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知识点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知识要点

名著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名著导读一、作家介绍“海伦·凯勒和拿破仑是19世纪两个最杰出的人。
拿破仑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凯勒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马克·吐温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
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
在莎莉文的帮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
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二、把握要点1.海伦·凯勒变盲哑后的生活。
2.海伦·凯勒的求学生活。
3.毕业后踏入社会的生活。
4.参加慈善活动等。
四、情节解读第一章:张开心灵的眼睛第二章:信心与希望第三章:走出黑暗与寂静第四章:春风化雨第五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章:张开心灵的眼睛1.生病之前的美好回忆2.生病时父母对海伦无微不至的照顾3.莎莉文小姐的到来4.初到帕金斯盲人学校等主要事迹天资聪颖孤僻乖戾充满求知欲望无色无声莎莉文老师第二章:信心与希望 1.学习说话2.遭受《霜王》事件的打击3.参加世博会4.剑桥求学 心存感激第三章:走出黑暗与寂静1.大学生活2.与马克·吐温的交往3.拮据的生活(拍摄电影《救济》、耍杂院的生涯、母亲去世4.为慈善事业奔波(全国性盲人机构成立)第四章:春风化雨——莎莉文老师的故事1.童年遭遇2.德士堡救济院的生活3.入学帕金斯盲人学校4.成为海伦·凯勒的老师固执、孤僻、乖戾的小女孩优秀的盲人教师倔强、顽强、温柔、善良的性格特点第五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三天的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全面考察小第一天:对亲情的极端重视。
第二天:想考察“世界的物质方面”和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
第三天:关心世人的生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知识点

22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文学常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
2、生字词语平淡无奇:奇,特殊。
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显著的、出色的或奇特的地方。
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麻木不仁: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扪心自问:摸着胸口自我反省。
有声有色: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动人心弦: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
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也说动人心魄。
扣人心弦:扣:敲打;心弦:指因感动而引起共同反应的心。
形容言论或表演深深地打动人心。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成年累月:成:整;累:积聚。
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
形容时间长久,长年累月。
不速之客: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速:邀请。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的不透彻。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习以为常:常常做某件事,成了习惯。
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采:兴致。
精:精神。
第四册短语汇总巨大的诱惑唯一的信念枯干的草木奇幻的云彩偏僻的农村深情的表达依稀的记忆现成的饭菜硕大的果实美丽的山冈健美的身材清新的空气开阔的草地悠久的历史险峻的山峰精致的花纹平凡的往事难得的时机巧妙的话语短暂的停留简陋的工作环境无聊的生活琐事稳定的工作报酬美丽的日月星辰猛烈地扫荡强烈地想望伶俐地转身敏感地觉察沟通能力虚拟世界数学演算精心培育民间习俗塑造形象探讨未来收藏邮票揣摩心思符合情理增长见识划清界限欢度佳节崇拜老师展示风采尊重长辈欢度节日展现风采敬畏神灵光临会议反映情况指引方向放弃努力辨别好坏珍惜时间缺乏热情放弃财富付出代价具有天赋献身科学视野开阔天空蔚蓝老师讲课花朵鲜艳区编教材1—4册必备古诗第一册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册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知识点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2、海伦·凯勒在(19个月)时因患(急性脑充血)而导致失聪、失明,(1887年)恩师(安妮·莎莉文)走进她黑暗无声的世界,给她带来一个(布娃娃)当礼物。
3、1896年,海伦·凯勒进入(剑桥女子中学)学习,1900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
4、大学期间,海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了自己的处女作《我的生活》,这本书一经问世,便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5、海伦·凯勒学会说话后写的第一个故事是(《霸王》),但引起异议,她通过自己刻苦学习,掌握了五种语言,分别为(英语、拉丁语、法语、德语、希腊语),她学习成绩都很优异,但她也有讨厌的功课,就是(数学)。
6、在书中,柏金斯学校是因为(萝拉)而声誉远扬,名震全国的。
7、直到海伦发现了(《方德诺小爵爷》)这本书,她才第一次真正把一本书读完弄懂。
8、大学期间,《淑女时报》的总编曾找到海伦,希望能够在杂志上连载她的作文集(《少女时代》)。
9、在本书中,为海伦·凯勒提供无私帮助的人很多,其中有(莎莉文小姐、马克·吐温、吉尔曼先生、贝尔博士、梅西先生、布鲁克斯主教、赫顿夫妇)等。
10、1964年,海伦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时代周刊》评选的(“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11、从海伦·凯勒身上学到了许多:(永不言败、执着奋进、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热心助人、懂得感恩、忘我付出)等品质。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阅读题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美国)的(海伦·凯勒),她的处女作是(《我的生活》)。
名著阅读赏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思维导图

名著阅读赏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思维导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主要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如何表达?通过文字的描述,我们了解到了海伦凯勒那不屈的意志力,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坚强的生活的故事,也通过她的历程学到了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思维导图来看一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主要内容。
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解,分别是作者、内容简介、意义、摘抄以及作品鉴赏来进行整理。
一、作者海伦凯勒,第一次了解到她是从语文课本上,后来搜索了她的生平,发现海伦凯勒真的是太值得人敬佩了。
她本来是一个健康的人,但是因为一场疾病夺走了她的视觉和听觉,即使面对如此大的挫折,但是海伦依旧坚强的站了起来,并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走出黑暗》和《我的生活》等著名作品。
二、内容简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了海伦变成聋哑人的生活经历,一开始的海伦没法接受这一切,所以她变得非常的消极,情绪变得非常的暴躁、经常对着爱自己的人发脾气、丢东西,但是后来遇到了沙利文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海伦开始学习文字,并开始有了改变,后半部分主要讲的就是海伦凯勒的求学生涯,在学习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朋友,并且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
三、意义海伦凯勒以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向大家说明了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健康,珍爱身边的人以及享受现在的生活,即使是遇到了困难,也应该像海伦凯勒一样努力面对困难,微笑着面对这不公的一切并努力跨越过去。
四、摘抄1、乌云遮不住太阳,邪恶终将被打倒,真正的胜利永远属于正义。
2、我们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我们的踌躇,犹豫。
将自己定位为某一种人,于是,自己便成了那种人。
3、知识教人学会爱,给人以光明和智慧。
4、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只有聋人才珍惜失而复得的听觉?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见天日的幸福?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实生命、去享受生活。
5、只要有信心、恒心与毅力,人类的潜能往往能达到某种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
五、作品鉴赏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我们描绘的她想象中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文笔也非常的流畅,但真正打动了广大读者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海伦凯勒通过文字表达出的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在于那种无与伦比的亲切感,通过对比的手法让我们更加明白了珍惜现在的生活的重要性,在虚构的三天里所呈现的内容,也是对人类生活的高度礼赞。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文笔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文笔记一、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在她19个月大时,因一场重病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从此生活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
但她凭借顽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了阅读、写作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
她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成为坚强与勇气的象征。
二、文章主旨。
1. 对光明的渴望。
- 文章通过假设自己拥有三天光明,表达了海伦·凯勒对光明的极度渴望。
这种渴望不仅仅是对视觉世界的向往,更是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的向往。
2. 珍视生命与生活。
- 海伦·凯勒用自己的经历和想象中的三天光明,提醒人们要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珍视自己所拥有的健康的感官,不要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让读者意识到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常常被我们忽视。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天。
- 看身边的人。
- 海伦·凯勒希望在第一天看到那些给予她生命、爱和知识的人。
首先是她的老师莎莉文小姐,莎莉文小姐用耐心和爱心开启了她的心灵之窗,教会她认识世界。
- 然后是她的家人,家人的陪伴和支持是她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她渴望看到他们的面容,记住他们的模样,表达了对亲人深深的爱与感激。
- 看大自然。
- 她想看看黑夜变成白昼的激动人心的奇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她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和热爱,即使在黑暗中,她也能通过其他感官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所以她更加渴望亲眼目睹。
2. 第二天。
- 看日出与博物馆。
- 海伦·凯勒希望在第二天清晨看到壮丽的日出,感受太阳升起时的光辉和希望。
- 接着她想去参观博物馆,她对艺术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博物馆里,她可以通过观看艺术品和文物来了解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从古希腊的雕塑到埃及的木乃伊,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她想在有限的光明时间里尽可能多地领略。
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阅读提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出生,1968年6月1日去世,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
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猩红热而引致失明及失聪。
后来籍着她的导师安妮·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
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1882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长大。
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
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
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
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
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
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八十七岁去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
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
苏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
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2.《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
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
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知识梳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知识考点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知识梳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知识考点海伦·凯勒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幼年时患病而失聪失明。
后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的悉心帮助下先后就读于剑桥女子学校和拉德克利夫学院。
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活的故事》主要叙述自己如何战胜残疾、战胜自我的过程,此书给世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后来成为许多杂志的撰稿人并写了几部自传体小说《我新生活的世界》等等。
安妮·莎莉文·麦西去世后,1936年波丽·汤普逊成为她的密友。
她先后在美国各地、欧洲、亚洲发表演讲,为残疾事业和慈善机构筹集资金。
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
本文是原文的节选,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者按照时间依次叙述自己如果获得三天光明后的所见、所思、所感。
第一天她要通过安妮的脸、朋友的面孔、狗的眼来找出内在美的形迹;观察家中简朴小巧的东西来揭示人类精神的泉源:爱与光明;漫步森林、拜访农场来体会自然之美与宁静生活之美。
第二天作者试图通过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来看看人类艰难曲折之路和历史的沦桑巨变,通过参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来探讨感悟人类精神的侧面、人类灵魂的绚丽之美,通过在戏院看戏真切地感受一下艺术形象的魅力与动态的美。
同时给有视力的人以诚恳的规劝:不要冷漠自己的官能、积极面对生活吧!第三天作者假定去现实世界里,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体验一下现实世界的人之美景和大众生活的快乐与悲哀。
作者在这三天的"所见"集中表现了自己对人类生活的高度赞美、对人类美好精神的赞美、对自然与人工创造的赞美,同时让我们看到一个热爱生活、坚强乐观、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快乐与悲哀,具有大众情怀与关怀的女性形象。
1.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A.轮廓机警绚丽夺目B.翌日曙色如醉如痴C.一瞥门楣变幻莫测D.虔诚遗漏奥悔不已2.选出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怜悯(mǐn)瞬(shùn)息万变溜达(liū)B.禁锢(gù)百舸(gě)争流颤(zhàn)动C.虔诚(qián)栩(xǔ)栩如生沧桑(cāng)D.模糊(mó)游目骋怀(chěng)殉情(xùn)答案:1.D(懊)2.B(chàn)。
五下语文第十一课课堂笔记

五下语文第十一课课堂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五下语文第十一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篇描写了一个生活在黑暗之中的盲人对于光明的渴望和向往的故事。
文章通过盲人主人公提出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奇幻愿望,搭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希望的故事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盲人主人公通过三天光明的机会,经历了种种幻想和感悟,最终深深感受到了光明的珍贵和美好,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有了新的理解和期许。
二、学习收获1.光明的珍贵课文以盲人主人公对于光明的渴望和向往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光明的珍贵和重要性。
在黑暗中生活的盲人主人公,一直以来都在心中描绘着光明的样子,希望能够亲眼看到并感受光明的美好。
通过假设给他三天光明的机会,盲人主人公得以真正感受到了光明的奇妙和美妙之处,这种感悟令他对光明充满了敬畏和感激之情。
2.感恩的态度在三天光明的时间里,盲人主人公经历了很多幻想和感悟,但最终,他深深体会到了光明的珍贵和美好。
这种感悟让他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态度,他开始怀着感恩的心情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人事物。
这种感恩的态度不仅让盲人主人公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也让读者对于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四、展望未来通过这堂语文课的学习,我对于光明的珍贵和美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也对于感恩和珍惜眼前的幸福有了更加坚定的决心和信念。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努力学习,努力奋斗,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出色,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也会继续保持着感恩的心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幸福和美好,努力成为一个更加阳光、积极和快乐的人。
以上就是我在五下语文第十一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堂学习中的一些笔记和感悟,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思考,能够让我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出色,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同学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收获,一起共同进步和成长。
第二篇示例:五下语文第十一课课堂笔记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一课,主要内容涉及到《学做新人》这篇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知识点
1.海伦·凯勒,美(国)作家,作品有《我的一生》、《我的天地》等。
大学期间,她写了第一本书《我生活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
这本书被译成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不仅给残疾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以鼓舞。
1964年她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2
3.作者这样安排她的光明的三天,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回答。
对生命、亲情的珍爱,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渴望,对人类的友善情感,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忠告世人善用感官等。
4.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三天?
三天的活动,是对人类生活的全面考察。
既表现内心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对人类生活的高度赞美,并以自己痛苦经历和美好渴望,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
5.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海伦·凯勒是个怎样的人?
作者对自己周围的人怀有极其真挚的友爱,希望能看到表现他们内心美的外部特征,说明她是何等善良;她希望看到地球和它的居民的简要历史,还要看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显示了她积极进取的精神;她关心日常世界,希望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场面,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表现了她的博爱精神以及跟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
6.海伦•凯勒为什么首先要常时间凝视安妮老师的脸?抒发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感情?
海伦•凯勒要看的是面部的轮廓、面孔、眼和对人类的同情心,为的是永远记住她并认识她的温和、耐性和性格的力量。
这充分体现了她对梅西太太的感激和尊敬,她视梅西太太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的人们中最卓越的代表。
7.如何理解“我始终睁大眼睛注视幸福和悲惨的全部景象”一句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体现了海伦•凯勒怎样的精神实质?(提示:请从作者是位残疾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
作者在游览整个城市时,要到花园大街去,到贫民区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玩耍的公园去。
“我始终睁大眼睛注视幸福和悲惨的全部景象”一个残疾人,本应该让世人同情、关怀,但她却同情、关怀别人,表达了海伦•凯勒对世人的博爱襟怀。
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和最善良的天性。
8.如何理解“有些景象令人愉快,使人陶醉;但有些则是极其凄惨,令人伤感。
对于后者,我绝不闭上我的双眼,因为她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它们面前闭上眼睛,就等于关闭了心房,关闭了思想”?
她同情、关怀别人,表达了海伦•凯勒对世人的博爱襟怀,她有着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和最善良的天性。
海伦•凯勒让人们不要对“凄惨和伤感”闭上眼睛,就是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尽管她善良,但她并不回避世间的阴暗和痛苦;她客观、冷静,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直面抗争的勇气,这也是她另外一个突出的精神品质。
9.在作者能看到东西的第二天里,作者要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表现了作者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精神的关注,显示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10.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喜剧。
(提示:海伦•凯勒的奇迹可以说是在逆境中创造的,“绝处逢生”取决于什么?)
海伦•凯勒的奇迹是在逆境中甚至可以说是在绝境中创造的。
“绝处逢生”取决于什么因素?从人的本体角度来看,取决于一个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坚强不屈是海伦非凡生命的一个基点,而乐观向上的品质,更是她创造奇迹的源泉和亮点。
作者虽写了“假如”中的三天时间,但却展示了自己最突出的精神品质——积极、乐观。
联系到第一天她最想看到自己教师的愿望,可以认为,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真挚友爱和乐观的情怀。
11.作者重新面对黑暗有没有恐惧,失落,懊悔?
我们从海伦的三天光明中,丝毫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看到的是光明的内心世界,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的爱。
12.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共7处)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提示:请同学们先找出这7处“有视力的人”,回答这个问题要联系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在节选部分中,有7个地方提到了“有视力的人”,这中间有善意的批评,也有真诚的规劝。
提醒有健全的五官和四肢的人,要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
要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
这种情感是真挚的,是关爱的。
海伦•凯勒说,“由黑夜变成白天”是“奇观”,这对正常视力的人来说,如果不会感到“激动人心”,似乎还可以理解。
但对于历史和艺术的“奇迹”和巧夺天工的纽约塔,人们的眼睛也“看不见这壮美的奇观”,这确实是我们每个身体正常的人要进行反省的。
我们是不是对生活缺少了必要的欣赏,必要的热情和美感。
13.作者从未看见过这个世界,为什么能把事物描写得细腻、贴切,生动可感?请举例分析。
首先是调动自己的触觉感知事物。
在海伦的笔下,有关触觉的文字特别多,如“我用双手亲切地抚摸一株桦树光滑的外皮,或者一株松树粗糙不平的树皮。
在春天,我抚摸着树枝,满怀希望地寻找蓓蕾,寻找大自然冬眠之后苏醒过来的第一个征兆。
有时,我感觉到一朵花可爱而柔润的肌理,发现它那不平常的卷曲。
偶尔,如果我非常走运,将手轻柔地放在小树
上,我可以感觉到小鸟在音律丰满的歌声中快乐地跳跃。
”
其次是努力挖掘潜能,在对虚构的三天生活的描写中,海伦·凯勒并不是停留在表象上,而是融入了情感与理解,加入了自己的体验和判断,如同一个正常人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一样。
比如:“我站在繁华的街角,只看看人,试图凭借对他们的观察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
看到他们的笑颜,我感到快乐;看到他们的严肃的决定,我感到骄傲;看到他们的痛苦,我不禁充满同情。
”
再次是想象。
这三天的生活都是作者的想象,文章中随处可见假设的意味,随处让人意识到她视听的局限,使人觉得她不是真的在看、在听,而是在想象,她的想象让人感到丰富、逼真,甚至深刻。
比如:“这些能够触摸的艺术品对我来说,是极有意义的,然而,与其说它们是供人触摸的,毋宁说它们是供人观赏的,而我只能猜测那种我看不见的美。
我能欣赏希腊花瓶的简朴的线条,但它的那些图案装饰我却看不到。
14.主旨:
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自己假定获得三天视力,所见到的光明世界、所体验到的精神愉悦以及对世人的忠告和提醒,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她对待生活的热切、坦诚和真挚,面对残疾表现出的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在朴素甚至接近于家常的话语中,表露出作者对世间万物强烈的爱和热切的希望。
作者所表达的生命伦理提醒人们要重视当下,重视现在,重视过程。
提醒我们人生最应该珍惜的就是我们视而不见的平凡的世界和平常的生活。
15.写作特色
(1)想像丰富。
全文都是想像出来的。
事实上作者一直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之中,对声音、色彩无记忆,无感觉,全凭触觉来感知世界,感知的范围窄小得很。
作者先提出问题:“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作者安排了三天的活动,要看自己的老师、朋友,要看自然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要看看纽约城,看看日常世界,甚至要去看一下喜剧。
这些活动纯属虚构,但给人一种活生生的感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顺着作者的“光明之旅”,我们也仿佛进行了一次充实而愉快的旅行。
由此可见,作者有着非凡的想像力。
(2)心理描写生动、细腻。
从丰富的想像及流畅的表达中,我们看到作者的内心活动。
文中有的地方直白地抒写内心世界,如“我多么渴望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经过缩写的地球的历史,以及陈列在那里的地球上的居民……”,表达了她急于了解自然界生命进程中的奇观的欲望。
有的地方则通过叙述、描写表露心理,如“这里,在绿草坪、树木、鲜花的包围中,是一片整洁、小巧的房屋,到处充满妇女儿童谈笑奔走的欢乐,真是城市劳动者的安静的休息之所”,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的喜悦、乐观,体会到她对平和、安宁生活的热爱。
(3)对比手法耐人寻味。
课文中的对比有两种,一种是作者凭触觉或他人的介绍所得的印象和“获得视力”后“所见”的对比,一种是作者“所见”和正常人所见的对比。
前者意在表达一个盲人“重获光明”后的真切的心理感受,后者意在表达对正常人不重视视觉运用所作的批评和规劝。
(4)语言朴素、真挚。
本文不像其他散文那样设计许多技巧,运用许多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
与热切、坦诚、真挚的内心活动相适应的是,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白地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虽然全篇都是家常话语,但用到本文中,却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
无须用太多的写作技巧,她的故事、她发自内心的召唤,已经具有这种力量。
因此,从审美角度来看,本文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朴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