分光反向率曲线、色差公式、条件等色表示法、遮盖力表示法和雾度表示法。
分光反射率曲线用于选择着色剂时的分析,不能用来判断颜色的一致度。
色差值是色彩管理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但不同的色差公式求得的色差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注明所用色度体系或色差公式。
五、电脑配色:利用计算机进行调色配方及其管理已成功地用于塑料配色调色。
电脑配色仪具有下列功能:(1) 配色根据要求建立常用颜(染)料数据库(制备基础色板并输入)。
然后在软件菜单下把来料色板输入电脑,在键盘中点出数个候选颜料,立刻计算出一系列配方,并分别按色差和价格排序列出,供配色选择;(2) 配方修正修正电脑列出配方、其他来源配方,色差不合格时利用显示器显示的不一致的反射曲线直接通过键盘增减颜料量,直至两条曲线基本重合,得出修正后配方;(3) 颜色测量和色差控制测量着色剂的着色强度、产品的白度、产品颜色牢度、颜色色差。
由于电脑能定量表述颜色的性能指标,有利于双方的信息沟通和传递;(4) 颜色管理日常工作中的色样、配方、工艺条件、生产日期和用户等信息均可存入计算机,便于检索、查找和作为修改时的参考,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且便于保密颜色的调配标准间色是二原色等量混合的结果,不等量混合则滋生出不同色相变化。
如:红+黄=红橙(红多黄少,俗称桔红)橙色(等量混合,俗称桔黄)黄+蓝=黄绿(黄多蓝少)草绿绿色(等量混合)中绿蓝绿(蓝多黄少)深绿蓝+红=红紫(红多蓝少)紫色(等量混合)蓝紫(蓝多红少)原色适当相混:二间色适当相混:红灰色:红多,黄、蓝少黄灰:橙加黄黄灰色:黄多,红、蓝少蓝灰:绿加紫蓝灰色:蓝多,红、黄少红灰:橙加紫纯灰:黑加白色彩构成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深入步入色彩的殿堂。
原色原色是指不能用其他色混合而成的颜色。
而原色则可以混合出许许多多其他的色彩。
在依顿色相环中红、黄、蓝为三原色,他把这三种原色的标准定为:红:不带蓝也不带黄味的红色。
黄:不带绿也不带红味的黄色。
蓝:不带绿也不带红味的蓝色。
间色由任意两个原色混合后的色被称为间色。
那么,三原色就可以调出三个间色来。
它们的配合如下: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以上原色色像混合所得的橙、绿、紫既是我们所说的间色。
复色由一种间色和另一种原色混合而成的色,被称为复色。
复色的配合如下:黄+橙=黄橙红+橙=红橙红+紫=红紫蓝+紫=蓝紫蓝+绿=蓝绿黄+绿=黄绿所得得六种复色为:黄橙、红橙、红紫、蓝紫、蓝绿、黄绿。
白色越加色彩亮直至达到极限白色,黑色越加色彩越暗直至达到极限黑色。
这样由原色、间色、复色组成了一个有规律的12种色相的色相环,如同彩虹的接续,在这个色相环中,每一种色相都有它自己相应确定的位置。
色彩原理-色相、明度、纯度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一般人往往只停留在对色彩的表层认识,也就是对红、黄、蓝、绿(色相部分)等较纯颜色的分辨。
如果碰到淡一点的色就加一个“浅”字,重一点的色就加一个“深”字,而一旦遇到中间调的色就称之为“旧”了。
这种对色彩简单地认识,对要进入美术专业学习的人来讲是远远不够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对色彩原理不够理解所致。
如何走进神秘,丰富的色彩世界,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我们不妨借用色立体的结构原理,来说明构成色彩理论的三大基本要素: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和以之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阐述方便,我们先弄懂有关名词的概念和图列演示。
色立体色立体是借助与三维空间的透视理论,立体的表现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的一种色彩坐标体系。
这种坐标的构成方式,可以帮助你学会从平面的角度分析理解色彩在空间的延续。
色相色相是色彩最明显的特征,是指色彩的相貌而言,一般用色相环来表示。
通常的色相环有12色,20色,24色,100色。
明度明度示指色彩的明亮程度,一般用明度轴来表示。
纯度纯度示指色彩的纯净的程度,可以用纯度阶段表现。
有了识别这三中色彩的能力,你就初步掌握了色彩变化的规律,无形中开阔了自己的色域。
使你认识色的能力不只停留在表层,而是走上科学的识别色彩、理解色彩的专业化道路。
色彩原理-色相对比因色相的差别色彩对比关系被称为色相对比.色相对比是一种相对单纯的色彩对比关系,视觉效果鲜明,亮丽.一般来讲色相对比可借色相环做辅助说明,根据色相环排列的顺序我们把相对比归纳成六个方面,说明它的对比规律和视觉效果.1、同一色相对比所谓同一色相,是指两个颜色在色环上位置十分相近,大约大5摄氏度左右.在对比关系上也就是一个色与相邻的另一个色的对比,因为两者相距非常近,故色中的同种因素多,产生的对比效果就弱,在色彩学中被称为同一色相对比,从视觉的角度讲也可以称为弱对比。
2、类似色对比类似色相的概念是指两个颜色在色相环上的位置大约在45度左右,距离较近,两色之间色差不大。
就对比而言,它们的对比关系被称为类似色对比,从视觉的角度讲属于中弱对比。
比较同一色相对比,它显得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不失和谐。
3、对比色对比对比色相的两色在色相环上相距较远,两色之间的共同因素相对减少,在色环上的距离大约在100度左右,两色对比被称为对比色对比,它们的视觉效果鲜亮、强烈,也被称为中强对比。
4、互补色相对比互补色相对比是指两色的位置在色相环直径的两端,是色距最远的两个色,这两色相距180度,那么它们的对比关系则是最强烈、最富刺激性的,在色彩学中被称为互补色相对比,就视觉来讲则是强对比。
5、全色相环色相对比全色相环上12色或6色的对比,称为全色相环色相对比,但由于色相很多,容易产生杂乱、不安定及难以形成统一效果的缺点,因此在组织色彩时一定要注意色块大小面积的处理和色调的选择。
6、全色相秩序对比这种对比手法主要是指色相的推移,可在色相环上取全色相的1/3、2/3或全色相进行秩序推移,这种方法构成的画面使色彩有光感,显得绚丽夺目。
熟练掌握色相对比的方法会为每个初学色彩者今后运用纯色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使你从中感悟、体验到色相之间的无穷变化和强烈的表现力。
因色彩明度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关系被称为明度对比。
色彩明度关系有着两个方面的含义:1、色彩自身的明暗关系(不加黑、白色)2、色彩混入黑、白色后所产生的明暗关系。
我们这里讲的明度对比,是根据第二种含义而言,也就是将色彩混入黑、白色后所产生的明暗现象如何进行组合、搭配使之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色彩明度的差别一般以色立体明度推移为基础,常用的是以孟塞尔色立体为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