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理诗:考查诗歌鉴赏的一种好题材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题材类别

诗歌鉴赏题材类别

上阙:写景:色彩斑斓,动静结合,描绘了南京壮
丽的山水美景。 抒感:六朝酒色亡国,本朝人不能谩嗟[空空 地感叹],而是要吸取教训,免蹈覆辙。
下阙: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陈在《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 首联:
借 古 讽 今
含蓄地批评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寄予了忧国伤时的感慨。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 江月。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 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怀古伤己) 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 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 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 才不遇的感慨。
借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古 抒发盛衰无常的感慨。 抒 蜀 相 杜甫 怀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 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 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 光作为背景。
高适的《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 民族的骑射生活。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2025届高考一轮专题复习:鉴赏诗歌题材课件

2025届高考一轮专题复习:鉴赏诗歌题材课件
A.首句作者将自己比作漂泊的鸿雁,作者着两个“尽”字抒写思乡之情。 B.“一春憔悴有谁怜”一句承上启下,这一问既问人,亦自问,更显惆怅自怜。 C.“见说”两句用暗喻手法写江头春浪好像对人有情,要送作者回乡。尾句以景结情,营造出一种凄迷朦胧的意 境,离别之情溢于言外,含蓄而轻灵。
2. 请对“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这一联进行赏析。
情感二:描写艰苦猛烈的戍边生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 情感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立刻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情感四:愿意戍守边关、期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 情感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羁旅诗语言常见意境术语 1、羁旅诗(词)的语言特色 ①质朴清新。②苍凉低沉。 ③浑厚悲凉。④深沉委婉。 2、意境: 萧条冷落、萧瑟悲凉、暗淡凄寒、幽寂清冷。
二、常见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 借景抒情:以“故乡”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 “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① 乐景写乐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以乐景衬哀情 ④以哀景写乐 情 2 . 渲染烘 3. 即事写情(叙事抒情) 4. 虚实结合 5 从对方落笔(对写法)
的吐蕃。②空碛:空荡无边的大沙漠。
9.护羌校尉:《汉官仪》曰:护羌校尉,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节以护 西羌。”汉代拿着符节保护西羌的武官叫“护羌校尉”,这里指唐廷守边
译文:
的将领。 10.朝乘障,早晨登上遮虏障。乘障,同乘鄣:谓登城守卫。《汉书·张汤
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 传》:“﹝上﹞乃遣山乘鄣。”颜师古注:“鄣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古代哲理诗鉴赏题专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古代哲理诗鉴赏题专练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古代哲理诗鉴赏题专练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蔽月山房【明】王守仁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前两句认为,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B.第二首诗前两句认为,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

C.第一首诗五六句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运势,其他人得到了一切也比不上我的才能。

D.第二首诗三四句认为,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2.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这种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答案】1、C2《劝学》:要趁着年轻多读点书,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间,想要重来,也不会有机会了,毕竟时间不等人,没有人能够永远少年。

《蔽月山房》:看待人或事不能仅依靠主观意识,不能被表面迷惑,不能目光短浅,否则会产生错误的认知。

应当了解事物的真相,应当心胸开阔,这样你的世界就更大。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菊节(宋)苏轼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

感时怀旧独凄然。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

不知来岁与谁看。

(1)本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重阳节前一天与杨绘分别时所写,词中“______”一词点出“重阳”的时节,“______”一句暗示了“分别”。

(用原词、原句回答)(2)本词充满理趣,多处体现出哲理性思考,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菊花感时怀旧独凄然(2)①“良辰乐事古难全”,美好的时光和欢乐的事情不能两全,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美好不能共存的思考,耐人寻味;②“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别后明月、玉树无人欣赏,花开依旧,人貌已非,写出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③“不知来岁与谁看”,不知来年,我将跟谁一道赏观,写出对人生无常、佳期难再的思考。

高考诗歌鉴赏题材

高考诗歌鉴赏题材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前人评说,‚归 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 么? 答:①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
乡思之深,之切。 ②同意。‚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触 景生情。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 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 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 这首诗的诗眼。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 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 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 逢未嫁时。 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在文字层面上, 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 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单看表面 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 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在喻义的层面 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 买的决心。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 忠贞的妻子。吟:一种诗体的名称。妾:古代妇女对 自己的谦称。缠绵:情意深厚。罗:一类丝织品,质 薄、手感滑爽而透气。襦:短衣、短袄。苑:帝王及 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良人:丈夫。戟:一种 古代的兵器。明光:明光殿,此指皇宫。事:服事、 侍奉。拟:打算。
常见情感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A.依依不舍的留念。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C.坦陈心志的告白。 李白《赠汪伦》 D.款款深情厚意
常见特征
季节
送别
时间
地点
景物
路口、长亭 秋季 清晨 杨柳、 驿站、渡口 或春季 或傍晚 码头等 酒等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哲理诗专题【晨读版】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哲理诗专题【晨读版】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哲理诗专题【高考回眸】(2009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秦诗之理趣_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专题解说】“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

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

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诗歌鉴赏系列:13人生哲理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系列:13人生哲理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13、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人生哲理诗教案
语文学科教案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使用时间:第 周
授课班级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 题
人生哲理诗
课 型
复习课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会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高中语文常见古诗题材分类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语文常见古诗题材分类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0种常见古诗题材分类要想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编者按】2021届的高中三年级学生已经迈入的紧张的复习之中,为了帮助广大的考生同学们更好的复习语文,特别整理了语文诗歌鉴赏。

供广大考生参考复习!基于哲学的诗歌(注意支持事物和表达愿望)a咏物诗用以表达某种哲理情志。

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

吟咏蝉【唐朝】罗斌旺在西方与蝉一起歌唱,南方的客人深思熟虑。

无法忍受黑暗的太阳穴的阴影,过来对着白头唱歌吧。

在浓密的露水中很难飞翔,在大风中也很容易下沉。

没有人相信高贵和高贵,谁把心放在桌子上?《放鱼》【唐】李群玉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钩。

《青柠颂》【明朝】虞谦从山上挥舞千锤,烈火熊熊燃烧,不管有多碎的骨头,我们都应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清白《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梅花:王安石在角落数梅花,凌寒独自开放。

我知道这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香味。

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窗前的木槿吕本中范成大雨后霜前,小水池南岸的芙蓉是红色的。

独自努力花儿打破了小小的寒冷,花儿的心应该像客人的心。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 绿色女孩: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 这两首诗中穆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b哲理诗,这类诗歌不重意象,也不用托物言志。

如苏轼《西林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方燕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编辑建议:报名时间汇总有关更多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理诗:考查诗歌鉴赏的一种好题材
古典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分值也越来大。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语文学科分数的提高,古典诗词鉴赏的权重还将日益显现。

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择的诗歌题材,主要以赠别怀人类、羁旅思乡类为多,偶尔涉及边塞征战类、咏史抒怀类的诗歌。

从表达技巧上看,主要是选择那些极具特色的写景状物类诗歌。

从表达的主旨来看,主要选择那些忧国忧民、人生感悟、思乡怀人等特点突出的诗歌。

但是,为了真正发挥高考的选拔性作用,未来的选材完全可能选择一些比较浅显的哲理诗。

这不仅是因为哲理类诗歌睿智地洞照了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更主要的是这样的“道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未来社会科学发展所必备的大智慧,而且这类诗同样不乏精巧的表达技巧。

哲理诗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关注与睿智地思索的智慧结晶,诗人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寓于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之中,借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或者是启人深思的意境表达出来,目的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所以,这类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一向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高度关注这类
诗,尤其是对此类诗进行专题性复习,一定有助于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2)请联系实际,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刻道理。

(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偶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春草”“梧叶”这两个意象的作用。

(5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咏玉
韦应物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

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

(1)前人评价韦应物“立性高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2)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刻道理。

(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过沙头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1)“地平江阔气清温”再现了怎样的画面?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6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哲理。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又是怎样表达的呢?(5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句句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2)在诗人笔下,雪似梅,梅似雪,诗人借此要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哲理呢?(5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5分)
(2)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6分)【参考答案】
1.(1)运用了对比(或者反衬)的手法(1分)。

一二句描写了雨后水涨,即使是大船行驶起来也轻快如飞的生活图景。

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

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1分)。

第三句写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1分)。

两幅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而突出了因水流大船行顺利的特点(1分)。

(2)厚积才能薄发(2分)大的船舰能够在江水中自由飘飞,就是因为与“向来”相比承载它的水流足够充足。

(2分)读书做学问,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雄厚的基础,日积月累,才能驾驭自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
2.(1)想象中池塘边丛生的“春草”和台阶前凋零的“梧叶”,构成鲜明的对比(1分),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虚度的时间过得飞快地特点(2分)因为青春来日方长,所以,青春者总是借口为时尚早而梦想着等到池塘边生机盎然杂草丛生时再开始逐梦,岂不知还没有等到那个时候台阶前的梧桐叶已经枯萎凋零了——大好时光已经过去
了(3分)。

(2)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要珍惜我们拥有的每一寸光阴(2分)。

生活就是这样,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时间(青春)会在梦想中悄然逝去(2分)。

诗歌形象生动地劝解人们珍惜时间(青春),抓紧时间,不要让每一寸光阴虚度(2分)。

3.(1)诗人托物言志,借玉喻人(2分),天下最精美的宝物是无须任何雕琢与粉饰的,否则就破坏了它的率真本性(2分),做人做事也是如此,善良与正直是不需伪装的(1分),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崇尚率真、自然的高洁性情(1分)。

(2)天下最宝贵的宝物是朴实无华的,一旦追求华丽,便失去了本性,也就不是至宝了(2分)。

做人也应该保持本性和率真,只有自己的才是独特的,一切以自然、真实为好(2分)玉璞经过刻意的雕琢虽然成了宝器,但是它也从此丢失了本真、本性(2分)。

4.(1)地势平坦,江面开阔,气温凉爽,和谐、宁静(2分)。

为下文“暗流已到”做铺垫(2分),生活中危机四伏,有时表面上的平静很可能是危机孕育的时刻,而缺乏经验者则往往不以为然,也不能够有力地化解危机,只有同“暗流”长期打交道并掌握其规律的“蒿师”才能识破并化解危机(2分)。

(2)实践出真知(2分)绕过这片沙滩,一片小渔村渐渐映入眼帘,那里江面开阔、地势平坦、气温凉爽。

然而,一股暗潮已然来到,一般人却无从发觉,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2分)。

诗歌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真理是在大胆实践反复实践中摸索出来(1分)。

5.(1)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1分),虚
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1分),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成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2分)。

(2)诗人借翻山越岭的实际描写,道出一则深刻的哲理(1分)。

一二两句,平白如话,先点题意:“下岭”有难,切莫“错喜欢”。

三四两句,集中作答:“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正如进入丛山峻岭,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在那里等着呢(2分)!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可松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2分)。

6.(1)梅与雪争春,谁也不让谁,也难分高下,文人墨客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对此进行评价、赞叹,看来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2分)。

而作者认为二者各有千秋:尽管雪与梅相依相存,但梅有梅的清香,雪有雪的洁白,各有优点(2分)。

诗人不事雕琢,也不直接流露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理性地评价二者,句句议论,字字珠玑,明了晓畅(2分)。

(2)诗歌借对梅与雪的评价,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一个普遍性的生活哲理(2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3分)。

7.(1)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2)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2分)。

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2分)。

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