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现状分析
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差异的统计比较

消费趋势:西 部地区城镇居 民的耐用消费 品消费趋势相
对稳定
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差异分析
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在耐用消费品消费上存在明显差异
消费水平:一线城市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地区
消费结构:一线城市的城镇居民更倾向于购买高端、智能化的耐用消费品
消费习惯: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习惯上也存在差异,如购买频率、品牌选 择等
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差异 分析
高收入群体:消费水平较高,倾向于购买高端品牌和进口商品
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水平适中,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
低收入群体:消费水平较低,倾向于购买低价商品和二手商品
消费结构:不同收入群体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高收入群体更注重品质和 品牌,低收入群体更注重价格和实用性。
高中/中专/职高教育程度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 消费情况
消费水平:高中/中专/职高教育 程度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消费 水平相对较低
消费偏好:高中/中专/职高教育 程度城镇居民更倾向于购买性价 比高的耐用消费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消费结构:高中/中专/职高教育 程度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消费 结构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生活 必需品上
不同年龄段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消 费差异
18-25岁年龄段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消费情况
消费类别:电子产品、时尚 服饰、家居用品
消费频率:较高,更新换代 快
消费特点:追求时尚、个性 化、科技感
消费金额:相对较高,但经 济压力较大
26-35岁年龄段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消费情况
消费金额:平均消费金额较高,高于其他年龄段 消费类型:倾向于购买电子产品、汽车等高价值耐用消费品 消费频率:消费频率较高,更换周期较短 消费观念:注重品质和品牌,追求时尚和个性化
国内外居民消费结构研究现状

国内外居民消费结构研究现状一、国内居民消费结构研究现状。
1. 从历史发展来看。
- 以前咱国内啊,居民消费那基本就是围绕着吃饱穿暖。
就像过去,大部分家庭的钱都花在买粮食、做衣服的布料这些基本生活物资上。
那时候要是能有点余钱,买个收音机听听广播,就已经算是挺不错的小享受了。
- 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消费结构就开始变了。
人们在食品上的消费比例虽然还是挺高,但是对食品的要求不一样了。
不再是单纯求个饱,开始讲究营养搭配了,什么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始受到欢迎。
同时呢,在住房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从以前的单位分房到自己攒钱买房,再到现在很多人还追求改善型住房,对居住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啥的要求可高了。
2. 当前的消费热点。
- 现在国内消费可热闹了。
你看电子产品,手机那更新换代超级快。
以前大家觉得有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手机就行,现在呢,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大家都抢着买新款,什么高像素摄像头、大容量电池、超快的处理器,为了这些功能,消费者都很舍得花钱。
- 旅游也是个大热门。
以前旅游那是少数人的事儿,现在普通老百姓也经常出去旅游。
国内游到处都是人,什么网红景点打卡,而且出国游也越来越普遍,东南亚、欧洲那些地方,到处都能看到中国游客的身影。
- 教育消费也不得了。
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各种课外辅导班、兴趣班,从幼儿园就开始给孩子报班,什么英语、绘画、舞蹈、编程的,这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在未来更有竞争力,在这方面花钱眼睛都不眨一下。
3. 研究的角度和方法。
- 国内的学者研究居民消费结构,有从收入水平角度出发的。
比如说,研究不同收入阶层的人消费结构有啥不同。
高收入人群可能更注重高端品牌消费,像买奢侈品包包、高级轿车啥的;中等收入人群可能更多地把钱花在子女教育和改善住房上;低收入人群还是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消费。
- 还有从地域差异角度研究的。
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就很不一样。
沿海地区居民可能对文化娱乐消费的投入比较多,像去看演唱会、艺术展览啥的;中西部地区可能在基础建设带动下,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增长比较快,比如家电下乡政策就刺激了中西部农村地区居民购买家电。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基本生活消费过高:由于我国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占比较大,如食品、住房等,导致其他消费领域的发展受限。
这种消费结构使得居民对于高品质的教育、医疗、旅游等消费品与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2. 单一消费模式:相较于先进国家,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仍然偏向单一模式,主要消费集中在实物商品上,消费品种相对较少。
这种单一消费模式限制了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3. 消费观念保守:我国居民消费观念普遍较为保守,偏爱储蓄,对于消费贷款的使用率较低,这使得居民在购买大件耐用品、进行投资以及创业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同时,消费观念保守也导致人们对于文化、娱乐等非物质性消费的需求不足。
二、对策提出1. 促进基本生活消费合理化: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降低住房、教育等领域的开支压力,从而使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水平得以降低。
此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收入水平,也可以有效降低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
2. 鼓励多元化消费: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和财政扶持来鼓励居民进行多元化消费。
例如,减少高档消费品的进口关税,降低豪华商品的消费税率,提高中低档商品的质量,使其具备竞争力,从而促进多元化消费的发展。
3. 引导消费观念转变: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媒体渠道等方式,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鼓励居民适度消费,增加对于文化、旅游等非物质性消费的需求。
同时,加强金融服务,提供更加便捷的消费贷款和金融支持,鼓励居民进行投资和创业。
4. 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政府可以加大对于科技创新和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提供具有创新性和差异化特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
同时,加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研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政策,以满足居民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家庭消费情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消费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家庭消费现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本调研小组于2021年10月至11月对XX市1000户家庭进行了消费情况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对家庭基本情况、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家庭基本情况本次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1000份,其中城市家庭600户,农村家庭400户。
家庭人口结构以三口之家为主,占比65%,四口之家和五口之家分别占比25%和10%。
2. 家庭消费结构(1)食品消费:食品消费在家庭消费中占比最高,达到40%。
其中,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占比最大。
(2)教育消费: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消费在家庭消费中的占比逐年上升,达到20%。
主要支出包括子女的学费、辅导班费用等。
(3)医疗保健消费: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医疗保健消费在家庭消费中的占比逐渐提高,达到15%。
主要支出包括医疗保险、药品、体检等。
(4)居住消费:居住消费在家庭消费中占比为10%,主要包括住房租金、物业管理费、水电费等。
(5)交通通信消费:交通通信消费在家庭消费中占比为8%,主要包括汽车、摩托车、手机、宽带网络等。
(6)娱乐消费:娱乐消费在家庭消费中占比为7%,主要包括旅游、电影、棋牌等。
3. 家庭消费观念(1)理性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观念逐渐向理性消费转变,注重性价比,追求绿色、健康、环保的产品。
(2)品质消费:居民对品质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愿意为优质产品和服务支付更高的价格。
(3)体验消费:随着消费升级,居民越来越注重消费体验,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服务。
四、结论与建议1. 结论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家庭消费结构逐渐优化,消费观念趋向理性、品质和体验。
然而,部分家庭在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压力仍然较大。
(完整版)研究报告范文

研究报告范文【篇一:城镇居民消费研究报告】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家庭耐用消费品的现代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城镇居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不断更新换代,时尚化、个性化成为消费潮流,他们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正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
一、传统家电增长迅速,消费档次逐步升级家庭耐用品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在数量增加的同时,档次升级更快。
时尚、新颖的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城镇居民住进了新房,居住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促进了彩电、冰箱等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
带有多功能、安全环保、数码电子技术的新产品逐渐替代老产品,如液晶彩电、绿色环保冰箱、全自动洗衣机等成为人们居家的新宠,消费档次不断升级。
年末,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5.46台、洗衣机94.6台、冰箱94.64台。
二、住房消费带动明显,高档家电日益增加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2.97平方米,比2010年末增加0.43平方米。
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彩电、空调等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带动了家庭设施消费。
城镇居民家庭空调和热水器的百户拥有量从2010年末的124.25台和67.67台增加到年末的140.54台和79.47台,分别增长了13.1%和17.4%。
三、交通方式日趋多元,交通工具升级换代随着城镇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工具日渐向现代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电动车以其方便快捷、价格适中、绿色环保等优点,日渐成为城镇居民主要的代步工具,越来越受到百姓的青睐。
一些富裕市民拥有汽车也从梦想变为了现实。
资料显示:年末,城镇居民家庭百户拥有助力车34.21辆,家用汽车也从少到多,年末达到16.3辆,比2010年增长90.9%,市民在“行”的消费上又迈上了新台阶。
四、通信消费发展迅猛,家用电脑更加普及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通信基础设施体系的日益完善,通信设备的款式不断翻新,功能日益完善,各种功能齐全的移动电话带着时尚气息走进人们的生活。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耐用品需求的分析_v2

案例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耐用品需求的分析一、收入差距影响耐用品消费的理论基础耐用品是指使用时间较长,至少在1年以上的物品,如电冰箱、汽车、电视机、机械设备等。
在本例中,作者选取了1995年-2004年中较为常见的耐用品,分别是:摩托车、自行车、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家用电脑、健身器材、摄像机、微波炉。
本文研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耐用品消费的理论依据在于,居民对于耐用品的消费受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并且不同水平下的可支配收入对于不同耐用品的消费数量不同。
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消费者偏好等。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消费是由收入唯一决定的,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而且是递减的。
用数学公式可以简化的表达为:C=α+βY。
耐用品作为商品之一,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增大。
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在同种耐用品的消费偏好与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而由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消费对耐用品的消费偏好不同,边际消费倾向也不同,所以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会对耐用品的消费数量存在差异,居民的收入差距会影响耐用品的消费支出。
二、根据案例中的分析结果,如果所有城镇居民收入都相同的话,耐用品消费是否会增加?变化多少?如果所有城镇居民收入都相同的话,相当于让原本高收入的人群降低收入,原本低收入的人群增加收入,以此来达到均衡收入。
正常情况下,由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情况。
收入的增加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的总效用大于收入降低对于高收入人群的总效用,故低收入人群对耐用品增加的消费量会大于高收入人群对耐用品降低的消费量,故耐用品消费会增加。
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以2004年不同收入水平下城镇居民对洗衣机的消费数量与对应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建立回归方程。
在案例中的分析结果基础上,我们建立如下方程:C1=α+βY+γY^2回归结果如下:C1 = 77.8883600641 + 0.00280386261875*Y - 7.08658210062e-08*Y^2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C 77.88836 2.006933 38.80964 0.0000Y 0.002804 0.000354 7.917186 0.0001Y^2 -7.09E-08 1.22E-08 -5.831471 0.0006R-squared 0.944098 Mean dependent var 95.86100Adjusted R-squared 0.928126 S.D. dependent var 6.387487S.E. of regression 1.712437 Akaike info criterion 4.157037Sum squared resid 20.52709 Schwarz criterion 4.247813Log likelihood -17.78519 Hannan-Quinn criter. 4.057457F-statistic 59.10993 Durbin-Watson stat 1.475003Prob(F-statistic) 0.000041把总平均人均收入9421.61带入方程,得到:C1 = 77.8883600641 + 0.00280386261875*9421.61 - 7.08658210062e-08*9421.61^2=98.01473。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趋势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趋势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及趋势。
一、食品饮料消费食品饮料是城镇居民消费的必需品,占据着城镇居民消费的很大比例。
在食品消费方面,城镇居民普遍更喜欢安全、健康、高品质的食品,并且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
而在饮料消费方面,随着饮料种类的不断增多,城镇居民对于各种功能性饮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二、服装消费服装消费同样是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国内服装市场不断扩大,提高了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城镇居民对服装的品质、款式、性价比等都有更高的要求。
而在线上、线下的购物场所众多,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在多个平台选择购买,为服装消费贡献了更大的增长。
三、住房、装修消费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购房置业早已不是梦想,而是现实。
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在住房之外,家居装饰的消费也在不断增加,人们追求更高品质、更时尚的居住环境。
在这方面,消费占据着各大零售商业场所中的比重不断增大。
四、教育、文化娱乐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文化娱乐。
城镇居民的子女教育、书籍、文化产品等消费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文学、音乐、电影、电视、演出等都是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及趋势也在不断变化,如今城镇居民的消费品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同时消费价格更加趋向优质、高效和创新,给商家和消费者都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选择性。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统计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统计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统计分析专业:经济学姓名:000 学号:00000000⼀、我国城镇居民现状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了重⼤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定程度的改善。
本⽂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横向分析第⼀,⾷品消费⽀出⽐重随收⼊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致。
但最低收⼊户与最⾼收⼊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城镇最低收⼊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最⾼收⼊户的⽣活⽔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接近最富裕型。
第⼆,⾐着消费⽀出⽐重随收⼊增加缓慢上升,到⾼收⼊户⼜有所下降,但各收⼊组⽀出⽐重相差不⼤。
⾐着⽀出⽐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收⼊户的⽀出⽐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着消费的引申。
随着收⼊的增加,⾐着⽀出⽐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势。
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平和服装业的发展⽔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定限度的,⽽且居民对⾐着的需求也不是⽆限膨胀的,即使收⼊⽔平继续提⾼,也不需要将更⼤的⽐例⽤于购买服饰⽤品了。
第三,家庭设备⽤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出⽐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活⽔平随收⼊的增加⽽不断提⾼和改善。
第四,医疗保健⽀出⽐重随收⼊⽔平提⾼呈现⼀种两端⾼、中间低的⾛势。
这是因为医疗保健⽀出作为⽣活必须⽀出,不论居民⽣活⽔平⾼低,都要将⼀定⽐例的收⼊⽤于维持⾃⾝健康,⽽且由于医疗制度改⾰,加重了个⼈负担的同时,也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出的差别,因⽽不同收⼊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出⽐重上差别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现状分析
【摘要】以城镇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指标为基础,分别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全国31 个省份的耐用消费品进行分类,以期了解城镇居民的需求。
【关键词】耐用消费品,聚类分析,因子分析耐用消费品是指那些使用寿命较长,可多次使用的产品,如家用电器,其拥有水平的高低,是反映居民家庭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促内需保增长求发展的大背景,研究耐用消费品对于企业和国家进行价格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1 方法综述
1.1因子分析及其数学模型
因子分析利用降维思想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关系,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
个综合因子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通过计算样本
在各因子上的得分,为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奠定基础。
考虑P个成分的随机观测向量,其均值为U,协方差
为刀。
因子模型要求线性相关,其中有m个公共
因子F1,……,Fm和p个特殊因子组成具
1,
体数学模型如下:
1.2 系统聚类分析。
系统聚类分析是依据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进行分类,其基本思想是:先将m 个样品各自看成一类,然后按事先规定好的方法计算各类之间的归类指数(如距离或相似系数),根据指数的大小衡量两两之间的密切程度,将关系最密切的两类并成一类;如此重复进行,直至所有的样品归为一类为止
2.实证分析
以31 个省市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研究对象,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采用标准化变换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
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可知:移动电话和彩色电视机的均值最大;另一方面,空调的方差最大,洗碗机的方差最小。
进一步说明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2.1 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通过KMO 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对数据进行适应性检验。
从表1 看到,KMO 值为0.795,说明各变量之间信息重叠程度较高,适合做因子分析。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中卡方统计量为669.332,相伴概率为0,说明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2.1.2 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法获取初始因子,同时采用方差极大法进行因子旋转。
旋转后,按照特征值大于1 与主因子对应的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85%的原则提取了五个主因子,它们共解释了总变异的84.058%。
以五个主因子对方差的贡献率为权数,构造综合得分模型为:
2.2 聚类分析
现应用SPSS20.0软件中的系统分析对提取的5 个主因子进行系统聚类。
聚类谱系图显示:第 1 类以北京、上海等为代表;第2 类以天津、广西等为代表;第3 类包括云南、西藏、海南和山东;第 4 类以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为代表。
第一主因子主要为低档消费品(电冰箱、彩色电视机、计算机等),受居民与消费关系普遍规律的影响,第四类地区的低档消费品的拥有量高于其他地区,与地区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相符。
第二主因子主要为高档消费品(家用汽车、健身器材等),其主要原因是人们更注重生活的质量,类地区的拥有量要高于其余三类。
第三主因子包括家务劳动辅助产品,移动通讯电话在国内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了,使得这一类电子通
讯设备的拥有量在各地区相差不大。
第四主因子和第五主
因子在分类中的作用不及前三个主因子。
3.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各地区的优劣,因子分析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的省市都是经济发达地区。
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在北京以及东部沿海省市高于中西部。
“示范效应”在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时表现较突出,这对耐用消费品消费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指导和制约作用;消费环境是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选择过程中的客观影响因素,目前我国耐用消费品市场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傅德印,张旭东.EXCEL 与多元统计分析[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2]吕研.中国城镇居
民耐用品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D]. 西南财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