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试卷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试卷练习(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数轴上A, B, C, D四点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1, 3, -5, -8

(1)计算以下各点之间的距离:①A、B两点, ②B、C两点,③C、D两点,

(2)若点M、N两点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m、n,求M、N两点之间的距离.

【答案】(1)AB=3-1=2;BC=3-(-5)=8;CD=-5-(-8)=-5+8=3.

(2)MN=

【解析】【分析】(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等于数值较大的数减去数值较小的数,据此计算即可;

(2)因为m、n的大小未知,则M、N两点间的距离为它们所表示的有理数之差的绝对值. 2.如图1,已知∠MON=140°,∠AOC与∠BOC互余,OC平分∠MOB,

(1)在图1中,若∠AOC=40°,则∠BOC=°,∠NOB=°.

(2)在图1中,设∠AOC=α,∠NOB=β,请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必须写出推理的主要过程,但每一步后面不必写出理由);

(3)在已知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AOB绕着点O顺时针转动到如图2的位置,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1)解:如图1,

∵∠AOC与∠BOC互余,

∴∠AOC+∠BOC=90°,

∵∠AOC=40°,

∴∠BOC=50°,

∵OC平分∠MOB,

∴∠MOC=∠BOC=50°,

∴∠BOM=100°,

∵∠MON=40°,

∴∠BON=∠MON-∠BOM=140°-100°=40°,

(2)解:β=2α-40°,理由是:

如图1,∵∠AOC=α,

∴∠BOC=90°-α,

∵OC平分∠MOB,

∴∠MOB=2∠BOC=2(90°-α)=180°-2α,

又∵∠MON=∠BOM+∠BON,

∴140°=180°-2α+β,即β=2α-40°;

(3)解:不成立,此时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α+β=40°,

理由是:如图2,

∵∠AOC=α,∠NOB=β,

∴∠BOC=90°-α,

∵OC平分∠MOB,

∴∠MOB=2∠BOC=2(90°-α)=180°-2α,

∵∠BOM=∠MON+∠BON,

∴180°-2α=140°+β,即2α+β=40°,

答:不成立,此时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α+β=40.

【解析】【分析】(1)先根据余角的定义计算∠BOC=50°,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计算∠BOM=100°,根据角的差可得∠BON的度数;(2)同理先计算∠MOB=2∠BOC=2(90°-α)=180°-2α,再根据∠BON=∠MON-∠BOM列等式即可;(3)同理可得∠MOB=180°-2α,再根据∠BON+∠MON=∠BOM列等式即可.

3.如图1,纸上有五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纸,我们可以把它剪开拼成一个正方形.

(1)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边长为________.

(2)如图2,以数轴的单位长度的线段为边作一个直角三角形,以数轴上表示的﹣1点为圆心,直角三角形的最大边为半径画弧,交数轴正半轴于点A,那么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

(3)如图3,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若把阴影部分剪拼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新正方形的边长是 ________.

【答案】(1)5;;

(2)

(3)

【解析】【解答】解:(1)5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后,面积不变,所以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5×1×1=5,边长= ,

(2)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图中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 ,然后根据线段和差关系求出A点表示的数是

,(3)根据图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6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即为6,所以拼成的新正方形的面积是6,则新正方形的边长= .

【分析】(1)剪拼前后两个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总面积不会变化,从而得出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再根据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即可算出其边长;

(2)直角三角形的最大的边就是斜边,根据勾股定理可以算出其斜边的长度是,根据同圆的半径相等得出表示-1的点到A点的距离是,利用线段的和差得OA=-1,从而得出A点所表示的数;

(3)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可以算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6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剪拼前后两个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总面积不会变化,从而得出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再根据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即可算出其边长。

4.如图,已知MN∥PQ,B在MN上,C在PQ上,A在B的左侧,D在C的右侧,DE平分∠ADC,BE平分∠ABC,直线DE,BE交于点E,∠CBN=120°.

(1)若∠ADQ=110°,求∠BED的度数;

(2)将线段AD沿DC方向平移,使得点D在点C的左侧,其他条件不变,若∠ADQ=n°,求∠BED的度数(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解:如图1中,延长DE交MN于H.

∵∠ADQ=110°,ED平分∠ADP,

∴∠PDH= ∠PDA=35°,

∵PQ∥MN,

∴∠EHB=∠PDH=35°,

∵∠CBN=120°,EB平分∠ABC,

∴∠EBH= ∠ABC=30°,

∴∠BED=∠EHB+∠EBH=65°

(2)解:有3种情形,如图2中,当点E在直线MN与直线PQ之间时.延长DE交MN 于H.

∵PQ∥MN,

∴∠QDH=∠DHA= n,

∴∠BED=∠EHB+∠EBH=180°﹣( n)°+30°=210°﹣( n)°,

当点E在直线MN的下方时,如图3中,设DE交MN于H.

∵∠HBA=∠ABP=30°,∠ADH=∠CDH=( n)°,

又∵∠DHB=∠HBE+∠HEB,

∴∠BED=( n)°﹣30°,

当点E在PQ上方时,如图4中,设PQ交BE于H.同法可得∠BED=30°﹣( n)°.

综上所述,∠BED=210°﹣( n)°或( n)°﹣30°或30°﹣( n)°

【解析】【分析】(1)延长DE交MN于H.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BED=∠EHB+∠EBH,即可解决问题;

(2)分3种情形讨论:点E在直线MN与直线PQ之间,点E在直线MN的下方,点E 在PQ上方,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解决问题.

5.已知线段AB= ,点P从点A出发沿射线AB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 从点B出发沿射线A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M、N分别为AP、BQ的中点,运动的时间为

(1)若求的值,并写出此时P、Q之间的距离;

(2)点M、N能否重合为一点,若能,请直接写出此时线段PQ与线段AB之间的数量关系;若不能,说明理由。

【答案】(1)解:设A点表示的数为原点,则B点表示的数为12,P点表示的数为3t,则M点表示的数为 t,点Q表示的数为12+2t,点N表示的数为12+t,

M在N左侧,MN=12+t- t=12- t,

∵MN= =4,

∴12- t=4,解得t=16;此时PQ的距离为 =4

M在N右侧,MN= t-12-t-= t-12,

∵MN= =4,

∴ t-12=4,解得t=32;此时PQ的距离为 =20

(2)解:AB的距离为a,则B点表示的数为a,P点表示的数为3t,则M点表示的数为t,点Q表示的数为a+2t,点N表示的数为a+t,

∵M,N重合

∴ t=a+t,

得t=2a,

则P点表示的数为3t=6a, Q表示的数为a+2t=5a,

∴PQ的距离为a,

故PQ=AB

【解析】【分析】(1)设A点表示的数为原点,则B点表示的数为12,P点表示的数为3t,则M点表示的数为 t,点Q表示的数为12+2t,点N表示的数为12+t,再根据

,分情况讨论即可.(2)AB的距离为a,则B点表示的数为a,P点表示的数为

3t,则M点表示的数为 t,点Q表示的数为a+2t,点N表示的数为a+t,根据MN重合可得出a,t之间的关系,即可解出PQ与AB之间的关系.

6.已知:平分,以为端点作射线,平分 .

(1)如图1,射线在内部,,求的度数.

(2)若射线绕点旋转,,(为大于的钝角),,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与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

化,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

【答案】(1)解:∵射线平分、射线平分,

∴,,

=

=

=

= 82°

=41°

(2)解:与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如图,当在内部,

∵射线平分、射线平分,∴,

=

=

=

如图,当在外部,

∵射线平分、射线平分,∴,

=

=

=

=

=

∴与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进而可得∠COE= ,即可得答案;(2)分别讨论OA在∠BOD内部和外部的情况,根据求得结果进行判断即可.

7.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AOC=30°,将一直角三角板(其中∠P=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Q在射线OA上,另一边OP与OC都在直线AB 的上方.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

(1)如图2,经过t秒后,OP恰好平分∠BOC.

①求t的值;

②此时OQ是否平分∠AOC?请说明理由;

(2)若在三角板转动的同时,射线OC也绕O点以每秒6°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平分∠POQ?请说明理由;

(3)在(2)问的基础上,经过多少秒OC平分∠POB?(直接写出结果).

【答案】(1)解:①∵∠AOC=30°,

∴∠BOC=180°﹣30°=150°,

∵OP平分∠BOC,

∴∠COP=∠BOC=75°,

∴∠COQ=90°﹣75°=15°,

∴∠AOQ=∠AOC﹣∠COQ=30°﹣15°=15°,

t=15÷3=5;

②是,理由如下:

∵∠COQ=15°,∠AOQ=15°,

∴OQ平分∠AOC;

(2)解:∵OC平分∠POQ,

∴∠COQ=∠POQ=45°.

设∠AOQ=3t,∠AOC=30°+6t,

由∠AOC﹣∠AOQ=45°,可得30+6t﹣3t=45,

解得:t=5,

当30+6t﹣3t=225,也符合条件,

解得:t=65,

∴5秒或65秒时,OC平分∠POQ;

(3)解:设经过t秒后OC平分∠POB,

∵OC平分∠POB,

∴∠BOC=∠BOP,

∵∠AOQ+∠BOP=90°,

∴∠BOP=90°﹣3t,

又∠BOC=180°﹣∠AOC=180°﹣30°﹣6t,

∴180﹣30﹣6t=(90﹣3t),

解得t= .

【解析】【分析】(1)①由∠AOC=30°得到∠BOC=150°,借助角平分线定义求出∠POC 度数,根据角的和差关系求出∠COQ度数,再算出旋转角∠AOQ度数,最后除以旋转速度3即可求出t值;②根据∠AOQ和∠COQ度数比较判断即可;(2)根据旋转的速度和起始位置,可知∠AOQ=3t,∠AOC=30°+6t,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知∠COQ=45°,利用∠AOQ、∠AOC、∠COQ角之间的关系构造方程求出时间t;(3)先证明∠AOQ与∠POB 互余,从而用t表示出∠POB=90°﹣3t,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再用t表示∠BOC度数;同时旋转后∠AOC=30°+6t,则根据互补关系表示出∠BOC度数,同理再把∠BOC度数用新的式子表达出来.先后两个关于∠BOC的式子相等,构造方程求解.

8.在数轴上,点A,B,C表示的数分别是-6,10,12.点A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线段B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右运动.

(1)运动前线段AB的长度为________;

(2)当运动时间为多长时,点A和线段BC的中点重合?

(3)试探究是否存在运动到某一时刻,线段AB= AC?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A 表示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16

(2)解:设当运动时间为x秒长时,点A和线段BC的中点重合,依题意有

﹣6+3t=11+t,

解得t=

故当运动时间为秒长时,点A和线段BC的中点重合

(3)解:存在,理由如下:设运动时间为y秒,

①当点A在点B的左侧时,依题意有(10+y)﹣(3y﹣6)=2,解得y=7,

﹣6+3×7=15;

②当点A在线段BC上时,依题意有(3y-6)-(10+y)=

解得y=

-6+3 =19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点A表示的数为15或19

【解析】【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解;(2)先根据中点坐标公式求得B、C的中点,再设当运动时间为x秒长时,点A和线段BC的中点重合,根据路程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设运动时间为y秒,分两种情况:①当点A在点B的左侧时,②当点A在线段AC上时,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9.如图1,AM∥CN,点B为平面内一点,AB⊥BC于B,过B作BD⊥AM.

(1)求证:∠ABD=∠C;

(2)如图2,在(1)问的条件下,分别作∠ABD、∠DBC的平分线交DM于E、F,若∠BFC =1.5∠ABF,∠FCB=2.5∠BCN,

①求证:∠ABF=∠AFB;

②求∠CBE的度数.

【答案】(1)证明:如图 1,过 B 作 BG∥CN,

∴∠C=∠CBG

∵AB⊥BC,

∴∠CBG=90°﹣∠ABG,

∴∠C=90°﹣∠ABG,

∵BG∥CN,AM∥CN,

∴AM∥BG,

∴∠DBG=90°=∠D,

∴∠ABD=90°﹣∠ABG,

∴∠ABD=∠C;

(2)①证明:如图2,设∠DBE=∠EBA=x,则∠BCN=2x,∠FCB=5x,设∠ABF=y,则∠BFC=1.5y,

∵BF 平分∠DBC,

∴∠FBC=∠DBF=2x+y,

∵∠AFB+∠BCN=∠FBC,

∴∠AFB+2x=2x+y,

∴∠AFB=y=∠ABF;

②解:∵∠CBE=90°,AF∥CN,

∴∠ABG+∠CBG=90°,∠BCN+∠AFB+∠BFC+∠BCF=180°,

∴∠CBE=3x+2y=3×30°+2×15°=120°.

【解析】【分析】(1)过B作BG∥CN,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同角的余角相等即可求解;

(2)①设∠DBE=∠EBA=x,∠ABF=y,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和∠AFB+∠BCN=∠FBC 可求解;

②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FCN+∠CFA=180°,而∠ABG+∠CBG=∠CBE=90°,根据这两个等式可得关于x、y的方程组,解方程组可求得x、y的值,则∠CBE的度数可求解。

10.如图,E是直线AC上一点,EF是∠AEB的平分线.

(1)如图1,若EG是∠BEC的平分线,求∠GEF的度数;

(2)如图2,若GE在∠BEC内,且∠CEG=3∠BEG,∠GEF=75°,求∠BEG的度数.

(3)如图3,若GE在∠BEC内,且∠CEG=n∠BEG,∠GEF=α,求∠BEG(用含n、α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解:∵EF是∠AEB的平分线,

∴∠BEF= ∠AEB,

∵EG是∠BEC的平分线,

∴∠BEG= ∠BEC,

∴∠GEF=∠BEF+∠BEG= (∠AEB+∠BEC)=90°

(2)解:∵∠GEF=75°,

∴∠BEF=75°-∠BEG,

∵EF是∠AEB的平分线,

∴∠AEB=2∠BEF=150°-2∠BEG,

∵∠CEG=3∠BEG,

∴∠BEG+3∠BEG+150°-2∠BEG=180°,

∴∠BEG=15°

(3)解:∵∠GEF=α,

∴∠BEF=α-∠BEG,

∵EF是∠AEB的平分线,

∴∠AEB=2∠BEF=2α-2∠BEG,

∵∠CEG=n∠BEG,

∴∠BEG+n∠BEG+2α-2∠BEG=180°,

∴∠BEG=

【解析】【分析】(1)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EF=∠AEB;∠BEG=∠BEC;然后结合

图形得∠GEF=∠BEF+∠BEG=(∠AEB+∠BEC),根据平角的意义即可求解;

(2)由角的构成可得∠BEF=∠GEF-∠BEG,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EB=2∠BEF=2(∠GEF-∠BEG),由平角的意义可得∠CEG+∠BEG+∠AEB=180°,于是把∠CEG、∠BEG、∠AEB代入等式可得关于∠BEG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

(3)用(2)的方法可求解。

11.如图(1),将两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C叠放在一起.

(1)试判断∠ACE与∠BCD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DCE=30°,求∠ACB的度数;

(3)猜想∠ACB与∠DC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4)若改变其中一个三角板的位置,如图(2),则第(3)小题的结论还成立吗?(不需说明理由)

【答案】(1)解:∠ACE=∠BCD,理由如下:

∵∠ACD=∠BCE=90°,∠ACE+∠ECD=∠ECB+∠ECD=90°,

∴∠ACE=∠BCD

(2)解:若∠DCE=30°,∠ACD=90°,

∴∠ACE=∠ACD﹣∠DCE=90°﹣30°=60°,

∵∠BCE=90°且∠ACB=∠ACE+∠BCE,

∠ACB=90°+60°=150°

(3)解:猜想∠ACB+∠DCE=180°.理由如下:

∵∠ACD=90°=∠ECB,∠ACD+∠ECB+∠ACB+∠DCE=360°,

∴∠ECD+∠ACB=360°﹣(∠ACD+∠ECB)=360°﹣180°=180°

(4)解:成立

【解析】【分析】(1)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即可求证;

(2)根据余角的定义可先求得∠ACE=∠ACD-∠DCE,再由图可得∠ACB=∠ACE+∠BCE,把∠ACE和∠BCE 的度数代入计算即可求解;

(3)由图知,∠ACB=∠ACD+∠BCE-∠ECD,则∠ACB+∠ECD=∠ACD+∠BCE,把∠ACD和∠BCE的度数代入计算即可求解;

(4)根据重叠的部分实质是两个角的重叠可得。。

12.探究题

学习完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之后,我们发现借助构造平行线的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1)小明遇到了下面的问题:如图1,l1∥l2,点P在l1、l2内部,探究∠A,∠APB,∠B 的关系.小明过点P作l1的平行线,可证∠APB,∠A,∠B之间的数量关系是:∠APB=________.

(2)如图2,若AC∥BD,点P在AB、CD外部,∠A,∠B,∠APB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你补全下面的证明过程.

过点P作PE∥AC.

∴∠A=________

∵AC∥BD

∴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

∵∠BPA=∠BPE-∠EPA

∴________.

(3)随着以后的学习你还会发现平行线的许多用途.试构造平行线解决以下问题:

已知:如图3,三角形ABC,求证:∠A+∠B+∠C=180°.

【答案】(1)∠APB=∠A+∠B

(2)∠1;PE;BD;∠EPB;∠APB=∠B -∠1

(3)证明:过点A作MN∥BC

∴∠B= ∠1

∠C= ∠2

∵∠BAC+∠1+∠2=180°

∴∠BAC+∠B+∠C=180°

【解析】【解答】解:(1)如图:

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A, ∠2=∠B,

∴∠1+∠2=∠A+∠B

即APB=∠A+∠B

⑵解:过点P作PE∥AC.

∴∠A=∠1

∵AC∥BD

∴ PE ∥ BD

∴∠B=∠EPB

∵∠APB=∠BPE-∠EPA

∴∠APB=∠B -∠1

【分析】根据图形做出平行辅助线,探究角度关系。此类做辅助线的方法变式多,是考试热点问题。

13.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C=8 cm,CB=6 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1)求线段MN的长;

(2)若C为线段AB上任一点,满足AC+CB=a cm,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的长度

吗?并说明理由;

(3)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bcm,M、N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4)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描述你发现的结论吗?

【答案】(1)MN=MC+NC= AC+ BC= (AC+BC)= ×(8+6)= ×14=7

(2)MN=MC+NC= (AC+BC)= a

(3)MN=MC-NC= AC- BC= (AC-BC)= b

(4)如图,只要满足点C在线段AB所在直线上,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那么MN就等于AB的一半.

【解析】【分析】(1)根据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我们可得出MC、NC分别是AC、BC的一半,那么MC、CN的和就应该是AC、BC和的一半,也就是说MN是AB的一半,有了AC、CB的值,那么就有了AB的值,也就能求出MN的值了;(2)方法同(1)只不过AC、BC的值换成了AC+CB=a cm,其他步骤是一样的;(3)当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根据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我们可得出MC、NC分别是AC、BC的一半.于是,MC、NC的差就应该是AC、BC的差的一半,也就是说MN是AC-BC即AB的一半.有AC-BC的值,MN也就能求出来了;(4)综合上面我们可发现,无论C在线段AB 的什么位置(包括延长线),无论AC、BC的值是多少,MN都恒等于AB的一半.

14.如图,已知AB∥CD,CE、BE的交点为E,现作如下操作:第一次操作,分别作∠ABE 和∠DCE的平分线,交点为E1,第二次操作,分别作∠ABE1和∠DCE1的平分线,交点为E2,第三次操作,分别作∠ABE2和∠DCE2的平分线,交点为E3,…,第n次操作,分别作∠ABE n﹣1和∠DCE n﹣1的平分线,交点为E n.

(1)如图①,已知∠ABE=50°,∠DCE=25°,则∠BEC = ________°;(2)如图②,若∠BEC=140°,求∠BE1C的度数;

(3)猜想:若∠BEC=α度,则∠BE n C = ________ °.

【答案】(1)75

(2)解:如图2,

∵∠ABE和∠DCE的平分线交点为E1,

∴由(1)可得,

∠BE1C=∠ABE1+∠DCE1= ∠ABE+ ∠DCE= ∠BEC;

∵∠BEC=140°,

∴∠BE1C=70°;

(3)

【解析】【解答】解:(1)如图①,过E作EF∥AB,

∵AB∥CD,

∴AB∥EF∥CD,

∴∠B=∠1,∠C=∠2,

∵∠BEC=∠1+∠2,

∴∠BEC=∠ABE+∠DCE=75°;

故答案为:75;

( 3 )如图2,

∵∠ABE1和∠DCE1的平分线交点为E2,

∴由(1)可得,

∠BE2C=∠ABE2+∠DCE2= ∠ABE1+ ∠DCE1= ∠CE1B= ∠BEC;

∵∠ABE2和∠DCE2的平分线,交点为E3,

∴∠BE3C=∠ABE3+∠DCE3= ∠ABE2+ ∠DCE2= ∠CE2B= ∠BEC;

以此类推,∠E n= ∠BEC,

∴当∠BEC=α度时,∠BE n C等于 °.

故答案为: .

【分析】(1)先过E作EF∥AB,根据AB∥CD,得出AB∥EF∥CD,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B=∠1,∠C=∠2,进而得到∠BEC=∠ABE+∠DCE=75°;(2)先根据∠ABE和

∠DCE的平分线交点为E1,运用(1)中的结论,得出∠BE1C=∠ABE1+∠DCE1= ∠ABE+

∠DCE= ∠BEC;(3)根据∠ABE1和∠DCE1的平分线,交点为E2,得出∠BE2C=

∠BEC;根据∠ABE2和∠DCE2的平分线,交点为E3,得出∠BE3C= ∠BEC;…据此得到规律∠E n= ∠BEC,最后求得∠BE n C的度数.

15.如图,直线和直线互相垂直,垂足为,直线于点B,E是线段AB上一定点,D为线段OB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点O、B重合),直

于点,连接AC.

(1)当,则 ________°;

(2)当时,请判断CD与A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若、的角平分线的交点为P,当点D在线段上运动时,问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的大小,并说明理由;若变化,求其变化范围. 【答案】(1)40

(2)解:由(1)可得:∠CDO=∠BED,

∵,

∴∠A=∠BED,

∴AC∥DE,

∵CD⊥DE,

∴AC⊥CD;

(3)解:∠P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理由如下:

如图,连接PD并延长,

∵CP平分∠OCD,PE平分∠BED,

∴∠1= ∠OCD,∠2= ∠BED,

即∠1+∠2= (∠OCD+∠BED),

∵∠CDO=∠BED,

∴∠OCD+∠BED=∠OCD+∠CDO=90°,

∴∠1+∠2=45°,

∵CD⊥DE,

∴∠3+∠4=90°,

∵∠5=∠3−∠1,∠6=∠4−∠2,

∴∠P=∠5+∠6=∠3−∠1+∠4−∠2=∠3+∠4−(∠1+∠2)=45°,

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使∠BOC=65°,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 (1)如图①,将三角板MON的一边ON与射线OB重合时,则∠MOC=________;(2)如图②,将三角板MON绕点O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此时OC是∠MOB的角平分线,求旋转角∠BON和∠CON的度数; (3)将三角板MON绕点O逆时针旋转至图③时,∠NOC=∠AOM,求∠NOB的度数. 【答案】(1)25° (2)解:∠BOC=65°,OC平分∠MOB ∠MOB=2∠BOC=130° ∠BON=∠MOB-∠MON=130°-90°=40° ∠CON=∠COB-∠BON=65°-40°=25° (3)解:∠NOC= ∠AOM ∠AOM=4∠NOC ∠BOC=65° ∠AOC=∠AOB-∠BOC=180°-65°=115° ∠MON=90° ∠AOM+∠NOC=∠AOC-∠MON=115°-90°=25° 4∠NOC+∠NOC=25° ∠NOC=5° ∠NOB=∠NOC+∠BOC=70° 【解析】【解答】解:(1)∠MON=90,∠BOC=65° ∠MOC=∠MON-∠BOC=90°-65°=25° 【分析】(1)根据∠MON和∠BOC的度数可以得到∠MON的度数;(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由∠BOC=65°,可以求得∠BOM的度数,然后由∠NOM-90°,可得∠BON的度

数,从而得解;(3)由∠BOC=65°,∠NOM=90°,∠NOC= ∠AOM,从而可求得∠NOC的度数,然后由∠BOC=65°,从而得解.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已知,OE把分成两个角,且::3 (1)求的度数; (2)过点O作射线,求的度数. 【答案】(1)解:, , ::3, ; (2)解:, , , OF在的内部时, , , , OF在的内部时, ,

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试卷同步检测(Word版 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试卷同步检测(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 (1)如图①,已知:Rt△ABC中,AB=AC,直线m经过点A,BD⊥m于D,CE⊥m于E,求证:DE=BD+CE; (2)如图②,将(1)中的条件改为:△ABC中,AB=AC,并且∠BDA=∠AEC=∠BAC=α,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如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应用:如图③,在△ABC中,∠BAC是钝角,AB=AC,∠BAD>∠CAE,∠BDA=∠AEC=∠BAC,直线m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F,若BC=2CF,△ABC的面积是12,求△ABD与△CEF的面积之和. 【答案】(1)证明:∵BD⊥直线m,CE⊥直线m, ∴∠BDA=∠CEA=90°, ∵∠BAC=90°, ∴∠BAD+∠CAE=90°, ∵∠BAD+∠ABD=90°, ∴∠CAE=∠ABD, 在△ADB和△CEA中, ∴△ADB≌△CEA(AAS), ∴AE=BD,AD=CE, ∴DE=AE+AD=BD+CE; (2)解:结论DE=BD+CE成立;理由如下: ∵∠BDA=∠BAC=α, ∴∠DBA+∠BAD=∠BAD+∠CAE=180°-α, ∴∠CAE=∠ABD, 在△ADB和△CEA中, ∴△ADB≌△CEA(AAS), ∴AE=BD,AD=CE,

∴DE=AE+AD=BD+CE; (3)解:∵∠BAD>∠CAE,∠BDA=∠AEC=∠BAC, ∴∠CAE=∠ABD, 在△ABD和△CEA中, ∴△ABD≌△CEA(AAS), ∴S△ABD=S△CEA, 设△ABC的底边BC上的高为h,则△ACF的底边CF上的高为h, ∴S△ABC= BC?h=12,S△ACF= CF?h, ∵BC=2CF, ∴S△ACF=6, ∵S△ACF=S△CEF+S△CEA=S△CEF+S△ABD=6, ∴△ABD与△CEF的面积之和为6. 【解析】【分析】(1)根据BD⊥直线m,CE⊥直线m得∠BDA=∠CEA=90°,而∠BAC=90°,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CAE=∠ABD,由AAS证得△ADB≌△CEA,则AE=BD,AD=CE,即可得出结论;(2)由∠BDA=∠BAC=α,则∠DBA+∠BAD=∠BAD+∠CAE=180°-α,得出∠CAE=∠ABD,由AAS证得△ADB≌△CEA即可得出答案;(3)由∠BAD>∠CAE,∠BDA=∠AEC=∠BAC,∴∠CAE=∠ABD,得出∠CAE=∠ABD,由AAS证得△ADB≌△CEA,得出S△ABD=S△CEA,再由不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底的比,得出S△ACF即可得出结果. 2.已知点C在线段AB上,AC=2BC,点D、E在直线AB上,点D在点E的左侧 (1)若AB=18,DE=8,线段DE在线段AB上移动 ①如图1,当E为BC中点时,求AD的长; ②点F(异于A,B,C点)在线段AB上,AF=3AD,CE+EF=3,求AD的长; (2)若AB=2DE,线段DE在直线AB上移动,且满足关系式,则 ________. 【答案】(1)解:① 又 E为BC中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单元测试卷同步检测(Word版 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同步检测(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数轴上A, B, C, D四点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1, 3, -5, -8 (1)计算以下各点之间的距离:①A、B两点, ②B、C两点,③C、D两点, (2)若点M、N两点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m、n,求M、N两点之间的距离. 【答案】(1)AB=3-1=2;BC=3-(-5)=8;CD=-5-(-8)=-5+8=3. (2)MN= 【解析】【分析】(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等于数值较大的数减去数值较小的数,据此计算即可; (2)因为m、n的大小未知,则M、N两点间的距离为它们所表示的有理数之差的绝对值. 2.如图1,已知∠MON=140°,∠AOC与∠BOC互余,OC平分∠MOB, (1)在图1中,若∠AOC=40°,则∠BOC=°,∠NOB=°. (2)在图1中,设∠AOC=α,∠NOB=β,请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必须写出推理的主要过程,但每一步后面不必写出理由); (3)在已知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AOB绕着点O顺时针转动到如图2的位置,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1)解:如图1, ∵∠AOC与∠BOC互余, ∴∠AOC+∠BOC=90°, ∵∠AOC=40°, ∴∠BOC=50°, ∵OC平分∠MOB,

∴∠MOC=∠BOC=50°, ∴∠BOM=100°, ∵∠MON=40°, ∴∠BON=∠MON-∠BOM=140°-100°=40°, (2)解:β=2α-40°,理由是: 如图1,∵∠AOC=α, ∴∠BOC=90°-α, ∵OC平分∠MOB, ∴∠MOB=2∠BOC=2(90°-α)=180°-2α, 又∵∠MON=∠BOM+∠BON, ∴140°=180°-2α+β,即β=2α-40°; (3)解:不成立,此时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α+β=40°, 理由是:如图2, ∵∠AOC=α,∠NOB=β, ∴∠BOC=90°-α, ∵OC平分∠MOB, ∴∠MOB=2∠BOC=2(90°-α)=180°-2α, ∵∠BOM=∠MON+∠BON, ∴180°-2α=140°+β,即2α+β=40°, 答:不成立,此时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α+β=40. 【解析】【分析】(1)先根据余角的定义计算∠BOC=50°,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计算∠BOM=100°,根据角的差可得∠BON的度数;(2)同理先计算∠MOB=2∠BOC=2(90°-α)=180°-2α,再根据∠BON=∠MON-∠BOM列等式即可;(3)同理可得∠MOB=180°-2α,再根据∠BON+∠MON=∠BOM列等式即可. 3.已知:线段AB=30cm.

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单元试卷同步检测(Word版 含答案)

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单元试卷同步检测(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已知:O是直线AB上的一点,是直角,OE平分. (1)如图1.若.求的度数; (2)在图1中,,直接写出的度数(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3) 将图1中的绕顶点O顺时针旋转至图2的位置,探究和的度数之间的关系.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答案】(1)解:∵是直角,, , , ∵OE平分, , .

(2)解:是直角,, , , ∵OE平分, , (3)解:, 理由是:,OE平分, , , , , 即 【解析】【分析】(1)根据平角的定义得出∠BOD,∠COB的度数,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 得出∠BOE=∠BOC=75°,根据角的和差,由∠DOE=∠BOE?∠BOD即可算出答案; (2)根据平角的定义得出∠BOD90°?a ,∠COB180°?a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 ∠BOE=∠BOC=90°?a,根据角的和差,由∠DOE=∠BOE?∠BOD即可算出答案; (3)∠AOC=2∠DOE ,根据平角的定义得出∠BOC=180°?∠AOC,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 出∠BOE=∠BOC=90°?∠AOC ,根据角的和差得出∠BOD=90°?∠BOC=90°?(180°?∠AOC)=∠AOC?90° ,∠DOE=∠BOD+∠BOE,再整体替换即可得出答案。 2.如图(1),AB∥CD,试求∠BPD与∠B、∠D的数量关系,说明理由.

(1)填空:解:过点P作EF∥AB, ∴∠B+∠BPE=180° ∵AB∥CD,EF∥AB ∴________(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EPD+________=180° ∴∠B+∠BPE+∠EPD+∠D=360° ∴∠B+∠BPD+∠D=360° (2)依照上面的解题方法,观察图(2),已知AB∥CD,猜想图中的∠BPD与∠B、∠D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观察图(3)和(4),已知AB∥CD,直接写出图中的∠BPD与∠B、∠D的数量关系,不用说明理由. 【答案】(1)CD∥EF;∠D (2)解:猜想∠BPD=∠B+∠D, 理由:过点P作EP∥AB, ∵EP∥AB, ∴∠B=∠BP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CD,EP∥AB, ∴CD∥EP(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EPD=∠D, ∴∠BPD=∠B+∠D (3)图③结论:∠D=∠BPD+∠B, 理由是:过点P作EP∥AB, ∵EP∥AB, ∴∠B=∠BP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CD,EP∥AB, ∴CD∥EP(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EPD=∠D, ∴∠BPD=∠B+∠D; 图④结论∠B=∠BPD+∠D,

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试卷达标训练题(Word版 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试卷达标训练题(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如图 1,CE 平分∠ACD,AE 平分∠BAC,且∠EAC+∠ACE=90°. (1)请判断 AB 与 C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2,若∠E=90°且AB 与CD 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当直角顶点E 移动时,写出∠BAE 与∠ECD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 3,P 为线段 AC 上一定点,点 Q 为直线 CD 上一动点,且 AB 与 CD 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当点 Q 在射线 CD 上运动时(不与点 C 重合),∠PQD,∠APQ 与∠ BAC 有何数量关系?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答案】(1),理由如下: CE 平分,AE 平分, ; (2),理由如下: 如图,延长AE交CD于点F,则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 ; (3),理由如下:

,即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 又,即 即. 【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即可得;(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3)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角形的外角性质、邻补角的定义即可得. 2.在数轴上、两点分别表示有理数和,我们用表示到之间的距离;例如表示7到3之间的距离. (1)当时,的值为________. (2)如何理解表示的含义? (3)若点、在0到3(含0和3)之间运动,求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答案】(1)5或-3 (2)解:∵ = , ∴表示到-2的距离 (3)解:∵点、在0到3(含0和3)之间运动, ∴0≤a≤3, 0≤b≤3, 当时, =0+2=2,此时值最小, 故最小值为2; 当时, =2+5=7,此时值最大, 故最大值为7 【解析】【解答】(1)∵, ∴a=5或-3; 故答案为:5或-3; 【分析】(1)此题就是求表示数a的点与表示数1的点之间的距离是4,根据表示数a的点在表示数1的点的右边与左边两种情况考虑即可得出答案; (2)此题就是求表示数b的点与表示数-2的点之间的距离; (3)此题就是求表示数a的点与表示数2的点之间的距离及表示数b的点与表示数-2的点之间的距离和,而0≤a≤3, 0≤b≤3, 借助数轴当时,的值最小;当时,的值最大. 3.已知点O是直线AB上的一点,∠COE=120°,射线OF是∠AOE的一条三等分线,且

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试卷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试卷练习(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数轴上A, B, C, D四点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1, 3, -5, -8 (1)计算以下各点之间的距离:①A、B两点, ②B、C两点,③C、D两点, (2)若点M、N两点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m、n,求M、N两点之间的距离. 【答案】(1)AB=3-1=2;BC=3-(-5)=8;CD=-5-(-8)=-5+8=3. (2)MN= 【解析】【分析】(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等于数值较大的数减去数值较小的数,据此计算即可; (2)因为m、n的大小未知,则M、N两点间的距离为它们所表示的有理数之差的绝对值. 2.如图1,已知∠MON=140°,∠AOC与∠BOC互余,OC平分∠MOB, (1)在图1中,若∠AOC=40°,则∠BOC=°,∠NOB=°. (2)在图1中,设∠AOC=α,∠NOB=β,请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必须写出推理的主要过程,但每一步后面不必写出理由); (3)在已知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AOB绕着点O顺时针转动到如图2的位置,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1)解:如图1, ∵∠AOC与∠BOC互余, ∴∠AOC+∠BOC=90°, ∵∠AOC=40°, ∴∠BOC=50°, ∵OC平分∠MOB,

∴∠MOC=∠BOC=50°, ∴∠BOM=100°, ∵∠MON=40°, ∴∠BON=∠MON-∠BOM=140°-100°=40°, (2)解:β=2α-40°,理由是: 如图1,∵∠AOC=α, ∴∠BOC=90°-α, ∵OC平分∠MOB, ∴∠MOB=2∠BOC=2(90°-α)=180°-2α, 又∵∠MON=∠BOM+∠BON, ∴140°=180°-2α+β,即β=2α-40°; (3)解:不成立,此时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α+β=40°, 理由是:如图2, ∵∠AOC=α,∠NOB=β, ∴∠BOC=90°-α, ∵OC平分∠MOB, ∴∠MOB=2∠BOC=2(90°-α)=180°-2α, ∵∠BOM=∠MON+∠BON, ∴180°-2α=140°+β,即2α+β=40°, 答:不成立,此时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α+β=40. 【解析】【分析】(1)先根据余角的定义计算∠BOC=50°,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计算∠BOM=100°,根据角的差可得∠BON的度数;(2)同理先计算∠MOB=2∠BOC=2(90°-α)=180°-2α,再根据∠BON=∠MON-∠BOM列等式即可;(3)同理可得∠MOB=180°-2α,再根据∠BON+∠MON=∠BOM列等式即可. 3.如图1,纸上有五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纸,我们可以把它剪开拼成一个正方形.

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_____ ,点P表示的数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 (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4)若点D是数轴上一点,点D表示的数是x,请你探索式子|x+6|+|x﹣8|是否有最小值?如果有,直接写出最小值;如果没有,说明理由. 【答案】(1)点B表示的数是﹣6;点P表示的数是8﹣5t (2)解: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 (如图) 则AC=5x,BC=3x, ∵AC﹣BC=AB ∴5x﹣3x=14… 解得:x=7, ∴点P运动7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 (3)解:没有变化.分两种情况: 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N=MP+NP= AP+ BP= (AP+BP)= AB=7…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N=MP﹣NP= AP﹣ BP= (AP﹣BP)= AB=7… 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7… (4)解:式子|x+6|+|x﹣8|有最小值,最小值为14.…

【解析】【分析】(1)由于A点表示的数是8,故OA=8,又AB=14,从而得出OB=AB-OA=6,由于点B表示的数在原点的左边,故B点表示的数是-6,根据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得出AP=5t,从而得出P点表示的数是8-5t; (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 (如图)格努路程定于速度乘以时间得出AC=5x,BC=3x,然后由AC﹣BC=AB列出方程求解即可得出x的值; (3)没有变化.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出PM=AP,NP=BP,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由MN=MP+NP= AP+ BP= (AP+BP)= AB得出答案;②当点P运 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 AP- BP= (AP-BP)= AB得出答案,综上所述即可得出答案; (4)式子|x+6|+|x﹣8|有最小值,最小值为14,点D是数轴上一点,点D表示的数是x,那么|x+6|表示点D,B两点间的距离,|x﹣8|表示点D,A两点间的距离,要|x+6|+|x﹣8|其实质就是DB+AD的和,要DB+AD的和最小,只有在D为线段AB上的时候,DB+AD的和最小=AB,即可得出答案。 2.阅读理解 如图1,已知点A是BC外一点,连接AB,AC,求∠BAC+∠B+∠C的度数. (1)阅读并补充下面推理过程 解:过点A作ED∥BC ∴∠B=∠________,∠C=∠________. 又∵∠EAB+∠BAC+∠DAC=180°(平角定义) ∴∠B+∠BAC+∠C=180° 从上面的推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平行线具有“等角转化”的功能,将∠BAC,∠B,∠C“凑”在一起,得出角之间的关系,使问题得以解决 (2)如图2,已知AB∥ED,求∠B+∠BCD+∠D的度数.

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试卷(基础篇)(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试卷(基础篇)(Word版含解析)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数轴上A, B, C, D四点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1, 3, -5, -8 (1)计算以下各点之间的距离:①A、B两点, ②B、C两点,③C、D两点, (2)若点M、N两点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m、n,求M、N两点之间的距离. 【答案】(1)AB=3-1=2;BC=3-(-5)=8;CD=-5-(-8)=-5+8=3. (2)MN= 【解析】【分析】(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等于数值较大的数减去数值较小的数,据此计算即可; (2)因为m、n的大小未知,则M、N两点间的距离为它们所表示的有理数之差的绝对值.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4),B(3,0),线段AB平移后对应的线段为CD,点C在x轴的负半轴上,B、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 (1)求点D的坐标; (2)如图(1),求△ACD的面积; (3)如图(2),∠OAB与∠OCD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M,探求∠AMC的度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1)解:∵B(3,0), ∴OB=3, ∵BC=8, ∴OC=5, ∴C(﹣5,0), ∵AB∥CD,AB=CD, ∴D(﹣2,﹣4)

(2)解:如图(1),连接OD, ∴S△ACD=S△ACO+S△DCO﹣S△AOD=﹣=16 (3)解:∠M=45°,理由是: 如图(2),连接AC, ∵AB∥CD, ∴∠DCB=∠ABO, ∵∠AOB=90°, ∴∠OAB+∠ABO=90°, ∴∠OAB+∠DCB=90°, ∵∠OAB与∠OCD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M, ∴∠MCB=,∠OAM=, ∴∠MCB+∠OAM==45°, △ACO中,∠AOC=∠ACO+∠OAC=90°, △ACM中,∠M+∠ACM+∠CAM=180°, ∴∠M+∠MCB+∠ACO+∠OAC+∠OAM=180°, ∴∠M=180°﹣90°﹣45°=45°. 【解析】【分析】(1)利用B的坐标,可得OB=3,从而求出OC=5,利用平移的性质了求出点D的坐标. (2)如图(1),连接OD,由S△ACD=S△ACO+S△DCO+S△AOD,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试卷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试卷练习(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将一副三角板放在同一平面内,使直角顶点重合于点O (1)如图①,若∠AOB=155°,求∠AOD、∠BOC、∠DOC的度数. (2)如图①,你发现∠AOD与∠BOC的大小有何关系?∠AOB与∠DOC有何关系?直接写出你发现的结论. (3)如图②,当△AOC与△BOD没有重合部分时,(2)中你发现的结论是否还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解:∵ 而 同理: ∴ ∴ (2)解:∠AOD与∠BOC的大小关系为:∠AOB与∠DOC存在的数量关系为: (3)解:仍然成立. 理由如下:∵ 又∵ ∴

【解析】【分析】(1)先计算出 再根据 (2)根据(1)中得出的度数直接写出结论即可.(3)根据 即可得到利用周角定义得∠AOB+∠COD+∠AOC+∠BOD=360°,而∠AOC=∠BOD=90°,即可得到∠AOB+∠DOC=180°. 2.如图,线段AB=20cm. (1)点P沿线段AB自A点向B点以2cm/秒运动,同时点Q沿线段BA自B点向A点以3cm/秒运动,几秒后,点P、Q两点相遇? (2)如图,AO=PO=2cm,∠POQ=60°,现点P绕着点O以30°/秒的速度顺时针旋转一周后停止,同时点Q沿直线BA自B点向A点运动,若P、Q两点也能相遇,求点Q运动的速度. 【答案】(1)解:设x秒点P、Q两点相遇根据题意得: 2x+3x=20, 解得x=4 答:4秒后,点P、Q两点相遇。 (2)解:①当点P.Q在OB与圆的交点处相遇时:P点运动所用的时间为:① (秒),P点的运动速度为:(20-4)÷2=8cm/秒 ②当点P,Q在A点处相遇时:P点运动所用的时间为:②(60+180)÷30=8(秒),P点运动的速度为:20÷8-2.5cm/秒 【解析】【分析】(1)此题是一道相遇问题,根据相遇的时候,P点所走的路程+Q点运动的路程等于AB两地之间的距离,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2)分①当点P.Q在OB与圆的交点处相遇时,②当点P,Q在A点处相遇时两类讨论,分别根据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时间算出P点运动的时间,即Q点运动的时间,再根据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即可算出Q点的运动速度。 3.科学实验证明,平面镜反射光线的规律是: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和反射出的光线与平面镜所夹的角相等.

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数轴上A, B, C, D四点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1, 3, 一5, -8 (1)计算以下各点之间的距离:①A、B两点,②B、C两点,③C、D两点, (2)若点M、N两点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m. n,求M、N两点之间的距离. 【答案】(1) AB=3-1=2; BC=3- (-5) =8: CD=-S- (-8) =-5+8=3. (2)MN」"'-川 【解析】【分析】(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等于数值较大的数减去数值较小的数,据此讣算即可; (2)因为m、n的大小未知,则M、N两点间的距离为它们所表示的有理数之差的绝对值. 2.如图2,已知Z AOB=I40o, ZAOC=30。,OE是Z AOB内部的一条射线,且OF平分 Z AOE. (囹2) ®)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Z EOB=30o,则Z COF=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Z COF=20o,贝IJZ EOB=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Z COF=n%则Z EOB= (用含n的式子表示)・(4)当射线OE绕点0逆时针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时,请把图补充完整:此时,ZcOF与 Z EO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答案】(1)20° (2)40° (3)80o-2n o (4)如图所示:Z EOB=80o+2Z COF. (4)题图 (1)如图1,若Z l=60∖求Z 2, Z 3的度数. (2)若点P是平而内的一个动点,连结PE, PF,探索ZEPF, ZPEB, ZPFD三个角之间的关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单元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单元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如图1,已知∠MON=140°,∠AOC与∠BOC互余,OC平分∠MOB, (1)在图1中,若∠AOC=40°,则∠BOC=°,∠NOB=°. (2)在图1中,设∠AOC=α,∠NOB=β,请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必须写出推理的主要过程,但每一步后面不必写出理由); (3)在已知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AOB绕着点O顺时针转动到如图2的位置,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1)解:如图1, ∵∠AOC与∠BOC互余, ∴∠AOC+∠BOC=90°, ∵∠AOC=40°, ∴∠BOC=50°, ∵OC平分∠MOB, ∴∠MOC=∠BOC=50°, ∴∠BOM=100°, ∵∠MON=40°, ∴∠BON=∠MON-∠BOM=140°-100°=40°, (2)解:β=2α-40°,理由是: 如图1,∵∠AOC=α, ∴∠BOC=90°-α, ∵OC平分∠MOB, ∴∠MOB=2∠BOC=2(90°-α)=180°-2α, 又∵∠MON=∠BOM+∠BON,

∴140°=180°-2α+β,即β=2α-40°; (3)解:不成立,此时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α+β=40°, 理由是:如图2, ∵∠AOC=α,∠NOB=β, ∴∠BOC=90°-α, ∵OC平分∠MOB, ∴∠MOB=2∠BOC=2(90°-α)=180°-2α, ∵∠BOM=∠MON+∠BON, ∴180°-2α=140°+β,即2α+β=40°, 答:不成立,此时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α+β=40. 【解析】【分析】(1)先根据余角的定义计算∠BOC=50°,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计算∠BOM=100°,根据角的差可得∠BON的度数;(2)同理先计算∠MOB=2∠BOC=2(90°-α)=180°-2α,再根据∠BON=∠MON-∠BOM列等式即可;(3)同理可得∠MOB=180°-2α,再根据∠BON+∠MON=∠BOM列等式即可. 2.如图,点B、C在线段AD上,CD=2AB+3. (1)若点C是线段AD的中点,求BC-AB的值; (2)若BC=AD,求BC-AB的值; (3)若线段AC上有一点P(不与点B重合),AP+AC=DP,求BP的长. 【答案】(1)解:设AB长为x,BC长为y,则CD=2x+3.若C是AB的中点,则AC=CD,即x+y=2x+3,得:y-x=3,即BC-AB=3 (2)解:设AB长为x,BC长为y,若BC= CD,即AB+CD=3BC,∴x+2x+3=3y,∴y=x+1,即y-x=1,∴BC-AB=1 (3)解:以A为原点,AD方向为正方向,1为单位长度建立数轴,则A:0,B:x,C:x+y,D:x+y+2x+3=3x+y+3.设P:p,由已知得:0≤p≤x+y,则AP=p,AC=x+y,DP=3x+y+3-p,∵AP+AC=DP,BP= ,∴p+x+y=3x+y+3-p,解得:2p-2x=3,∴p-x=1.5,∴BP=1.5 【解析】【分析】(1)此题可以设未知数表示题中线段的长度关系,设AB长为x,BC长

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单元试卷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单元试卷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如图,数轴上点 A、B 到表示-2 的点的距离都为 6,P 为线段 AB 上任一点,C,D 两点分别从 P,B 同时向 A 点移动,且 C 点运动速度为每秒 2 个单位长度,D 点运动速度为每秒 3 个单位长度,运动时间为 t 秒. (1)A 点表示数为________,B 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AB=________. (2)若 P 点表示的数是 0, ①运动 1 秒后,求 CD 的长度; ②当 D 在 BP 上运动时,求线段 AC、CD 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3)若 t=2 秒时,CD=1,请直接写出 P 点表示的数. 【答案】(1)-8;4;12 (2)解:①运动一秒后,C点为-2,D点为1,所以CD=3; ②当点D在BP上运动时, ,此时C在线段AP上,AC=8-2t, CD=2t+4-3t=4-t,所以AC=2CD (3)解:若 t=2秒时,D点为-2,若 CD=1,则 C=-3 或-1, ①当 C=-3 时,CP=4,此时 P=1; ②当 C=-1 时,P=3. 【解析】【解答】解:⑴ 故答案为:-8;4;12; 【分析】(1)由已知数轴上点 A、B 到表示-2 的点的距离都为 6 ,且点A在点B的左边,就可求出点A和点B表示的数,再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AB的长。 (2)①由点A、B表示的数及点C、D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可得出运动1秒后点C、D分别表示的数,再求出CD的长;②当点D在BP上时,根据t的取值范围,分别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AC、CD的长,就可得出AC、CD的数量关系。 (3)根据t的值及CD的长,就可得出点C表示的数,从而就可求出点P所表示的数。2.点在线段上, .

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检测题(Word版 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如图,直线SN与直线WE相交于点O,射线ON表示正北方向,射线OE表示正东方向.已知射线OB的方向是南偏东m°,射线OC的方向是北偏东n°,且m+n=90°. (1)①若m=50,则射线OC的方向是________, ②图中与∠BOE互余的角有________,与∠BOE互补的角有________. (2)若射线OA是∠BON的角平分线,则∠SOB与∠AOC是否存在确定的数量关系?如果存在,请写出你的结论以及计算过程;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北偏东40°;∠BOS,∠EOC;∠BOW (2)解:∠AOC= ∠SOB.理由如下: ∵OA平分∠BON, ∴∠NOA= ∠NOB, 又∵∠BON=180°-∠SOB, ∴∠NOA= ∠BON=90°- ∠SOB, ∵∠NOC=90°-∠EOC, 由(1)知∠BOS=∠EOC, ∴∠NOC=90°-∠SOB, ∠AOC=∠NOA-∠NOC=90°- ∠SOB-(90°-∠SOB), 即∠AOC= ∠SOB. 【解析】【解答】解:(1)①∵m+n=90°,m=50°, ∴n=40°, ∴射线OC的方向是北偏东40°; ②∵∠BOE+∠BOS=90°,∠BOE+∠EOC=90°,

∴图中与∠BOE互余的角有∠BOS,∠EOC; ∠BOE+∠BOW=180°, ∴图中与∠BOE互补的角有∠BOW, 故答案为:①北偏东40°;②∠BOS,∠EOC;∠BOW. 【分析】(1)①由m+n=90°,m=50°可求得n值,从而可得射线OC的方向. ②根据余角定义可知∠BOE+∠BOS=90°,∠BOE+∠EOC=90°,从而可得图中与∠BOE互余的角;由补角定义可得∠BOE+∠BOW=180°,从而可得图中与∠BOE互补的角. (2)∠AOC=∠SOB.理由如下:由角平分线定义和领补角定义可得∠NOA= ∠BON=90°- ∠SOB,结合(1)中条件可得∠NOC=90°-∠SOB;由 ∠AOC=∠NOA-∠NOC即可求得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2.如图,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含有30°、60°的直角三角板如图①放置,PA、PB与直线MN重合,且三角板PAC、三角板PBD均可绕点P逆时针旋转. (1)直接写出∠DPC的度数. (2)如图②,在图①基础上,若三角板PAC的边PA从PN处开始绕点P逆时针旋转,转速为5°/秒,同时三角板PBD的边PB从PM处开始绕点P逆时针旋转,转速为1°/秒,(当PA转到与PM重合时,两三角板都停止转动),在旋转过程中,当PC与PB重合时,求旋转的时间是多少? (3)在(2)的条件下,PC、PB、PD三条射线中,当其中一条射线平分另两条射线的夹角时,请直接写出旋转的时间. 【答案】(1)解:∠DPC=180°-∠APC-∠BPD=180°-60°-30°=90° 故答案为:90° (2)解:设旋转的时间是t秒时PC与PB重合,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5t-t=30+90 解得t=30 又∵180÷5=36秒 ∴30<36 故旋转的时间是30秒时PC与PB重合

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复习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复习练习(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已知:O是直线AB上的一点,是直角,OE平分. (1)如图1.若.求的度数; (2)在图1中,,直接写出的度数(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3) 将图1中的绕顶点O顺时针旋转至图2的位置,探究和的度数之间的关系.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答案】(1)解:∵是直角,, , , ∵OE平分, , .

(2)解:是直角,, , , ∵OE平分, , (3)解:, 理由是:,OE平分, , , , , 即 【解析】【分析】(1)根据平角的定义得出∠BOD,∠COB的度数,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 得出∠BOE=∠BOC=75°,根据角的和差,由∠DOE=∠BOE−∠BOD即可算出答案; (2)根据平角的定义得出∠BOD90°−a ,∠COB180°−a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 ∠BOE=∠BOC=90°−a,根据角的和差,由∠DOE=∠BOE−∠BOD即可算出答案; (3)∠AOC=2∠DOE ,根据平角的定义得出∠BOC=180°−∠AOC,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 出∠BOE=∠BOC=90°−∠AOC ,根据角的和差得出∠BOD=90°−∠BOC=90°−(180°−∠AOC)=∠AOC−90° ,∠DOE=∠BOD+∠BOE,再整体替换即可得出答案。 2.如图 (1)如图1,找到长方形纸片的宽DC的中点E,将∠C过E点折起一个角,折痕为EF,再将∠D过点E折起,折痕为GE,且C、D均落在GF上的一点C′(D′),请说明∠CEF与

∠DEG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将(1)中的纸片沿GF剪下,得梯形纸片ABFG,再将GF沿GM折叠,F落在F′处,GF′与BF交于H,且ABHG为长方形(如图2);再将纸片展开,将AG沿GN折叠,使A 点落于GF上一点A,(如图3).在两次折叠的过程中,求两条折痕GM、GN所成角的度数? 【答案】(1)解:∵∠C过E点折起一个角,折痕为EF,再将∠D过点E折起,折痕为GE,且C、D均落在GF上的一点C′(D′) ∴GE平分∠DED′,FE平分∠CED′, ∴∠DED′=2∠DEG,∠CED′=2∠CEF ∴∠DED′+∠CED′=180°即2∠CEF+2∠DEG=180° ∴∠CEF+∠DEG=90° 答:∠CEF与∠DEG的关系是互余. (2)解:如图, 由题意得:GM平分∠FGF, GN平分∠AGF 设∠FGM=∠F'GM=x,∠FGN=∠AGN=y ∴2y-2x=90°,即y-x=45°, ∴∠MGN=∠FGN-∠FGM=45° 答:两条折痕GM、GN所成角的度数为45°. 【解析】【分析】(1)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GE平分∠DED′,FE平分∠CED′,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证得∠DED′=2∠DEG,∠CED′=2∠CEF,然后根据平角的定义,可解答。(2)根据折叠的性质,可证得GM平分∠FGF,GN平分∠AGF,因此∠FGM=∠F'GM=x,∠FGN=∠AGN=y,求出y-x的值,就可得出结论。 3.阅读理解:若A、B、C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到A的距离是点C到B的距离2倍,我们就称点C是点是【A,B】的好点. (1)如图1,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到点A的距离是2,到点B的距离是1,那么点C是【A,B】的好点;又如,表示0的点D到点A的距离是1,到点B的距离是2,那么点D________【A,B】的好点,但点D________【B,A】的好点.(请在横线上填是或不是)知识运用: (2)如图2,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4,点N所表示的数为﹣2.数________所表示的点是【M,N】的好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单元测试卷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在角的内部引两条射线,如果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等于这 个角的一半,那么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这个角的内半角.如图1,若∠COD= ∠AOB,则∠COD是∠AOB的内半角. (1)如图1,已知∠AOB=70°,∠AOC=25°,∠COD是∠AOB的内半角,则∠BOD=________. (2)如图2,已知∠AOB=60°,将∠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口(0

∴a+2a=60° 解之:a=20° 即当旋转的角度a为20°时,∠COB是∠AOD的内半角。 (3)解: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射线OA,OB,OC,OD能否构成内半角,理由:设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α,旋转的时间为t 如图1 ∵∠BOC是∠AOD的内半角,∠AOC=∠BOD=α ∴∠AOD=30°+α,∠BOC=∠AOD=30°-α ∴(30°+α)=30°-α 解之:α=10° ∴t=s; 如图2 ∵∠BOC是∠AOD的内半角,∠AOC=∠BOD=α ∴∠AOD=30°+α,∠BOC=∠AOD=α-30° ∴(30°+α)=α-30° 解之:α=90° ∴t==30s; 如图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