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分析。
(3)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
(2)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背景。
(3)如何评价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影视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比较教学法:通过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突出《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特点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学习氛围。
(2)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互相借鉴。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揭示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

请结合《虞美人》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感受李煜的内心世界,然后,以“李煜,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熟读《浪淘沙令》,感受李煜的悲情世界,自读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教后记
2、昔日锦衣帝王,今日笼中囚徒,强烈的反差让李煜无所适从,于是他试图从梦中抓住失去的天堂。因此,他常常写梦。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词中写梦的句子——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注1]客,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如作客他乡。此处是指身为俘虏,远离故国。[注2]晌,音同赏,时间短。
3、想想他都梦到了什么,可以结合这首《望江南》(投影出示)展开具体想象,描绘他的梦境。梦里,李煜又回到了金陵,坐在金銮殿上,接受百官的朝拜,听着百官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梦里,李煜携后宫妃嫔,佳丽美人在御花园里赏花品酒,笙歌艳舞;梦里,他凭栏远眺,看到的是南唐的大好河山,尽在脚下……
二、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1、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人论世”。
2、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这首词(投影《虞美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复备人:备课时间:2011-11-4
单元章节
《唐诗宋词选读》
课题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课 时
1课时
教法学法
诵读法,情景感悟法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2、分析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作的意境;
3、跨越时空,同古人心灵交融,走进词人的悲情世界
重点难点
借助反复诵读,把握词境,领会情感。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
2. 诗词的意境分析。
3. 诗词的背景介绍。
三、教学难点:1. 诗词的深层含义理解。
2. 诗词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词鉴赏的氛围。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古琴曲,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教学情境。
2.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李煜及《浪淘沙令》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 诗词逐句解析:对诗词的字词、句式进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字面意义。
4. 诗词意境品鉴: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使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5. 诗词情感探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感受作者的情感。
6.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诗词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7. 总结提升: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价值。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浪淘沙令》,并写一篇短文,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短文写作,评价其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设计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目标】1.了解李煜。
2.鉴赏诗歌比喻、虚实、对比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知诗歌抒发的惨痛欲绝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惨痛欲绝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赏读-背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是评价的哪个人物?一千多年前。
一个帝皇,一个亡国的帝皇;一个词人,一个绝代的词人。
在漫天萧瑟的梧桐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煜凄楚绝望神情。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二、李煜介绍:所谓知人论世,请同学结合学过的《虞美人》给大家介绍李煜其人。
教师适当补充:A.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也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他的父亲李璟,被世称为中主。
李煜25岁即位南唐国君。
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被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B.李煜生在帝王之家,濡染了世界的种种骄奢糜华,使他在人生得意的青春年华,他坐拥佳人,疏于治国。
宋朝的铁骑终踏破了他的美梦。
归为臣虏,朝夕以泪洗面。
曾经俊雅飘逸,风流倜傥的南唐后主,进入了人生最暗淡的时光。
从一代帝王沦为臣虏。
三、朗读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教师指导诵读:由学生读评,教师相机点拨。
读词要注意什么呢?(语气、速度、节奏、感情。
)四、诵读进入品味诗歌。
根据提出的问题,品味诗:1.读这首词,找出词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细细品读,并说出它打动你的原因。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煜以及词的起源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背景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的背景知识的拓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的文本和注释。
3. 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复习相关的诗歌知识和技巧。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诗歌《浪淘沙令》以及作者李煜的背景知识。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诗歌,帮助他们记忆和积累。
3. 诗歌内容理解:(1)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领会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 诗歌背景知识拓展:(1)介绍作者李煜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2)讲解词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2)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浪淘沙令》的读后感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有利于学生想象和感知的情境。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
(2)理解《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及词的意境。
(3)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浪淘沙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煜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哲理,引导学生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1. 《浪淘沙令》的字词释义和词牌特点。
2. 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词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解读。
2. 词人情感的细腻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浪淘沙令》的原文、注释、译文及背景介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词牌样式、图片等教学资源。
3. 学习素材:相关古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教学氛围。
(2)简要介绍李煜及《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浪淘沙令》,感受词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词牌特点,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
(2)解读词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阐述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态度。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推荐相关的古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强调词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价值观念。
7. 课后作业(1)背诵《浪淘沙令》。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浪淘沙令》为例,讲解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诗歌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
2. 诗歌中使用的特殊修辞手法和词句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题,解释诗歌中的特殊词句和修辞手法。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拓展讲解: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相关的拓展讲解,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投入和韵律感。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题目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是否符合预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计划。
八、课后作业:1. 背诵《浪淘沙令》。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阅读其他李煜的词作,了解其词风的特色。
九、拓展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切,培养爱国情怀。
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朗读和背诵。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难点:诗歌背景和作者创作动机的理解。
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背景和作者进行深入研究。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收集有关诗歌背景和作者的资料,进行初步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词牌和韵律特点,引起学生兴趣。
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新课: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表现出的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关切。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相关的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意境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表现出的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作业的布置,要求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倒叙的手法:正常顺序应为“梦欢”“春寒”“梦醒”,而词中却为“春寒”“梦醒”“梦欢”,为了突出现实的孤寂凄凉,“梦欢”为反衬而已。
【鉴赏2】“莫”与“暮”的选用
李后主因有赤子之心,所以情真意切,表达出亡国之苦,真挚动人。且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传达出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如“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
但李后主对故国之思,只限于对淫靡的荒唐生活的回忆,只表达了亡国之悔之痛,全没有对之所以亡国的深刻反省,因而不为阅世深者,全凭一腔真情。
板书设计
落花——美好事物一去不复返
“雨”意象拓展——以雨烘托悲凉的心境,还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寒蝉……骤雨初歇,都……”“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未断绝。
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深切悲凉的亡国之痛,失去自由的囚徒之悲。
【思考3】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丝绸被褥挡不住清晨的寒意——外在的寒意寓内心的凄凉。
暮春时节,万花凋残的景象——“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虚隐着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
淙淙的流水带走落花的景象——惜春、伤春更是自伤遭遇自伤命运的悲惨。
拓展探究
【思考】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你能用词中的内容来诠释吗。
单元
选修(一)唐诗宋词——诗国余晖的晚唐诗
课题
《浪淘沙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词在词展史上的地位。
2.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
3.深入理解主任公内心愁苦寂寞的情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有人对李煜的为文与为政作了一个评价……“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板书)(投影: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暮”好: A这个意象与全词的意境更加契合,传达出现实的凄凉。
B与下文衔接更恰当。正因为暮色茫茫,所以放眼望去才会“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三)三读诗歌,总结归纳
【思考】诗歌里的情感常常通过外物或者景象来即景抒情或者借景抒情又或者象征抒情,说说本词设计的景象画面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一夜春雨,潺潺入耳的景象——雨的清凉寓内心的凄清,雨的绵延寓内心的愁绪。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二、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
三、诵读
(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试分析
寒: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
【思考2】这首词写了哪些情感,通过哪些物象表现出来的?
雨潺潺、春阑珊——惆怅、凄冷
无限江山(江山多娇,无限美好,可惜已沦落在北宋的铁蹄下):怀故国――对往日荒淫误国的追悔
“莫”好: A词人正在凭阑,但“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就是见了又能怎样,失去的国家不能再回来,逝去的美好生活不能再回来了,自己的生命之春也不能再回来了,所以告诫自己还是“独自莫凭阑”,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B“莫”字更有力度,表达了深深的悔恨之情。
他的词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也特别强。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凄凉心境。
刻画了一个失去自由的亡国之君的形象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白描手法:“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A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B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
C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总结: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景物勾画,营造深沉的意境,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