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合集下载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

十二经脉得循行走向规律就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得循行交接规律就是:①相表里得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足背上至大趾内端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端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背上分出,至大趾外端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②同名得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③相互衔接得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

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见下图。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图
5、十二经脉得流注次序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得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得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得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图。

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

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

⼗⼆正经及奇经⼋脉中国⼈数千年前就发现,有些⼈⽣病时⾝体会出现红⾊发烫的“线条”,⽽按摩这些“线条”可以治疗疾病。

这些“线条”,其实就是经络线。

经络是⼈体脏腑⽓⾎运⾏的通路,犹如宇宙中星球运转的有序轨道。

我们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或⽳位,就能调理体内的脏腑系统。

这就是中医养⽣治病的⽞妙之处。

⽐如说,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捶胸顿⾜”。

⼈在悲痛的时候,都是哭天喊地,捶胸顿⾜。

为什么呢?因为胸⼝有⼀个⽳位叫膻中⽳。

⼈悲痛时,⽓就郁结于此。

敲打膻中⽳,就可以把郁⽓震出来,⼼情就会改善。

所以悲痛时捶胸是⼈体的⼀种本能反应,是对⾝体机能的⾃我调节。

⼤家不妨试⼀试。

顾客拒绝时不⽤⽣⽓,回来拍这么⼀会⼉,⽓震开了,⼼情就会变得舒畅。

为什么要顿⾜呢?因为咱们脚底下有涌泉⽳。

顿⾜可以打开涌泉⽳,令肾的精⽓充沛。

肾精⽓振奋升起,⼈就会从郁闷之⽓中解脱出来。

经络,实际上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医学⼊门》说: “经者,经也;经之⽀派者为络。

” 经,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有⽹络之意。

络脉纵横交错,遍布全⾝。

经脉是纵⾏⼲线;络脉是经脉的⼤⼩分⽀。

经络内属脏腑,⼊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并借此⾏⽓⾎、营阴阳,以沟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和筋⾁的通道。

⼈体经络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正经、奇经⼋脉、⼗五别络、⼗⼆经别、⼗⼆经筋等。

正经有⼗⼆,即⼿⾜三阴经和⼿⾜三阳经,合称“⼗⼆经脉”,是⽓⾎运⾏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经脉的作⽤。

⼗⼆经别,是从⼗⼆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经脉中相为表⾥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能补正经之不⾜。

下为图解:⼗⼆经脉 ⼗⼆经脉⼜名⼗⼆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部位综合⽽定的。

它们分别⾪属于⼗⼆脏腑,各经⽤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于⼿⾜、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手三阳(指尖到百会穴)1.食指到百会穴大肠经2.无名指到百会穴三焦经3.小拇指到百会穴小肠经手三阴(从胸到指尖)1.胸到大拇指肺经2.胸到中指心包经3.胸到小拇指心经足三阳(从百会穴到脚)1.脚的分界线外侧1寸胃经2.脚外踝胆经3.脚外踝1.5寸膀胱经足三阴(从脚到腹部)1.腿分界线内侧1寸脾经2.脚内踝肝经3.脚内踝1.5寸肾经具体脉络肺经呼吸系统、甲状腺、皮肤大肠经结肠、直肠、上呼吸道(副鼻窦、咽喉为主)颜面下部皮肤、口腔胃经胃、乳腺、膝关节脾经免疫、内分泌、肿瘤、结石心经心脏、血管、大脑、神志小肠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肩关节膀胱经脊椎、泌尿、生殖系统、关节肾经生殖、泌尿系统、腰、脑、耳、骨骼系统心包经心脏、血管三焦经淋巴系统、炎症胆经胆囊、胆道、神经、微血管、呼吸肝经肝脏、眼、生殖器、神经、筋膜规律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正经:流注次序、表里关系、交接规律、命名的原则

十二正经:流注次序、表里关系、交接规律、命名的原则

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中医基础理论第4章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第4章经络

二、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1.经络是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2.经络是体内病变形之于外的途径 3.经络是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二)指导疾病诊断 1.循经诊断 2.分经诊断 (三)指导疾病治疗 1.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循经取穴
在针灸推拿治疗时,必须先运用经络学说进行辩证,断定疾病属 于何经,再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线路和联系范围来选定穴位,叫 做~。
二、别络
概念 功能
(一)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二)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帅其他络脉 (三)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三、经筋
概念 功能
四、皮部
概念 功能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1.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 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 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运行气血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作用
上肢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中——足厥阴肝经△
下肢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外侧——足三阳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在内踝上8寸以下,肝经在前,脾经在中。
3.躯干部
手三阴经——从腋下出于体表 手三阳经——肩胛部 足三阴经——胸腹部 足三阳经——阳明经—胸腹面
太阳经—背面 少阳经—体侧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
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四、表里关系
五、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旁
足大趾端

中医经络ppt课件

中医经络ppt课件
24
中医基础理论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 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 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 后缘,至 国窝内侧,上股 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 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 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 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 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 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 心包经。
28
足少阳胆经
胆经裤线重叠行, 分泌紊乱变神经; 嗜睡液汗疲倦态, 腋窝肿胀后脑痛; 淋巴发炎局部胖。
29
足厥阴肝经
肝经对应胆经行, 循环分泌掌控中; 肤色发青腰疼痛, 眼圈发黑有痛经; 眼球发干眼屎多, 肝火旺盛有罪行。
十二经别
别络 络 脉 浮络 孙络
概念: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 功能: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 用。 概念: 是络脉中较大者, 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 加上脾之大络, 合称 “十 五别络” 。 功能: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的作用。 概念: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功能:具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概念:是最细小的络脉。 功能:具有“溢奇邪” 、 “通荣卫”的作用。 概念: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功能:具有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概念: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 所在。 分布: 以十二经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 把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 分属于十二经脉。

五脏、五行、五常
5
★相信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医经络理论
支撑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健康史;在治疗慢性 病方面,西方国家也为之震惊、赞叹称绝!
★相信自身经络系统:人体自身的御医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2013年09月12日15:54 新浪健康微博我有话说(1人参与)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准确的子午流注时间表与歌决十二经络走向,交接,流注,交会

准确的子午流注时间表与歌决十二经络走向,交接,流注,交会

准确的⼦午流注时间表与歌决⼗⼆经络⾛向,交接,流注,交会准确的⼦午流注时间表准确的⼦午流注时间歌决⼦胆丑肝寅时肺,卯时⼤肠⾠时胃巳脾午⼼未⼩肠,申时膀胱⾣时肾戌时包络亥三焦,脏腑最旺时⾠定。

⼈是⼤⾃然的组成部分,⼈的⽣活习惯应该符合⾃然规律。

把⼈的脏腑在12个时⾠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则是环环相扣,⼗分有序:⼦时(23点⾄1点)胆经最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3点)肝经最旺,肝⾎推陈出新。

寅时(3点⾄5点)肺经最,将肝贮藏的新鲜⾎液输送于百脉,迎接新⼀天的到来。

卯时(5点—7点)⼤肠经最旺,此时起床利于排泄。

⾠时(7点⾄9点)胃经最旺,此时吃早饭,有利消化。

巳时(9点⾄11点)脾经最旺,有利于吸收早饭的营养,⽣⾎。

午时(11点⾄13点)⼼经最旺,有利于周⾝⾎液循环,⼼⽕⽣胃⼟,有利于消化午饭。

未时(13点⾄15点)⼩肠经最旺,有利于吸收午饭营养。

申时(15点⾄17点)膀胱经最旺,有利于泻掉⼩肠下注的⽔液及周⾝的“⽕⽓”。

⾣时(17点⾄19点)肾经最旺,有利于贮藏⼀⽇的脏腑精华。

戌时(19点⾄21点)⼼包经最旺,清理⼼脏周围的病邪,以利⼈进⼊睡眠。

亥时(21点⾄23点)三焦经最旺,三焦通百脉,⼈应进⼊睡眠,修养百脉⽣息。

从亥时初(21点)开始到寅时末(5点)结束,是⼈体细胞休养⽣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随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阴主静,是⼈睡眠的良⾠,此时休息才能有良好的⾝体和精神状态。

这与睡觉多的婴⼉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婴⼉发育不良是⼀个道理。

⼈在宇宙中只是⼀粒微尘,要顺应天时、顺应⾃然,若逆天,⼈就容易过早衰⽼,容易⽣病!由此可见⼦午流注对⼈的重要性。

⼗⼆时⾠和⼈体经络⾛向⽰意图其歌诀:寅时⽓⾎注于肺,卯时⼤肠⾠时胃,巳脾午⼼未⼩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戌时包络亥三焦,⼦胆丑肝各定位。

⼗⼆经脉表⾥属络关系:⼗⼆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脏配⼀腑,⼀阴配⼀阴,形成了脏腑阴阳表⾥属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 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
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 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 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 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 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 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 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 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 交接规律。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 及胸腹。 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 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 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 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三阳经在头 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 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 眦。
•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 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 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 经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张吉瑶
•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
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 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 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 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 于胸腹部。“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 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 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 律的高度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