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合集下载

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

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

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
手术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包括(干细胞采髓术、深静脉置管术、细胞成分分流术等)
无名身份患者就诊处置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新编)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新编)

正阳县人民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一)工作人员在为患者建立就诊卡时必须正确输入患者身份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身份证号及联系电话等,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各项诊疗、建卡、发药、收费、退费等操作前,均应当运用反问式核对法核对患者就诊卡内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及药物过敏史等。

(二)分诊护士应当运用反问式核对法认真核对患者就诊卡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及药物过敏史等,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后进行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

(三)医师为患者诊治前应当运用反问式核对就诊卡内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及药物过敏史,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四)门诊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技检查、特殊治疗、抽血及给药前,均应由操作者本人亲自运用反问式询问法询问患者就诊卡内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及药物过敏史,准确识别患者身份,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一)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前均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必须通过以下途径确定患者身份⑴反问式询问患者的床号、姓名、年龄;⑵查看患者腕带标识信息;⑶查看床头卡标识信息;⑷再次与确认家属。

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住院号等三项内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住院号三种信息确认患者身份。

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反问式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家属)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三)在实施任何诊疗护理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确认患者的身份,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完善并落实护理关键流程(病房与急诊、手术室、ICU、NICU、产房)患者身份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 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 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 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 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 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 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 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转科相关制度 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 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 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 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
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 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 决,定期按时查房。 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 体措施: ⑴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 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 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⑵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 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 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9、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 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 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⑴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 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 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 无误后方可离开。 ⑵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 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 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

无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无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无名患者身份标识别制度和核对流程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一、身份标识方法
(一)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日期)、性别(注明男女)、年龄(不详)、住院号或门诊号、过敏史(不详)。

如患者住院还需填写床头卡。

(二)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单子均填无名、住院号或门诊号、性别等。

(三)对所有身份不明患者,接诊人员要及时报告总值班或保卫科,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二、身份确认后
(一)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姓名,并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年龄等信息的腕带和床头卡。

(二)未住院的无名患者如在离开急诊科时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急诊科医院应在急诊病历上记录。

(三)住院的无名患者身份确认后医护人员要在病历资料上完整准确记录患者信息。

三、无名患者身份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操作规范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操作规范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
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
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
带,
4.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
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
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
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
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
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
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2.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2.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及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腕识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识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识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识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识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定期检查腕识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医嘱查对与处理流程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医嘱查对与处理流程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医嘱查对与处理流程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外二科贺芳菊一、医嘱查对制度与处理流程(一)医嘱查对制度1、处理长期医嘱或临时医嘱是要记录处理时间,执行者签全名,若有疑问必须问清后方可执行。

各班医嘱均由当班护士两名进行查对。

2、行重整医嘱时,整理医嘱后需经另一人查对,方可执行。

3、抢救患者时,下达口头医嘱后执行者须复诵一遍,由两人核对后方可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空安瓶。

抢救结束后及时补全医嘱,执行者签全名,执行时间为抢救当时时间。

4、护士长每周参加大查对医嘱一次。

(二)、医嘱处理流程1、处理医嘱的护士接医生下达的医嘱后,认真阅读及查对。

2、查对医嘱无质疑后确认医嘱。

3、处理医嘱的护士按医嘱执行要求的缓急分配给护士执行。

4、处理医嘱的护士接医嘱执行单后,认真查对,严格按照医嘱的内容、时间等要求准确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5、医嘱执行后,应认真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必要时进行记录并及时与医生反馈。

(三)紧急情况下口头医嘱执行及流程1、在非抢救情况下,护士不执行抢救医嘱及电话通知的医嘱,口头医嘱只有在抢救或手术中可以执行。

2、危重抢救过程中,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后,护士需复诵一遍,得到医生确认后方可执行。

3、在执行口头医嘱给药时,需请下达医嘱者再次核对药物名称,剂量及给药途径,以确保用药安全。

4、抢救结束医生应及时补记所下达的口头医嘱,保留用过的空安瓶,须经两人核对记录后方可丢弃。

5、在接获电话医嘱或重要检验结果时,接听护士需对医嘱内容或检验结果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能记录和执行。

(四)流程(1)医生下达口头医嘱(2)护士复述一遍(3)与医生共同核对(4)实施治疗护理(5)保留空安瓶(6)记录口头医嘱内容(7)医生补开医嘱(8)护士签名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1、门/急诊患者识别(1)急诊观察室和抢救室的患者实施腕带管理,急诊输液时根据输液执行单核对患者信息,由患者自述姓名及至少一项个人资料(年龄、诊断)。

急诊危重患者由急诊护士佩戴腕带,普通急诊患者入院后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佩戴腕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名患者身份标识别制度和核对流程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一)身份标识方法
1、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日期)、性别(注明男女)、年龄(不详)、住院号或门诊号、过敏史(不详)。

如患者住院还需填写床头卡。

2、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单子均填无名、住院号或门诊号、性别等。

3、对所有身份不明患者,接诊人员要及时报告总值班或保卫科,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二)身份确认后:
1、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姓名,并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年龄等信息的腕带和床头卡。

2、未住院的无名患者如在离开急诊科时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急诊科医院应在急诊病历上记录。

3、住院的无名患者身份确认后医护人员要在病历资料上完整准确记录患者信息。

(三)无名患者身份核对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