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介绍

干扰素介绍
1、抗病毒作用。
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主要在早期的病毒感染期间即可抑制病毒的生长和增殖。
其作用机理为:病毒进入细胞→病毒RNA附着于宿主细胞核糖体→使形成干扰素mRNA的宿主细胞DNA顺反子去抑制→干扰素mRNA刺激干扰素产生→干扰素进入细胞→使形成翻译抑制蛋白质mRNA的细胞DNA顺反子去抑制→TIP形成并结合到核糖体→TIP阻止病毒RNA结合到核糖体。
2、抗菌作用。
主要体现于γ-IFN,能通过下调转铁蛋白受体减少细菌供铁量或通过诱导产生内源性一氧化氮直接抑制细胞内细菌,还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小体——溶酶体溶解细菌作用,通过以上途径共同达到消灭细菌的作用。
3、参与免疫调节。
参与免疫调节的干扰素为γ-IFN,可利于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K、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以及T、B淋巴细胞的激活,促进大多数细胞MHCI类抗原的表达,活化NK细胞和CTL,增强机体免疫应答能力。
4、抗肿瘤作用。
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
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并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免疫系
统功能和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主要分为α、β、γ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分为多个亚型。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广泛,包括治疗多种疾病,如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肾癌等。
干扰素的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下游
信号通路,最终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诱导抗病毒反应。
干扰素的生物活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剂量、剂型、治疗时间和患者个体差异等。
临床应用中,干扰素一般由皮下注射给药。
治疗的剂量
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一般可以通过降低剂量或暂停治疗来缓解。
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评估疗效和监测药物的安全性。
干扰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较广,但不同类型的干
扰素适用于不同的疾病。
例如,干扰素α适用于治疗慢性乙
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干扰素β适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
疫性疾病,干扰素γ适用于某些免疫缺陷病等。
尽管干扰素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治疗机制还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同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应症的准确性。
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时,医务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情况,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治疗药物,在免疫调
节和抗病毒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将更加精准和个体化,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益处。
编写干扰素说明书的目的就是提供给医务人员和患者一份详实的参考资料,以便更好地了解干扰素的性质和应用特点。
干扰素简介

干扰素简介干扰素简介一、干扰素的定义及作用机制干扰素是在病毒感染后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病毒的糖蛋白,是广谱抗病毒物质,能抑制多种DNA病毒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除了诱导一些抗病毒蛋白直接抗病毒外(例如2,5寡腺苷酸合成酶可以降解病毒mRNA,蛋白激酶K可以阻断病毒蛋白翻译),还可以通过免疫调节间接起到抗病毒作用(例如促进感染的肝细胞表达HLA-I类抗原、增加NK细胞活性)。
普通干扰素α因其半衰期短,隔天给药应用不太方便。
改性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可以延缓自身吸收和排泄从而延长其半衰期,可以一周注射一次。
有资料证实干扰素特别是长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大约有10%的患者可能出现表面抗体(HBsAb)的阳转,这个结果是其它药物难以达到的。
二、干扰素治疗效果及副作用评价关于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其疗效各家报道不一,从无效到治愈率达90%不等;有人认为干扰素可以用于某些顽固难治的复发性尖锐湿疣,对于这种情况干扰素无疑是一种治疗选择方法。
也有一些研究资料显示干扰素对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与安慰剂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干扰素不能控制尖锐湿疣的复发。
一般来说α-干扰素作用快而不持久,而γ-干扰素则反应迟缓,4~6周生效,女性比男性疗效好,但原因不详。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不赞成用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其理由有三:①疗效较低。
②毒性发生率高。
副作用有流感样症状;肌痛、发热、发冷,也有头痛、恶心、疲乏。
另外有暂时性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以及轻度肝功能异常,三苷升高等【一般在用药时可服扑热息痛来预防(扑热息痛的推荐剂量是每次500mggc 1g,在用干扰素前30分钟给予)】治疗前中、后期定期查血常规、血小板、肝功能、血脂)。
③价格昂贵。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是否使用干扰素,一定要对自己的情况综合分析,权衡利弊;未出现严重复发的患者,不一定要使用干扰素治疗。
即使注射干扰素也未必就不复发,但却非常有可能出现副作用。
细胞-干扰素(医学PPT课件)

目前,在中草药中发现广泛存在半抗原,如小檗碱、茶碱、丹参酮等,具有生化活性基因的化学成分都有可能成为半抗原,这些半抗原可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造成一些过敏反应。
*
抗原的特异性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反应原性上。
沙门氏杆菌
大肠杆菌
抗大肠杆菌的抗体
抗沙门氏杆菌的抗体
结合
结合
抗体 是对其抗原有极强专一性 的 魔弹 或 巡弋飞弹
IFN作用特点:
产生的时间早; 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 IFN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只对病毒起作用, 不影响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
专题二 抗体制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 第四节 噬菌体抗体工程 第五节 抗体诊断试剂和抗体药物
四 干扰素抗病毒机理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又具有细胞种属特征。即某一种动物产生的干扰素只能保护同种属或近缘种属动物细胞。 干扰素是一种活性很强的生物制剂,既能治疗病毒性疾病,又具有抗肿瘤和调节免疫机能的作用。
四 干扰素抗病毒机理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
作用机理 不是直接杀灭病毒
IFN → 抗病毒蛋白基因 → 抗病毒蛋白 (蛋白激酶, 磷酸二脂酶)
Each hybridoma line can produce pure single antibody, called mon
oclonal antibody.
If B cell is fused with myeloma, the fused cell might be culture
d and produce antibody.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
基因工程技术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提供了可能。 1984年:人-鼠嵌合抗体 1984年至今: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及分子过大的问题得以解决,可仅作为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试剂。 已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出改形抗体、单链抗体、单域抗体、最小识别单位等很多类型的抗体或抗体单位。基本消除了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相对分子质量只有完整抗体分子的1/80~1/3,而且消除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如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功能(免疫调理)、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只保留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活性。
干扰素的作用

干扰素的作用
干扰素是一种由人体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首先,干扰素具有抗病毒作用。
它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通过激活细胞内的抗病毒机制,抑制病毒基因表达,阻止病毒复制的过程,从而控制病毒感染。
其次,干扰素对肿瘤具有抗肿瘤作用。
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首先,它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其次,干扰素可以促进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抑制肿瘤新血管的形成,从而阻止肿瘤的血液供应和生长。
另外,干扰素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它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提高机体对感染和疾病的抵抗力。
干扰素还可以增加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反应的平衡。
总而言之,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蛋白质,其作用不仅局限于抗病毒和抗肿瘤,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完整版)干扰素

重组人干扰素α-2b
1
2020年8月14日
逻 辑
01.干扰素的前世今生。 02.什么是干扰素。 03.作用机理是什么?
第一目部录分
干扰素的前世今生
干扰素发现史
病态郁金香
1892年 伊万诺夫斯基
1897年 贝杰林克
1899年 里德
1957年 埃克萨斯和林特曼
干扰实验
灭活
接种
孵化
流行性感冒病毒
165个氨基酸 第23位是赖氨酸
4个Cys
美国(FDA)欧盟(EMEA)中国 (SFDA)30 多个国家
a — 2b 正常白细胞
165个氨基酸 第23位是精氨酸
4个Cys
美国(FDA)欧盟(EMEA)中国 (SFDA) 90 多个国家
国际单位(IU) 1.1*108IU/mg 20.9%
国际单位(IU) 1.2*108IU/mg 6.9%
专利技术
利益(假单胞菌)
更安全
不易耐药 疗效好
安全性高 疗效好
抗肿瘤
调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免疫
抗病毒
抗肿瘤
调节 免疫
抗病毒
抗肿瘤
调节 免疫
抗病毒
肿瘤细胞
正常细胞确定过程:分化——成熟——死亡
肿瘤细胞获得的程序外特性包括:
无限繁殖能力—自身分泌生长因子及生长因子受体。 —分泌粘多糖,屏蔽细胞间信号传递,接触抑制现象消失。
转化能力—合成自身的调节蛋白,原有细胞性质、形态改变。 浸润能力—合成特殊酶系统,破坏组织结构,扩散转移到其它组织。
干扰素直接抑制肿瘤细胞
正常细胞 具有接触抑制现象
肿瘤细胞无限增殖
干 抑制肿瘤蛋白表达 扰 诱导分化 素 抑制自生长因子
干扰素【百科】

5
干扰素的发展史为何?
5
干扰素的发展史为何?
小岛保彦博士 Dr. Yasuhiko Kojima
1950年-发现50%疾病是因为病毒感染所引起,感染病毒后有些人可健康痊愈,开始找寻健康痊愈的原因。 1954年-小岛保彦博士(Dr. Yasuhiko Kojima)将兔子感染病毒后,在兔子体内发现某种蛋白质可对抗病毒。 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这2位科学家,将感冒病毒注入鸡胚胎后,所诱发的蛋白质命名为干扰素,因为
1定义2产生机制3只有病毒能诱发生物体产生干扰素吗4ifnvs抗体5发展史6ifn能否对乊前引发大流行的sars有所帮助7功能8ifn如何抑制癌细胞生长9ifn用途10ifn目前运用于治疗何种疾病11如何提升免疫力什么是干扰素
生物体遇到病毒入侵时,会自动产生干扰素,成份为蛋 白质,为对抗病毒侵的最快反应部队,当干扰素制造不足时,
8
干扰素产品展示?
沈阳三生制药荣誉出品
6
干扰素能否对之前引发大流行的SARS有所帮助?
刊载于2004年《自然医学》期刊的研究报告中,日本、荷兰与中国的科学家,在SARS病毒感染恒 河猴的实验模式中,发现干扰素可以减缓恒河猴感染征状,也可降低SARS冠状病毒感染性。研究中, 荷兰知名病毒学家Albert Osterhaus与其研究团队,先给予恒河猴干扰素,再以SARS病毒感染这些恒 河猴,两天后研究人员发现:事先给予干扰素的恒河猴咽喉中,几乎侦测不到SARS病毒颗粒,相较于 未给予干扰素组,病毒颗粒明显减少约1000倍;反之,没有给予干扰素的恒河猴咽喉中,则是充斥着 SARS病毒 (150eq/ml)。干扰素除了可以减缓SARS病毒复制速度之外,也可以让这些恒河猴的呼吸更 为顺畅。但是若恒河猴先遭受SARS病毒感染后,再给予干扰素治疗,虽然其肺中与咽喉病毒数远少于 未治疗组,但仍高于事先投予干扰素组。在未来SARS的预防上,特别是照顾SARS病患的医疗人员或病 患家属等高感染风险人员的防护上,干扰素将可派上用场。
干扰素的英文名词解释

干扰素的英文名词解释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在免疫调节及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英文名词解释是"interferon"。
一、干扰素的基础知识干扰素最早于1957年在病毒感染的动物体内被发现,并随后在人类体内的病毒感染中也得到了证实。
干扰素能够被多种细胞合成,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其分子量约为20,000至30,000道尔顿。
它主要由白细胞、红细胞以及其他体内组织合成。
二、干扰素的分类和作用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干扰素可分为三类:干扰素α、干扰素β和干扰素γ。
每一类干扰素通过与特定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来传递信号,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调节和细胞生理反应。
1. 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也称为IFN-α和IFN-β)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抵抗病毒感染。
它们通过激活天然免疫反应中的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它们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能力。
此外,它们还能够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和扩散。
2. 干扰素γ干扰素γ(也称为IFN-γ)则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它能够激活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促进它们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
干扰素γ还能够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抗菌和抗肿瘤活性。
三、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干扰素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常用的干扰素制剂包括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
1. 病毒感染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对治疗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等病毒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量,缩短感染周期。
2. 恶性肿瘤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对于某些恶性肿瘤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它们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
此外,干扰素还具有抑制肿瘤血供、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作用。
四、干扰素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虽然干扰素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其治疗过程中也常常伴随着一些副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一、干扰素二、干扰素简介三、干扰素多少钱四、发现五、什么叫干扰素(IFN)六、品种及价位七、作用机制①间接性②广谱性③种属特异性④发挥作用迅速八、分类九、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十、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1自然干扰素2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3复合干扰素十一、干扰素适应症十二、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十三、如何应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十四、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十五、病毒的克星——干扰素十六、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十七、什么是长效干扰素十八、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的区别十九、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二十、用途及用法二十一、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一、干扰素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单位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 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
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
肌内注射后Tmax 为5~8小时。
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
循环中的干扰素半衰期为2~4小时。
只有少量干扰素能进入血脑屏障,脑脊液内的浓度约为血内浓度的l/30,只有在兔身上研究过排泄,排出量只有0.2%~2.0%。
适应症:1.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和Kaposi肉瘤等。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3.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用法用量:多采用皮下注射、肌注、脑脊髓腔内或腹腔内、局部灌注给药。
一般剂量多用一次1×106~3×106单位,皮下注射或肌注,每周3次,可连用数月或更长。
可根据病情逐渐增减剂量。
该药有时间依赖性,长时间保持有效浓度,抗癌效果较好(即连续治疗为佳)。
不良反应:1.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即寒战、发热和不适。
剂量超过44×104单位/m2时,注射2~6小时后即可出现发热。
随着疗程延长,发热可逐渐减轻,一般7天后可停止发热。
为避免发热,事先可使用醋氨酚。
若仍发热,与IF-α含杂质有关,不宜再用。
2.骨髓抑制在用药中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和网状红细胞减少。
减少剂量在8.5×104单位/m2以下,可减轻骨髓抑制发生。
3.局部反应部分患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并有压痛,24小时后即可消退。
4.其他脱发、皮疹、血沉加快、嗜睡、一过性肝损伤。
偶见过敏性休克,用药前作过敏试验。
相互作用:泼尼松或其他皮质激素有降低干扰素生物活性的作用,应予注意。
注意事项:1.心肌梗死、重症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慎用。
2.如发现冻干制剂萎缩、变色,液体制剂混浊、有异物或不溶性沉淀等均不宜使用。
3.不宜口服与静注。
4.置1~4℃处保存。
疗效评价:1.对多种恶性肿瘤有显著疗效干扰素用于毛细胞白血病有效率可达80%;用于慢性白血病CR可达69%,IF-α仪疗法已成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种标准治疗;对非何淋巴瘤有效率为65%;对骨髓瘤为15%-25%;对急性白血病仅有中等疗效;对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也有一定疗效;对黑色素瘤IF-α有效率为15%~25%;对艾滋病发生的Kaposi肉瘤有效率为35%~50%。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可明显提高疗效与DTIC并用治疗播散的恶性黑色素瘤疗效较好;与ADM并用治疗卵巢癌、胰腺癌等表现有协同作用。
5-氟尿嘧啶联合干扰素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特别是结肠癌和食管癌总反应率最高达63%。
3.在临床应用中多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如与放疗并用治疗膀胱癌可减轻放射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4.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效果明显的是由乳头癌病毒引起的尖锐湿疣、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炎、鼻病毒引起的感冒以及带状疱疹等。
对乙型肝炎有一定效果。
二、干扰素简介7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
成人注射(2~5)X 106单位干扰素后,3小时血清中干扰素活性开始测出,6小时达高位,48小时基本消失。
目前可供临床选用的干扰素种类很多。
例如国产重组IFN-α1型和IFN-α2型,进口的干扰能(IFN-α2b)、罗扰素(IFN-α2a)、惠福仁(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及组合干扰素等等。
各种亚型的干扰素-α(含α1或α2或α2a或α2b)疗效近似;干扰素-β(IFNβ)也有相似效果,但它在肌肉组织中易被灭活。
干扰素-β制剂进入血液后,稳定性差,确切疗效尚在观察中,但可作为干扰素- α的替代制剂。
当前国内对干扰素-α各亚型制剂的活用较佳剂量为(3~5)X106单位/日,连续用1 周后改为隔日或每周3次,肌内注射,疗程3~6月。
三、干扰素多少钱药品名称通用名产地规格单位参考价佩乐能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剂爱尔兰先灵葆雅公司100μg 支1600佩乐能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剂爱尔兰先灵葆雅公司50μg 支1000佩乐能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剂爱尔兰先灵葆雅公司80μg支1300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180ug/ml*0.5ml 瓶1350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135ug/ml*0.5ml支1079迪恩安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辽宁卫星生物制品研究所100万IU 支19.4迪恩安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辽宁卫星生物制品研究所300万IU支45迪恩安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辽宁卫星生物制品研究所600万IU 支76.5福康泰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100万单位支19.4福康泰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300万iu 支42.2四、发现1957年,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Jean 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后者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故将其命名为干扰素。
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引起了人们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关注,而后,干扰素的免疫调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
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报道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4例慢性活动性乙肝,治疗后有2例HBeAg消失。
但是由于人白细胞干扰素原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因此未能大量应用于临床。
1980-1982年,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从每1升细胞培养物中可以得到20-40毫升干扰素。
从1987年开始,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干扰素进入了工业化生产,并且大量投放市场。
五、什么叫干扰素(IFN)1957年发现干扰素以来,已知晓干扰素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可分为三大类: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
真菌属此类。
②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有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之。
③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生核质,无核膜或核仁,细胞器不很完整。
此类微生物众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而自然形成的一组复杂的蛋白质。
如果用医学上更为详细的说法则是: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这种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调节、抗病毒和诱导分化作用。
干扰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对热稳定,4℃可保存很长时间,-20℃可长期保存其活性,56℃则被破坏,pH(酸碱度)2~10范围内干扰素不被破坏。
人体自然就能产生干扰素,经一定的制剂加工过程也能制造成药物-干扰素制剂。
六、品种及价位普通干扰素普通干扰素分子小、作用时间短,一般情况下,普通干扰素注射12小时后基本完全排出体外,因而需要多次注射,普通干扰素的注射方法可以为隔一天注射一针或是一周注射三针。
对于普通干扰素的价位,普通干扰素价格比较低,300万剂量的普通干扰素价格一般在50-80元不等。
长效干扰素相对于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半衰期长,长效干扰素的半衰期长达40小时,可以在乙肝患者体内持续作用168个小时,因而,长效干扰素一周只需要注射一次,使用比较方便,而且提高了干扰素治疗的安全性。
至于长效干扰素的价格是多少?长效干扰素价格相对较贵,长效干扰素的价格一般在1200-1500元之间。
七、作用机制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 VP)发挥效应。
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化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
前者降解病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止。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①间接性: 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
②广谱性: 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