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主要知识点
15个有关农业的知识点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15个有关农业的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1.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通过种植和养殖来获得粮食、原料和能源等农产品的生产活动。
它是人类最早开始的经济活动之一,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2.农业的历史:农业起源于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转变为种植农业。
农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城市文明的基础。
3.农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农业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包括无人机、传感器、基因工程等。
4.农业的分类:农业可以分为植物农业和畜牧养殖两大类。
植物农业主要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等作物,畜牧养殖则涉及牛、羊、猪等家畜的饲养和繁殖。
5.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创新,如精准农业、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机械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6.农业与环境:农业生产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土壤质量的下降、水资源的消耗和化学农药的使用。
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旨在保护环境并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7.农业与粮食安全:农业的发展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
全球粮食安全面临许多挑战,包括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农业资源有限等。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供给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8.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对消费者健康至关重要。
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可能对人体造成潜在风险,因此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9.农业与农村发展: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农业发展不仅关乎农民的生计,也影响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促进农村发展,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农业政策和提供农业支持。
10.农业创新与科技:农业创新和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科技创新,农业生产可以更加高效和可持续,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农业中的知识点总结

农业中的知识点总结一、农业生产基础知识1.土壤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了解土壤类型、性质、肥力等相关知识,对于农作物的种植、施肥、灌溉等农业生产活动至关重要。
常见的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黑土、沙土等,它们的肥力、含水量、通气性等特点各不相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也有所差异。
2.气候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影响着种植和养殖的收成和品质。
不同气候条件下,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也会有所差异,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于预测灾害、科学施肥、用水和防治病虫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植物生长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生育规律、营养需求等知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同时,也需要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4.动物养殖了解不同动物的生长特点、饲养技术、疾病防治等知识,对于农业生产中的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了解动物的生长周期、生殖特点等知识,可以帮助农民科学饲养,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二、农业生产技术1.耕作技术耕作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之一。
掌握不同农作物的耕作要求、播种技术、施肥技术等知识,可以帮助农民科学种植,提高产量和品质。
2.植物保护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作。
了解各种病虫害的特点、发生规律、危害程度以及防治方法,可以帮助农民科学防治病虫害,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水肥技术水肥技术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了解不同农作物的水肥需求,合理施肥、灌溉,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
4.畜牧养殖技术畜牧养殖技术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了解不同动物的饲养技术、用药技术、疾病防治技术等知识,可以帮助农民科学饲养,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三、农业生产管理1.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产业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的农业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农业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的农业地理特征是多样而丰富的,涉及到农业的分布、农作物种植、水资源利用等方面。
下面将对中国农业地理特征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农业分布区划中国的农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根据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将中国的农业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云贵高原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等七个农业区。
每个农业区都有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和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2. 农作物种植中国的农作物种植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等多个品种。
在不同的农业区,种植的作物也有所不同。
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东北地区适宜种植大豆、玉米、白菜等作物;黄淮海地区产粮基地,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种植稻谷、水稻、油菜等作物;云贵高原地区适宜种植水稻、玉米、柑橘等作物;西南地区主要种植稻谷、玉米、茶叶等作物;西北地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3. 水资源利用中国是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因此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和优化农业用水。
例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农业用水量;加强水资源调配,建设水利工程,提高水利设施的效益;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和改造,提高水土保持能力等。
4.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中国致力于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农业污染和生态破坏。
例如,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田水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和农膜,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5. 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农业正朝着现代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耕种、养殖、育种等现代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产品加工和营销,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耕地知识点总结大全

耕地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耕地的类型1.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江西、福建、广东、安徽、江苏、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区。
这种土壤肥沃,透水性好,因此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
2. 黄壤黄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陕西、河南、安徽、江苏和湖北等地。
这种土壤肥力较高,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
3. 黑土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
这种土壤肥力非常高,适宜种植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
黑土对氮肥和磷肥的富集能力很强。
4. 棕壤棕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地区。
这种土壤透气性好,保水性强,适宜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
5. 水田水田是指专门用于种植水稻和其他水生作物的耕地类型。
水田的特点是土质细腻,富含有机质,适宜种植水稻。
6. 果园果园是指专门用于种植果树的耕地类型。
果园的土壤通常需要疏松、肥沃,透水性好,适宜种植各类果树。
7. 蔬菜地蔬菜地是指专门用于种植蔬菜的耕地类型。
蔬菜地的土壤需要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气,适宜种植各类蔬菜。
二、耕地的利用方式1. 种植作物耕地主要通过种植作物来进行利用。
不同类型的耕地适宜种植的作物也各不相同,例如水稻适宜种植在水田中,玉米适宜种植在黄壤和棕壤中。
2. 养殖家畜一部分耕地也可以用于养殖家畜,例如草场可以用来放牧牛羊,同时清水河畔还可以用于养鱼。
3. 林地部分耕地也可以用来种植树木,发展林业。
这样可以提供材料和保护生态环境。
4. 休耕为了保护土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适当的休耕对于耕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可以减少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
三、耕地的保护和管理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保护耕地的重要举措。
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土壤的侵蚀和破坏。
2. 土壤水分管理合理管理土壤的水分对于保护耕地至关重要。
过度的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和土壤贫瘠,而过少的灌溉则会导致作物生长受到限制。
普及农业知识点总结

普及农业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基础知识1. 农业的定义和分类农业是指以种植、养殖、捕捞和采集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活动。
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内容,可以将农业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
2. 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
其中,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为农业提供了生长的场所;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是农作物生长和收获所必需的;资金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需要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种子、化肥和农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机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能够提高农作业的效率。
3. 农业生产周期农业生产周期包括准备阶段、种植养殖阶段、生长成熟阶段和收获加工阶段。
在准备阶段,需要做好土地耕作、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在种植养殖阶段,需要进行播种、浇水、施肥、除草、预防病虫害等工作;在生长成熟阶段,需要关注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在收获加工阶段,需要及时收获作物,保证作物的质量。
4. 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包括土壤肥力管理、植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灌溉、机械化等。
通过土壤肥力管理,可以保证土壤肥力的充足;通过植物栽培,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通过病虫害防治,可以保证作物的安全生长;通过灌溉,可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通过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作业的效率。
5. 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土地管理、作物管理、病虫害管理、灾害管理等。
通过土地管理,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通过作物管理,可以保证作物的良好生长;通过病虫害管理,可以保证作物的良好生长;通过灾害管理,可以保证农作物的安全生长。
6.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包括科技兴农、绿色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深加工等。
通过科技兴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绿色发展,可以保证生产的可持续性;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可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农作物种植知识1. 玉米种植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
三农问题有关知识

"三农问题"通常指的是中国面临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这个术语涵盖了多个层面的关切,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
以下是与三农问题有关的一些知识点:
1.农业现代化:
-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科技创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2.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3.农民收入水平: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缩小,是三农问题中的一项重要目标。
4.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农地流转、农村土地确权等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道路、水利、电力等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6.农村社会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提升农民素质和社会福祉。
7.农村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包括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工程、农药农草管理等,维护农村生态平衡。
8.农业投入政策:
-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农业税收、补贴政策,以支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增长。
9.农村治理体系:
-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加强村民自治和基层组织建设。
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协同推进各项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中国的农业常考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中国的农业常考知识点汇总1.我国各地区主要农作物与熟制(注:华中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江南丘陵等地)2.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特色和主要限制性因素:3.我国主要的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4.我国的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A、问题:①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②粮食总产量大,人均粮食产量低,增长慢;③自然灾害多,粮食产量波动较大。
B、解决途径: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②实施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和质量。
③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
④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⑤施行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⑦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适当增加粮食进口,以减轻国内市场的压力。
5.我国的主要牧区图片6.影响我国水产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因素有:①自然条件:东南部临海,水域宽广,大陆水域的3/4在东南部;②市场条件:东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鱼的爱好;③交通条件:交通便利;④技术条件:水产捕捞、养殖、加工的技术水平较高。
7.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①人均农产品占有量低(特别是人均粮食产量低)。
②农业综合生产力低(机械化和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生产波动大)。
③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太大,林业、牧业、渔业比重太小)。
④农业“新、特、优”产品尚比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低。
⑤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
8.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①实施科技兴农,发展“两高一优”农业。
②调整农业结构,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③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④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生态农业。
9.某地的农业生产特征:主要包括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部门结构、生产水平(生产经营规模、单产、科技与机械化水平等)等。
中国地理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国地理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国农业的分布格局(一)东部季风区1.秦岭—淮河以北主要为旱作农业区。
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以黑土为主,地广人稀,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
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同时也种植玉米、棉花等作物。
气候特点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相对较少,且集中在夏季,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河流及地下水。
2.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农业为主。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热条件优越,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水稻种植广泛,还盛产油菜、棉花等。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茶树、柑橘等亚热带经济作物。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降水丰富,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二)西部非季风区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盛产三河马、三河牛等优良畜种。
在有灌溉水源的地区可发展绿洲农业,如新疆的绿洲农业,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种植棉花、瓜果等作物。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青藏高寒区主要发展高寒畜牧业,牦牛、藏绵羊等是当地特色畜种。
在河谷地带,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可种植青稞、小麦等作物。
气候高寒,为高原山地气候。
二、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一)粮食作物1.水稻喜高温多湿,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季风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等地。
2.小麦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因冬季寒冷,小麦无法越冬,只能春季播种;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渭河平原等地,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
3.玉米适应性强,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二)经济作物1.棉花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疆是我国长绒棉主产区。
2.油菜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3.花生主产区是山东、河南等地,多分布在东部暖温带、亚热带地区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训练2】 下面四幅图分别表示我国南疆的棉花、松嫩 平原的甜菜、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垂直农业、美国的农业区域 专业化生产形成的主要因素,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农业地域类型
1.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水稻种植 东亚、东 业(水稻) 南亚、南
亚地区
亚热带季 风气候、 热带季风 气候、 热带雨林 气候
(2)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 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
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 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 例如,地价的高低与距离城镇的远近关系密切。一般 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其农业成本较高,因此 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作物或禽畜品种。 再如,乳牛、花卉等对交通运输的要求高,应接近城市 或沿交通干线分布。
土壤
土壤的酸碱性、肥力、土层的厚度、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
土壤的质地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影 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
响
茶树、柑橘,碱性土壤适宜种甜
菜、沙棘、枸杞)
水源
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 在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
决定性因素
农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冰
雪融水丰富的地方
社 市场 会 经 济 因 交通 素 运输
商品谷 物农业( 小麦、玉 米等)
美国、澳 大利亚、 新西兰、 阿根廷、 南非
美国、加 拿大、阿 根廷、澳 大利亚、 俄罗斯、 乌克兰
干旱、半 干旱气 候
主要是 温带大 陆性气 候
气候温 和,草类 茂盛,草 质优良; 地广人 稀,土地 租金低; 距海港 近,交通 运输便 利
优越的 自然条 件;便利 的交通 运输;地 广人稀;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 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此类 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 通
关注市场动态,发展 市场需求的农作物 品种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 布局在交通运输方 便且快捷的地方
政府 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 干预农业生产
影响政府决策,在政 策规定的范围内发 展农业生产
劳动 力
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影响农 水稻种植业需要在
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
高温多雨的气 小农经营;
候;
单产高,
地势低平,
商品率低;
土壤肥沃;
机械化水
劳动力丰富; 平低;
人多地少,
科技水平
居民食物偏好, 低;
粮食需求量大 水利工程
;种植历史悠 量大
久
问题及措 施
加大科技 投入; 适度扩大 种植规模; 提高机械 化水平,提 高商品率
大牧场 放牧业( 牛羊肉、 羊毛)
3.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的基本方法 判断主导区位因素
主导因素
农业生产
热量
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 橡胶
水源 地形 市场 土壤 技术
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 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 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 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 以色列的无土栽培
4.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2.世界主要国家农业类型、农业分布、农产品对比
国家 印度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热带种植园 农业
埃及 灌溉农业
中亚国 家 巴西
英国
灌溉农业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热带 种植园农业 乳畜业(英国农业不占重 要地位)
主要农产品及分布 水稻(沿海平原、恒河平原), 茶叶(东北部迎风坡),黄麻( 东北部),棉花(西北部) 长绒棉(尼罗河沿岸和三角 洲地区) 棉花(绿洲地带)
中国的农业
农业区位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素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
气候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种类、分布、 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
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 条件不同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当 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地形
坡度大于15°就不利于发展种植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 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 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 作物的分布随海拔变化有所不同 适宜发展种植业
商品率 高;生产 规模大; 经济效 益好
商品率 高;规模 大;机械 化水平 高;农业 一体化
改善交 通运输 条件;培 育良种 牛;开辟 水源;种 植饲料
农业成 本高;能 耗大
混合农业 (小麦、羊 毛)
种植园农 业(热带 经济作物 )
欧洲、北 美洲、南 非、澳大 利亚、新 西兰
拉丁美洲 、东南亚、 南亚、撒 哈拉以南 的非洲
业生产类型和规模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发展
技术因素 机械
化肥 良种 冷藏
机械代替人力和畜力, 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促进了农业的产出
技术条件的发展 和改进,通过影响 自然条件和社会 经济条件而影响 农业区位的选择
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 围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
评价某地发展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应该从有利的方面和不 利的方面来辨析。在有利的方面中,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 的因素为主导因素,不利的因素则为限制性因素。下表为我 国几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典例:
(1)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 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农作物 水稻 小麦 玉米 棉花 天然橡胶 甘蔗 甜菜 茶叶 椰子 苹果、梨 花生
自然条件 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 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暖温带气候区 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温带大陆 性气候、 热带草原 气候
热带雨林 气候、热 带季风气 候
优越的自 然条件、 人少地多
高温多雨 的气候; 便利的交 通运输
良性的农 业生态系 统;有效 安排生产 ;市场适 应性强、 规模大; 机械化水 平高
种植单一 经济作物 的大规模 的密集型 农场
合理安排 劳动力; 修建水利 工程
生产、销 售多受发 达国家市 场和资本 的控制,在 国际贸易 中处于不 利地位
农业生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
东北地区的商品粮 基地
南疆长绒棉的生产
地广人稀、土壤肥沃 气温低
光热条件好
水源不足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华北平原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 大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光热充足
气温低,热量不足
水源不足,旱涝、盐碱 、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地区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水热条件 优越
水旱灾害较为严重; 丘陵地区水热条件 优良,生活资源丰富, 但土质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