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合集下载

物质燃烧条件实验改进

物质燃烧条件实验改进
对概 念理 解含混 。 ( 燃 烧 环 境 介 质 不 统 一 3)
如 图 1 , 导 管 对 b用 准上 述 烧 杯 中的 白磷 ,
通 入 少 量 氧 气 ( 空 或
气 )观察 现象 。 , 讨论 :
① 由上述实 验 中பைடு நூலகம் 铜片上 的 白磷燃 烧而 红磷 不燃 烧 的事 实 , 明燃烧需 要什 么条件 ? 说
磷、 红磷两 种 物 质 。是研 究 白磷 燃 烧 条 件? 还是 红磷 ?还 是两种 ?是控 制条件 ?还 是对 比?对 比 什 么?很模 糊 。实 验 中 , 铜片上 白磷燃 烧 、 红磷 不
中注 入 4 0 L热 水 , 0m 并 放人 用硬纸 圈 圈住 的一 小块 白磷 。在烧 杯上 盖
中进 行“ 度 ” “ 气 ” 温 和 氧 条件 探 究 , “ 火点 ” “ 同物 质 着 火点 不 同” 开 实验 的 新 方 法 。 把 着 和 不 分
关 键 词 物 质 燃烧 奈件 内隐 矛盾 实验 改 进
“ 质燃 烧 条 件 ” 物 实验 是 人 教 版 义 务教 育课
程 标准 实验教科 书《 学》 七单 元 “ 化 第 燃烧 及其 利 用” 课题 1 燃 烧 和灭火 ” 的一 个重 要 探究 性 实 “ 中 验 。这个 实验 看似 简 单 , 其实 很 有讲 究 。教 材 中
分析 : 作 方 法 的文 字 叙 述 中, 说 “ 水 ” 操 只 热
热 到什么程 度 、 度是 多少 均不 知 道 。作 为 图示 温 示 范 , 该有 温度计 。 应
( ) 燃 物 不 统 一 2可
分 析 : 图 1 燃 烧 的 条 件 ” , 片 上 放 有 白 “ a 中 铜
④综 合上述 讨 论 , 以得 出燃 烧 需 要 哪些 条 可

对物质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

对物质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
1.
图 2
3 改进 后的优 点
3 1 整个反应都在密闭体系中进行 , . 可防止
白磷 燃烧 生成 的 白烟 ( 五氧化 二磷 ) 散发到 空
气中污染环境 , 危害人体健康 .
3 2 白磷 不至 于 由于受 热熔化 而 浮上水 面 , .
也不至 于分 散在 烧 杯 底 部 , 证 了在 水 下着 保 火燃烧 生成 五氧 化二磷 , 排除 了安全 隐患 , 提 高 了实 验 的成 功率 .

4 ・ 0
片上不同的位置分别放一小块白磷和少量红
磷, 通过 比较热 水 中的 白磷 、 片上 的 白磷 和 铜
红磷 燃烧 的现 象 得 出可 燃 物 的燃 烧条 件 . 按
改进 前

改进后
此 方法进行 操 作 , 白磷 在 铜 片 上燃 烧 生 成 的 白烟 ( 氧化 二磷 ) 五 直接 进入 空 气 中 , 重 污 严
22 用 矿泉 水 瓶 收集 一 瓶氧 气 配 单孔 塞 连 . 接一个 小漏 斗 , 将小 漏斗侧 着插入 水下 , 盖在
染教室内的环境 , 直接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 .
其次, 由于热水 中 的白磷 受热熔 化 , 导管对 用 准其 吹氧气 或 空 气 时 , 白磷 容 易分 散 在 烧杯
21 0 0年 第 2期
河北理科教 学研 究
实验 园地
对 物质 燃 烧 条件 实验 的改进
河北省 廊坊 市第二 中学 苏 翰 05 0 60 0
1 实验 改进 的原 因
初 中化 学 教 材 在 探 究 物 质 燃 烧 的 条 件
时, 常用 的方法 是在烧 杯 中加 热水 , 烧杯 口部 放 一薄铜 片 , 后在热 水 中放 的实验 装置及 操作方 法

案例16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案例16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案例16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实验名称《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实验目的通过简单实用的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利用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不同,但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而生成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

实验仪器及药品改进1、大烧杯(500ml)、大试管两支、橡皮塞两个、镊子、坩埚钳、酒精灯、药匙、滤纸、火柴、红磷、白磷、一试管氧气(或空气)、热水改进2、同上两个气球(白色和红色)改进3、烧杯(500ml)、铜片(平整)、两个小集气瓶、镊子、酒精灯、坩埚钳、药匙、滤纸、火柴红磷白磷一试管氧气(或空气)热水实验装置教材图图1 图2 图3实验步骤及现象改进1:(见图1)(1)在大烧杯中加入四分之三大约80 ℃左右的热水,用镊子取两小块白磷,一块放入热水中,一块用滤纸擦干表面的水后放入干燥的大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在另一个干燥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红磷,将两个试管同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观察现象。

(2)将收集氧气的大试管倒扣在热水中,用坩埚钳在水面下取下橡皮塞,扣住水中的白磷,观察现象。

改进2:(白磷量多时使用)(见图2)同上。

改进3:(见图3)(1)在大烧杯中加入四分之三大约80℃左右的热水,向其中加入一小块白磷,在大烧杯上放一块平整的铜片,左边放一小块表面用滤纸吸干水分的白磷,右边放少量红磷,观察现象。

(2)将收集氧气的大试管倒扣在热水中,用坩埚钳在水面下取下橡皮塞,扣住水中的白磷,观察现象。

仪器的组装说明:(注意事项)①大试管要干燥,白磷表面的水分要擦干。

②白磷的量不要太大,尤其是放在热水中的白磷,小绿豆大小即可。

③大烧杯里的热水占四分之三。

④往铜片上先放红磷,再放白磷,以免白磷先燃烧。

⑤燃烧后试管中或铜片上的白磷可能没燃完,小心处理。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摘要随着我国整体的科学水平的提升,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我们在看到成就的同时,还需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与关注。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类对生活环境的破坏。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初中化学中实施环保教育是不可推卸的教学任务。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设计是:把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盖上铜片并在铜片上各放一块白磷和红磷观察现象,再向水中通入氧气,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但由于实验不利于环保,不能体现绿色化学实验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为此本论文将加以改进。

关键词:化学、燃烧、试验、改进、环保、素质教育、绿色实验一. 问题重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设计为:把一块白磷放入水中,盖上铜片并在铜片上各放一块白磷和红磷观察现象,再向水中通入O2,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1.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2.可燃物与O2(或空气)接触;但该实验仍存在以下问题:1.铜片放在烧杯上通过热水的蒸汽传热,传热效果较差,白磷需要较长时间才开始燃烧;2.向水中白磷通入O2时,白磷会四处游动并形成许多小液珠,实验时需不断“追寻”白磷,操作起来不方便,实验现象也不明显;3.白磷燃烧产生的浓烟污染环境。

二. 实验的改进(一)实验目的探究更加简便,利于环境,符合绿色化学实验要求的燃烧试验,得出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二)实验器材及药品NaOH稀溶液,一颗米粒大小的白磷和红磷、铜片、小烧杯与大烧杯各一个、水槽、滤纸、沸水。

(三)操作方法1.往水槽中加入约3cm高的NaOH稀溶液;2.将成有八成(即80%)满的沸水的小烧杯放入水槽中;3.往小烧杯中加入一颗米粒大小的白磷;4.将铜片由直形弯成T字性放在小烧杯上,铜片下端伸入到热水中,并在铜片两端分别放入少量用滤纸吸干水分的红磷和白磷;5.将小烧杯及铜片用大烧杯罩住扣在水槽中。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改进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改进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改进作者:张才伏毕晓雪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51期摘 ;要:课本中燃烧条件探究实验存在明显不足,反应没有在密闭条件进行,造成污染大。

通过改进用带气球的试管代替铜片盛放反应药品以及用带气球的具支试管盛放热水中的白磷,使整个反应处于密闭体系,减少污染,减小危害,同时还能清晰地、多次观察白磷在水中的燃烧现象。

实验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该实验改进有很多可取之处。

关键词:白磷;红磷;具支试管;焊有圆薄铜片的细铁管;注射器;氧气;气球“燃烧条件探究”实验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重要内容,该实验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按照课标要求该实验是演示实验,学生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来了解燃烧条件。

教材中的实验本着简单易行原则,虽然现象明显,但还是存在明显不足,虽然相关的实验改进方法很多,但笔者通过对各类文献中介绍的改进方法进行试验比较和研究发现依然有很大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1.教材中的实验1.1 原实验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观察现象。

1.2 不足之处(1)铜片上的白磷需通过热水中的蒸汽传热来被引燃,时间较长;铜片上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物会逸散到空气中;实验中若白磷用量稍大,很有可能会引燃红磷,再次产生污染。

(2)向水中白磷通氧气时,硬纸圈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会四处游动并形成许多小液珠,不易控制,实验现象也不明显;若气流流量稍微大点,就会使白磷漂浮出水面而燃烧,导致实验失败并带来安全隐患。

2.实验的改进2.1该进目的探究利于环境,符合绿色化学发展实验要求的燃烧试验,得出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实验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可推广到学生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燃烧条件的探究,摒弃实验只能演示的说法。

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作者:闫帅来源:《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第01期摘要:由于燃烧的实验不但有毒、危险,而且操作麻烦,不便于教师课上演示,所以对“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经验出发,注意运用学生身边的材料,具有安全环保、节约药品、简便易行等优点,更大的亮点是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或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关键词:燃烧条件;环保安全;节约药品;简单易行作者简介:闫帅,(1975-),男,河北省承德市鹰手营子区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承德市第七中学理综组教研组长.主要研究方向:化学的实验改进,化学个性化作业,中考题型与课标的关系.一、教材处理方式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第124页中,实验7-1教材内容如下:二、改进该实验的原因这个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环保问题,燃烧的产物是五氧化二磷,它是固体小颗粒,会污染空气.教材注释①中这样写道“由教师演示本实验,实验需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如果实验室没有白磷,可观看教师用书后光盘中的实验录像.”即使按照书上的要求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教室内很多学生学生看不到现象;其次,实验中用到热水容易烫伤;第三,在用导管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时,不好控制,热水和白磷容易溅出,经常出现白磷在水面上燃烧的现象,很危险;第四,白磷有毒,容易给实验者带来伤害.如果观看录像不如实验效果好.笔者设计了实验改进——燃烧的条件.三、实验改进的内容1.实验用品【实验一】小木条、玻璃棒、蜡烛和火柴.【实验二】两只等长蜡烛、烧杯(或玻璃水杯).【实验三】小木条两根、蜡烛.2.实验操作【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操作把小木条和玻璃棒同时放在蜡烛上灼烧,观察现象.取两只等长蜡烛固定在桌面上,用烧杯罩住其中一支蜡烛,观察现象.先点燃一根蜡烛,将两根小木条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观察现象.实验仪器装置图现象小木条,玻璃棒.蜡烛A,蜡烛B.小木条A,小木条B,结论燃烧需要燃烧需要(或)燃烧需要.四、实验改进的意义本实验除了现象明显,还有以下优点.1.环保安全:教材中的实验产物是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本实验的可燃物是蜡烛和小木条,燃烧产物没有污染.改进后的实验安全系数远远高于教材实验.提高了学生环保安全的意识.2.节约药品:教材实验用到白磷、红磷、烧杯和热水等用品外,还要有制取氧气的装置和药品,仪器和药品较多.而本实验的用品较少,没有其他消耗,实验造价明显降低.3.简便易行:改进后的实验操作更加简单,改进后的实验材料在生活中容易找到,操作难度不大,顺利的把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实验或家庭小实验.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经验出发,注意运用学生身边的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1、初三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并不长,许多化学学科知识的积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对十四、五岁这样一个年龄层次而言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2、在一定的场景下针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为主,加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放开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领悟探究性学习经历的一般步骤。

3、整个燃烧的条件的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结论、反思评价都由学生充分参与,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二、原实验操作如下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P128实验7-1七操作如下: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观察现象。

三、原实验的不足1)完成实验所用时间长2)该实验是一个演示实验要求在通风厨中或在抽风设备下进行,但现在大部分学校实验条件还没有达到这种标准,特别是农村中学。

3)五氧化二磷有毒,人如果短期大量吸入引起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咽喉炎、支气管炎。

严重者发生喉头水肿致窒息,引起肺炎或肺水肿。

可使组织脱水,对皮肤有刺激腐蚀作用。

4)如果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空气有污染,又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5)课本上没设计“可燃物”也是燃烧条件之一的实验四、针对以上不足,我把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方法如下1、改进实验目的:缩短实验操作时间,避免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师生健康的影响和环境的污染,增补课本中没有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环保意识。

2、实验仪器和试剂:酒精灯、镊子、玻璃棒、木条、煤块、烧杯、蜡烛3、实验装置图及说明实验①探究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实验②探究燃烧的条件---与氧气接触实验③探究燃烧的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由学生自主动手探究)4、实验步骤:①分别把玻璃棒和木条放在酒精灯上燃烧,观察现象。

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赵越1 韩程明2(1.东海县桃林中学 2.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江苏连云港 222300)一、实验目的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探究空气中助燃的成分。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试管 烧杯 温度计 导管 橡皮塞 橡胶管 气球 气唧 铁架台(带铁夹) 白磷 红磷 氮气 二氧化碳 热水 酒精灯 试管夹四、实验操作1.如图1,取两支试管,1号试管中放入火柴头大小红磷,2号试管中放入火柴头大小白磷,观察并不燃烧;将两支试管放入热水中1号试管中红磷仍不燃烧,2号试管中白磷燃烧。

将盛有红磷的试管取出擦干外壁水分,换上试管2上的橡胶塞(带气球)观察红磷燃烧。

探究结论: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且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2.如图2,取两支试管,3号试管中盛有氮气,4号试管盛有二氧化碳,分别放入火柴头大小的白磷(要用吸水纸将水吸干)。

两支试管中的白磷都不燃烧。

探究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热水红磷图33.如图3,将3号试管的塞子拔下,换上带导管的双孔塞(连接有气唧和气球)。

捏动气唧,向试管中通入空气,可以观察到白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白烟。

调节空气通入量,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火焰。

用4号试管做上述同样的实验,现象相同。

探究结论:空气中只是氧气起助燃作用,氮气、二氧化碳都不能助燃。

六、实验装置改进的意义与课本中原实验相比,我们的实验改进有以下优点:1.设计更科学、严谨,且增强了实验的探究性:充分证明了空气中能够助燃的气体是氧气。

2.实验可控性更强,现象更明显:向盛有N2、CO2的试管中,通入空气,白磷燃烧,停止通空气,则白磷不燃烧,再通空气则白磷又燃烧,可反复多次呈现实验现象。

而且通入的空气越多,则白磷燃烧得就越剧烈。

有力地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空气)这个条件。

3.环保安全:燃烧过程始终是在密闭的系统中进行,没有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

且产生的白烟处理简单方便。

4.将实验室常用的气唧改用血压计上的气唧,只能出气,不能吸气,避免了倒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关于探究燃烧所需条件实验的改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环节对本实验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所需条件这一实验出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

在生活中,学生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燃烧的本质(即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本实验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B.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
难点:关于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

我校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三、教法
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

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

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四、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

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
实验原理:
白磷在40℃时接触到空气(或氧气)就能燃烧生成大量白烟,而红磷只有温度达到240℃时接触到空气(或氧气)才能燃烧。

可燃物浸没在水中可以隔绝空气。

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

1.问题重述
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设计为:把一块白磷放入水中,盖上铜片并在铜片上各放一块白磷和红磷观察现象,再向水中通入O
,热
2
水中的白磷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或空气)接触.
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可燃物与O
2
但该实验仍存在以下问题:
⑴实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白烟(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本实验是演示实验,要求在通风橱或有抽风设备中完成,而一般教室没有这个条件,就是在有抽风设备的实验室也不能迅速排完,即使有通风橱也很麻烦;
⑵用热水去加热隔着金属片的红磷和白磷,实验时间较长;
⑶做白磷在水中燃烧实验时,热水中白磷是液态,容易被氧气吹散,难以与氧气接触,不容易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现象,而且白磷容易被吹到水面,浮在水面发生燃烧甚至飞溅而产生危险。

2.实验的改进
图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