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里的一词多义
10《木兰诗》(带课后注释和翻译)

【朔】北方 【寒光】清冷的月光 【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 服装。 【百、十】都是虚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 很多战斗,许多战士战死沙场, 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 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 道道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 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着 身上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 有的战死沙场,也有的多年后 胜利归来。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唧唧】织布机的声音 【复】又,再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户, 门。 【闻】听 【惟】只
• 木兰正对著门织布,发出唧唧的声音。突然听不到织布机的声 音,只听到女儿的叹息声。
•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著】穿 【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 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通“贴”。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互文。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屋 子都要打开了门进去看看、坐坐)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互文。这两句的意思是 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 理云鬓,后贴花黄)
爷娘听到女儿回来,相互扶持道城 外城迎接。姊姊听到妹妹回来,对 著门梳妆打扮。弟弟听到姊姊回 来,赶紧磨刀宰杀猪羊。打开我卧 房的门,坐在我卧房的床上。脱我 战时的衣袍,穿上旧时的衣裳。对 著窗整理鬓发,对著镜子贴上花黄。 出门看同袍,同袍都惊讶道:“一同 生活了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木兰身跨战马飞驰、万里奔赴战 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英姿和英雄气概。
木兰诗

教 你 读 诗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活泼欢快 前高后低 动词要读得响 亮,极力表现 轻松欢乐之情 惊叹与赞美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充满喜剧氛围
文意疏通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
唧唧:织布机的 声音。 复:又。 当:对着。 户:门。 机杼声:织布机 发出的声音。杼: 织布梭子。 惟:只。
译
文
唧唧声又是唧唧声, 木兰对着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只听到木兰在叹息。
朗读:
tiě
kè há n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文学上的《木兰诗》——
《木兰诗》和《孔 雀东南飞》被合称为 “乐府双璧”,具有 很高的文学价值。
作品、作家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 ,是宋代郭茂倩编 著。《木兰诗》出自《乐府诗集》。 •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 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 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祖宴享时演唱, 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 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 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和南朝的《孔雀东 南飞》合称 “乐府双壁”。
wè i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
高考复习:一词多义汇总

古文积累:一词多义1.从①跟随,跟从。
[例]张良是时从沛公。
(司马迁《鸿门宴》)②靠近,挨着。
[例]樊哙从良坐。
(司马迁《鸿门宴》)③听从,顺从。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参与,从事。
[例]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白居易《琵琶行》)⑤沿袭,重蹈。
[例]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⑥从,由。
[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2.殆①大概,恐怕,可能。
[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接近,几乎。
[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苏洵《六国论》)3.当①阻挡,抵挡。
[例]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鸿门宴》)②应当,应该。
[例]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③在,在……时候。
[例]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王羲之《兰亭集序》)④担任,充当。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⑤把守。
[例]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⑥主持,掌握。
[例]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⑦会,将会。
[例]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并序)》)4.道①从,经过,取道。
[例]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司马迁《鸿门宴》)②道路。
[例]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司马迁《鸿门宴》)③说。
[例]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④风尚。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⑤学问,主张。
[例]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韩愈《师说》)⑥方法,手段。
[例]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贾谊《过秦论》)⑦道理,原因。
[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苏洵《六国论》)5.独①岂,难道。
[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司马迁《项羽之死》)②单独,独自。
[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司马迁《鸿门宴》)③唯独,只有,仅仅。
木兰诗阅读答案

篇一:木兰诗阅读答案木兰诗阅读及答案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木兰当户织⑵不闻机杼声所忆⑸昨夜见军帖⑺愿为市鞍马⑽关山度若飞⑾朔气传金柝二、一词多义:⑴市①愿为市鞍马⑵机①万里赴戎机⑶买①东市买骏马②东市买骏马②不闻机杼声②欲买舟而下三、划分朗读节奏: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默写填空:⑴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⑵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⑶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
⑷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是_____。
⑸“_______,______。
”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⑹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
五、选择题:⑴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⑵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⑶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木兰诗中的多音字辨析

木兰诗中的多音字辨析木兰诗中的多音字辨析:1、帖:(tiě)军帖(tiē)帖花2、著:(zhuó)著我旧时裳(zhù)著作3、骑:(jì)胡骑(qí)骑马4、燕:(yān)燕山(yàn)燕子5、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拓展延伸】木兰诗中字词用法通假字: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古今异义: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一词多义: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词语活用: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成语:扑朔迷离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愿意为此去买鞍马.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木兰诗》古今异义(通用5篇)

《木兰诗》古今异义《木兰诗》古今异义(通用5篇)《木兰诗》是中国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木兰诗》古今异义(通用5篇),希望大家喜欢。
《木兰诗》古今异义篇1《木兰诗》古今异义1、木兰当户织(户:古义:门今义:窗户)2、军书十二卷(十二:古义:表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3、从此替爷征(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5、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6、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木兰诗》原文唧唧①/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②。
不闻/机杼声③,惟④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⑤,问女/何所忆⑥。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⑦,可汗⑧/大点兵,军书/十二卷⑨,卷卷/有/爷名⑩。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⑾,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⑿,南市/买/辔头⒀,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⒁。
旦⒂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⒃/鸣啾啾⒄。
万里/赴戎机⒅,关山/度若飞⒆。
朔气/传金柝⒇,寒光/照铁衣(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Ⅱ)/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Ⅲ,赏赐/百千强(Ⅳ)。
可汗/问所欲(Ⅴ),木兰/不用(Ⅵ)/尚书郎(Ⅶ);愿驰/千里足(Ⅷ),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Ⅸ)/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Ⅹ);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Ⅺ)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Ⅻ),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翻译唧唧唧唧,木兰在对着门在织布。
木兰诗中考真题

木兰诗中考真题木兰诗中考真题一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木兰当户织⑵不闻机杼声⑶惟闻女叹息。
⑷问女何所忆⑸昨夜见军帖⑹军书十二卷⑺愿为市鞍马⑻旦辞爷娘去⑼万里赴戎机⑽关山度若飞⑾朔气传金柝二、一词多义:⑴市①愿为市鞍马⑵机①万里赴戎机⑶买①东市买骏马②东市买骏马②不闻机杼声②欲买舟而下三、划分朗读节奏: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默写填空:⑴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⑵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⑶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
⑷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是_____。
⑸“_______,______。
”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⑹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
五、选择题:⑴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⑵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木兰诗

26.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 不用:不愿意做。
29.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 郭:外城。
4. 惟:只。
5.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22.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3.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里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是多义词。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那么,木兰诗的一词多义有哪些?木兰诗的一词多义
市:
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
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
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
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买:
1.东市买骏马(买(东西))
2.欲买舟而下(雇,租,)
愿:
1.愿为市鞍马(愿意)
2.愿驰千里足(希望)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语言特点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
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
《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
而且语言丰富多彩,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
《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
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
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
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木兰诗鉴赏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
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
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
《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
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
《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
”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
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
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
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
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
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
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陂)有木兰山、木兰草原、木兰湖,木兰天池等木兰八景,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
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
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