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教案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作用和意义。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1.2 教学内容环境监测的定义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环境监测的目标和任务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监测的定义、作用和意义,以及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境监测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实际应用。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空气监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掌握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培养学生对空气监测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2.2 教学内容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空气污染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空气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讨论空气污染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空气监测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水质监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掌握水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培养学生对水质监测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3.2 教学内容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水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水污染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水质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水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讨论水污染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质监测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水质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土壤监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展示环境监测实验操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动手进行环境监测实验。

4. 讨论:分组讨论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 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实际工作。

四、教学资源1. 教室、实验室、实验器材。

2.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3. 环境监测教材、参考书。

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第3-4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第5-6周: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第7-8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第9-10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2. 实验操作: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3. 小组讨论:每周1课时,共计10课时。

4. 企业考察:安排1次,共计4课时。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水质监测实验2. 案例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3. 案例三:土壤污染监测实验4. 案例四:噪音监测实验5. 案例五:环境风险评估案例九、教学实践1. 实验一:水质采样与分析2. 实验二:空气质量采样与分析3. 实验三:土壤采样与分析4. 实验四:噪音监测与分析5. 实验五:环境风险评估十、教学反馈与改进1.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环境监测 教案

环境监测 教案

环境监测教案教案标题:环境监测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教学重点:1. 理解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进行环境监测行动。

教学准备:1. 电脑及投影仪等教学设备;2. 环境监测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列举一些与环境相关的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并与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兴趣。

讲解(15分钟)1. 介绍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并通过实例说明环境监测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

2. 介绍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巧,如使用仪器设备、采样和数据分析等。

示范(15分钟)1. 展示环境监测的实际操作过程,如使用空气质量监测仪进行空气质量检测。

2.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监测结果,讨论可能的污染源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实践(20分钟)1. 分组分配任务,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巧,在校园或家附近进行环境监测。

2. 学生收集监测数据,并在小组内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3. 学生将监测结果和分析报告写成小组汇报。

总结(5分钟)1. 邀请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强调环境监测在保护环境和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并分享给全班。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环境监测站,了解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和设备。

2. 邀请环境监测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与学生分享实践经验和最新的监测技术。

教学评估:1. 整个教案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环境监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观察和评估;2. 对学生的小组汇报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进行评价。

教后反思:1. 教师根据教学过程和评估结果,总结教学的优缺点,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2. 学生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馈,提出意见和建议。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2.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3.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4.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概述1.1 环境监测的定义、任务和意义1.2 环境监测的分类和方法1.3 环境监测体系与技术规范2. 环境因子监测与分析2.1 水质监测与分析2.2 空气质量监测与分析2.3 土壤质量监测与分析2.4 噪声监测与分析2.5 辐射监测与分析3.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3.1 采样方法与技术3.2 分析方法与技术3.3 监测仪器与设备4. 环境质量评价4.1 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分类和方法4.2 单一环境因子质量评价4.3 综合环境质量评价4.4 环境质量预测与风险评估5. 环境监测实例分析5.1 我国环境监测案例介绍5.2 国际环境监测案例介绍5.3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2.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环境监测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环境监测案例,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1.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计算题等,考察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环境质量评价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环境监测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1. 教材:《环境监测》,作者:,出版社:环保出版社,出版年份:2024年。

2. 参考书:《环境监测技术手册》,作者:,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24年。

环境监测教案

环境监测教案

环境监测教案教案标题:环境监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环境监测的方法和工具;3.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4.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定义和意义;2. 环境监测的方法和工具;3. 环境监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4. 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教学步骤:引入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环境监测,为什么环境监测是重要的。

- 提供实际例子,如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等,让学生意识到环境监测对人类和自然的重要性。

介绍环境监测的方法和工具(15分钟)- 介绍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如采样分析法、连续监测法等。

- 介绍环境监测中使用的工具,如传感器、仪器设备等。

- 展示实际的环境监测工具和仪器,让学生对其有直观的认识。

探讨环境监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5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环境监测在空气、水、土壤等领域的应用。

-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领域,展示其应用案例,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讨论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监测如何帮助我们保护环境。

- 分析环境监测结果对环境保护决策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作用。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总结环境监测的概念、方法和工具。

-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环境监测的概念、方法和工具的介绍;2. 实际的环境监测工具和仪器,用于展示和讨论;3. 环境监测应用案例的资料,供学生参考和展示。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2. 学生对环境监测方法和工具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的表现;4. 学生提出的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创造性和可行性。

拓展活动:1. 实地参观当地的环境监测站点或实验室;2. 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环境监测实验,如测量空气质量或水质;3. 邀请环境监测专家或相关行业从业者进行讲座或座谈会。

《环境监测学》教案

《环境监测学》教案

《环境监测学》教案环境监测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监测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熟悉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原理与应用。

- 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 培养环境监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学概述- 环境监测的定义和分类-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意义- 环境监测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2. 环境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 环境监测方法的分类和选择原则- 常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原理和应用-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要点3. 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方法和技巧- 数据质量控制和校准方法-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解读4. 环境监测实践与案例分析-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组织与管理- 环境监测实践的方法和步骤-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与报告撰写三、教学方法- 授课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介绍环境监测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实验操作:进行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操作实践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

-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经验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作业练: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评估-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

- 期中考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进行考核。

-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环境监测案例进行分析和报告撰写。

五、教学资源- 教材:《环境监测学导论》- 参考书:《环境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环境监测案例分析与实践》- 实验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等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环境监测学概述- 第二周:环境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 第三周: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第四周:环境监测实践与案例分析七、备注如有需要,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创新思维,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1.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1.3 学时安排:64学时1.4 学分:4分1.5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环境类专业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环境监测的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3)熟悉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4)懂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2 能力目标:(1)具备独立进行环境监测操作的能力;(2)具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的能力;(3)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3 情感目标:(1)培养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2)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3.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环境监测的定义、分类和任务;(2)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监测自动化等);(3)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3.2 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1)监测设备分类及功能;(2)常见监测设备的使用与维护;(3)监测设备的校准与检定。

3.3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监测数据的质量保证;(2)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四、教学方法4.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分享实际案例;4.2 实验:操作实践,熟悉监测设备使用和数据处理;4.3 讨论:分组讨论,探讨环境监测中的实际问题;4.4 考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监测工作流程。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5.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占总评的30%;5.3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占总评的40%。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环境监测原理与应用》6.2 辅助教材:《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书》6.3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6.4 实验室设备:采样设备、分析仪器、数据处理软件等七、教学进度安排7.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方法(4课时)7.2 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4课时)7.3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4课时)7.4 实践操作与讨论(8课时)7.5 考察与环境监测站(4课时)八、教学实践活动8.1 现场采样操作:学习采样设备的使用,进行实际操作练习8.2 实验室分析:学习分析仪器操作,进行样品分析练习8.3 数据处理与分析:使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环境监测数据处理练习九、课程考核9.1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9.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十、教学总结10.1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了解教学效果10.2 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10.3 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10.4 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其参与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与责任感十一、教学评估与反馈11.1 定期进行课堂评估,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作业难度等方面的反馈。

环境监测技术教案

环境监测技术教案

环境监测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环境监测技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相关技术和方法。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和目的;2. 掌握常见的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原理;3. 了解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环境监测技术是指通过对环境中的各类因素进行定量监测、分析和评价,来评估环境的质量和污染程度的方法和技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监测的概念和目的1.1 环境监测的定义1.2 环境监测的基本目的2. 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2.1 环境监测的主要技术分类2.2 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及其原理2.3 环境监测设备的应用与选择原则3. 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3.1 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3.2 环境监测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3 环境监测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4.1 环境意识的培养4.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个人责任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与引入、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总结与评价。

1. 导入与引入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引出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在此环节中,首先向学生介绍环境监测的定义和目的,然后详细介绍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通过对某个地区空气质量的监测来说明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3. 总结与评价在教学的最后,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环境意识的培养和个人保护环境的责任。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提问学生自己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其中,讲授主要用于对环境监测技术的介绍与解释,案例分析用于加深学生对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理解,互动讨论则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
内容
素材
国家环保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保护标准目录中相关监测规范、方法标准/hjbhbz
/bzwb/dqhjbh/dqhjzlbz/200608/t20060825_91832.htm;
重点

突出
方法
重点:水样的采集方法、预处理方法;主要水体污染指标测定方法。
突出方法:(1)仪器原理及结构采用直观式教学,便于学生理解。(2)实例教学:制定校园生活废水和城市河流水质监测方案。(3)水样的采集与环境监测、环境综合实验实验结合,互相促进提高。
教学
难点

突破
方法
难点: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污染物仪器分析方法;不同分析方法的选择。
5)、环境监测指标——监测什么。
6)、环境监测主要方法技术——如何监测。
在上述基础上对环境标准进行讲授,并对本课程的意义、教学目的、学习要求及相关参考书目进行介绍。
2、设问:
授课过程中穿插主要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什么是监测?监视、监控、测定。
为什么监测?
监测什么?
如何监测?
第六节金属化合物的测定(4学时)
教学内容:汞、镉、铅、铜、锌、铬、砷及其他金属化合物测定。
第七节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3学时)
教学内容:酸度和碱度,DO、pH值、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其他污染物测定。
第八节有机污染物的测定(3学时)
教学内容:COD、BOD、TOC、TOD、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矿物油测定。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和采样布点采用实习作业法。
各种监测项目的测定结合实例进行教学。
2、设问:
为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对分子光谱、原子光谱、色谱分析仪器的原理、结构及应用范围进行提问,根据掌握情况讲课。
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分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有何异同点?能否将分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作为原子吸收光谱仪?反之是否可以?为什么?
第二节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1学时)
教学内容:监测目的;调研及资料收集;监测项目;监测网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采样、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第三节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1学时)
教学内容:直接采样法,富集采样法,采样仪器,采样效率,采样记录。
第四节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的测定(5学时)
教学内容:SO2、NOX、CO、光化学氧化剂和臭氧、氟化物、硫酸盐化速率、汞、总烃及非甲烷烃、VOCs和其它有机污染物的测定;空气污染指数计算。
第五节颗粒物的测定(2学时)
教学内容:TSP、IP的测定;自然降尘的测定;TSP中主要组分的测定。
第六节降水监测(1学时)
教学内容:采样点的布设;样品的采集;降水组分的测定。
第三节水样的采集与保存(2学时)
教学内容:地面水样、地下水样、废水样品、底质样品的采集;流量的测定;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第四节水样的预处理(2学时)
教学内容:水样的消解、富集与分离方法。
第五节物理指标检验(2学时)
教学内容:水温、颜色、臭、残渣、电导率、浊度、矿化度与电导率、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测定。
课时
22




1、了解水资源情况及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分类情况。
2、掌握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方法。
3、掌握水质的布点、采样、保存方法。
4、掌握水样的预处理方法。
5、掌握水体主要污染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测定步骤、计算及监测结果的处理方法。
6、了解水体主要污染物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
教学
突破方法:(1)仪器分析原理采用动画、图片、仿真课件等多媒体直观演示教学。(2)分别明确不同分析方法特点,便于学生掌握根据样品特性选择不同方法。(3)实习作业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学生认识和能力。(4)本章内容讲解结束后,聘请环境监测站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专家讲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
学生反映通过自己查资料、设计,学会了环境空气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并加强了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组织的能力及综合理解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效果良好。今后需加强对讲课同学的辅导,进一步提高课堂效果。
第七节污染源监测中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在教师讲解较为抽象,为解决该问题,最好与保定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大气监测室协商,尽可能带学生到典型企业进行烟气监测实地学习和训练。




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了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掌握了优先监测污染物和环境标准的概念。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环境监测关键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对环境监测工作具备了一定的整体认识,本章也是以后章节的基础。
通过与学生交流,反映出学生对本章内容学习情况较好,达到了本章教学目的。
章节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章节
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
课时
4




1、了解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特性。
2、掌握固体废物的采样方法、制备方法、保存方法及预处理方法。
环境监测课程


课程编号:110114
总学时:68周学时:4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2006级环境科学专业
开课时间:2008-2009学年第2学期
使用教材:环境监测(第三版)奚旦力主编
授课教师姓名:梁淑轩
章节
第一章绪论
课时
4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了解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及特点。
3、掌握优先监测污染物的概念及其种类。
第九节底质监测(1学时)
教学内容:底质监测的意义、目的;样品采集、制备、分解及提取;污染物质测定。
第十节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1学时)
教学内容: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活性污泥性质测定。




本章的特点是内容多,如果平铺直叙不易学习记忆。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实例教学、实习作业、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较好。
第三节~第七节进行详细讲解,第八节进行简要介绍。
2、设问:
什么是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如何制定空气监测方案?
如何根据监测数据评价空气质量?
3、讲解要点:
第一节空气污染基本知识(1学时)
教学内容:大气、空气和大气污染;空气污染的危害;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
如何根据水污染情况确定水质监测项目?
样品在哪采集?如何采集?
水质监测项目如何测定?方法怎样选择?
3、讲解要点:
第一节水质污染与监测概述(2学时)
教学内容:水资源及其水质污染,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监测项目,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2学时)
教学内容:地面水监测方案;地下水监测方案;水污染源监测方案。
5、掌握颗粒物测定方法及测其化学组分时的样品预处理方法。
6、了解大气降水监测目的,布点采样方法及降水中组分的测定。
7、掌握固定污染源的采样监测方法。
8、了解流动污染源各种污染物的采样监测方法。
9、了解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及使用范围。
教学
重点

突出
方法
重点: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点;监测网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频率;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SO2、NOX、TSP的主要测定方法原理及计算;固定污染源烟尘监测的原理及应用。
4、掌握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教学
重点

突出
方法
重点掌握环境监测的定义、分类;环境优先监测污染物的特点及种类、环境质量标准。
突出方法:(1)通过由浅入深引导式教学讲解基本概念,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整体认识。(2)边学习,边总结提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
难点

突出方法:(1)启发式教学;(2)直观教学:大气采样器、颗粒物采样器采用仿真演示,并与实验结合。(3)实习作业法:学生制定环境空气监测方案,并分组讲解、点评。
教学
难点

突破
方法
本章难点监测网点的布设;大气样品的采集。烟气压力测定和流速、流量的计算及烟尘的采样方法。
突破方法:(1)实例教学监测网点的布设结合保定市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实例和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实例,说明点位布设方法。(2)实训教学大气样品的采集在讲解原理的基础上,学生实际操作仪器。
/hjbhbz/bzwb/shjbh/shjzlbz/200701
/t20070123_100162.htm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1、教师授课思路:
本章涉及的内容除地表水、地下水和废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以及水样的布点方法(重点是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外,更多的教学内容是有关水与废水中各种物理指标、金属化合物、非金属无机物、有机物的机器监测方法。本章内容多,显得零碎繁琐,不易掌握。为引导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相关内容,应在掌握各种分析技术(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重点,明确学习要求。系统总结化学分析(重点是氧化还原滴定和酸碱滴定)、仪器分析(分子光谱、原子光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技术,通过各类分析技术的比较,便于学生进一步提高相关基础课程的认识和灵活应用的能力。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1、教师授课思路:
本章作为环境监测的概述,中心内容是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环境监测,该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1)、环境监测的定义(包括手段、目的)。
2)、与环境分析对比,说明环境监测的目的——干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