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有很大的比例,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有网民9400万,其中%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小学生比例更是高达%,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高中上网学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上网学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上网学生占小学生的25.8%。

互联网它将缩短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重塑人类的生存形态,成为推动新世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然,它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灿烂未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网络之所以能够引起青少年的浓厚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文化内容丰富、意识观念开放、信息量大、新知识技能多、气氛轻松自由、影响面广、传递方便、速度快捷,极大丰富了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

1、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

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2、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许多青少年上网最初的目的只是因为追逐时尚与满足好奇心理,但最终都几乎被互联网大信息量的优点所吸引。

3、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影响青少年的思维方式

网络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青少年在网络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网络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界限,青少年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将会弱化种族意识、减弱民族认同感、模糊民族身份逐步。同时也左右着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准则,网上许多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已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致

使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也淡化。

还有,信息的丰富伴随着信息的爆炸、信息的污染,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青少年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而且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对青少年的学业有极大影响。阅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许多青少年上网很熟练,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2、互联网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在一人一机的环境下,青少年不需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没有传统社会的熟人圈子去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例如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盗用他人的帐号,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攻击他人的网络和计算机造成实际的损失等等,都是引起现实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据天台检察院统计,2004年1月至2005年8月底,该院共批捕未成年人涉嫌犯罪46件67人,审查提起公诉68件102人,其中未成年人“涉网”犯罪被批捕20件28人,被起诉22件43人,分别占整个未成年人涉嫌犯罪件数的%

和%。

电脑空间到处都是新奇的事物,而且新的内容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有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网恋”现象的出现正是这种迷恋的表现。“网恋”的主体以青少年为主。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向往,由于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而在网上可以轻易地和异性在聊天室“谈情说爱”,甚至可以“登记”、“结婚”、“生子”、相互以“老公”、“老婆”相称。

3、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造成青少年的非人格化的倾向

由于在虚拟世界里的网络发展还未成熟,许多运营还很不规范。所以还没有现实世界的诸多约束,人人都是“自由人”,每个人多可以在电脑平台上“随心所欲”,而不必受现实世界中太多的约束。

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加上现实世界激烈竞争给青少年造成了许多压力,许多青少年为逃避现实生活,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患上了网上上瘾综合症。同时,由于互联网拥有大量信息,导致人们摄取信息时越来越依赖网络,使他们以一种彻底地外在化、符号化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整个人类和真实的社会,不愿与现实中的人进行沟通,人与人的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困难,即使与人交往,个别人也会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

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这些非人格化的倾向给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教育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也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

三、对策

1、加大网络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有多种形式,如:电脑病毒的制造和传播、非法访问、电脑经济盗窃、电脑欺诈、制作、出版、传播非法作品、电脑软件侵权等。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网络立法工作,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是目前为止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效力最高的法规,《刑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文本,也有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信息安全的条款。但是,网络立法工作相对于网络犯罪日益严重的情况,显得较为滞后,不能有效地阻止网络犯罪现象的发生。青少年是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一方面,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法制观念淡薄,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犯罪的深渊;另一方面,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青少年相应地就缺少法律的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因此,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对于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都有重要作用。

2、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开辟和建设青少年网站,占领网上思想教育的阵地

互联网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即:谁能吸引住网民的注意力,谁就会在互联网上取得获胜的优势。建立青少年网站的首要因素就是要考虑如何吸引住青少年的“眼球”,没有点击率的网站是没有生命力的。增加吸引力就是要加强服务力度,可以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因此,要开辟更多的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网站,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阵地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教育,使青少年得到健康成长。通过青少年网站,使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开发过滤软件,滤掉含有某些“关键词”和“短语”的信息,或仅放行某些站点。

3、适应网络时代要求,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播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传递和发布信息的方式,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参与和互动。这样,许多青少年更多地是在同辈之间相互学习,不再轻易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灌输,挑战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为此,必须适应网络发展需要,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1)转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创造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

工作新模式

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将更多地依赖于“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平等、互动。因此,就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内容来说,重点是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青少年思想教育主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将思想教育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中。

(2)加快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针对部分青少年逃避现实的倾向,要教育青少年分清虚拟社会和真实社会的不同,向他们分析社会的复杂性和存在的某些不足,鼓励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丢掉幻想,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青少年之间、青少年和社会之间的交往,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有条件的应该建立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机构,对有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克服障碍;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鉴于网上青少年道德弱化的现象十分突出,必须加强网

上的道德建设,这是一个崭新的和极其重要的课题。

首先,网络是个新生事物,网络社会的伦理规则处于建设过程之中。我们应该建议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和探讨网络伦理规范,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形成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为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其次,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网德”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规范,网络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从而努力做到:不抛信息垃圾、不传播黄色下流的图片、不在网上有恶作剧的举动、不乱放电子炸弹、上网聊天时语言要文明、自尊自重、严格遵守网络秩序,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要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和识别,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建议各种网络技术传授部门,在进行网络技术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网络道德训练,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念,规范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

4、加强青少年的组织建设,消解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冲击

网络社会存在大量的虚拟组织,有社交类、消费类、职业类、娱乐类、学术类等等。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可以不分民族、国籍、信仰,而仅仅根据相同的爱好和对某

些问题的兴趣形成“讨论组”之类的“团体”,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社会其他群体,甚至政府组织机构的政策产生影响。网络组织既有健康的、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类型,也有不健康的、带有反动色彩的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类型。它们基本游离于有效管理之外,对现实社会中合法的、健康的组织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只要我们主动地去了解各类网络组织,与其加强联系,并以有效的方式介入他们的运作、管理,各种虚拟组织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通过网络形成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组织。加强现实组织的建设,组建社会球队、棋队等使青少年在业余时间有地方玩,经常组织各种比赛。

5、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齐抓共管

家庭教育和管理不容忽视。家长应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上网环境,正确引导孩子,加强对孩子上网行为的管理和监督,避免学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去网吧上网。学校教育和引导刻不容缓。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应增加网吧、网络课程的设置,加强学校网络工程建设,这样可以更直接地监督青少年上网,引导他们正确上网,避免他们在网吧等不易监控的场所接受不良信息。社会管理和监督迫在眉睫。应该加紧部门间协调配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市场的手段,扶

持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网吧,坚决取缔那些无照经营、违法经营、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完善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等,使未成年人在课外时间有更多的可去之处,而不是只把眼光锁在网吧。

网络社会像任何新技术的出现一样,网络时代的来临必然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它不能避免的会出现如伦理问题、道德冲突等方面的负面因素,这对我们青少年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该做出积极的、超前的探讨。依据出现的新问题,制定相应的准则、网络行为规范、网络监控机制,开展网络道德和价值观教育,注意网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要我们扬长避短,未雨绸缪,对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以防范,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创新工作方法,开展耐心细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标。

互联网传播媒介的优缺点 特征和解决方案

互联网传播媒介 特征: 一.无可比拟的时效性和全时性 二.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和开放性 三.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交互性 四.传播方式的虚拟性 五.传播形态的多媒体 六.传播环境的个性化 优点: 1.匿名性。减少产生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顾虑,一定程度上保证公众的话语权,使得调研能够进行; 2.大众传播的宠儿。最广泛的影响,最低成本的投入,最丰富的媒介应用,最宽阔的信息平台,最受关注的经济成长方式,最广大的发布载体; 3.互动性。实时互动,无边界交流和反馈,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关利器,尤其是在公关危机处理方面; 4.公共会议。表现在公共关系有线和可视会议方面。 缺点: 1.信息的选择困难; 2.对虚假信息和不利信息的处理非常棘手; 3.3.垃圾信息导致相关公共关系调研的效果大打折扣; 4.安全危机时刻出现。网络病毒和黑客已经成为威胁企业信息的重要对象。 分析原因: 1.信息量巨大,甄别困难,不确定信息多; 2.由于信息发布者可以采用假名,并且网络信息发布商和论坛非常多,对这些信息的阻截不会有太大成效,对流言和恶语无法有效地直接制止; 3.政府对小程度上的信息欺瞒采取放之任之的模糊态度; 4.部分网民涵养不够,对于发布信息的态度不严谨,导致信息良莠不齐。 解决方案: 1.完善政府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政府互联网的掌握力度,有效杜绝不确定或不良信息的发布及传播; 2.进一步发展教育,提高网民的自我修养和素质,净化消息来源,传播正面消息; 3.对网络环境的改善:完善网络自我监管,对不确定或不良消息进行屏蔽和删除; 4.建立有效的法律体系,对传播不良信息者进行适当的惩罚,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打击违法者。

网络营销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docx

网络营销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传统出版物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每家企业都会把互联网当作自己产品营销的一个主阵地。图书虽作为一种公益性与公共性较强的特殊商品,是否也该利用网络这个有着无限前景的渠道做做营销呢?图书网络营销又是否切实可行?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中心报告显示,网民职业主要由自由职业者/公务员/企业/公司员工/个体户和学生构成,他们是网购人数的中坚力量。这也意味着,上亿级的网民是网络的重点使用用户,有着稳定的上网时间,并且对互联网信息十分敏感。这些数据给我们的信息是: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庞大并且日益增多的网购人群是企业积极应用网络营销这种新型方式进行产品营销的主要推动力。而传统的出版业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它的图书网络营销的现状如何呢?随着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人们在电子设备上的阅读时间更长,而传统的纸质书籍则逐渐被人们所冷落,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阅读有所减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出版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应对出版市场激烈的竞争,各个出版社每年都会推出很多新书籍,以来吸引广大读者的兴趣,各类图书也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由于出版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出台相关的行业规则,导致市场上图书出版同质化现象严重,出现了很多售价低廉的盗版书籍。这些盗版书往往会大量复制市面上销量很好的书籍,这严重打击了创

作者的创作积极性,长此以往,图书市场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为了能够在众多图书中脱颖而出,打开图书销路,各个出版社也是绞尽脑汁地为自己的图书做好宣传工作,做各种各样的策划与推广。开展读书节活动、举办名人讲座、开展文化沙龙等已是屡见不鲜。和传统图书营销方式比较,这些图书营销方式还是有一定的进步和创新之处的,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宣传方式始终是一种小范围的宣传,缺乏明确的读者定位,达不到出版企业想要的营销效果。随着互联网的强势崛起,数字出版向传统出版业发起了挑战。出版企业不管是面对数字出版还是传统出版,图书营销向网络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当然,图书网络营销也没有那么大的魔力,能够力挽狂澜,拯救图书营销市场。实行图书网络营销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传统的营销方式,而是对传统营销方式的重要补充。图书营销网络化是在互联网经济大行其道的当下一种主流营销方式,相信图书网络营销很快会成为出版企业热衷并且追捧的一种营销方式,它成本低,覆盖面广,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现在出版企业所要做的就是摈弃传统的营销方式,跟上时代的节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重视图书营销网络化,多在网络上进行图书营销尝试。借助互联网高效传播效率,让更多的人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自己出版社的图书信息,并且凭借精美的版式和内容牢牢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最后让读者主动购买自己出版社的图书。 2.网络书店与营销理念的改变 虽然我国的出版行业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书籍等传统出版物的营销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符合我国市场环境的营销传播方

关于网络传播中著作权保护的若干问题(精)

关于网络传播中著作权保护的若干问题 张怡* [摘要] 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享受着网络带给我们的方便、快捷的信息,同时,网络技术“双刃剑”的特征也越发显著。面对网络侵权等众多负面效应,权利人防不胜防,也让立法者和相关学者深感忧心。尤其是网络传播中有关著作权的保护问题,学界应当给予高度重视,这对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惩罚侵权者不法行为,维护网络正常秩序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网络传播著作权 网络技术给予我们的便利自不待言,大家都能感同身受。然而其负面效应亦如影随形。总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非法入侵网络以危害通信安全;网络侵权行为泛滥;严重的信息污染和各种网络犯罪。①在本文中,笔者主要讨论涉及网络传播中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一、网络传播中侵犯著作权的主要表现形式 正如日本学者中山信弘所描述的:“现在著作权的世界处于混沌的时代,而加速这种混沌时代到来的是多媒体的出现。”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创作作品和传播作品的手段有了新的拓展,人们对作品的使用形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各种网络侵权行为也层出不穷。目前,网络传播中侵犯著作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未经许可,擅自将传统媒体上的作品上载到网站上使用。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侵权方式,主要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获得报酬权。2002年4月27日,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状告中国数字图书馆公司侵犯其著作权,未经许可,就擅自把他的作品放在了该公司的网站上。最后,法院判决被告停止在其网站上使用原告的作品,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8万元。③ 作者实习单位: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

2.未经许可,擅自在网站上转载其他网站的作品。某些网站为了节约时间、人力和物力,直接对发表在其他网站上的数字化作品进行复制,抄袭,或直接将他人网站上的内容链接到本站主页上。2002年3月18日,e龙公司状告搜狐公司大量抄袭其网站的内容,最后判决搜狐在七网站主页上发布向e龙公司的道歉信。④ 3.未经许可,将他人未发表的作品上载到网站上使用。这是典型的侵犯他人发表权的行为。同时,还有可能侵犯他人的其他人身权利,例如,名誉,隐私等。 4.未经许可,擅自下载作品,并发表到传统媒体上。在网络中,作者签约授权网站,则网站享有出版权,同时也可依据合同享有其他著作权。擅自下载作品并发表到传统媒体,实为侵犯著作权人著作权的行为。 二、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与传统著作权之比较 传统著作权保护的信息均以实物为载体,如期刊杂志,录音录像制品等。而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却以网络为载体,并以此为媒介,通过网络传输,网络终端设备的显示将信息提供给公众。与前者相比,后者的时间性、地域性、专有性随着互联网络的应用而淡化甚至动摇。 1.传统著作权的时间性在淡化。我国著作权法对权利人的著作权规定了法定的期限,在此期限内著作权人的权利将得到法律的保护,禁止一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超过法定的保护期限,权利人的作品将进入公有领域,权利人的权利将不再受法律保护,公众对作品的使用也不再受法律的限制。著作权法规定较长的期限,通常为50年。但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作品不仅传播速度快,效率高,而且范围广,凡是互联网能够触及的角落,作者的作品都能够到达。互联网的出现不仅让公众及时地获取了作品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让权利人更快地获取了经济利益,大大缩短了双方信息交流的时间。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再给权利人50年的保护期限似乎不太合理,不利于社会公众的利益,也不便促进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全面、迅速、可持续发展。因此,网络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传统著作权的时间性。 2.传统著作权的地域性在淡化。我国关于知识产权的著述中对地域性的一般解释是,依据一国法律所取得之知识产权仅在该国范围内有效,在其他国家不

现代社会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利与弊

现代社会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利与弊 互联网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形式,具有其它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数字化信息传递、交流、共享,使人类能够在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中创造新价值,使人类由个体创新时代进入到群体创新的网络知识经济时代,将现实社会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一种新型互动关系,由此构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彼此互补、完善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然而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有它不可忽视的弊端。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 第一,网络媒体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它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普通的网络使用者都可以为互联网络提供信息,它承载信息的扩充性是无限的。网络媒体可以依靠这些宝贵的资源,这种信息共享无疑大大丰富了网络媒体的信息量,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增强。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随着网络媒体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优势体现得也就越明显。 第二,网络媒体具有便捷检索性和互动性。人们在浏览互联网查阅信息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主动的查找信息资料,各取所需。有了互联网,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者,甚至还可以借助电子邮件、BBS等信息交互工具,发表自己的看法,回馈给传播者,这是网络媒体最突出的优势所在。 第三,互联网打破地域的界限,具有极为广泛的传播面。“网上无国界”,与互联网连接的主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你知道IP地址或域名,都可以访问任何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尽管它在地球的另一半。网络媒体这种跨地域性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四,网络媒体还具有的极强的时效性。由于网页制作的过程相比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大为简化,既不像电视要经过编辑播出(直播节目除外)也不像报纸需要排版印刷,只需更新网页内容即可。而且网页内容一更新,网页的访问者立即可以看到,这中间几乎没有时间差。因此,很多大的新闻事件,反应最快的常常是网络媒体。 第五,网络媒体是多种信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信息传播方式。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视频数据等多种信息形式呈现给大众成为可能,可以大大节省网络用户下载时间,而且使得网络媒体互动、实时、整合的特征真正在音频、视频文件的使用中得到体现。 第六,网络媒体的信息发布过程简易,运营成本低廉。传播者在互联网络上发布消息,只需要在与网络与相应的计算机。相比于其他的传统媒体来说,传播者传播信息的过程大大简化。这个过程只需要少数的策划编辑人员及网页制作人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成员:罗霞 1005011119 马洁梅 1005011120 欧淑芳 1005011121 潘佳丽 1005011123 一、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1、通过调查将每一项问题的数据统计出来; 2、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大学生所感兴趣的网站及其内容的特征; 3、通过对各个相互关联的网站,形成的网络文化的分析,来研究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4、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对学生吸收网络文化中的精华,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等方面,进行正面引导的方法和措施。 二、调研提纲(本课题调研必须完成的相关子课题) 首先通过调研,全面了解大学生利用网络来做些什么?(设计一个调查问卷,调查范围包括:学生的个人资料、学习时间分配、学习方式、喜欢的网站和内容、在网上主要做什么事、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品德等)。他们的兴趣点在那里?从而掌握大学生对网络的喜好和态度。 其次,对学生关注的网站及其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学生感兴趣的网站内容的特征。 再次通过对学生喜好、态度以及产生的原因和网站内容的相关分析,来研究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最后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找出

问题存在的原因。为高校学生工作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使学生能主动的抵制网络文化的负作用,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措施。 课题调研的必需条件进行问卷调查、走访调查和重点调查,以调查研究所的数据为基你上网础,进行分析。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调查统计结果: 1.你上网的频率如何? 经常上网的33人偶尔上网的22人每天上网的9人没有不上网的人 2.你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听音乐、看电影的46人查资料、方便学习的45人聊天的38人打游戏的8人 3.你一般上网的时间为? 在两小时以上的28人两小时以下的21人一小时以下的14人半小时以下的1人 4.一般你上网都喜欢关注哪方面的信息? 学习资料40人新闻时事38人时尚资讯32人就业信息24人购物信息24人 5.你认为现在的网络流行文化健康吗? 健康34人不健康30人 6.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们是谈论社会民生问题多,还是娱乐问题多? 后者多28人差不多21人没注意过12人前者多3人 7.你认为现今的网络流行文化会成为主流吗? 会19人不会22人不确定22人 8.你认为促进现今网络流行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活方式的多样性50人社会转型的压力10人其他7人 9.你认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a互补36人 b网络文化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20人 c两者有较大冲突9人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当Internet开始以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生活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直到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可能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网络人际传播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它会取代人们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吗,网络的人际传播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理解这一系列问题,是理解整个网络世界的必经之路。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 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表现为四个方面: 1(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也就是说,人们要能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了解环境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要获得关于环境的信息,人们常常要借助人际传播。 2(建立社会协作关系。通过了解他人,和让他人了解自己,来达到协作目的。而有效的渠道,就是人际传播。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自我认知常常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即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相互认知更是离不开人际传播。而这两方面是建立社会协作关系的必要条件。

网络传播的发展及影响

网络传播的发展及影响 由于电脑、电话等的普及,使得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如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采集信息,还是开播“热线”节目,都离不开电话;电脑则成为写作、编辑的重要工具等等。由于这些媒介的加盟,大众传播媒介得到了改进和完善,同时,这些媒介也悄悄改变了大众传播媒介的面貌,改变着大众传播的一些本质,正在对大众传播进行着“和平演变”。 一、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 在人类的进化时期只是利用有声的符号和信号,后来人类学会了把声音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分离开来,用语言符号(声音)来代表具体事物和抽象意义即语言传播。口头语言是人类最初的传播形式,原始阶段的口头语言传播满足了人类最初的交流愿望。但语言传播存在着传播范围小、数量小、速度慢、容易走样和不易保存等先天性缺点。文字传播是人类传播的第二阶段,人们将声音同发出声音的人也分离开,这就产生了文字。它使信息有了便于记录、携带和传播的载体,但信息难于大量复制,也不易普及,传播只能在特定的群体中进行。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使报纸、杂志在社会上迅速普及开来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人类第一次具有了大批量、高速度复制信息的能力。人类传播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印刷时代。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电报、电话相继发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人类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众传播时代。所谓大众传播,是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过程,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遵 循“大数”原则,根据有限的不精确的反馈信息和传播者对公众需要的估测及传播政策的要求,传送出被认为是适合大多数受众需要的信息。它的传播媒介都是以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受众始终处在“你登我读”“你说我听”“你播(演)我看”的被动地位,传播的时间完全由传播者来决定。信息传播时间的限制剥夺了受众进行选择的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网络化传播以双向互动传播代替了大众传播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以个人的点播式服务代替了大众传播的批量生产,以综合的媒体形式代替了大众传播的单一形式。如今,网络化传播以迅猛的速度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使大众传播也进入了一个新型的传播形式之中。 二、网络化传播的特点 网络化传播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既具备了现有传播媒介的一切

网络传播伦理问题的成因分析_沈继睿

第25卷第1期潍坊教育学院学报Vol.25No.1 2012年1月JOURNAL OF WEIFANG EDUCATIONAL COLLEGE Jan.2012 网络传播伦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沈继睿 (中原工学院,郑州450007) 摘要:从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分析当代前沿技术———网络所带来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界定和分类并描述其不同的特点。通过对网络传播问题的分析,进而研究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传播;伦理问题;成因 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080(2012)01-0046-03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技术的重大变革: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信息时代。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导致了社会思想的变化,相应的社会伦理道德也大为不同。在新工具快速发展时,我们总是会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新工具在给这个世界带来进步的同时,如何影响到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其负面影响有哪些,其成因是什么,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等。网络时代的到来好像打破了潘多拉魔盒,在我们惊讶于网络巨大生产力的时候,在我们享受网络带给我们生活便利的时候,在我们为当代人类工具理性欢呼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批判的反思,需要价值理性的指引。 一、网络社会和网络传播伦理问题的种类 网络从出现那一天就是泥沙俱下的,其中的伦理问题随着网络的发展显现出来。从1994到今天,我国网民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达4.57亿。[1]在我们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同时尤其需要特别关注各种社会问题,网络传播伦理就是问题之一。 网络传播问题来源于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微观上看是一种社区型的社会,即通过地域、文化、职业、爱好等组成的网络社区,其中的传播活动往往是一种群体传播或组织传播。从中观上看是指整个信息网络,包括各类终端和之间的数据连线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庞大信息工具,即“赛博空间”。从宏观上看,网络社会是指网络在全球范围被广泛应用后的当代全世界范围的社会,是指网络传播影响下的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之和。[2]15本文所关注的是基于宏观网络社会的负面问题,关注网络影响下的总体社会所表现的伦理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传播伦理问题,有些学者把网络伦理问题分为三大类:具体问题、交叉问题、理论问题。[3]具体问题也可称为实践问题,是在网络实践中所发现的伦理问题。这类问题有的是违反了现实社会原有的并且在网络中依然适用的伦理道德,有的是危害到了网络的正常发展,还有的是用网络作为犯罪的工具。交叉问题是指网络出现后影响到现实社会进而产生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是网络中的伦理问题与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问题互相影响,对网络和现实社会都造成了不利影响。理论问题是指网络伦理问题中理论化的讨论,其“思辨”意味较浓,牵扯到哲学性的讨论。比如对网络社会中人的本体论———人的存在形式的探讨。[4] 网络与现实紧密相连,三类网络伦理问题并不能截然区分,具体问题往往就是交叉问题,理论问题也来自现实经验并指导问题解决。所以在具体研究的时候可以把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分为五种:网络社会的安全问题、知识产权的问题、负面信息传播问题、人格和生活方式异化问题及价值观念一元化冲击问题。 二、网络传播中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归纳网络伦理问题的种类只是认识问题的第一步。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中说道:“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5]我们对于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必须有所了解,探讨这些伦理问题产生的成因和有效的解决办法已刻不容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探究网络伦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是认识问题的第二阶段,是有效解决网络伦理危机的前提。 1.网络技术自身特点是网络问题产生的前提。 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给网络伦理危机提供了可能。 首先,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弱化了传统伦理的约束力。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处在熟人社会的环境里,在熟人圈里,我们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十分小心,以免被熟人圈排斥。但在以数据表示自己存在的网络虚拟世界里,失去了熟人的舆论、身份的监督,传统伦理的约束显得苍白无力。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在显示器后的隐藏者,由于交流的虚拟化,不了解对方,使得网民失去了监督而变得十分自由。表现出与现实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相符合的状况。 其次,网络的开放性造成了网络伦理的多元化。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工具,在网络上多元文化并存,不同民族国家 收稿日期:2011-11-23 作者简介:沈继睿(1986-),男,河南郑州人,中原工学院政法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64

论新兴网络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论新兴网络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论新兴网络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从人类的诞生,新闻传播便随之而来。从开始时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迈步扩展,后期便有了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及日益重要的大众传播。 传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传播通过的媒介手段便也日新月异,方式也层出不穷。理论家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而所有媒介都能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如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新闻传播简而言之,就是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信息源加以采集,通过新闻传播媒介传给新闻收受者的过程。若这里的传播者是点,而收受者作为面,则该类传播称为大众传媒。 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介即为报纸,油墨印于纸上,新闻事件浮之于上,使大众逐渐对于新闻有所认识。后期,广播事业的诞生,使人可以快速身临其境的体验新闻。电视的出现结束了听而不视的瞎子新闻。使人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新闻动态,纸张,书本,无线电广播,电视信号,这是狭义上的媒介。进而,推而广之,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 从古至今传播媒介经历了六个阶段,即原始传播、口语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毋庸置疑,新兴的互动传播方式正在成为时代传播的主旋律。网络媒介作为这种新兴传播媒介的代

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日益提升。 一、网络的起源 网络又称互联网、因特网,英文为 Internet ,它的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的阿帕网(ARPANET),本是为对付核打击而开发的分散控制式通讯系统。70年代基于信息包交换技术的通讯协议(TCP/IP)研究成功,80年代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互联网并转向民用,从此开辟了人类信息通讯的新纪元。90年代多媒体和超文本界面的万维网(Web)兴起,使互联网真正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二、新兴网络传播媒介的特点 1.集成性。目前的网络集成了电视、广播、报纸的各种功能。其功能的强大超越了之前的任意媒介。 2.普及性。随着中国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再也不为人所陌生,而正像电视机的普及一样,快步走入了广大民众的家庭。新闻广播信号要有其一定的接收装置,而电视的不可伴随性,广播的不可见,报纸体积的巨大等种种弊端日益显著。而目前民众人手一台的手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连入互联网,获取最新的信息。笔者认为中国正努力改造的3G项目将为互联网新闻事业的起飞加上强劲的助推器。手机报、手机网、手机新闻也将在未来的新闻传播事业中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 3.互动性。受者与传者之间的交流叫做新闻传播的反馈。类似收视率这一类的指标无疑对新闻事业朝何方向发展指明了方向。获得受众的一点建议可能使栏目蒸蒸日上,反之,缺少这一点也可能会使栏目昙

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一、网络文化发展的前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1)开放性和共享性指向一切在网络世界中传播的文化信息,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与共享。互联网的开放性带来了网络信息的共享性。互联网用户可以借助于网络,自由地占有近乎无限的文化资源。网络文化的供应没有配额,不受数量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这种开放性与共享性是网络技术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2)与报纸、书本等传统媒介相比,网络能够提供最大程度的双向互动性和信息流动性。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在人与机器的互动,电脑以日益人性化的界面、对话框、提示语言等,实现与使用者的互动;互动性体现为人与人的交流互动。每一个网民不仅仅是网络资源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这种交流中会创造新的文化信息,每一个身处网络世界的人都在不由自主地参与和推进网络文化的建设。通过网络分布子全球各地具有共同爱好的人们都可以相互联系,人与人交往的限制大大减少了。 (3)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性是指人们借助各种网络软件和多媒体界面,通过自身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无止尽的再生能力在网上创造出一个“社区文化。” 在网络世界中“现实”与“虚拟”是模糊不清的,一方面人的主体意识在网络世界中得道前所未有的张扬,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永远依附在网络这个物质形式和空间状态中,面对庞大的网络世界,人们会在精神上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渺小感和无助感,每个人都只能是网络文化的一员,再也难以游离出这样一个庞大的新型的文化空间,也难以摆脱网络语境。网络的强大与人们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会使人产生一定程度的精神异化,而这种精神异化带来的人的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对峙,将成成灰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也构成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悖论。 (4)网络文化的无序性表现在网络文化信息发布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与随意性,缺乏有效的真伪识别和质量审核,导致网络文化信息良莠不齐,既有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又混杂着大量的信息“污垢”和信息“垃圾”。网络信息所出的网站、网页的推陈出新,网络信息自身的更新,使得网络信息从形式、内容到地址都具有极强的动态性;信息取舍的网状型因用户的现实需要和随意组合而产生,这种非线性的杂乱编排,最终造成网络信息用户界面、检索方式的各不相同,表现出网络信息的无序性特征。导致的结果就是:离散式、草根式的网络文化个体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无序性,会给现实有序的文化生产、传播带来极大的冲击。(5)网络文化的“新”值得是网络文化的基础啊——信息技术是全新的,传播方式是全新的,行为方式是全新的。但是从继承性来说,网络文化的无法回避对传统、既有文化的继承,创造网络文化的人也不可避免要受到传统、既有的文化影响,传统、既有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文化形态等都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烙印,在进行新文化创造时,这些固有文化影响还是会显现出来。 同时,由于互联网快速的传播功能和巨大的储存功能,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网站不断涌现,一大批数字化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在网络世界广泛流传,网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网络文化的创新性还表现在在网络世界中,人们认知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都得到了全面的更新,知识总量迅速膨胀。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说网络

网络信息传播特点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74655847.html, 网络信息传播特点浅析 作者:李厚仁金琦 来源:《活力》2009年第13期 网络信息传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开放性。互联网是一个四通八达,没有边界,没有中心的分散式结构,体现的是自由开放的理念。二是虚拟性。互联网的存在状态是无形的,传播者与接受者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存在。网络是一个布满幻想的虚拟世界,除非你告诉对方或对方 告诉你,否则对方的一切真实信息,你无从知道。三是自主性。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发布和选择都变得空前自由。四是交互性。互联网的实时互动和异步传输并举的技术结构实现了信息交流的实时互动。 一、开放性 互联网带来了全新的交流方式,在网上,几乎所有的信息资源都是公开的,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网络发布与接受信息。并且,任何信息的发布都不需要有大规模、有组织 的专业审查和审核程序。广大网民拥有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权利,他们可以向全世界发言,享受着高度自由的信息传播权。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同时送达时间极短,但其影响却不可低估,有时甚至能起到改变人的观念和态度的作用。网络让每一个网民都具有充当“把关人”的可能,社会上的很多事件就这样进入了公共舆论空间。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把关人”缺失的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成为自由的、不受控制的信息传播者。“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劳因提出。1947年,他在《群体生活中的渠道》一书中,再次论述这个问题,指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传统 媒体的信息控制通过各个层级的把关人来完成,“把关人”在传统媒体中处于决定媒体内容的支配地位。网络出现以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几乎不可能出现在公共视野之下,只有那些政府要员或是大腕明星等公众人物才会频繁出现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上,成为众人议论的焦点。网络的出 观彻底改变了这一信息传播模式。网络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新型互动媒体”,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并不存在着一个固定的传播者的概念,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区别很小。任何个人或是群体 都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发布到网络上,也可以几乎毫无障碍地转发他人的信息。网络传播 使昔日的把关人失去了在信息传播中的特权,“把关人”这一传统角色逐渐弱化。网络信息传播的迅捷性和无障碍性大大降低了“把关”的可行性。比如,网络论坛上的网民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导致无数个体化的传播主体浮出水面,无数个信息发布点在世界范围开放。

网络传播中的几个问题

1什么是网络传播,其优势和劣势有哪些 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那么何谓网络传播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国际互联网络信息革命 我们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网络传播的优势: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全球化和跨文化性的传播检索便捷多媒体超文本交互性 1.信息多元化:网络信息中运用了flash、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不像网络上单一的flash、视频、音频等形式那样,而是通过组合的应用配以精彩的内容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观刺激和互动参与的欲望,这是单一的技术表现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也是网络信息对读者的吸引力所在。而正是基于此,网络聚集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让用户在阅读内容、感受网络的感观刺激。网络信息涉及到了游戏、时尚、服饰、汽车、音乐、体育、影视等多个行业,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冲击。网上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报纸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开展讨论,电视也有了话题节目供观众现场摆擂台,但这些讨论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二不是随时可以参加,三不时所有话题都可以讨论,四还不能完全给参与者以“言者无罪”的保证。然而,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话题,用户都可以在电子论坛里找到,并随时参与发表意见。如新闻组作为因特网上个人向新闻服务器投递电子函件的集合,可以随时把网民的文章或贴子向世界范围公布。在电子公告板上,用户则可以就不同的主题下贴帖子,参加讨论。更关键的,这种参与是匿名性质的,即没有任何人知道用户的身份和个人资料,成为网上论坛极其活跃和可以畅所欲言的根本原因。至于可以进行实时讨论的聊天室的功能,就更是传统传媒所望尘莫及的了。聊天室的性质也是匿名的。在聊天室里,每人都可以有一个化名,一群人就象入坐酒巴一样,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性,在中国是不可以公开讨论的,但通过Usenet,你不难发现许多谈性而不用色变的场所 2.表现形式立体化:网络新闻以互联网为基础,借助先进的传输技术,在新闻传播内容、形式、结构及便于阅读等方面,都很好地发挥了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收到了较强的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效果。 与传统新闻传播相比,网络新闻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闻信息量及阅读空间,它一方面通过内容安排、结构选择等方式,使新闻报道达到了"最佳状态",便于读者获得立体认识,更清晰更深刻地了解新闻;另一方面,读者的意见或态度可及时反馈给传播者,读者与传播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从而使新闻的立体传播效果,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演绎 网络新闻顺应信息时代读者获取信息的心理,改变了传统媒体多年不变的新闻传播方式,把新闻展示方式变得更加立体化和层次化。这的确是新闻传播媒体的一个伟大进步。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速度的不断加快,作为其直接产物的网络新闻,将以其立体化传播模式的独特的魅力,给广大读者提供更为方便、更加快捷的信息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网上读者 3.传播互动化: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是网络传播的本质特征和社会意义的集中所在。报纸、广播、电视作为本世纪内的主体传媒,恰恰在这方面相形见绌。双向互动式传播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信息的传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与受众一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伙伴;网络用户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舆论监督功能在网络振荡中不断放大,具有无比的威慑力量。互动式传播内含着天然的民主亲和力与自由召唤力,从而构成了对现有传媒的致命冲击,构成了对传统意识的日趋迫切的反叛与否定 劣势:

网络传播中的法律问题简介

第五章网络传播中的法律问题简介 本章主要内容:互联网法规建设;网络名誉侵权;作品侵权 一、互联网法规建设 1996年2月11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制定的与互联网有关的第一个法规。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对该规定进行了修订。 1997年5月30日,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授权中科院组建和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ic),授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与cic签约并管理二级域名.edu.c。 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发布了由国务院批准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2000年11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颁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2005年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同时废止2000年11月6日实行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二、网络名誉侵权 案例 2001年,北京赛龙家园网业主委员会美丽家园的bbs论坛上,一网民发表名为《我在美丽园的36种死法》的帖子。其中有这样的语句:“被德蝇骗去50元钱,后悔死;开发商答应德蝇和高螈又免物业费又调大房子,嫉妒死;看到德蝇在业主大会上的拙劣表演,笑死;与德蝇这样的小丑做邻居,臊死。”此后,又有《德楹就是这样做的》等文章出现,称德楹“以当时委托登记的128户业主为筹码,私自与开发商、区房屋土地管理局达成协议,出卖业主利益”。当年7月13日15时53分,此bbs上再次刊登《业主代表(指德蝇)无权与公司签协议》的文章。 作为美丽园业主委员会代表德楹、高原两人认为,称文中“德蝇”和“高螈”就是影射自己,文中侮辱性文字及对事实的捏造,严重损害了两人的名誉权和公众形象,降低了其社会评价。故他们认为,赛龙网未尽到审查和删除的管理义务并拒绝提供侵权文章作者的资料,应承担相应责任,之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经审理认为,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为上网者提供服务,不得随意删除信息,因此赛龙网刊登侵权文章无主观过错。此外,因原告提出时间已超过网站保留个人资料的期限,因此法院不支持原告提出要求赛龙网提供文章作者个人资料的要求。并当庭宣判赛龙网公司行为合法且无过错,不应承担法律责任。两原告当即表示不服判决将继续上诉。 这是我国首例涉及网上电子公告服务(bbs)名誉侵权案。仅从案情出发,法院判决原告败诉大体有这样几个原因:(1)没有在网站信息记录保存的规定时间60天内,要求通过网站找出发布信息的直接作者;(2)对于三篇文章及相关文字涉及的侵权内容,如“德蝇”、“高螈”等文字除特定范围内的知情者外,社会公众难以判断这些文字是在贬损特定的民事主体的人格,赛龙网公司的行为并无主观过错;(3)作为网络服务商的赛龙网公司,为用户提供网上服务,负有不得随意删除用户信息的义务。 原告实质性败诉是由于没有在规定的60天里,要求网站找出信息发布者,而对于原因(2)(3)法院的判决也有些含混不清。第二条是关于网上文字的影响范围,法院没有明确指出判断网上信息影响范围的标准;对于第三条更是基于一个先入为主的判断,即发布者的信息是合法的。如果信息带有侮辱、诽谤性质,作为网络服务商的赛龙公司,当然应当尽到删除的义务。而恰恰是(2)(3)才真正反应出网络名誉侵权案的特殊性。

媒体传播学网络传播社会影响考点练习(2016-10-21)

单项选择题 1、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D) A综合型只是为主 B某一集团为主 C知识分子为主 D单一型为主 2、信息社会又称(C)? A工业社会 B知识密集型产业 C后工业社会 D劳动密集型产业 3、首届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于2003年12月10日在(B)举行。 A、万隆 B、日内瓦 C、上海 D、卢森堡 4、下列哪个不是传播者的责任(D) A国际性责任 B法规性责任 C契约性责任 D娱乐性责任 5、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 A.参与者即传播者 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 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6、语言的抽象程度有高低之分,抽象的程度越高,它与具体实际的依存关系就越(A)?A间接 B直接 C有关联 D无关联 7、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的(a)功能,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A.议事日程 B.公共意见 C.议程认知 D.公共议题

8、5W模式属于下面哪种传播模式(A) A、单向传播模式 B、双向传播模式 C、互动传播模式 D、循环模式 9、传播学的赢效因素不包括(C)? A、权威性 B、可信性 C、知识性 D、熟知度 10、哪一个不属于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B) A、西方媒介体系 B、北方媒介体系 C、东方媒介体系 D、南方媒介体系 11、无限性、()、差异性、相关性、影响性是()的特征B A.开放性大众传播 B.开放性传播环境 C.直接性大众传播 D.相似性传播环境 12、以下哪种受众心理效应具有“扫帚星作用”?(B) A.“名片”效应 B.晕轮效应 C.投射效应 D.微信效应 13、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的理论是(D)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B沉默的螺旋理论 C培养分析理论 D知识沟理论 14、在传播学研究中,问卷制作的原则之一是将调查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设在(b)位置。 A.前面 B.后面 C.居中 D.指定

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有很大的比例,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有网民9400万,其中%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小学生比例更是高达%,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高中上网学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上网学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上网学生占小学生的25.8%。 互联网它将缩短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重塑人类的生存形态,成为推动新世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然,它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灿烂未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网络之所以能够引起青少年的浓厚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文化内容丰富、意识观念开放、信息量大、新知识技能多、气氛轻松自由、影响面广、传递方便、速度快捷,极大丰富了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 1、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

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2、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许多青少年上网最初的目的只是因为追逐时尚与满足好奇心理,但最终都几乎被互联网大信息量的优点所吸引。 3、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影响青少年的思维方式 网络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青少年在网络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网络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界限,青少年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将会弱化种族意识、减弱民族认同感、模糊民族身份逐步。同时也左右着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准则,网上许多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已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致

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鲁梦蝶生物工程学院2014级生物制药一班201412090126 对于什么是网络传播,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所谓网络传播,就是通过国际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形式来传播信息。网络传播可以理解为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一种兼具人际、组织传播内涵的新型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主要是由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决定的。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的地域范围以及表现形式等都远远超过以往的大众媒体,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按照学者们的归纳,网络传播主要有以下优势: 信息量大,速度快。网络以其超链接的方式将存储信息的容量无限放大,而传统媒体却要受版面、频道、时间等因素限制,无法任意扩大和丰富所发布的信息内容。在信息传播效率上,传统媒体所要发布的信息都必须经过采集、筛选、加工等多个环节才能够传递给受众,而网络传播将这个过程大大缩短,网络信息可以实现即时更新,大到国际、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均能在网上得到同步反映。 传播手法多样。网络传播不仅集传统媒体传播手段之大成,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实现以往各种传统传播手段的整合,满足了受众多方面需要。 传播过程多向互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线性传播,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可以任意互换角色,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不仅可

以主动地获取或发布信息,而且可以实现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沟通。 交流具有开放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就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交流。网络传播是完全开放的,全球共享、广泛参与是其鲜明特征。 传播主体广泛。传统信息发布主体是某个具体的电台、电视台或者报社、杂志社。而在互联网上,每个网民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同时,网络还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虚拟性,网络传播主体可以匿名,网民随意出入自由发言,发言机会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