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塑料配色的探讨
塑料颜色配色

一、塑料着色的目的在塑料制品中,需要着色的大约占80%左右。
其目的如下:①增加制品的美感以吸引消费者欲望,尤其是一些民用制品,如日用品、玩具等。
②提高产品的耐候性,主要是通过着色剂防紫外线功能而实现。
③专门用途:用于指示目的,交通信号灯,有红、黄、绿颜色;电线黑色为接地线等。
在军事上,如军绿色(ZCPE-2601)。
在农业上,不同农作物可用不同颜色的地膜覆盖,如西红柿用红地膜、人参用黄地膜,都可明显提高产量。
二、塑料配色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1、着色剂的性能着色力、色光、耐热性、耐光性、耐迁移性等。
2、塑料的基本性能塑料本身的颜色;塑料的透明性;塑料的色光。
3、塑料成型加工的工艺条件4、塑料加工助剂类型特性及其添加量三、塑料着色配方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选用的颜料品种应尽量少塑料配色应选用的着色剂品种越少越好,如果能用二拼色解决就不采用三拼色,选择品种多不仅配色麻烦,且容易带入补色使颜色灰暗。
另外选用的品种越多,这些品种因分散性,着色力等因素会给配色试样和生产中带来的系统误差也越大。
2、注意颜料的色光塑料着色用颜料有不同色光,例如,炭黑和钛白粉因粒径大小不同分别呈蓝光和黄光,酞菁蓝BS呈红光,而酞菁蓝BGS呈绿光,永固黄GG呈绿光,永固黄HR呈红光,如果用酞菁蓝BGS与永固黄GG配色会使配出的绿色鲜艳,而酞菁蓝BS与永固黄HR配色会使配出的绿色发暗。
在配制浅色塑料制品时,着色剂的色光的影响给配色带来的困难更大。
3、选用性能相同的颜料塑料配色应注意选用日晒牢度和耐候性相近的品种,否则配制的塑料制品因性能差异太大,在户外曝晒后,颜色变得面目全非。
同时在加工过程中,也会因耐热性能差异太大,受加工温度变化引起色泽变化。
塑料配色也应注意选用分散性相近的品种,如采用难分散有机颜料和易分散无机颜料配色,在加工过程中因生产过程中的剪切力变化会引起色泽变化。
4、颜料的热色效应问题配色时要注意有些颜料的色泽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有些红颜料和钛白粉配制粉红色,在加工温度下,会使正常的粉红色变成很深的橙色,这种橙色只有在室温下24h后才会转变为粉红色。
塑料配色方案

塑料配色方案塑料配色方案引言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与塑料产品接触。
塑料在各个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日常生活用品、家具、电子设备等。
在设计塑料产品时,选择合适的配色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塑料配色方案,帮助您在设计塑料产品时做出更好的决策。
1. 考虑产品功能和使用场景在选择塑料配色方案之前,首先要考虑产品的功能和使用场景。
不同的产品功能和使用场景对色彩的要求是不同的。
例如,家具产品可能需要采用温暖和舒适的色彩,而电子产品可能偏向于冷静和现代感的色彩。
因此,在选择塑料配色方案时,要根据产品的功能和使用场景进行合理的选择。
2. 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对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选择塑料配色方案时,需要考虑到色彩的心理效应,以达到产品设计的目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色彩心理效应:- 红色:激发情感,增加注意力。
- 蓝色:冷静和放松,提升专注力。
- 黄色:活力和快乐,增强刺激感。
- 绿色:安静和平和,有助于放松和平衡。
根据产品的定位和目标用户群体,选择合适的色彩心理效应,可以使塑料产品更加吸引人。
3. 色彩的搭配原则在塑料配色方案中,色彩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色彩搭配原则:- 单色调配:选择同一色系中的不同色调进行搭配,可以营造出简约、稳定的感觉。
- 互补色搭配:选择位于色彩光谱中互相对立的颜色进行搭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视觉吸引力。
- 类似色搭配:选择相邻的颜色进行搭配,可以营造出柔和、和谐的感觉。
- 三色搭配:选择位于色彩光谱中等距离的三种颜色进行搭配,可以形成平衡和活力的感觉。
根据产品的特点和目标用户群体,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原则,可以使塑料产品更加美观和协调。
4. 考虑材料特性不同类型的塑料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如光泽度、透明度、透光性等。
在选择塑料配色方案时,要考虑材料的特性对颜色的影响。
例如,透明度较高的塑料可能使配色方案的颜色呈现出更明亮和鲜艳的效果,而光泽度较低的塑料可能使配色方案的颜色呈现出更柔和和暗淡的效果。
第2节 塑料配色程序和配色方法

塑料配色着色的基本知识第二节简述塑料的配色程序和配色方法塑料的配色是塑料着色中的关键,只有配好颜色,才能制备出色泽适宜的产品。
在配色过程中,首先要弄清制品的应用要求,并根据塑料材料的着色性能,选择适用的着色剂。
在选色时技术人员应严格检查可用颜料的颜色、着色力、分散性、性能、加工均衡稳定性、混合性和成本等方面后,便可选择出使用的颜料,初步确定用量。
选色和配色效果的好坏,除依赖于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要求技术人员有健全的视觉功能。
同时要依赖于高技术含量的配色仪器及设备。
一、配色程序:配色是着色的重要环节之一,配色首选是进行初步配方的设计,然后就是对初步配方进行调整,使之适合于规模生产,且保证塑料制品颜色的均匀一致性。
1.1初步配方的设计:1.1.1根据塑料制品整体设计的要求,寻找出与标准色样相近似的样品作为参照物。
参照物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着色效果的好坏。
为了便于寻找到较佳的着色参照物,平时应多积累、多制备些着色塑料色板或塑料色料以备参照,同时还应把自己选色经验和教训编成相应的着色配方,以供参考。
1.1.2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应仔细观察分析塑料制品(样品)的颜色色光、色调及亮度等,确定颜色属性,确定所用塑胶颜料是透明色,还是不透明色,其中是否含有其他特殊颜料(如荧光颜料、金属颜料等),然后根据孟塞尔颜色系统颜色。
1.1.3从色调、亮度、浓淡度等方面反复比较与标准色样和参照物的差别,在此基础上对参照物的着色剂配方进行修正,拟定出初步配方。
或者按照孟塞尔颜色系统标定原理设计所需颜色,并拟定初步配方。
1.2调整配方:1.2.1确定配方:按照拟定的初步配方进行实物着色试验,将制得着色实样与标准色样和参照物一起进行比较,进一步调整着色配方。
然后根据调整后的配方再制备实样进行比较,再调整配方,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实样色调与标准色样相同或达到最接近标准色样的令人满意的程度为止。
最后确定着色配方进行生产。
不过选定的颜色通常会与实际生产中塑料制品所呈现的色泽不尽相同,导致这些差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颜色称量误差。
塑胶颜色调配及搭配原则

塑胶颜色调配及搭配原则塑胶是一种能够塑形成各种形态的弹性材料,应用广泛于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电子电气、汽车及家居用品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塑胶制品的色彩和搭配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不仅影响到产品的外观效果,还可能影响到整个市场对该品牌的认知和印象。
塑胶颜色调配是指将各种颜色的塑料颗粒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颜色丰富的塑料制品。
正确的颜色调配可以使产品更加生动、活泼,在市场中更有吸引力。
那么,要如何进行塑胶颜色调配呢?首先,需要了解基本色彩搭配原理。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所有颜色分为暖色系和冷色系两类。
暖色系包括红色、黄色、橘色等,具有热情、活力的特点;冷色系包括蓝色、绿色、紫色等,具有清新、安静的特点。
在进行塑胶颜色调配时,可以按照这个原则进行搭配,制作出更加协调、和谐的色彩组合。
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颜色的亮度、色相、饱和度等概念。
亮度指的是颜色的明暗程度,可以通过调整黑色或白色的比例来控制。
色相指的是颜色的种类,包括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不同的色相之间会有多种中间色。
饱和度指的是颜色的纯度和鲜艳程度,可以通过调整彩色颗粒的比例来控制。
在进行塑胶颜色调配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塑料材料对色彩的影响。
比如说,聚丙烯(PP)是一种不易染色的塑料,需要使用高浓度的着色剂来达到明亮的色彩效果。
而对于易染色的聚氯乙烯(PVC)或聚苯乙烯(PS)等塑料,需要控制着色剂的比例,以免产生不良的色差和不均匀的色彩。
此外,不同的塑胶颜色组合还需要考虑到使用环境和产品类型等因素。
比如说,黑色和红色的组合在运动器材等领域比较常见,而黄色和绿色的组合则更适合室内装饰等领域。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品牌形象、产品市场定位、用户需求等方面的因素,来决定最终的色彩搭配方案。
总结一下,塑胶颜色调配和搭配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基本色彩搭配原理、颜色亮度、色相、饱和度的控制、不同塑料材料对色彩的影响、产品使用环境等。
在进行塑胶颜色搭配时,需要统筹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出最佳的色彩搭配方案,以达到产品美观、实用的目的。
塑料的配色着色原理和工艺

塑料的配色着色原理和工艺塑料配色着色是指在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向塑料中添加颜料或着色剂,使塑料制品获得不同的颜色。
以下是塑料配色着色的原理和工艺。
一、塑料配色着色原理:1.吸收光原理:塑料着色剂选择具有吸收一定波长光线的颜料,在光线照射下,颜料吸收一些波长的光,反射其他波长的光,从而呈现出相应的颜色。
2.散射光原理:通过选择透明的塑料着色剂,使光线在塑料内部发生散射,达到着色的效果。
3.吸收散射光原理:选择同时具有吸收和散射光线能力的颜料,使塑料能吸收一部分波长的光线,并将其余波长的光线散射出来,从而呈现不同颜色。
二、塑料配色着色工艺:1.干法着色:即将颜料粉末直接混合在塑料原料中,通过熔融混合的方式使颜料均匀分散在塑料中。
该方法成本较低,适用于熔体挤出、压塑、吹塑等工艺。
2.湿法着色:将颜料制成粉状,然后与溶剂形成混合物,通过喷涂或涂覆的方式将着色剂均匀地附着在塑料表面。
该方法可以实现更精细的着色效果,适用于注塑、薄膜吹塑等工艺。
3.染色法:将溶解好的着色剂和塑料原料混合,然后通过浸泡或吸附的方式使颜料渗入塑料内部。
该方法适用于非晶态塑料或纤维加工。
4.预染色法:在塑料制品生产前,将着色剂预先加入到塑料颗粒中,经过造粒和加热融合成型后,形成着色均匀的塑料颗粒,可直接用于塑料制品的加工。
该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除了以上常用的塑料配色着色工艺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着色方法,如电热解着色、电子束辐照着色等。
这些方法通常需要在特殊的设备和工艺条件下进行,适用于特殊要求的塑料制品制造。
总结:塑料配色着色的原理是通过选择具有吸收或散射光线能力的颜料,使塑料获得不同的颜色。
常见的塑料配色着色工艺包括干法着色、湿法着色、染色法和预染色法等。
这些工艺根据塑料制品的工艺特点和着色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以达到所需的配色效果。
塑料配色原理

为提高塑料配色技术水平,必须要理解的三要素、物体对颜色的吸收和反射、原色与复合色的关系、互补色、色光等各种基本理论。
在此基础上,再选择合理的色料才能配出满意的颜色。
例如在配色过程中选择并色料时,要防止补色的引入。
如果引入了补色回使原有的色光变得暗钝,影响了颜色的明亮度。
在选择色料时,必须注意色料与塑料原料、助剂之间的搭配关系,其选择要点如下:
1、色料应不与树脂及各种助剂反应,耐溶性强、迁移性小、耐热性好等也就是说
色料不参与各种化学反应,如炭黑能控制聚酯塑料的固化反应,所以不能在聚
酯中加入炭黑料。
2、色料的分散性、着色力应好。
分散性不好时,影响到制品的外观性能。
着色力
差时,色料用量增加,材料成本提高。
色料的颗粒大小与分散性也有关系,色
料的粒径越小、则分散性越好,着色力也越强。
3、也应了解色料的其他性能,如对于在食品、儿童玩具方面上的塑料制品,要求
无毒,象硌黄类颜料就不应用于上述制品。
4、。
改性工程塑料配色方案

改性工程塑料配色方案一、引言改性工程塑料是一种在普通工程塑料的基础上添加了多种改性剂的高性能塑料材料。
由于改性工程塑料具有高强度、高耐热、耐腐蚀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
而改性工程塑料的配色方案在产品设计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产品的外观质感、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二、改性工程塑料的特点改性工程塑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强度:改性工程塑料在保持优异韧性的同时,具有出色的抗压、抗弯等力学性能。
2. 耐热性:改性工程塑料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力学性能稳定,不易软化变形。
3. 耐腐蚀性:改性工程塑料对酸碱、油脂等有机溶剂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
4. 加工性好:改性工程塑料具有较好的成型加工性能,可通过注塑、挤出等工艺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
基于以上特点,改性工程塑料在设计配色方案时需要考虑其高性能特性的同时,能够兼顾外观美观和实用性。
三、改性工程塑料配色原则1. 与产品功能相匹配:改性工程塑料配色应该与产品的功能特性相匹配,既能突出产品的实用性,又能增加产品的美观性。
2. 体现品牌形象:配色方案应该符合产品所代表的品牌形象,能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市场趋势导向:配色方案应该紧跟市场趋势,结合当下的潮流色彩,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四、改性工程塑料配色方案1. 色彩选择改性工程塑料的配色方案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
在选择色彩时,需要考虑产品的功能定位、使用环境、产品材质等因素,避免出现不符合产品特性的色彩搭配。
一般来说,改性工程塑料的配色可以分为主色和辅色两种。
主色通常使用在产品的主体部分,辅色则用来点缀和衬托主色,起到突出产品形状和功能的作用。
2. 色彩搭配改性工程塑料的配色方案通常包括单色搭配、对比色搭配、类似色搭配等形式。
单色搭配能够给人以简约、稳重、大气的感觉,适合用于工业产品的设计;对比色搭配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适合用于突出产品的特定部位或功能;类似色搭配能够给人以和谐、舒适的感觉,适合用于家居用品或车内配件等产品。
塑料配色知识(最新整理)

塑料的配色是塑料着色中的关键,只有配好颜色,才能制备出色泽适宜的产品。
在配色过程中,首先要弄清制品的应用要求,并根据塑料材料的着色性能,选择适用的着色剂。
在选色时技术人员应严格检查可用颜料的颜色、着色力、分散性、性能、加工均衡稳定性、混合性和成本等方面后,便可选择出使用的颜料,初步确定用量。
选色和配色效果的好坏,除依赖于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要求技术人员有健全的视觉功能。
同时要依赖于高技术含量的配色仪器及设备。
本文就塑料配色程序与配色方法。
1.配色程序配色是着色的重要环节之一,配色首选是进行初步配方的设计,然后就是对初步配方进行调整,使之适合于规模生产,且保证塑料制品颜色的均匀一致性。
1.1 初步配方的设计(1)根据塑料制品整体设计的要求,寻找出与标准色样相近似的样品作为参照物。
参照物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着色效果的好坏。
为了便于寻找到较佳的着色参照物,平时应多积累、多制备些着色塑料色板或塑料色料以备参照,同时还应把自己选色经验和教训编成相应的着色配方,以供参考。
(2)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应仔细观察分析塑料制品(样品)的颜色色光、色调及亮度等,确定颜色属性,确定所用颜色是透明色,还是不透明色,其中是否含有其他特殊颜料)(如荧光颜料、金属颜料等,然后根据孟塞尔颜色系统颜色。
(3)从色调、亮度、浓淡度等方面反复比较与标准色样和参照物的差别,在此基础上对参照物的着色剂配方进行修正,拟定出初步配方。
或者按照孟塞尔颜色系统标定原理设计所需颜色,并拟定初步配方。
1.2 调整配方按照拟定的初步配方进行实物着色试验,将制得着色实样与标准色样和参照物一起进行比较,进一步调整着色配方。
然后根据调整后的配方再制备实样进行比较,再调整配方,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实样色调与标准色样相同或达到最接近标准色样的令人满意的程度为止。
最后确定着色配方进行生产。
不过选定的颜色通常会与实际生产中塑料制品所呈现的色泽不尽相同,导致这些差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颜色称量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塑料配色的探讨
摘要塑料着色中的关键之处为配色,因为颜色配好了才能制色泽适宜的产品。
因此,在给塑料进行配色的过程中,先要将制品的应用要求弄明白,并以塑料材料的着色性能为依据,选用适合的着色剂。
本文介绍了塑料配色着色工艺和配色过程,并提出了目测配色和仪器配色这两种配色方法。
关键词塑料;配色;方法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6-0061-01
塑料着色中的关键之处为配色,因为颜色配好了才能制色泽适宜的产品。
因此,在给塑料进行配色的过程中,先要将制品的应用要求弄明白,并以塑料材料的着色性能为依据,选用适合的着色剂。
技术人员在选色时要对可用颜料的颜色、着色力、分散性性能、加工均衡稳定性、混合性和成本等方面进行严格检查,然后再选用可使用的颜料,对用量进行初步的初步。
塑料在配色过程中,要使得颜色效果达到最好,不仅要求技术人员要有专业技术知识和健全的视觉功能,同时还要依靠高技术含量的配色仪器及设备。
1 配色着色工艺
在色粉中直接加入树脂法和色母粒法是配色着色主要的两种方法。
1)树脂法就是将色粉与塑料树脂进行混合之后,直接进入制品成型工艺环节,这样的方法不仅工序短,成本也不高,不足之处就是工
作环境差、着色力不强、着色也不够均匀、质量不够稳定。
2)色母粒法是将色剂、分散剂、载体树脂和其它助剂配合而成的一种具有相应浓度着色剂的粒料,根据着色要求在制品成型时将相应分量的色母粒加入其中,让着色剂量能在制品中发挥其功效,达
到想要的效果。
按照欲着色树脂来分类,色母粒可分为abs色母粒、pc色母粒、pp色母粒;按照着色树脂加工工艺的不同,色母粒可分为注塑、吹膜、挤出3类。
由于预先对颜料进行处理,色母粒才会有较高的着色力,还可降低其用量,保证质量的稳定性,便于运输、贮存和使用,还可以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要排除表面空气需要对颜料进行润湿和渗透,而这些都是依靠分散剂来发挥作用。
先将凝聚体和团聚体制作成细微、稳定并均匀的颗粒,低分子量聚乙烯蜡可选用分散剂,将 eva蜡或氧化聚乙烯
蜡用于难于分散的有机颜料和炭黑中,要根据制品要求来加入其他助剂。
4)色差、白度、黄度、黄变度、热稳定性、氧指数、熔体流动速率等位色母粒的性能指标,色母粒的性能会影响到颜料的细度、迁移性、耐化学性和毒性。
在专门用途中,一些指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配色过程
塑料配色过程如下:
1)对用户的制品用途要调查了解清楚,例如,要弄清楚该制品有
无特殊要求,对于室外所要使用的塑料制品,其颜料的耐候性问题
就必须进行考虑。
2)根据色相的选择,对用户所提供的样本进行观察,对其色种组合进行判断,然后在调配时根据所选定的色相进行。
3)在配色过程中对每增减或变换一次色料进行核对,对一次试样与样本进行比较,来对其差异进行判断,然后再进行重新调配,直至配出所需要的颜色。
4)最后再验证所配制出的颜色,以确保无误。
3 配色方法
3.1 目测配色
在配色之前,配色人员要对所需要的着色剂较为了解,对着色剂混用着色的一般规律要熟练掌握,还要熟悉所用的着色剂的性能,例如,清楚地了解色调、色光、迁移性、耐热性、耐候性、化学稳定性等,还要依靠平时对各种有代表性的塑料着色样品和配色进行积累。
要进行反复试验,对同一颜色反复地调色,直至颜色达到要求为止。
目测配色法方法操作简单,因此,至今仍广泛使用了改方法。
但该方法只是一种试凑方法,缺乏科学性。
且费时,它还要求操作人员要具有丰富的经验,不然难以进行操作。
3.2 仪器配色
在目测配色法的基础上引申出了仪器配色法。
采用该方法让人眼和大脑的功能被分光光度计和其它测量仪器所代替。
通过计算机对色彩比例的试凑过程进行模拟,其在塑料着色时就不用进行实际混合。
操作人员只需对反射率进行测量,反复率即其标准值,然后选用
用于配色所需的颜料方可。
经过对配色颜料浓度的调整,要使得使该测量系统与标准的换算值相同。
若操作人员在合理选择颜料时,以质量分数的形式在系统中输出一个配方,然后操作人员在根据百分比配方与质量配比相换。
若清楚样品所用的配方着色剂型号,这时通过计算机就可以快速的计算出该配方中各种颜料的实际用量。
然而,通常对样品所使用的着色配方很难了解,因此,在配色时可以采用样品的色度坐标来进行。
实践经验表明,适当着色剂配方在选择之后,还要对应用于每种配方的浓度进行确定。
需要经过大量的计算才能建立这些关系。
要将整个颜色配色过程的时间缩短到十几分钟,采用计算机是最好的实现方法。
由含有不同颜色的几个配方可以配出一种颜色。
而这些配方的性能特点和成份都不尽相同,因此,操作人员在选择颜
色配方时可以选用仪器和计算机得出,这样较大的选择宽度,可以
清楚地看看到底是用少量昂贵的有机颜料经济,还是用大量廉价的无机颜料合算。
除此之外,因为灾光是一个新的变量,所以荧光材料的仪器配色和目测配色都很困难,两个试样在不同的光源下比较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入射光与观察位置间的角度会影响对试样的观察,同时光源也会影响对试样的观察。
参考文献
[1]胡细全,邓样义.塑料配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湖北化工,2000.
[2]杨国文.塑料助剂作用原理[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
杜,2001.
[3]陈焘.我国色母粒现状及发展[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000,7.
[4]唐伟家.瑞士推出塑料配色软件质量控制[j].上海塑料, 2006,2.
[5]干承世.塑料配色时间[j].上海塑料,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