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童话故事里的变化”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一棵小桃树》与《紫藤萝瀑布》之比较阅读

通过这段话深入领悟托物言志手法,体悟句中蕴含的深意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 1、怎样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 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寻找其相同之处 和不同之处。 2、对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有了进一步巩固。
课后练习
运用对比阅读技巧,比较《老王》和《 骆驼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 之处?
通过比较二者异同,导入新课
生命的蓓蕾
——《一棵小桃树》与《紫藤萝瀑布》之比较阅读
什么是比较阅读
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 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 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的一种阅读方法。
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比较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不幸遭遇经历风雨后小桃树紫藤萝角落里被遗忘被猪拱讨人嫌遭风雨花零落百折不挠欲绽的花苞紫色的万花灿烂最先状态最终结局经历文革弟弟绝症内心忧虑痛楚紫色的万花灿烂的花瀑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振奋花朵稀落伶仃东一穗西一串宗璞紫藤萝相似生长环境成长经历面对挫折的态度小桃树角落里长的不是地方从小生活在农村孤陋寡闻被猪拱讨人嫌险被砍经风雨从农村到城市感到渺小幼稚天真读不懂人世大书受了十年动乱的影响
百折不挠、 欲绽的花苞 紫色的万花灿烂 的花瀑
紫藤萝
三、悟人生 ——文章主旨之比
1、紫藤萝
最先状态
相似
宗璞
最终结局
紫藤萝
花朵稀落、 伶仃、东一 穗西一串
紫色的万花灿烂的花瀑
宗璞
经历“文革”、 弟弟绝症, (内心忧虑痛楚)
感悟到生命的长 河是无止境的 (振奋)
2、小桃树
生长环境 小桃树 角落里
相似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观评记录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观课记录
一、学习任务:
1、能够流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文段。
能从文中勾画字词、重点句,并自主进行识记、积累和理解。
2、速读课文,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再读,能说出作者想表达出的思想和感情。
能依据故事的发展、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仿写、改写的尝试。
关于叶圣陶:
1、与叶圣陶有关的文章:
2、叶圣陶的名言名句:
3、在你的印象中,叶圣陶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活动安排:
第二课时:
学生自主进行比较阅读活动,学习成果的汇报,写作指导,写作训练。
三、教学过程:
检查上节课内容
1、制定本课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我们要做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2、教师把自学提示提前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对照自学提示提前预习文本。
【课后评述】
学生在分析文本之前先自学文本,教师发给学生自学提示,从字词句及整体把握文章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
提前自学给了学生充分的研读文本的时间,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做到了心中有数,学习针对性会更强,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考,更会提出新的质疑。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本上,勾一勾,画一画,要求学生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好批注。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带着问题读书,带着思考读书,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
上课不再茫然,不再被动地依靠教师的引导,不再一切围着老师转,每个孩子都可以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展示时必然有话可说,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抓住细节》作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用好新教材踏踏实实教写作——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抓住细节》写作教学设计与教例反思作者姓名:孙旺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内容摘要:紧扣新教材的创新特点,重点关注写作的学情特点,对教材多做再度开发、灵活运用;着力于教例研究,踏实施教、创意施教,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写作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部编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与反思,实践案例【设计一】教学背景:在学生尚未写作之前,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借班上课,进行写作实践的教学指导。
教学目标:1.了解细节描写的知识和表达作用。
2.练习细节描写,并练习充实成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了解细节,明确作用1.明确要点——何为“细节描写”。
阅读本册课本第71-72页的相关内容。
明确:(1)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之处做精细刻画。
(2)细节描写,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2.片段借鉴。
师生阅读、对话,了解细节描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借鉴一]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莫怀戚《散步》)[借鉴二]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着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
(莫怀戚《散步》) [借鉴三]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子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杨绛《老王》)3.知识归纳——怎样“细节描写”。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小时候的故事

叶圣陶小时侯的故事叶圣陶, 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府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叶圣陶是他的字。
叶家开着一爿叫做“协记”的小布店,位于悬桥巷口。
叶圣陶的父亲叶仁伯,是“吃知数饭的”,即经管账务,平常人家称呼他“账房”或“账房先生”。
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吴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户人家逢到婚丧喜庆之事,也请他去临时料理账务。
叶圣陶家里除了父母亲和两个妹妹之外,还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日子过得还是有点紧巴的。
不过,尽管如此,衣食问题还是可以无忧的。
叶圣陶的父亲为人厚道,办事笃实,品行端正,母亲心地善良,尽心持家,克勤克俭。
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响了叶圣陶,他心里想着要像父母一样做人。
儿时的叶圣陶,很得父母的宠爱,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
他们盼着儿子日后靠着科举能够飞黄腾达、荣宗耀祖。
叶仁伯为了使儿子求得功名,让叶圣陶三岁时就开始识字、练字,到六岁那年,叶圣陶识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写得相当漂亮。
朱氏识字不多,但满肚子装着世代流传下来的谜语、诗歌、儿歌,经常说给儿子听。
我国苏南地区流传的谜语,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叶圣陶猜谜语时兴致很高,从中得到了智慧的启迪。
那些诵读起来悦耳动听的古代诗词,辞采华茂,言简意丰,叶圣陶能够背出很多。
尤其是儿歌,形象生动,想象奇妙,韵律优美,把叶圣陶给迷住了,他时常挂在嘴上哼唱,唱得眉开眼笑。
如“萤火虫,夜夜红;飞到西,飞到东………‘摇呵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等等,实在富有情趣,难怪叶圣陶乐得心动神摇了!戊戌变法后的那一年(1899年),叶圣陶六岁的时候,父亲送他进私塾读书了。
塾师是当地有点名气的黄先生,文笔很好。
叶仁伯把儿子托付给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长者,是十分放心的。
父亲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放学回家后就督促他温习功课,还要背书,立下了“弗熟不得进膳”的家规。
所好叶圣陶学习自觉,记忆力又强,并没有出现因书背不出而吃不成饭的事情。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一棵小桃树教材分析

《一棵小桃树》教材分析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一颗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的遭遇就是作者自己的遭遇。
理解了这一点,再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就比较容易了。
2.本文的线索。
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小桃树的经历,暗线是“我”的经历。
3.本文的结构层次是眼前景→回忆过去→眼前景。
【指点迷津】1.与上篇文章一样,指导学生多读,在阅读中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写法,领会小桃树蕴含的深刻含义。
状物的散文,往往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可谓物中有情、物中有人。
作者笔下的小桃树实为作者本人的化身。
说小桃树长的不是地方,就暗示作者自己从小就生在荒僻落后的小山村,说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暗示作者从小生活在小山村是孤陋寡闻,直到进城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如此广阔;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的摧残,暗示我国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危害青年的成长;写风雨中的小桃树仍保留着一个欲绽的嫩红的花苞,那花是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来的,这就暗示,即使在那动乱的年代,作者心头的希望没有熄灭,还坚信经过自己的顽强奋斗,定会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总之,作者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3.本文在结构层次上比较清晰,可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己划分。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眼前桃树的情景。
第二部分(3—8段)对桃树的回忆。
第三部分(9—13段)接写眼前桃树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14段)希望中的桃树。
4.由于作者写这篇文章,反映了十年动乱那个特殊的时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贯串讲解作者生产和十年动乱的情况,以便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区别两组词。
(1)傲慢骄傲这两个都是形容词,都有“自高自大,瞧不起人”的意思。
其主要区别是:“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指人的态度,贬义词。
”“骄傲”,可以指态度,也可以指一种情绪,自以为了不起而看不起别人,此为贬义;也可作褒义词用,如:我们为祖的繁荣昌盛感到骄傲。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细节描写——写出人物精神

写作指导:抓住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一.导入新课1.复习课文《老王》、《台阶》《阿长与<山海经>》,讨论三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2.明确这类文章运用了细节描写的写作技法。
二.“细节描写”技法点拨我偏爱生活的细节。
我觉得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出兴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细节是崭新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群,拥有绝对不同的细节。
——著名女作家池莉(一)概念细节描写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细致生动的描写。
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
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形象的鲜明性,事件的生动性。
(二)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1.肖像细节描写2.语言细节描写3.行动细节描写4.神态细节描写5.心理活动细节描写三.描写的作用与方法(一)细体会:比较下列各项a、b两组句子,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1、a小弟弟被哥哥打了一下,大哭起来。
b小弟弟眨巴眨巴眼睛,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突然,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双手使劲地揉眼睛,两只小脚乱蹬着,一边哭,一边喊:“哥哥是个大坏蛋!”2、a院子里的花开了。
b院子里的花开了。
简直像一群活泼的孩子,满天地里撒野了,草垛上伏着,院墙上趴着,树上攀着。
最让人惊艳的是,满屋顶地笑逐颜开。
是的,那是笑了,一朵一朵的小花,异常开心地笑着。
仿佛听见锣鼓喧天,厚重的丝绒帷幕缓缓拉开,它们就要来一场大型舞蹈了。
3、a风真大。
b突然,一阵狂风刮起,飞沙走石,尘土飞扬。
树干“呜呜”的响,电线“呜呜”叫,可怜的小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有的还被拦腰折断了。
墙角的垃圾、纸屑被风卷到空中,像断了线的风筝,飘飘摇摇、上下翻飞。
整个天空就像长时间没有换水的鱼缸被搅动了一番,杂物飘忽不定,一片浑浊。
4、a 母亲对我很好,她什么都愿意为我做,她每天都会将我送到上学的路口。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母亲其实已经不年轻了,我很感动。
B早晨,母亲替我拎着书包,送我到楼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教案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分校赵晴教学目标:1、激发阅读《骆驼祥子》的兴趣。
2、学习圈点与批注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1、激发阅读《骆驼祥子》的兴趣。
2、学习圈点与批注的阅读方法。
导入:有人说,如果你想赏一副旧社会风情画,你可以去看《骆驼祥子》;如果你想品一杯人生百味酒,你也可以去看《骆驼祥子》;如果你想听一折老北京方言戏,你还是可以去看《骆驼祥子》。
那么,《骆驼祥子》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骆驼祥子》,与祥子来个亲密接触。
(出示课题:《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一、追忆亡魂走进作品师:一潭死水、一个老人、一段记忆。
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太平湖打捞起一具尸体,他是中国文坛巨匠、泰斗级人物。
作为一代文豪,以文字著名于世的大作家,他死时没留下一文一言一字,就连他的骨灰盒里也只是放着一支钢笔和一副眼镜。
同学们学过他很多的作品,《猫》、《北京的春节》、《草原》《济南的冬天》,他是谁呀?生:老舍。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老舍。
生:老舍,字舍予,原名舒庆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课件出示: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
1936年推出了自己的典型代表作《骆驼祥子》。
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提醒学生做简要笔记,让书本留下我们学习的痕迹)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传闻: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程序很复杂,先是由国际著名学者进行提名,被提名者可能有几百人,然后层层筛选,最后剩下5位候选人,再由评选委员秘密投票,得票最多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到了最后5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第一名就是老舍。
但是在1968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文革”高峰。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异兽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异兽】蠃鱼【原文】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①;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注释】①黄贝:据古人说是一种甲虫,肉如蝌蚪,但有头也有尾巴。
【译文】邽山,蒙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黄贝;还有一种蠃鱼,长着鱼的身子却有鸟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像鸳鸯鸟鸣叫,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水灾。
【异兽】穷奇【原文】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嗥狗,是食人。
【译文】邽山,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一般的牛,但全身长着刺猬毛,名称是穷奇,发出的声音如同狗叫,吃人。
【异兽】天狗【原文】阴山,有兽焉。
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译文】阴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却是白脑袋,名称是天狗,它发出的叫声与“榴榴”的读音相似,人饲养它可以辟凶邪之气。
【异兽】狰【原文】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
所为甚怪。
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
【译文】章莪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瑶、碧一类的美玉。
山里常常出现十分怪异的物象。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赤豹,长着五条尾巴和一只角,发出的声音如同敲击石头的响声,名称是狰。
【异兽】肥遗(鸟) 【原文】英山,有鸟焉,其状如鹑①,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②,可以杀虫。
【注释】①鹑:即“鹌鹑”的简称,是一种鸟,体形像小鸡,头小尾短,羽毛赤褐色,有黄白色条纹。
雄性的鹌鹑好斗②疠:癞病,即麻风。
【译文】英山,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鹌鹑鸟,是黄身子而红嘴巴,名称是肥遗,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麻疯病,还能杀死体内寄生虫。
【异兽】凤凰【原文】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①,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②文曰仁,腹文曰信。
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注释】①风皇:同“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
雄的叫“凤”,雌的叫“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话里的变化
群文议题:“童话故事里的变化”
群文材料:《踩着面包走的女孩》《房子飞了》《森林里的变化》
群文特点:
本组材料选取了三篇童话,描写对象各不相同,有自私冷酷的女孩变得充满爱心,有随着旋风飞走的房子,还有不爱清洁卫生的调皮小猴子。
故事情节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在不同的变化背后,隐藏着更多促成变化的因素。
阅读目标:
1、通过群文阅读,初步理解文意,能抓住材料中变化的对象,并能对变化前后的文段进行简单品味。
2、挖掘人物或者环境产生变化的原因,并能简单归纳。
3、能运用所归纳的几种原因编写童话故事。
阅读重点:
挖掘人物或环境等产生变化的原因,并能用归纳的原因尝试编童话。
教学过程:
一、自读材料,习得学法。
情景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想先采访一下同学们,此时此刻心情怎样?怎么会有这些复杂的心情?平时上课都是这样的吗?听了大家的话我明白了,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些心情,今天来了很多的老师听课。
是因为我们今天上课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说起变化,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聊一聊变化。
师板书:变化
师:为了缓解同学们的紧张情绪,老师给你们看一组有趣的图片,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这些故事的题材是?
师板书:童话里的(写在“变化”两字前面)
1、快速浏览故事《踩着面包走的女孩》。
课件出示要求:
(1)、故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用笔圈出)
(2)、变化前和变化后分别是怎样的情形?(勾画出故事中的相关语句)(3)、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2、抽生回答课件中出示的问题。
师:能不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变化前和变化后的情形?
师板书:英格儿自私无私受别人影响
3、小节学法。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在这个童话故事中,是英格儿在变化,那么她就是变化主角。
(板书:变化主角),自私呢?是她变化前的情况(板书:变化前),那么无私呢?对了,是变化后的情形。
(板书:变化后)而受别人影响则是产生变化的原因。
(板书:产生变化的原因)
4、教师点拨
师:在同学们共同的帮助下,我完成了这个童话故事变化的记录,谢谢大家啊。
这样看来童话故事之所以情节起伏,扣人心弦,是因为故事中的这些变化,我们还知道了变化的产生一定是有原因的。
你们能不能像这样,找找其它童话故事中的变化,并也作好记录。
二、分层推进,合作学习。
1、仍然带着前面课件出示的要求快速默读后面两个故事。
(各自读)
2、小组交流,将自己的观点和同学一起分享。
在小组中达成共识,并按要求填写表格。
(在小组讨论时大屏幕出示表格,然后发放表格小组合作完成。
)
三、细致梳理,简单归纳,体会妙处。
抽小组上台交流所填的表格内容。
预设:
1、《会飞的房子》——
变化的主角:房子
品味具体变化:变化前的环境——变化后的环境
探寻变化原因:
原因归纳;
2、《森林里的变化》——
变化的主角:卫生环境猴子皮皮
品味具体变化:变化前的情形——变化后的情形
探寻变化原因:
原因归纳:
四、习得方法,大胆实践,尝试运用。
根据下面的情景提示,努力展开想象,用我们想用的原因编写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
1、出示文段:
清澈的湖里,居住着一条小胖鱼。
湖里有丰美的水草,有丰富的微生物。
所以,这条小胖鱼过得无忧无虑。
他越来越胖……
……
后来,小胖鱼变得苗条起来,他可以在石缝间穿行,可以在水里快活地嬉戏。
2、学生简单构思小胖鱼变化的原因。
3、交流评价,共同分享。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五、拓展延伸,丰富感受。
童话故事里,人物身体会发生变化,思想和行动也会发生变化,环境也会发生变化,但每一种变化的背后,一定能发现其中的原因。
仔细咀嚼,一定很有味道。
同学们还可以去读读其它童话故事继续去找寻故事里的变化,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