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看国家物资储备建设
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方向

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方向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方向●状现尽管当今世界科技发达,但突发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天灾”,决策失误、恐怖主义、地区性军事冲突等“人祸”仍时有发生,这些事件有的难以预测和预报,有的即使可以预报,但由于预报时间与发生时间相隔太短,应对的物资、人员、资金难以实现其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因此需要完善的措施。
对于我国而言,应急物流还是一个新事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对滞后。
从宏观层面上看,从我国**大地震到“5.12”汶川大地震,从SARS、“禽流感”到近年频发的矿难、雪灾,人们在突发事件面前表现出的被动局面均暴露出现有应急机制、法律法规、物资准备等多方面的不足,而且我国属于自然灾害高发国家,公共卫生设施、国家处突的经验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急需对应急物流的规划、基础设施、实现途径等进行完善。
从微观层面来看,一方面企业决策所需的信息不完备以及决策者的素质限制等原因,任何决策者都无法确保所有决策均正确无误,另一方面,因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使货物在途时间延长、交货期延长,因信息传递错误而导致货到而不能及时提取等也会产生应急需求,企业迫切需要制定预案,对不可抗拒的和人为造成的紧急状况进行有效地防*,将应对成本降到最低。
●问题应急物流体系的完善和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
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其问题突出表现为: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骨干运输通道能力不足,铁路网络结构薄弱,民航支线机场数量缺乏,公路通达度与衔接度明显不足,内河航道等级偏低等。
东、中、西三大地带交通设施依次弱化,部分区域运网稀疏。
此外,应急物流信息网络不够完善,信息传递不及时,缺乏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
2、组织机制不健全。
应急物流的组织协调人员大多临时从各单位抽调,各类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调拨、配送、回收等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尚未形成中央有关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中央、地方和有关企业之间联动的组织机制。
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建议_肖俊华

2012年第10期HONG GUAN JING JI GUANLI○肖俊华马涛侯云先科学、完善、有效、可靠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成功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全面深入地研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探讨救灾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完善我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增强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现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多灾易灾地区的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实际需要建设本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种类齐全、规模适度、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央—省—市—县四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救灾物资储备是国家物资储备系统的一部分,主要由民政部负责。
1998年张北地震后,根据救灾工作的客观要求,民政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建立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的通知》,在全国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制度。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了天津、沈阳等10个中央级救灾储备物资储备仓库。
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建立了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51个地市建立了地级储备库,1079个县建立了县级储备库。
除政府建立的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外,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也建立了6个区域性备灾救灾中心以及15个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省级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或物资库。
2008年“5.12”汶川地震之后,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规划将中央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由10个增加到24个,乌鲁木齐、奎屯、喀什、昆明、格尔木等13个新增的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现已开工建设,储备的救灾物资也由最初的帐篷和棉被增加了棉衣裤、睡袋、救生包、折叠床、冲锋舟、橡皮艇、救生圈、发电机、挖掘机等各类救灾物资和应急救援工具。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国家、省、市三级政府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储备库数量少,布局不合理虽然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已基本形成,但总体上看,存在着仓库面积小、建设标准低、基本装备严重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新时期备灾、救灾的要求,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符合标准的救灾物资储备库。
应对重大风险挑战 提高国家物资储备效能

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提高国家物资储备效能作者:韩秋露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2年第04期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并迅速蔓延,N95口罩、医用连体防护服等医疗防护物资储备迅速告急,应急物资储备的重要性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国家储备体系,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
作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战争持续的重要支撑,应急物资储备是应对安全风险的有力“武器”。
多一份物资储备,就多一道安全屏障。
物资储备必将成为第一道防线,担负着第一梯队的物资供给任务,为紧急生产和社会筹措等“挤出”时间。
抓好国家物资储备工作,提高国家物资储备效能,利在当下,功在长远。
一、国家物资储备存在的问题秋刈禾薪,冬实仓廪;积谷防饥,未雨绸缪。
战略性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是国内外普遍做法。
2018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正式成立,系统整合了民政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的部分国家战略和应急储备物资管理工作,基本形成了国家物资储备的统筹管理格局,有效提升了国家物资储备的风险应对能力,但国家物资储备仍然存在短板、弱项。
(一)储备库布局尚不全面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国家物资储备库,但相对我国地域而言,储备库数量依旧较少,且主要分布在物质资源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地域广阔的西部地区非常少,甚至存在空白点。
同时,有些储备库选址没有充分考虑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水平等,难以形成辐射周边的时间优势。
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外部环境复杂,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储备物资难以第一时间到达需求地,大大降低了储备物资的时效性。
(二)物资储备方式较为单一一方面,当前国家物资储备多采用“自建自用”方式,利用直属库储备物资,代储库和租用仓库的方式较少,储备方式略显单一,收储轮换不太便利,增加了储备成本。
另一方面,储备仍以常规的帐篷、棉衣棉被、粮食、油料以及少量救生装备等实物物资为主,缺乏针对医疗卫生、核生化等新兴领域专项应急物资储备,且生产能力储备、合同储备等方式利用相对不充分。
从汶川地震看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的变化

从汶川地震看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的变化摘要:本文着重就汶川地震对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的影响变化、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分析研究,并强调指出:要减轻和战胜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我国各级管理部门只有在救灾物资储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大改进力度,才能提高其救灾效率和救灾效果。
关键词:救灾法律汶川地震1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的变化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374643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直接经济损失总计8451亿元[1]。
在抗击这一特大地震灾害的过程中,我国地震救灾制度,特别是地震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变化之一:救灾工具设备大为改观。
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先进救灾设备,我国只能依靠人海战术来应对自然灾害。
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因救灾工具较为原始落后,大部分幸存者都是救援人员用铁铣、镐头等,甚至是血淋淋的手,从房屋废墟中挖出来的。
32年后的汶川地震救灾条件大为改观。
按照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部署,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积极落实抗震救灾急需的机电设备工具。
截至5月18日,已向灾区累计提供燃油发电机531台,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起重机等大型工程机械615台,以及液压破碎锤、液压钳、切割机、千斤顶等若干。
与此同时,灾区各级党委政府还调集大批装载机、挖掘机等设备,迅速调往救灾第一线。
变化之二:救灾物资迅速运往灾区。
汶川地震发生后,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迅速组织18个省区市75家防震帐篷(含帐篷布料)生产企业抓紧生产灾区急需的帐篷。
5月19日,国家粮食局紧急调拨储备粮出库3485吨,储备食用油出库76吨。
中石化等部门紧急组织出库成品油2931吨,灾区累计接收成品油11243吨。
位于灾区的国家物资储备仓库积极接收各类救灾物资8万件,累计接转物资19万件[2]。
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拨付了大量专项资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社会慷慨捐助,为灾区应急救援、恢复重建以及民众生活提供了强大的物资保障。
我国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有 1 8万顶左右的救灾帐篷 。现有的 1 0个 中央储备库 , 只有天
津和郑州库规模较大, 仓储面积 1 O 0 0 m。武汉和西安库为租 O
借 的 , 余 的 库均 较 小 。标 准 应 急物 资 仓 储 面积 应 当在 2 0 O 其 0 0 m 左 右 , 适 宜 。由于 仓 库 建设 基 本 由地 方 自筹 , 到资 金 量 比较 受
1 物资储备代储点少 、 . 容量小
二. 当前我国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建设现状
自从 1 9 9 8年 民政 部 、 政 部 建 立 了应 急 物 资储 备 制 度 以 财 来 , 国应 急 物 资 储 备 网络 已初 步 形 成 。我 国实 行 中央 与地 方 全 分 级 负 责 的救 灾工 作 管 理 体 制 , 灾 储备 物 资 应 以地 方各 级 政 救 在汶川地震发生时, 民政 系统 , 括 中央 直 属 库 和 省库 , 包 共
前 言
也建立了备灾救灾 中心 或物 资库 , 少尚未建有物资库 的省份 不
也 在 加 紧立 项 筹 备 。
一
.
全 国省级 建成 救灾仓库建筑面积 1 7 4 m 含中央级物 3 93 ( 资储备库 )库容 3 8 2 m。人员 2 6人。 , 663 , 0 建库地市 1 7个 , 5 建 库县 4 7个 。 目前 4 全国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基本形成 , 储备 了
一
中国是个 自然灾害 危害严重 的国家 ,历史上有着优 良的 粮 食储备传统和比较完善的粮食储备 制度 。1 9 9 8年张北地震 后。 全国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 在多次严重 自然 灾害救 灾
中发 挥 重 大 作 用 。然而 2 0 0 8年 上 半 年发 生 的造 成 近 7万 人 遇
地震灾后物资供应与分配

地震灾后物资供应与分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重大损失。
在地震发生后,物资的供应和分配成为救援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地震灾后物资供应与分配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地震灾后物资供应地震发生后,受灾地区常常出现供应短缺的情况。
救援物资的供应主要包括食品、饮用水、帐篷、医疗器械等。
为了确保物资供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灾后物资储备:地震常常是突发事件,无法提前预知。
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在受灾地区建立灾后物资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2.加强物资采购渠道:政府和救援机构应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规范采购程序。
同时,可以通过国际援助和捐赠,扩大物资采购渠道,提高供应能力。
3.加强物资运输能力:物资的及时运输是保障供应的关键。
政府可以调动各种运输工具,包括飞机、火车和卡车,确保物资快速到达受灾地区。
4.确保物资质量与安全:物资的安全性和质量对于救援工作至关重要。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物资的检测和质量监控,确保受灾民众能够获得安全可靠的物资。
二、地震灾后物资分配地震灾后物资的分配需要公平、公正、高效。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分配方案:1.建立物资登记制度:在受灾地区设立物资登记点,每个家庭可以登记所需物资的种类和数量。
根据登记信息,救援机构可以制定合理的分配计划。
2.制定分配标准:根据受灾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人口需求,制定物资分配的标准。
可以考虑人口密度、年龄结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保物资分配的公平性。
3.采用集中分配和点对点分配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大规模且急需的物资,可以采取集中分配的方式,通过救援中心或者指定场所进行分发。
对于小规模的物资,可以采取点对点分配,直接送达受灾家庭。
4.加强物资分配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和救援机构应加强对物资分配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防止物资被滥用或浪费。
三、地震灾后物资供应与分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地震灾后物资供应与分配工作存在一些常见问题,如资源短缺、效率低下、分配不均等。
由汶川地震看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管理

测性 , 以及频度较高 , 时间长 、 持续 影响 面广 , 并易产生次生灾
害, 对人类社会影 响很大。 地震后 , 就需要从非灾区紧急调集救
援人 员和救灾物资 , 如食品 、 帐篷 、 物等 , 衣 需求 面大 , 种类 繁 多 。在供应时不仅要调动中央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 还要有地 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的保障 , 另外还需全国的部 队、 部门、 个 体和海外救助 团体的支援。地震灾害 由于其重大而特殊性 , 需 要强大的应急救灾物资 的储备与管理体 系来支撑。 这个体系反
染清理类 、 力燃料类 、 动 工程设 备类 、 器材 工具类 、 明设 备 照 类、 通信广播类、 交通运输类 、 工程材料类。这些物资在救灾过 程 中和灾后重建中起 到决定作用。
《2024年我国重大突发事件灾前应急物资储备研究》范文

《我国重大突发事件灾前应急物资储备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如地震、洪水、台风等重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灾前应急物资储备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重大突发事件灾前应急物资储备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
二、我国灾前应急物资储备现状(一)储备体系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为主导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性重大灾害的应急物资储备,地方政府则根据当地灾害特点进行相应的储备。
此外,社会力量也逐渐参与到应急物资储备中,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储备模式。
(二)储备物资种类与数量目前,我国已经储备了大量的应急物资,包括食品、水、医疗用品、帐篷、应急灯具等。
储备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灾害类型进行调整,以满足灾区人民的需求。
(三)储备管理我国政府对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实行了严格的制度,包括物资采购、运输、储存、发放等环节的监管。
同时,还建立了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应急物资的实时监控和调度。
三、存在的问题(一)储备体系不够完善当前,我国灾前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等。
此外,不同地区之间的储备差异较大,部分地区存在储备不足或过度储备的情况。
(二)物资种类与数量不足尽管我国已经储备了大量的应急物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仍存在物资种类与数量不足的问题。
例如,某些地区可能缺乏针对特定灾害类型的应急物资,或者某些物资的保质期较短,需要定期更换。
(三)信息共享与协调机制有待加强在应急物资的调度过程中,信息共享与协调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当前我国在信息共享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等。
此外,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也有待加强,以提高应急物资的调度效率。
四、优化策略(一)完善储备体系为提高灾前应急物资储备的效率,应进一步完善储备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进 一 步 完 善 我 国 国 家 物 资 储备体系的对策
另外, 国家物资储备对国民经 济 发 展 、社 会 安 定 、国 家 安 全 也 起 到保障物资不中断供应的关键性 作用。由于这种保障, 使人们在心 理 上 有 安 全 感 , 起 “定 心 丸 ”的 作 用。国家物资储备在国内市场出现 严 重 供 不 应 求 、供 过 于 求 、价 格 剧 烈波动情况下, 能平抑过度上升或 下降的价格, 起市场“稳定器”、“减 震 器 ”的 作 用 。 在 物 资 生 产 供 给 过 多, 价格偏低时, 进行收储; 在物资 生产供给过少, 价格偏高时, 进行 销售。这样, 既保护生产者持续生 产的能力, 又保全社会财产, 起“蓄 水池”的作用。
灾后重建
HONG GUAN JING JI GUAN LI
从汶川地震看国家物资储备建设
○冉 岚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 在 陆 续 收 到 四 川 、甘 肃 、中 石 油 和 中 航 油 要 求 调 用 国 家 储 备 成 品 油 、航 空煤油的来电后, 国家物资储备局 就迅速行动, 当天制定具体方案, 经批准后紧急出库, 有效地发挥了 国家储备物资应对突发事件的作 用。为了有效地利用库房、场地、铁 路 专 线 、起 重 设 备 等 现 有 资 源 条 件 对抗震救灾物资进行接收、储存、 转运, 国家物资储备局还启用四 川 、甘 肃 、吉 林 、湖 北 、云 南 储 备 物 资管理局等单位的 7 个储备仓库, 全力以赴地支持抗震救灾工作。
4. 调 整 、补 充 我 国 国 家 物 资 储 备品种和规模。国家物资储备系统 要 根 据 科 学 技 术 、国 民 经 济 、军 事 战 略 、作 战 方 式 和 武 器 装 备 的 发 展 变 化 , 确 定 储 备 的 内 容 、方 式 和 数 量。要更新国家物资储备的目录和 标准, 不再储备已经失去战略意义 的物资, 提高国家物资储备品种的 科学性和有效性。要根据各个地方 的 特 点 , 全 面 结 合 自 然 灾 害 、经 济 危 机 、战 争 等 公 共 需 求 , 继 续 建 立 适 应 各 地 需 求 的 应 急 物 资 、战 略 物
3. 建立国家储备物资 统 一 调 配组织。这一组织应包括领导层和 执行层两个方面。领导层由国务院
61
灾后重建
和相关部委领导组成, 负责对突发 事件的防范准备工作, 并在危机发 生后协调各方面的行动, 包括各政 府 部 门 之 间 、政 府 与 企 业 之 间 的 各 种 资 源 调 配 、工 作 协 调 等 。 执 行 层 是 在 国 务 院 、各 级 政 府 分 管 部 门 中 分别建立执行团队, 负责突发事件 的预警、紧急行动和外部沟通等, 其成员可由相关政府部门人员组 成, 并根据需要由企业人士、专家、 学者等参与。
5. 进一步调整物资储 备 仓 库 布局, 实现现有资源的合理有效配 置。结合我国国情、生产力布局、经 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实际, 在合理 利用原有有价值的储备仓库的基 础上, 因地制宜, 统筹兼顾, 与时俱 进, 周密规划, 较快地改变储备仓 库 不 均 衡 、不 合 理 的 状 况 。 适 应 新 形势下的国家物资储备发展需要, 加 快 大 型 、多 功 能 、高 技 术 的 城 市 现代化骨干综合仓库的建设, 使储 备 仓 库 布 局 与 工 业 布 局 、消 费 结 构 和资源分布相结合, 与交通布局相 结合, 与国防布局相结合。对现有
பைடு நூலகம்
资混合储备库, 丰富储备品种, 储 备一批能长期保存的救灾物。救灾 物资储备体系要根据各地地理位 置 、气 候 条 件 和 灾 害 发 生 特 点 的 不 同, 增加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专业 应 急 物 资 、在 突 发 公 共 事 件 发 生 后 用于救济的基本生活物资及与人 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物资 的储备。
满足各地对物资的多样化需求。应 急物资根据用途不同可细分为防 护 用 品 、生 命 求 助 、生 命 支 持 、求 援 运 载 、临 时 食 宿 、污 染 清 理 、动 力 燃 料、工程设备、器材工具、照明设备、 通 讯 广 播 、交 通 运 输 、工 程 材 料 等 13 类 239 种。但目前我国国家物资 储 备 系 统 一 般 只 有 成 品 油 、黑 色 金 属、火炸药、橡胶等几十种物资, 离 紧 急 抢 救 、保 障 灾 民 生 活 所 需 要 的 应急物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汶川大地震应对过程中再次印 证了国家应急物资储备的匮乏。
一 、我 国 国 家 物 资 储 备 的 功 能 和定位
国家物资储备主要储存与国 家 安 全 、国 计 民 生 和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密切相关的重要物资, 一旦国家在 国 防 、应 对 突 发 事 件 和 参 与 宏 观 调 控需要使用储备物资时, 就要保证 拿 得 出 、用 得 上 。 这 是 国 家 物 资 储 备制度的根本定位。
1. 建立信息共享的大 物 资 储 备体系。针对目前我国国家物资储 备 分 散 多 头 管 理 、信 息 不 畅 、资 源 浪费严重的突出现象, 建议整合现
灾后重建
有国家物资储备管理机构和资源, 建 立 分 工 明 确 、相 互 协 调 、密 切 配 合、资源共享的大物资储备体系。 集中国家的财力资源、商品资源、 市场资源和管理资源, 统一规划, 统一调度, 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 前 提 下 , 低 成 本 、高 效 率 地 运 行 国 家物资储备体系, 提高国家物资储 备的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和整体救 援能力。
但是, 目前国家储备物资调配 仍然捉襟见肘, 国家物资储备库也 并未充分展现其战略意义, 国家物
2008 年第 9 期 《宏观经济管理》
HONG GUAN JING JI GUAN LI
资储备应对重大的突发灾难的能 力仍然欠缺。究其原因, 可以归纳 为以下几点:
1.物资储备管理权分散, 资源 重复配置, 应对危机反应弱。目前, 我国物资储备分散在多个部门, 除 了军队后勤保障部门外, 国家发展 改 革 委 、民 政 部 、国 土 资 源 部 以 及 原国防科工委等政府部门都管理 有不同形式的物资储备, 没有建立 统一的国家应急物资储备指挥系 统和机构, 缺乏统筹管理。国家物 资储备体系条块分割, 布局不合 理, 储备设施重复建设, 资源配置 难以优化。长期以来, 由于各物资 储备部门相对割裂, 各有各的管理 体制和运行机制, 各建各的储备仓 库或租用社会仓库, 各自通过不同 渠道采购储备物资, 信息不透明、 不共享, 造成某些物资重复储备, 某些物资储备不足、欠缺甚至空 白; 在储备仓库建设上, 另一些部 门仍在由国家出资新建仓库, 某些 部门的仓库却长期空置。这种多头 管理的现状, 造成国家物资储备品 种结构缺乏合理性, 仓库布局缺乏 规划性和整体性, 仓储资源重复建 设和浪费现象严重。在突发事件或 危机发生时, 国家又难以从整体上 对需要紧急调用的物资数量和分 布状况准确掌握, 临时收集的信息 在传递时容易产生误差, 导致信息 失真, 造成在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 预防或应对上失去主动权。
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953 年, 我国 正 式 建 立 国 家
物资储备制度, 开始储备钢材、金 属 制 品 、铁 合 金 、有 色 金 属 、稀 贵 金 属 、火 炸 药 、成 品 油 料 、麻 袋 、纸 浆 、 煤 炭 、食 盐 、天 然 橡 胶 、轮 胎 等 重 要 战略物资。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 已 逐 步 形 成 了 国 家 物 资 储 备 局 、储 备 物资管理局( 办事处) 和基层单位 的三级垂直管理体制, 建设了比较 完善的储备仓库体系。目前, 国家 物 资 储 备 系 统 在 全 国 26 个 省 、直 辖 市 、自 治 区 设 立 了 储 备 物 资 管 理 局或办事处, 除江苏和西藏外均设 有物资储备仓库, 形成了庞大的、 辐射全国的专业化物资储备体系, 拥有众多设施设备完善的储备仓 库 和 铁 路 专 用 线 、消 防 设 施 、装 载 和运输设备等。50 多年来, 国家物 资储备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 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发挥了重要作 用。
2. 创新国家物资储备 管 理 的 理念。按照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理 论, 作为公共产品的国家物资储 备, 应当由政府提供, 但是储备物 资的储存管理不一定要由政府机 构承担。要改变国家物资储备完全 由政府承办的做法, 通过市场化管 理方式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实现 物资储备管理形式的多样化。要调 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国家战略物 资储备, 通过立法强制、政府规制、 行 政 合 同 、外 包 管 理 、财 政 补 贴 、贴 息贷款、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 形 成 政 府 、非 政 府 组 织 与 相 关 企 业 的 战略物资储备联盟。要加强监督管 理, 保证在突发事件时能够让这些 企业及时生产并提供所需的应急 物资, 以大大降低有关的储备成 本、提高全民储备意识。另外, 也要 引入现代物流管理的方法, 转变储 备管理的理念。通过引入计算机操 作管理系统, 加强储备物资的数据 库管理, 实现仓储管理自动化、信 息化和动态化。要加强物资储备监 测 、应 急 事 件 监 测 、预 警 信 息 发 布 和有效媒体管理, 建立紧急状态下 的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和应急 运输动态数据库, 确保应急所需物 资的及时调拨和供应。
从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战 役打响起, 有关对国家物资储备的 种种质疑就频频出现。有人质疑: “我 们 10 年 前 就 启 动 了 中 央 级 救 灾物资定点储备, 国家物资储备体 系也存续了 50 多年, 为什么救灾 的物资这么匮乏? ”社会上的误解 是一方面, 但是确有一些问题值得 探讨和深思。
HONG GUAN JING JI GUAN LI
物资储备仓库资源, 包括军队和地 方 的 , 可 采 用 优 势 互 补 、横 向 “联 合 ”调 配 的 方 式 整 合 仓 储 资 源 。 这 既便于物资储备仓库布局的统筹 规划, 避免重复建设, 加快仓库调 整的步伐, 又便于国家集中掌握仓 库资源分布情况, 调剂仓库容量余 缺, 提高仓库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