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电解质溶液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2012年高考分类题库(新课标版):考点8 电解质溶液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2012年高考分类题库(新课标版):考点8 电解质溶液 Word版含解析

考点8电解质溶液一、选择题1.(2012·新课标全国卷·11)已知温度T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 W,该温度下,将浓度为a mol·L-1的一元酸HA与b mol·L-1的一元碱BOH 等体积混合,可判定该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是( )A.a=bB.混合溶液的pH=7C.混合溶液中,c(H+·L-1D.混合溶液中,c(H+)+c(B+)=c(OH-)+c(A-)【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判断溶液呈中性的惟一依据是c(H+)=c(OH-)。

【解析】选C。

因为一元酸和一元碱的强弱未知,所以不可依据a=b 判断,A错误。

只有25 ℃时中性溶液的pH=7,所以B项错误。

C +)·c(OH-),中性溶液中c(H+)=c(OH-),所以c(H+)=项,Kmol·L-1,C项正确。

D项,无论溶液呈酸性、碱性还是中性,根据电荷守恒都有c(H+)+c(B+)=c(OH-)+c(A-),D 错误。

2. (2012·浙江高考·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将pH=3的醋酸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10倍后,溶液的pH=4B.为确定某酸H2A是强酸还是弱酸,可测NaHA溶液的pH。

若pH>7,则H2A是弱酸;若pH<7,则H2A是强酸C.用0.200 0 mol·L-1NaOH标准溶液滴定HCl与CH3COOH的混合液(混合液中两种酸的浓度均约为0.1 mol·L-1),至中性时,溶液中的酸未被完全中和D.相同温度下,将足量氯化银固体分别放入相同体积的①蒸馏水、②0.1 mol·L-1盐酸、③0.1 mol·L-1氯化镁溶液、④0.1 mol·L-1硝酸银溶液中,Ag+浓度:①>④=②>③【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弱酸稀释过程中电离程度逐渐变大。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大纲版)考点7 电解质溶液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大纲版)考点7 电解质溶液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7 电解质溶液一、选择题1.(2012·上海高考·7)水中加入下列溶液对水的电离平衡不产生影响的是( ) A.NaHSO4溶液 B.KF溶液C.KAl(SO4)2I溶液D.NaI溶液【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酸或碱对水的电离起到抑制作用;(2)含“弱”的盐对水的电力平衡起到促进作用。

【解析】选D。

氟离子和铝离子均水解,促进水的电离;硫酸氢钠溶液相当于一元强酸,对水的电离起到抑制作用。

2.(2012·上海高考·10) 用滴定法则定Na2CO3(含NaCl杂质)的质量分数,下列操作会引起测定值偏高的是( )A.试样中加入酚酞作指示剂,用标准酸液进行滴定B.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注入标准酸液进行滴定C.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壹接加入待测溶液进行滴定D.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注入待测液,取20.00 mL进行滴定【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按照以下流程【解析】选B。

酚酞变色的pH值是8.2-10.0,用滴定碳酸钠是,当碳酸钠转化成碳酸氢钠时溶液的颜色开始发生改变,此时V(酸)偏低,测定值偏低;滴定管洗涤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则标准液被稀释,V(酸)偏高,测定值偏高;装待测液的锥形瓶不润洗,对测定结果无影响;D项直接将待测液稀释,测得待测液的浓度偏低。

3.(2012·上海高考·17) 将100 ml 1 mol/L的NaHCO3溶液等分为两份,其中一份加入少许冰醋酸,另外一份加入少许Ba(OH)2固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两份溶液中c(CO32-)的变化分别是( )A.减小、减小B.减小、增大C.增大、增大D.增大、减小【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首先写出碳酸氢钠溶液中存在的平衡,然后根据改变条件时对平衡的影响进行相应的判断。

最新-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电解质溶液优秀名师资料

最新-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电解质溶液优秀名师资料

2009-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电解质溶液2009—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电解质溶液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 1((2012上海?7)水中加入下列溶液对水的电离平衡不产生影响的是A( NaHSO溶液 B( KF溶液 4C( KAl(SO)溶液 D(NaI溶液 42答案:D,,112((2012上海?21)常温下a mol?L CHCOOH稀溶液和bmol?LKOH稀溶液等体积混合,3下列判断一定错误的是,,,,A(若c(OH)>c(H),a=b B(若c(K)>c(CHCOO),a>b 3,,,,C(若c(OH)=c(H),a>b D(若c(K)<c(CHCOO),a<b 3答案:D3((2012安徽?12)氢氟酸是一种弱酸,可用来刻蚀玻璃。

已知25?时———1?HF(aq)+OH(aq),F(aq)+HO(l) ?H,?67.7KJ?mol 2——+1?H(aq)+OH(aq),HO(l) ?H,?57.3KJ?mol 2——11在20mL0.1?molL氢氟酸中加入VmL0.1mol?LNaOH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氢氟酸的电离方程式及热效应可表示为:—+?1HF(aq),H(aq) +F(aq) ?H,+10.4KJ?mol—+B(当V,20时,溶液中:c(OH),c(HF) +c(H)——+1C(当V,20时,溶液中:c(F),c(Na),0.1mol?L——++D(当V,0时,溶液中一定存在:c(Na),c(F),c(OH),c(H) 答案:B-1-14((2012海南?11)25?时,amol.L一元酸HA与bmol.LNaOH等体积混合后,pH为7,则下列关系一定正确的是A(a =b B(a>b,,,,C(c(A) = c(Na) D(c(A)<c(Na)答案:C5((2012四川?10)常温下,下列溶液中的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中加入固体NaOH:c(Na) = c(Cl) + c(ClO) + c(OH) +?2?B(pH = 8.3的NaHCO 溶液:c(Na) > c(HCO) > c(CO) > c(HCO) 33323??++C(pH = 11的氨水与pH = 3的盐酸等体积混合:c(Cl) = c(NH) > c(OH) = c(H) 4D(0.2mol/LCHCOOH溶液与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3+?? 2c(H) –2c(OH) = c(CHCOO) – c(CHCOOH) 33答案:D ,,16((2012江苏?15)25?,有c(CHCOOH),c(CHCOO)0.1mol?L的一组醋酸和醋酸钠混合=33 ,溶液,溶液中c(CHCOOH)、c(CHCOO)与pH值的关系如图所示。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电解质溶液(附答案)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电解质溶液(附答案)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电解质溶液1.[2012·江苏化学卷1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CaCO3(s)=CaO(s)+CO2(g)室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H<0B.镀铜铁制品镀层受损后,铁制品比受损前更容易生锈C.N2(g)+3H2(g)2NH3(g)△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V(H2)和氢气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D.水的离子积常数Kw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水的电离是放热反应B 解析:本题是化学反应与热效应、电化学等的简单综合题,着力考查学生对熵变、焓变,水解反应、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能力。

A.分解反应一般是常识吸热反应,熵变、焓变都大于零,仅在高温下自发。

内容来源于《选修四》P34-P36中化学方向的判断。

B.铁比铜活泼,组成的原电池中铁为负极,更易被氧化。

C.据平衡移动原理,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转化率减小。

D.水的离子积常数Kw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越热越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Kw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2012·江苏化学卷13]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D 解析:本题属于常规实验与基本实验考查范畴。

A.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虽然实验现象均有固体析出,但一是盐析,一是变性;一是可逆变化,一是不可逆变化。

B.向溶液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就得出溶液X中一定含有SO42-是不合理的,若溶液中有SO32-也出现白色沉淀。

C.向一定浓度的Na2SiO3溶液中通入适量CO2气体,出现白色沉淀,结论应为H2CO3的酸性比H2SiO3强。

D.向浓度均为0.1 mol·L-1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出现黄色沉淀,说明沉淀向着溶解度更小的方向转化,结论应该是Ksp(AgCl)>Ksp(AgI)。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金属及其化合物(无答案)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金属及其化合物(无答案)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金属及其化合物1. [2012·江苏化学卷7]下列物质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①②③④⑤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⑤2. [2012·江苏化学卷20](14分)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其单质及合金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1)真空碳热还原-氯化法可实现由铝矿制备金属铝,其相关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Al2O3(s)+AlCl3(g)+3C(s)=3AlCl(g)+3CO(g) △H=a kJ·mol-13AlCl(g)=3Al(l)+AlCl3(g) △H=b kJ·mol-1①反应Al2O3(s)+3C(s)=2Al(l)+3CO(g)的△H= kJ·mol-1(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②Al4C3是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

Al4C3与盐酸反应(产物之一是含氢量最高的烃)的化学方程式。

(2)镁铝合金(Mg17Al12)是一种潜在的贮氢材料,可在氩气保护下,将一定化学计量比的Mg、Al单质在一定温度下熔炼获得。

该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吸氢的反应方程式为Mg17Al12+17H2=17MgH2+12Al。

得到的混合物Y(17MgH2+12Al)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氢气。

①熔炼制备镁铝合金(Mg17Al12)时通入氩气的目的是。

②在6.0mol·L-1HCl溶液中,混合物Y能完全释放出H2。

1 mol Mg17Al12完全吸氢后得到的混合物Y与上述盐酸完全反应,释放出H2的物质的量为。

③在0.5 mol·L-1 NaOH和1.0 mol·L-1 MgCl2溶液中,混合物Y均只能部分放出氢气,反应后残留固体物质X-射线衍射谱图如右图所示(X-射线衍射可用于判断某晶态物质是否存在,不同晶态物质出现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

在上述NaOH溶液中,混合物Y中产生氢气的主要物质是(填化学式)。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化学部分(四川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化学部分(四川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化学部分(四川卷)一、单选题1. 下列关于“化学与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服用铬含量超标的药用胶囊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食用一定量的油脂能促进人体对某些维生素的吸收C.“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D.光化学烟雾不会引起呼吸道疾病2. 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33.6L氟化氢中含有氟原子的数目为1.5N AB.常温常压下,7.0g乙烯与丙烯的混合物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N AC.50mL 18.4mol/L浓硫酸与足量铜微热反应,生成SO2分子数目为0.46N AD.某密闭容器盛有0.1molN2和0.3molH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6N A3. 已知W、X、Y、Z为短周期元素,W、Z同主族,X、Y、Z同周期,W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Z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Y为金属元素,X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小于Y的阳离子的氧化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Y、Z、W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B.W与X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C.W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一定高于Z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D.若W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5,则二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一定为Y2W34.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钠与水反应:Na + 2H2O = Na++ 2OH-+ H2↑B.硅酸钠溶液与醋酸溶液混合:SiO32- + 2H+= H2SiO3↓C.0.01mol/LNH4Al(SO4)2溶液与0.02mol/L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NH4++Al3++ 2SO42-+ 2Ba2++ 4OH-= 2BaSO4↓ + Al(OH)3↓ + NH3·H2O D.浓硝酸中加入过量铁粉并加热:Fe + 3NO3-+ 6H+Fe3++ 3NO2↑ + 3H2O5. 常温下,下列溶液中的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新制氯水中加入固体NaOH:c(Na+) = c(Cl-) + c(ClO-) + c(OH‐)B.pH = 8.3的NaHCO3溶液:c(Na+) > c(HCO3-) > c(CO32-) > c(H2CO3)C.pH = 11的氨水与pH = 3的盐酸等体积混合:c(Cl-) = c(NH4+) > c(OH‐) = c(H+)D.0.2mol/LCH3COOH溶液与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2c(H+) – 2c(OH-) = c(CH3COO-) – c(CH3COOH)6. 一种基于酸性燃料电池原理设计的酒精检测仪,负极上的反应为:CH 3CH2OH – 4e-+ H2O = CH3COOH + 4H+。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2012·江苏化学卷4]某反应的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图中E 1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E 2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焓变C.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D.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正反应的活化能C 解析:本题属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考查范畴,虽然《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中没有提及“活化能”这一概念,但《选修四》课本第3页的绪言中就有这些内容,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活化能”这一概念。

看来高三复习一定注意要抓课本、抓基础,抓《考试说明》的同时,适当兼顾新课程标准,不能急功近利、顾此失彼。

2. [2012·安徽理综化学卷7]科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种环保,安全的储氢方法,其原理可表示为:322NaHCO H HCOONa H O ++ 储氢释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储氢、释氢过程均无能量变化B .3NaHCO 、HCOONa 均句有离子键和共介键C . 储氢过程中,3NaHCO 被氧化D .释氢过程中,每消耗0.1mol 2H O 放出2.24L 的2HB 【解析】本题以新的储氢方法为背景,综合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键、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同时考查考生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A 项错误;NaHCO 3、HCOONa 均为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在HCO -3、HCOO -中均含有共价键,B 项正确;储氢过程中NaHCO 3被还原,C 项错误;D 项没有说明气体所处的状态,错误。

3. [2012·浙江理综化学卷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100 ℃、101 kPa 条件下,液态水的气化热为40.69 kJ·mol -1,则H 2O(g)H 2O(l) 的ΔH = 40.69 kJ·mol -1B .已知MgCO 3的K sp = 6.82 × 10-6,则所有含有固体MgCO 3的溶液中,都有c (Mg 2+) = c (CO 32-),且c (Mg 2+) · c (CO 32-) = 6.82 × 10-6C .已知:则可以计算出反应CH 3(g)+3H 2CH 3(g)的ΔH 为-384 kJ·mol -1D .常温下,在0.10 mol·L -1的NH 3·H 2O 溶液中加入少量NH 4Cl 晶体,能使NH 3·H 2O 的电离度降低,溶液的pH 减小D 解析:A 选项中,H 2O(g)→H 2O(l)是放出热量,则H 2O(g)H 2O(l) 的ΔH =-40.69kJ·mol -1。

2012高考上海试题;电解质溶液,电解池

2012高考上海试题;电解质溶液,电解池
答案;B
• 18.氧化还原反应中,水的作用可以是氧 化剂、还原剂、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既非氧化剂又非还原剂等。下列反应与 Br2+SO2+2H2O=H2SO4+2HBr相比较,水 的作用不相同的是 • A.2Na2O2+2H2O=4NaOH+O2↑ • B.4Fe(OH)2+O2+2H2O=4Fe(OH)3 • C.2F2+2H2O=4HF+O2 • D.2Al+2NaOH+2H2O=2NaAlO2+3H2↑
• (3) As2S3和HNO3有如下反应: • As2S3 + 10H++ 10NO3—=2H3AsO4+ 3S+10NO2↑+ 2H2O • 若生成2mol H3AsO4,则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 的量为 10mol 。若将该反应设计成一原电池, 则NO2应该在 正极 (填“正极”或“负 极”)附近逸出。 • (4)若反应产物NO2与11.2L O2(标准状况) 混合后用水吸收全部转化成浓HNO3,然后与过 量的碳反应,所产生的CO2的量 a (选填 编号)。 • a.小于0.5 mol b.等于0.5 mol • c.大于0.5mol d.无法确定
答案;C
2010上海高考试题
• 21.甲、乙两烧杯中分别装有相同体积、 相同pH的氨水和NaOH溶液,各加入10ml 0.1mol/LAlCl3溶液,两烧杯中都有沉淀 生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中沉淀一定比乙中的多 • B.甲中沉淀可能比乙中的多 • C.甲中沉淀一定比乙中的少 • D.甲中和乙中的沉淀可能一样多
答案;CD2011上Biblioteka 高考试题2011上海高考试题
• 19.常温下用pH为3的某酸溶液分别与pH 都为11的氨水、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 得到a、b两种溶液,关于这两种溶液酸碱 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 A.b不可能显碱性 • B. a可能显酸性或碱性 • C.a不可能显酸性 • D.b可能显碱性或酸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电解质溶液1.[2012·江苏化学卷1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CaCO3(s)=CaO(s)+CO2(g)室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H<0B.镀铜铁制品镀层受损后,铁制品比受损前更容易生锈C.N2(g)+3H2(g)2NH3(g)△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V(H2)和氢气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D.水的离子积常数Kw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水的电离是放热反应B 解析:本题是化学反应与热效应、电化学等的简单综合题,着力考查学生对熵变、焓变,水解反应、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能力。

A.分解反应一般是常识吸热反应,熵变、焓变都大于零,仅在高温下自发。

内容来源于《选修四》P34-P36中化学方向的判断。

B.铁比铜活泼,组成的原电池中铁为负极,更易被氧化。

C.据平衡移动原理,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转化率减小。

D.水的离子积常数Kw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越热越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Kw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2012·江苏化学卷13]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D 解析:本题属于常规实验与基本实验考查范畴。

A.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 溶液和CuSO 4溶液,虽然实验现象均有固体析出,但一是盐析,一是变性;一是可逆变化,一是不可逆变化。

B.向溶液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 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就得出溶液X 中一定含有SO 42-是不合理的,若溶液中有SO 32-也出现白色沉淀。

C.向一定浓度的Na 2SiO 3溶液中通入适量CO 2气体,出现白色沉淀,结论应为H 2CO 3的酸性比H 2SiO 3强。

D.向浓度均为0.1 mol ·L -1NaCl 和NaI 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 3溶液,出现黄色沉淀,说明沉淀向着溶解度更小的方向转化,结论应该是Ksp(AgCl)>Ksp(AgI)。

【备考提示】常见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除杂和离子检验等都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实验技能,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3. [2012·江苏化学卷15]25℃,有c(CH 3COOH)+c(CH 3COO -)=0.1 mol ·L -1的一组醋酸和醋酸钠混合溶液,溶液中c(CH 3COOH)、c(CH 3COO-)与pH 值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离子浓度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pH =5.5溶液中:c(CH 3COOH)>c(CH 3COO -)>c(H +)>c(OH -)B.W 点表示溶液中:c(Na +)+c(H +)=c(CH 3COO -)+c(OH -)C.pH=3.5溶液中:c(Na+)+c(H+)-c(OH-)+c(CH3COOH)=0.1mol·L-1D.向W点所表示溶液中通入0.05molHCl气体(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c(H+)=c(CH3COOH)+c(OH-)BC 解析:本题属于基本概念与理论的考查,落点在水解与电离平衡、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溶液中存在水解与电离两个过程的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似乎是考试热点内容,高三复习中要反复加强训练。

A.pH=5.5比4.75大,从曲线来看CH3COOH的电离在增大,CH3COO-的水解在减小,不可能出c(CH3COOH)>c(CH3COO-)。

BC.W点表示溶液中:c(Na+)+c(H+)=c(CH3COO-)+c(OH-)是完全正确的,其实这关系在溶液中始终存在。

pH=3.5溶液中c(Na+)+c(H+)=c(CH3COO-)+c(OH-)再把题干中的c(CH3COOH)+c(CH3COO-)=0.1mol·L-1代入即可。

D.向W点所表示溶液中通入0.05molHCl气体,原有平衡被打破,建立起了新的平衡。

溶液中电荷守恒关系为:c(Na+)+c(H+)=c(CH3COO-)+c(OH-)+c(Cl-);物料守恒关系为:2c(Na+)=c(CH3COO-)+c(CH3COOH)=0.1mol·L-1,不可能得出上述结论。

4. [2012·海南化学卷11]25℃时,a mol·L-1一元酸HA与b mol·L-1NaOH等体积混合后,pH为7,则下列关系一定正确的是A.a=b B.a>b C.c (A-)= c(Na+)D.c (A-)< c(Na+)C 【解析】pH为7,说明混合后的溶液显中性,根据溶液中的电荷守恒c(Na+)+c(H+)=c(OH-)+c(A-),可知c(Na+)=c(A-),故C选项正确。

若HA为强酸,则a=b,若HA为弱酸,则应是a>b,现在不知是强酸还是弱酸,故无法确定a和b的关系,故A、B、D选项错误。

5. [2012·安徽理综化学卷12]氢氟酸是一种弱酸,可用来刻蚀玻璃。

已知25°C时:①2()()()(1)HF aq OH aq F aq H O --+=+67.7H KJ ∆=-·1mol - ②2()()(1)H aq OH aq H O +-+=157.3 H KJ mol -∆=- 在20ml.0.1mol 1·L -氢氟酸的电离方程式及热效应可表示为: A .()()()HF aq F aq H aq -++ 110.4 H KJ mol -∆=+B .当V=20时,溶液中:()()()c OH c HF c H -+=+C .当V=20时,溶液中:()()0.1c F c Na mol -+==·1L -D .当V>0时,溶液中一定存在()()()(c Na c F c OH c H ---+>>>)B 【解析】本题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及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旨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生所学知识的整合及应用能力。

根据盖斯定律,将①式减去②式可得:HF(aq)H +(aq)+F -(aq) ΔH =-10.4 kJ ·mol -1 ,故A 项错误。

当V =20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F ,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关系:c (OH -)=c (HF)+c (H +);因F -水解,故溶液中存在:c (F -)<c (Na +)=0.05 mol ·L -1 ,故B 项正确,C 项错误。

D 项,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取决于V 的大小,离子浓度大小关系可能为c (F -)>c (H +)>c (Na +)>c (OH -)或c (F -)>c (Na +)>c (H +)>c (OH -)或c (Na +)=c (F -)>c (OH -)=c (H +)或c (Na +)>c (F -)>c (OH -)>c (H +),故D 项错误。

6.[2012·安徽理综化学卷13]已知室 温下,3()AL OH 的K ,或溶解度远大于3()Fe OH 。

向浓度均为0.1mol ·1L -的33()Fe NO 和33()Al NO 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

下列示意图表示生成3()Al OH 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 溶液的体积的关系 。

合理的是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的顺序问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K sp[Al(OH)3]>>K sp[Fe(OH)3],因此向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时,首先应生成Fe(OH)3沉淀,当Fe3+沉淀完全后,再生成Al(OH)3沉淀,继续滴加NaOH溶液,则Al(OH)3+OH-===AlO-+2H2O,故C项图像符合实际情况。

27. [2012·福建理综化学卷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5molO3与11.2LO2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B.25℃与60℃时,水的pH相等C.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所消耗的n(NaOH)相等D.2SO2(g)+O2(g)=2SO3(g)和4SO2(g)+2O2(g)=4SO3(g)的△H相等C 解析:A选项中没有指明标况下,11.2L氧气不一定是0.5mol。

B选项中,水的电离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同,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不同,pH也不同。

D选项中△H数值是与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有关。

这题考查知识比较基础简单,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

8. [2012·浙江理综化学卷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100 ℃、101 kPa条件下,液态水的气化热为40.69 kJ·mol-1,则H 2O(g)H2O(l) 的ΔH = 40.69 kJ·mol-1B.已知MgCO3的K sp = 6.82 × 10-6,则所有含有固体MgCO3的溶液中,都有c(Mg2+) = c(CO32-),且c(Mg2+) · c(CO32-) = 6.82 × 10-6C.已知:则可以计算出反应CH3(g)+3H 2CH3(g)的ΔH为-384 kJ·mol-1D.常温下,在0.10 mol·L-1的NH3·H2O溶液中加入少量NH4Cl晶体,能使NH3·H2O的电离度降低,溶液的pH减小D 解析:A 选项中,H2O(g)→H2O(l)是放出热量,则H2O(g)H2O(l) 的ΔH=-40.69 kJ·mol-1。

A错;B选项中,难溶电解质MgCO3在溶液中的溶解平衡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溶度积是难溶解的固相与溶液中相应离子达到平衡时的离子浓度的乘积,只与温度有关。

在一定温度下,MgCO3达到溶解平衡状态时,是c(Mg2+)和c(CO32-)保持不变,不是相等,此时,K sp( MgCO3)=c(Mg2+)×c(CO32-),25℃时K sp = 6.82 × 10-6,所以B错;C选项中,苯环上碳原子间的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键,则反应的焓变不能用C-C 和C=C 的键能来计算,C错;D选项,常温下,NH3·H2O溶液中存在着下列电离平衡:NH3·H2O NH4++OH―,加入少量NH4Cl 晶体,由于同离子效应,使平衡向左(逆向)移动,抑制了NH3·H2O的电离,从而使NH3·H2O 的电离度降低,溶液的pH减小,D正确。

9. [2012·浙江理综化学卷13]化学方程式可简明地体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已知:氧化还原反应:2FeCl3 + 2HI = 2FeCl2 + I2 + 2HCl;2Co(OH)3 + 6HCl = 2CoCl2 + Cl2↑ + 6H2O2Fe(OH)2 + I2 + 2KOH= 2Fe(OH)3 + 2KI;3I2 + 6KOH= 5KI + KIO3 + 3H2O 复分解反应:2HSCN + K2CO3 = 2KSCN + CO2 ↑ + H2O;KCN + CO2 + H2O = HCN + KHCO3热分解反应:4NaClO 3NaCl + NaClO4;NaClO4NaCl + 2O2↑下列说法不正确...是:A.氧化性(酸性溶液):FeCl3 > Co(OH)3> I2B.还原性(碱性溶液):Fe(OH)2 > I2 > KIO3C.热稳定性:NaCl > NaClO4 > NaClOD.酸性(水溶液):HSCN > H2CO3 > HCNA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所以,氧化性(酸性溶液):Co2O3>Cl2>Fe3+>I2,A选项错;还原性(碱性溶液):Fe(OH)2 > I2 > KIO3,B选项正确;C选项,根据在热分解反应中稳定性弱的物质容易分解生成对应的稳定性强的物质,C正确;D选项,根据在复分解反应中强酸制取弱酸的原则,酸性(水溶液):HSCN > H2CO3 > HCN,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