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灾害综述

合集下载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研究综述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研究综述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洪涝灾害作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洪涝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应用逐渐凸显,成为灾害管理和应对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对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技术进展,以期为我国洪涝灾害的遥感监测和评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Flood disasters, as one of the common natural disasters, have caused enormous damage and losses to human society and econom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ts application in flood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has gradually become prominent, becoming an important means of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response.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flood disasters,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methods,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isfield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flood disasters in China.本文将首先介绍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解译等步骤。

洪涝灾害情况汇报

洪涝灾害情况汇报

洪涝灾害情况汇报近期,我国多地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根据各地灾情汇报,我将对洪涝灾害情况进行汇报如下:一、灾情概况。

自今年梅雨季开始以来,我国多地频繁出现强降雨天气,导致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据统计,全国共有XX个省市受灾,XX个县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大面积的农田、房屋、道路受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二、灾情影响。

洪涝灾害造成了大量农田被淹,农作物受灾严重,给农民的粮食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另外,部分地区的房屋、道路被淹,交通受阻,给当地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

更为严重的是,洪涝灾害还导致了部分地区的人员伤亡,给当地政府的救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救灾工作。

面对严重的洪涝灾害,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了抢险救灾工作。

各地积极调集救援力量,加强了对受灾群众的疏散转移和安置工作,全力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各地还加强了对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全力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秩序和基础设施,帮助受灾群众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四、下一步工作。

面对洪涝灾害,我们要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对各地降雨情况的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好防范工作。

同时,要继续加强对受灾地区的救灾工作,全力做好受灾群众的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另外,要加强对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全力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秩序和基础设施,帮助受灾群众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五、结语。

洪涝灾害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我们有信心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洪涝灾害,恢复正常生产生活,让受灾地区早日恢复安宁。

洪灾风险评估方法综述

洪灾风险评估方法综述

洪灾风险评估方法综述洪灾是一种自然灾害,由于气象、水文、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容易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评估和应对洪水带来的风险,各国学者和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多种洪灾风险评估方法。

本文将对这些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参考。

一、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最基础、最常用的洪灾风险评估方法之一。

通过对历史洪水事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洪水频率、洪峰流量等信息,从而评估风险水平。

此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足够的数据支撑,对数据的准确性要求也较高。

二、数值模拟法数值模拟法利用数学模型对洪水过程进行模拟,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洪水影响范围、深度等信息。

采用数值模拟法进行洪灾风险评估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估潜在风险,指导应对措施的制定。

但数值模拟法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专业知识支持,操作复杂度较高。

三、遥感技术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洪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卫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可以为洪水识别、洪害评估提供关键信息。

遥感技术具有信息获取快速、覆盖范围广泛的优势,但也存在数据解译困难、精度不足等挑战。

四、综合评估方法综合评估方法将统计分析法、数值模拟法、遥感技术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洪灾风险的影响,得出更加全面准确的评估结果。

综合评估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弥补单一方法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提高评估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总结洪灾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来确定,不同的方法各有优劣,综合运用可以取长补短,提高评估效果。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洪灾风险评估方法将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应对洪灾带来的挑战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

愿本文的综述对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有所帮助,共同致力于减少洪灾带来的损失,维护人类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2022关于暴雨受灾情况总结范文_受灾情况总结

2022关于暴雨受灾情况总结范文_受灾情况总结

2022关于暴雨受灾情况总结范文_受灾情况总结2022年暴雨季节来临,各地频繁出现强降雨天气,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以下是2022年暴雨受灾情况的总结:全国范围内,2022年暴雨季节期间,多地出现暴雨、洪涝灾害。

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浙沪一带,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

上海的受灾情况最为严重,大面积的内涝导致城市交通瘫痪、住宅被淹等严重问题。

湖南、湖北、安徽等中部地区以及广东、广西等南部地区也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在受灾城市中,上海可谓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上海市共有30个区县受灾,青浦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等郊区地区灾情最为严重。

暴雨导致这些地区的许多低洼地区积水严重,大部分居民被迫撤离,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次暴雨灾害给受灾地区的民生带来了重大影响。

暴雨使得许多地区的交通瘫痪,道路被淹,公共交通无法正常运营,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巨大不便。

洪水淹没了许多低洼的村庄和住宅区,导致大量民众被迫转移,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秩序和基本生活条件。

洪水还导致农田受灾,农作物受损,给农民的生产和收入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针对这次灾情,各级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救灾措施。

各地政府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组织相关人员和力量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中。

政府向受灾地区提供了紧急物资救援,包括食品、饮用水、帐篷等,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政府还调动了大批人员投入到抢险救援工作中,及时疏散受灾人员,转移群众到安全地带,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力量在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志愿者组织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到救灾工作中,组织人员和物资投入到受灾地区,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和支持。

目前我国防洪抗灾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

暴雨灾害频频发生,说明我们国家在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气象预测预警体系等方面还需加大投入和改善。

加强水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也是减轻暴雨灾害影响的重要措施。

战秋汛抗洪魔 守护一方百姓安澜——山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中心2021 年秋汛抢险综述

战秋汛抗洪魔 守护一方百姓安澜——山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中心2021 年秋汛抢险综述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01(上)观察Observation2021年,山西的秋汛来势猛、历时长,40年来罕见。

山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三管中心)的黄河防汛抢险支队连续多日坚守防汛一线,筑堤防、导黄水(黄河洪水),投笼石、拦汾洪(汾河洪水),在晋南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壮歌。

全员参与,密织“安全网”2021年入汛以来,北方气象表现极端,特别是7月20日河南郑州发生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再次敲响了北方防范极端天气的警钟。

三管中心班子全体成员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防大汛、抢大险的底线思维意识,按照上级组织要求的系统、统筹、科学、安全原则,认真做实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文章,先后22次召开防汛专题会议,传达各级防汛指示精神。

尤其是在应对9月29日黄河2021年第1号洪水(潼关水文站流量5020立方米每秒)和10月7日黄河2021年第3号洪水(潼关水文站流量8360立方米每秒)时,均提前派出工作组下沉一线指导防汛(第1号洪水为1988年以来最大洪水,第2号洪水出现在黄河中下游,第3号洪水为1979年以来库区最大洪水),监督芮城、平陆两县库区服务中心在河岸设立安全警示牌、警戒线,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充实防汛物资,对险工、险段进行分析研判,预先防范。

严格落实黄委、山西省水利厅、运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应急响应级别调整通知指示精神,压紧压实防汛责任人的责任分工,依照防汛预案开展洪水防御各项工作。

防汛期间,工作组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坚持以“四不两直”方式督导芮城、平陆两县库区服务中心及抢险支队,加强工程巡查防守,对重点部位、薄弱堤段加密巡查,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预置抢险队伍和物料,力求做到险情早发现、早抢护,坚持抢早、抢小、抢住。

救灾战场就是党性考场。

三管中心的全体职工尤其是党员干部都表示:要在大战大考中锤炼党性修养,践行初心使命,要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立足岗位、担当作为,大力践行新时代水利精神,充分发扬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与人民群众同舟共济、战胜洪涝灾害。

2022关于暴雨受灾情况总结范文_受灾情况总结

2022关于暴雨受灾情况总结范文_受灾情况总结

2022关于暴雨受灾情况总结范文_受灾情况总结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我国在2022年的暴雨季节受灾情况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20余个省份受到暴雨的影响,其中包括山西、湖南、四川、云南、广东等地。

暴雨导致的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人员伤亡情况据统计,2022年暴雨季节共导致了近300人死亡或失踪。

其中,湖南省暴雨季节造成了1,246,000人受灾,153人遇难,6人失踪;山西省暴雨季节造成了229万人受灾,18人死亡,14人失踪;四川省暴雨季节造成了113万人受灾,23人死亡,3人失踪;云南省暴雨季节造成了116万人受灾,16人死亡,1人失踪。

二、灾区基础设施受损情况暴雨季节造成的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同时也导致了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

公路、铁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导致了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的瘫痪,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三、农作物受灾情况暴雨对当地农作物的种植带来了灾害性的影响。

根据统计,2022年暴雨季节造成了全国1,806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生产受到的破坏程度较为严重的包括水稻、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

灾难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行动,投入大量物资进行农作物的救助和重建工作。

四、救援与重建工作面对暴雨造成的灾害,当地政府和各级救援队伍迅速行动,开展了积极的救援和抗灾工作。

救援队伍利用直升机、船只、通讯设备等工具,加紧搜救和救援被困民众。

同时,重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于灾区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规划。

五、对策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在未来的暴雨季节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气象灾害。

为了有效应对暴雨灾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的气象监测体系,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测和监测。

2、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研究综述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研究综述
a oa r rR sac f rcs n rvnino N trl ss r,Wu u2 10 ,C ia . n u Poica K yL b rt yf eerho oes dPeet f aua Di ts o o P a o ae h 4 0 3 hn )
e s oto n so h r mig f c
c re t v u to t o sa d n w a c l t n meh d fe o o c l S e e c n l d d B s d o u r n e e c t t s h u r n a a in me d e c u ai t o s o c n mi O S w r o c u e . a e n c re t s a h sau .t e el h n l o r r
水灾害进行损 失评估是 防洪减 灾措施 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 是 当今社 会研 究的热点之 一。文章从 评估指标 , 也 评
估方法 , 遥感和 G S三个方面国 内外洪水灾害损 失评估 的研 究进展做 了介 绍, I 概括 了目前评估方 法的优 缺点和 经济损失的新方法 , 并在研 究现状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 , 出了当今研 究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 , 提 最后指 出 了有待 进一步研 究和发展 的新方向。 关键词 : 洪水灾害; 损失评估 ; 遥感和 G S 展望 I;
中 图分 类 号 : 4 X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Re iw o lo o sE au t n ve n F o d L s v l ai o
Ha n ,Ch n a f n Pi g e g Xin u ,
( . ol eo er o a R suc n o r m, n u om l nvri ,Wu u2 10 ,C ia 1 C l g f rtr l eo readT u s A h i r a i sy a T ii i N U e t h 4 0 3 hn ;

林州历年灾情情况汇报

林州历年灾情情况汇报

林州历年灾情情况汇报
林州,位于河南省南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然而,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常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以下是林州历年来的灾情情况汇报。

首先,我们来看看林州的洪涝灾害情况。

林州地处山区,地势较为陡峭,一旦遭遇暴雨,容易引发山洪和泥石流。

在过去的十年中,林州共发生了5次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政府部门和救援人员经过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帮助受灾群众度过了难关。

其次,林州还经常受到干旱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林州地区的干旱情况日益严重。

在过去的十年中,林州共发生了3次严重干旱,给当地农作物的生长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抗旱措施,包括引水灌溉、推广抗旱作物等,有效缓解了干旱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影响。

此外,林州还常常受到台风和暴风雨的侵袭。

由于林州地处内陆,受到台风和暴风雨的影响较少,但在过去的十年中,林州共发生了2次严重的台风和暴风雨,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政府部门加强了防台风和防暴风雨的宣传和救援工作,提高了当地居民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综上所述,林州地区常年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和暴风雨等。

政府部门和救援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有效地减轻了灾害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影响,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当地居民的抗灾能力,确保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未来林州能够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长治久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水灾害综述洪水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据联合国1986~1995年自然灾害统计资料:洪水灾害发生次数占全部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32%,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数分别占全部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数的31%和55%,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远远大于美国和日本,我国洪水灾害发生之频繁,造成的灾害损失之严重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洪减灾对策和措施十分必要。

洪水泛指大水。

一般认为,凡超过江河湖库等容水体的承纳能力,造成水量剧增或水位急涨的水文现象,统称为洪水。

洪水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失与祸患,才称为“灾”。

洪水成灾是下面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存在致灾洪水即诱发洪灾的自然因素(致灾因子);(2)存在洪水危害的对象,即洪泛区有人居住或分布有社会财产,并因被洪水淹没而受到损害;(3)人在潜在的或现实的洪灾威胁面前,应作出相应的回避、适应或防御等对策反应。

洪水灾害的分类方法很多。

这里按洪水灾害的形成机理和成灾环境特点,可将常见洪水灾害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溃决型、漫溢型、内涝型、蓄洪型、山地型、海岸型、城市型等。

一、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1、自然地理因素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纬度横跨北纬22°~53°。

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大,具有产生严重自然灾害的自然地理条件。

西高东低的三阶梯地势使我国大多数河流向东或东南注入海洋。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全国约有60%的国土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

东部地区的洪水灾害主要由暴雨、台风和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主要由融水和局部的暴雨形成。

我国洪水灾害分布广、面积大、频次高、灾情重,是江河治理和防洪的主要地区。

2、气候水文因素我国西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

受东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雨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易旱易涝。

汛期的迟早和持续时间与季风进退有关,始于东南、西南地区而后向北推进。

汛期4个月集中全年雨量的60%~80%。

3、社会经济因素和人为因素洪水灾害日益严重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人为因素从两方面影响气候乃至区域的水旱灾害,一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使全球变暖,从而改变大气环流、气候和水旱灾害;另一方面通过改变下垫面的属性,如对草原、森林的破坏等,来影响区域气候和洪水发生因素,进而产生水旱灾害,后者具体表现为:(1)毁林开荒破坏大量森林植被,导致水土流失,降低了对水旱灾害的缓冲作用,使洪涝灾害日趋严重。

例如黄河流域,在西周时期森林覆盖率为53%,随着人口增长,毁林造田,至1949年森林覆盖率降为3%,导致水土严重流失。

一方面暴雨之后雨水不能蓄于山上,而是形成地表径流迅速汇集,使洪峰流量大;另外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河床每年不断抬高,加大洪灾的威胁。

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中国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2)盲目与水争地,使河道变窄,湖泊淤积,导致蓄洪、滞洪面积缩小,泄洪能力和湖泊调节洪水能力降低,也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例如洞庭湖,由于围湖和泥沙淤积,其容量由1949年的293亿m3降为1983年的174亿m3(其中淤沙40亿m3),使洞庭洞调节荆江能力大为降低,洪水季节荆江洪水水位明显抬高,长江下游河道及太湖地区由于盲目围垦,已减少蓄洪面积520km2,致使1991年大水到来之时不得不炸堤泄洪。

除了冰雪融解、冰坝溃决、山崩阻塞湖溃决和地震溃坝等形成的洪水之外,绝大部分洪水都来自暴雨。

因此水文学家首先把注意力转向暴雨的成因。

从暴雨的成因来看,产生暴雨的天气尺度系统主要有热带风暴、冷锋、暖锋、静止锋、切变低涡、西风槽、热带东风波扰动以及中尺度热带云团等。

但对于特大暴雨来说,往往是几种不同尺度、不同来源(中纬度和低纬度)的运动系统相互作用、上下叠加的结果。

所以,从暴雨洪水的长期和超长期预报来说,仅仅认识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是不够的,并且它也不是暴雨洪水的初始成因,而只是洪水成因链上的一个中间环节而已。

因此,问题的深入促使科学家们从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去追根寻源,即从太阳活动、行星运行、宇宙系统和下垫面等因素去探索洪水的成因。

近年来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项:太阳黑子活动,太阳质子耀斑,日食,近日点交食年,地球自转速度,九星会聚,天文周期,超新星,火山爆发。

二、防灾措施1、工程措施减灾河道堤防、水库、分洪工程、蓄滞洪区和河道整治工程。

1)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指在山地区采用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地表径流对地面土壤形成的冲刷,同时水土保持措施的采取,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从根本上消除了洪涝灾害。

2)分洪工程:我国平原性河流主要是靠堤防来防洪,但大部分河流防洪标准偏低,当有超过标准的洪水到来时就会对河流两岸造成重大损失,针对我国这一实际情况,采取了分(蓄滞)洪措施,把灾害降到最低点。

分洪工程建设时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分洪与垦殖有序。

利用河道两岸的湖泊洼地作为分洪区,分洪区应接近被保护区,分洪区的规划应该经济合理少用耕地,分洪区规划应该与分洪区建筑物一起考虑。

3)堤防工程:堤防工程可以平顺洪水减少洪水对下游的灾害,保护两岸居民,堤防建设时应通过泄洪量计算合理的堤防间距。

4)河道整治:河道整治是当河流内冲淤影响正常的航运、灌溉、分洪时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河道整治以综合治理为目的,因势利导,重点整治。

河道整治前首先全面地、客观地、正确地分析河道性状参数。

河道整治要有全面意识,对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近远期各方面统筹考虑。

5)险情抢护:常见险情有渗水、管涌、漏洞、脱坡、裂缝、跌窝、坍塌、风浪、漫溢等。

临水截渗,背水坡反滤沟导渗或贴坡反滤层导渗是处理渗水的方法。

当上游发生特大洪水,河道堤防设计标准偏低时,容易产生洪水漫顶,这时应坚持水涨堤高的原则,如加设子堤等。

工程实例:国内:黄河堤防、荆江大堤、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峡大坝、荆江分洪工程国外:密西西比河防洪工程、胡佛大坝、阿斯旺高坝、荷兰海堤2、非工程减灾措施1)洪水灾害检测与预警洪水警报主要在可能受淹的地区发出,以使居民能及时按计划、有组织的迁安。

全国建有水文站3450个、水位站1263个、雨量站16273个、地下水观测井13648处,形成了水文灾害监测网;卫星遥感技术3)洪水灾害救济与社会捐助4)洪水灾害保险与基金洪水保险是指投保人向承保人(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一旦投保人在保险期内因洪水灾害蒙受损失,承保人按既定契约予以经济赔偿。

洪水保险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法定保险,又称强制保险,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令而实施的保险;二是自愿保险,即由保险双方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订立保险合同而成立的保险。

或者分为四类:即通用型洪水保险、定向型洪水保险、集资型洪水保险和强制型全国洪水保险,显然,在这种分类方法中,前三类具有自愿性质,而第四类则具有法定意义。

我国现阶段洪水保险机制主要有单保、代办和共保三种模式。

防洪基金是指各级政府专拨的防洪经费和向防洪受益区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工商企业、集体与个人征收的有特定机构或组织管理的专用资金。

它主要用于防洪工程的运行管理、维修加固,救灾善后,以及新建防洪工程或实施新的防洪措施等方面。

防洪基金的设立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用于发展防洪事业。

5)减灾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6)减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01年)》7)减灾教育宣传教育要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施教。

其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1)把自然灾害常识和防洪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课本,让青少年懂得防洪防灾的基本知识。

(2)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书籍、公益广告宣传、网络信息等媒体,向全社会宣传与普及防洪减灾知识。

(3)确立防洪日(周、月),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活动,如防洪知识讲座、竞赛,抗洪英模报告,抗洪抢险演习,防汛抢险技术培训与经验交流等。

(4)编写《防洪手册》、《防洪法律法规解读》,《防汛抢险知识》等读物,以及宣传画、宣传单等,在社会上广泛散发与张帖。

8)洪水灾害风险评价洪灾风险是洪水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的综合,在ARC/INFOspatialanalyst模块的支持下,将洪水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叠加,得到全国洪灾风险区划分级图,将其与中国的行政区划图相匹配,可以得到各风险级别大致分布的省份。

狭义的风险评价:主要针对致灾因子进行风险评价,从对危险的识辨到对危险性的认识,进而开展风险评价,它通常是对风险区遭受不同强度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广义的风险评价:对灾害系统进行风险评价,包括致灾因子风险分析、承灾体脆弱性与恢复力评价、孕灾环境稳定性评估等方面。

其中,脆弱性和恢复力概念是近年来国际灾害学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

三、防洪规划防洪规划是指为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洪涝灾害而制定的总体部署,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所进行的各类水规划中的一项专业规划,它属于一种战略性规划。

防洪规划的种类:包括流域防洪规划,其他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规划及区域防洪规划。

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江河洪水特点,制定防洪减灾规划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导思想,具体体现在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1.人与洪水的关系,即正确处理改造自然与适应自然的关系。

人与洪水要协调共处、长期共存。

防洪建设应力争把水灾损失降至最低。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在控制洪水时不可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人类必须适应洪水,在控制洪水时要注意条件与可能,必要时应主动让地于水,为洪水提供足够的蓄泄空间,这样才能保全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防洪规划要着眼于整体,从全局出发,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等均要统筹兼顾,必要时牺牲局部,保全大局和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

区际之间要团结治水,互谅互让。

防止把洪水矛盾从一个地区转移给另一个地区,或将洪灾演化为局部涝灾。

3.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所谓重点,一般指重要城市、重要工矿企业、交通干线、大面积农业区,以及洪水可能造成毁灭性灾害的地区等。

例如,城市与乡村相比较说来,城市是重点,乡村为一般,故乡村应让位于城市。

原则上讲,一般应让位于重点,特别是在特大洪水时,首先要保重点。

但也应充分注意到现实情况,如有些分蓄洪区,现已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安全设施有限,—旦分洪,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而城市高楼林立,结构牢固,避水条件优越,受淹时经济损失虽大,但人身安全一般有保障。

因此,人命关天,有时宁可经济损,不可人员亡。

4.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防洪工程建设投资大、时间长。

防洪规划要根据洪水特性与历史洪灾情况,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与社会各方面对防洪的要求;再据财力、物力与技术的现实可能性,拟定合理的防洪标准和可行的建设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