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物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改进

合集下载

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设计之研究

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设计之研究

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设计之研究作者:柳兰梅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年第10期【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完善,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在教育方面也有了比较突出的前进方向,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建设,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将教育工作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到校园的课堂中,本文以燃烧条件试验的改进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燃烧条件试验改进沪教版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讲燃烧的条件时,在教师正常教学的状态下,渗透相关化学知识的前提下,可以有效的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常识,让学生尝试自己归纳和总结燃烧的条件,这样的自我学习有助于对该课程的记忆。

但是由于这种教学的方式比较普通并在实验过程中,不能良好的实现在化学学科中的特殊魅力,导致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能完善学生们的思维想法,还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一套演示实验装置,但便于课堂的教学工作。

一、化学问题的描述1.化学实验装置针对该实验的主要仪器有:烧杯,试管,双孔橡皮塞,导气管等。

下图为试验的示意图:2.化学实验的条件根据该实验的进行可以得出相关化学可燃物的燃烧条件:(1)化学可燃物达到了燃烧的最低温度值。

(2)可燃物应该充分的与氧气接触。

3.化学实验存在的问题:针对该化学实验,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实验中的导热物质是铜片,铜片的热量是由烧杯中的热水进行热蒸汽的传递的,所以,在铜片上导热性能比较差,试验中的白磷出现长时间的热量才能燃烧。

(2)由于实验中会向水中通入氧气,这样会使白磷在水中四处的游动,并形成许多小液珠。

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实验中白磷的操作十分不便,实验的现象表现也不明显。

(3)实验中白磷材料的燃烧物质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产生环境影响。

二、实验的改进1.实验的目的为了使化学燃烧实验的研究更加简便也更加利于环境的保护,应该建立一种符合环境要求的绿色化学实验进行燃烧条件结论的反馈。

白磷燃烧条件的改进

白磷燃烧条件的改进

创新实验名称:白磷燃烧条件的改进
创新实验目的:通过简单实用的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仪器及用品:大烧杯、锥形瓶、橡皮塞、红磷、白磷、气球、细沙、。

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仪器的组装说明:
1、锥形瓶底要放一薄层细沙,以防锥形瓶破
裂。

2、连通锥形瓶的导管外端要接一气球,防止
锥形瓶塞被打开,有毒物质逸出。

实验操作:
在同一锥形瓶(瓶底放有少量细沙)中不同处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粒红磷,用橡皮塞塞紧锥形瓶瓶口,把锥形瓶放入装有热水(80度以上)的大
烧杯中,观察现象。

实验创新点及意义: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和灭火》图7—4,探究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原装置存在以下缺点:本实验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
事实上教师是在教室里做实验,教室里无通风橱;金属片上放的白磷,燃烧
产生的白烟会迅速弥漫教室,造成空气污染。

改进后的实验不仅验证了燃烧
需要的条件,还有效防止和减少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对人体的危害,做到了对
空气没有污染,对人体没有伤害。

真正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

对物质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

对物质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
1.
图 2
3 改进 后的优 点
3 1 整个反应都在密闭体系中进行 , . 可防止
白磷 燃烧 生成 的 白烟 ( 五氧化 二磷 ) 散发到 空
气中污染环境 , 危害人体健康 .
3 2 白磷 不至 于 由于受 热熔化 而 浮上水 面 , .
也不至 于分 散在 烧 杯 底 部 , 证 了在 水 下着 保 火燃烧 生成 五氧 化二磷 , 排除 了安全 隐患 , 提 高 了实 验 的成 功率 .

4 ・ 0
片上不同的位置分别放一小块白磷和少量红
磷, 通过 比较热 水 中的 白磷 、 片上 的 白磷 和 铜
红磷 燃烧 的现 象 得 出可 燃 物 的燃 烧条 件 . 按
改进 前

改进后
此 方法进行 操 作 , 白磷 在 铜 片 上燃 烧 生 成 的 白烟 ( 氧化 二磷 ) 五 直接 进入 空 气 中 , 重 污 严
22 用 矿泉 水 瓶 收集 一 瓶氧 气 配 单孔 塞 连 . 接一个 小漏 斗 , 将小 漏斗侧 着插入 水下 , 盖在
染教室内的环境 , 直接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 .
其次, 由于热水 中 的白磷 受热熔 化 , 导管对 用 准其 吹氧气 或 空 气 时 , 白磷 容 易分 散 在 烧杯
21 0 0年 第 2期
河北理科教 学研 究
实验 园地
对 物质 燃 烧 条件 实验 的改进
河北省 廊坊 市第二 中学 苏 翰 05 0 60 0
1 实验 改进 的原 因
初 中化 学 教 材 在 探 究 物 质 燃 烧 的 条 件
时, 常用 的方法 是在烧 杯 中加 热水 , 烧杯 口部 放 一薄铜 片 , 后在热 水 中放 的实验 装置及 操作方 法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关于探究燃烧所需条件实验的改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环节对本实验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燃烧所需条件这一实验出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

在生活中,学生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燃烧的本质(即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本实验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A.知识与技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B.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3、重点、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难点:关于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二、学情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

我校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三、教法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

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

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四、学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

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实验原理:白磷在40℃时接触到空气(或氧气)就能燃烧生成大量白烟,而红磷只有温度达到240℃时接触到空气(或氧气)才能燃烧。

案例16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案例16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案例16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实验名称《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实验目的通过简单实用的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利用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不同,但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而生成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

实验仪器及药品改进1、大烧杯(500ml)、大试管两支、橡皮塞两个、镊子、坩埚钳、酒精灯、药匙、滤纸、火柴、红磷、白磷、一试管氧气(或空气)、热水改进2、同上两个气球(白色和红色)改进3、烧杯(500ml)、铜片(平整)、两个小集气瓶、镊子、酒精灯、坩埚钳、药匙、滤纸、火柴红磷白磷一试管氧气(或空气)热水实验装置教材图图1 图2 图3实验步骤及现象改进1:(见图1)(1)在大烧杯中加入四分之三大约80 ℃左右的热水,用镊子取两小块白磷,一块放入热水中,一块用滤纸擦干表面的水后放入干燥的大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在另一个干燥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红磷,将两个试管同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观察现象。

(2)将收集氧气的大试管倒扣在热水中,用坩埚钳在水面下取下橡皮塞,扣住水中的白磷,观察现象。

改进2:(白磷量多时使用)(见图2)同上。

改进3:(见图3)(1)在大烧杯中加入四分之三大约80℃左右的热水,向其中加入一小块白磷,在大烧杯上放一块平整的铜片,左边放一小块表面用滤纸吸干水分的白磷,右边放少量红磷,观察现象。

(2)将收集氧气的大试管倒扣在热水中,用坩埚钳在水面下取下橡皮塞,扣住水中的白磷,观察现象。

仪器的组装说明:(注意事项)①大试管要干燥,白磷表面的水分要擦干。

②白磷的量不要太大,尤其是放在热水中的白磷,小绿豆大小即可。

③大烧杯里的热水占四分之三。

④往铜片上先放红磷,再放白磷,以免白磷先燃烧。

⑤燃烧后试管中或铜片上的白磷可能没燃完,小心处理。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改进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改进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改进作者:张才伏毕晓雪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51期摘 ;要:课本中燃烧条件探究实验存在明显不足,反应没有在密闭条件进行,造成污染大。

通过改进用带气球的试管代替铜片盛放反应药品以及用带气球的具支试管盛放热水中的白磷,使整个反应处于密闭体系,减少污染,减小危害,同时还能清晰地、多次观察白磷在水中的燃烧现象。

实验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该实验改进有很多可取之处。

关键词:白磷;红磷;具支试管;焊有圆薄铜片的细铁管;注射器;氧气;气球“燃烧条件探究”实验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重要内容,该实验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按照课标要求该实验是演示实验,学生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来了解燃烧条件。

教材中的实验本着简单易行原则,虽然现象明显,但还是存在明显不足,虽然相关的实验改进方法很多,但笔者通过对各类文献中介绍的改进方法进行试验比较和研究发现依然有很大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1.教材中的实验1.1 原实验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观察现象。

1.2 不足之处(1)铜片上的白磷需通过热水中的蒸汽传热来被引燃,时间较长;铜片上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物会逸散到空气中;实验中若白磷用量稍大,很有可能会引燃红磷,再次产生污染。

(2)向水中白磷通氧气时,硬纸圈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会四处游动并形成许多小液珠,不易控制,实验现象也不明显;若气流流量稍微大点,就会使白磷漂浮出水面而燃烧,导致实验失败并带来安全隐患。

2.实验的改进2.1该进目的探究利于环境,符合绿色化学发展实验要求的燃烧试验,得出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实验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可推广到学生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燃烧条件的探究,摒弃实验只能演示的说法。

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赵越1 韩程明2(1.东海县桃林中学 2.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江苏连云港 222300)一、实验目的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探究空气中助燃的成分。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试管 烧杯 温度计 导管 橡皮塞 橡胶管 气球 气唧 铁架台(带铁夹) 白磷 红磷 氮气 二氧化碳 热水 酒精灯 试管夹四、实验操作1.如图1,取两支试管,1号试管中放入火柴头大小红磷,2号试管中放入火柴头大小白磷,观察并不燃烧;将两支试管放入热水中1号试管中红磷仍不燃烧,2号试管中白磷燃烧。

将盛有红磷的试管取出擦干外壁水分,换上试管2上的橡胶塞(带气球)观察红磷燃烧。

探究结论: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且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2.如图2,取两支试管,3号试管中盛有氮气,4号试管盛有二氧化碳,分别放入火柴头大小的白磷(要用吸水纸将水吸干)。

两支试管中的白磷都不燃烧。

探究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热水红磷图33.如图3,将3号试管的塞子拔下,换上带导管的双孔塞(连接有气唧和气球)。

捏动气唧,向试管中通入空气,可以观察到白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白烟。

调节空气通入量,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火焰。

用4号试管做上述同样的实验,现象相同。

探究结论:空气中只是氧气起助燃作用,氮气、二氧化碳都不能助燃。

六、实验装置改进的意义与课本中原实验相比,我们的实验改进有以下优点:1.设计更科学、严谨,且增强了实验的探究性:充分证明了空气中能够助燃的气体是氧气。

2.实验可控性更强,现象更明显:向盛有N2、CO2的试管中,通入空气,白磷燃烧,停止通空气,则白磷不燃烧,再通空气则白磷又燃烧,可反复多次呈现实验现象。

而且通入的空气越多,则白磷燃烧得就越剧烈。

有力地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空气)这个条件。

3.环保安全:燃烧过程始终是在密闭的系统中进行,没有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

且产生的白烟处理简单方便。

4.将实验室常用的气唧改用血压计上的气唧,只能出气,不能吸气,避免了倒吸。

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衡山县岳云中学 邓 梦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三者缺一不可。

二、实验原形及不足之处:(原实验装置图)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P 2O 5),对教室环境造成影响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健康。

2、(2)中的白磷燃烧现象不明显,且较易浮出水面,在水面燃烧起来而引起火星和液滴的飞溅,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本实验不便于重复观察实验现象。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1、用塑料袋来收集产生的白烟,使实验自始至终都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2、利用双连球向试管内鼓入空气(氧气),使操作起来更安全。

3、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意控制燃烧,有利于学生多次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四、实验器材:(1)(2)仪器:具支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双连球、塑料袋、药匙、镊子、试管架药品:红磷、白磷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原理:利用酒精灯给红磷和白磷加热,利用双连球向具支试管中鼓入空气(氧气),随着温度的上升,白磷先燃烧起来(白磷的着火点为40℃)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上升至240℃或240℃以上,则红磷也能燃烧起来,说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

六、实验过程:1、加入0.2g红磷于具支试管底部,距其2cm初放一米粒大小的白磷,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导管口离试管底部0.5cm左右。

2、由双连球鼓入空气,发现无明显现象(说明可燃物虽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3、先用酒精灯均匀预热,然后对准红磷与白磷的中间部位集中加热,(温度在40℃或之上)同时挤压双连球,使进入的空气先通过红磷,再到白磷。

此时可观察到红磷无明显变化,而白磷却剧烈燃烧;(说明可燃物在温度达到着火点,且有氧气存在时能够燃烧),若停止鼓气,则白磷停止燃烧(说明仅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氧气时,可燃物不能燃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罗田县实验中学张晓芙
实验目的:
1、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2、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
4、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实验原理:
白磷在40℃时接触到空气(或氧气)就能燃烧生成大量白烟,而红磷只有温度达到240℃时接触到空气(或氧气)才能燃烧。

可燃物浸没在水中可以隔绝空气。

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

实验用品:
大烧杯、二支带橡皮塞的试管、一支大试管、橡皮塞、镊子、石棉网、小刀、电加热器、红磷、白磷、热水
实验设计:
图一
图二
改进后的优点:
化学教材(上)P124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1、实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白烟(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本实验是演示实验,
要求在通风橱或有抽风设备中完成,而一般教室没有这个条件,就是在有抽风设备的实验室也不能迅速排完,即使有通风橱也很麻烦; 2、用热水去加热隔着金属片的红磷和白磷,实验时间较长;
3、做白磷在水中燃烧实验时,热水中白磷是液态,容易被氧气吹散,难以与氧
气接触,不容易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现象,而且白磷容易被吹到水面,浮在水面发生燃烧甚至飞溅而产生危险。

改进后的实验有如下优点:
1、对环境无污染,保护师生身体健康;
2、操作简便;
3、现象明显;为了区分装白磷和红磷的试管,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橡皮塞分别
塞在装白磷和红磷的试管上;
实验反思:
经改进后实验没有污染,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实验时间短,但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那就是实验结束后不能立即打开橡皮塞或从水中拿出试管,要等试管中白烟消失再清洗试管。

利用倒置的试管中过量白磷燃烧冷却后可以观察到试管里液面上升,还可以验证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

热水
白磷 橡皮塞 试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