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研究_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案例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的实际例子

海绵城市的实际例子

海绵城市的实际例子
1. 你知道荷兰的鹿特丹吗?那里有超级厉害的海绵城市建设例子哟!他们把屋顶都变成了绿色的花园,就像给城市戴上了一顶漂亮的大帽子,下雨时能吸收好多雨水呢!这难道不是很妙吗?
2. 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也是海绵城市的典范呢!他们在街道上使用了透水的路面,就如同给大地铺上了会喝水的地毯,雨水一下就渗下去啦,多有趣呀!
3. 咱们中国的迁安也很不错呀!在公园里打造了好多雨水花园,就好像是城市里藏着的小水洼秘密基地,能把雨水好好留住。

这不是很棒吗?
4. 新加坡呀,那可是海绵城市的高手!他们有超大型的蓄水池,就好像是城市的大水缸,把雨水都装起来备用呢,哇塞,是不是很厉害?
5. 西雅图也很牛哦!他们把很多停车场都改造成了可以吸水的场地,就像是给土地喂了好多水喝,这创意太好了吧!
6. 德国的柏林也值得一提呢!他们的城市到处都有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设施,简直就是给雨水安排了一场奇妙之旅,真的好赞呀!
7. 波士顿也是海绵城市的积极践行者呀!他们在社区里弄了好多小型的湿地,感觉就像给城市造了一片片小绿洲,能很好地处理雨水呢,太厉害啦!
8. 潍坊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也做得很好呢!他们把河边区域都精心打造了一番,就像给河流穿上了美丽的外衣,能有效地应对雨水,这真让人惊喜呀!
9. 南宁也不逊色呀!在城市的很多地方都建设了下沉式绿地,如同给雨水挖了好多小坑让它们乖乖待着,这举措真的太明智啦!海绵城市真的太重要啦,可以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和宜居呀!。

浅析“生态园林”——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浅析“生态园林”——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浅析“生态园林”——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作者:关军洪易晓阳刘顺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8期关军洪易晓阳刘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园林专业,北京 100083)摘要: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是要创造出风景优美,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为人类提供理想的家园。

面对当今亟待改善的生态环境,园林景观就不仅仅只具有景观特性而更多的是生态特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将是未来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文章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为例,通过生态桥和植株种植规划设计分析,对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园林;生态工法;生态桥;种植设计1生态桥生态桥是带有生物及生态保护性功能的自然或人工景观要素构成,空间表现为集合性的线状或带状或点状,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等基本的自然生态功能。

为乡土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迁徙提供通道和关键性通行及依存空间的构成。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生态桥,横跨北五环,链接公园南北2个园区,具有重要的文化与生态意义。

它是一次生态理念的实践。

生态桥实现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北两园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实现植被土壤自然因子的连续性,保证南北两园微生物、动植物之间的迁徙和保护,实现奥林匹克公园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实现一种连续性,充分彰显了生态设计理念。

生态桥的设计是综合诸多生态因子、经由人类技术参与的绿色廊道载体,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土壤与植被系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考虑巨大的城市主环路净空要求,形成了三跨V型墩钢性弧形桥。

生态桥上的土壤系统采用人工轻型土壤的改造设计。

生态桥采取对现场优质种植土进行改造后与人工土壤进行土壤结构分层设置形成生态、环保、稳定、轻质的综合土壤结构。

土壤表层是现场表层种植土,是土壤营养发展源,也是土壤微生物活动较为复杂活跃的部分,因此强化土壤肥力。

植物生长营养层,灌木和乔木生长的关键层,考虑根系的稳定性和营养的均衡性,采用人工缓释肥技术做成的轻质土壤珍珠岩类和普通好土。

城市休闲空间的量化评价:以北京市主要城市公园为例

城市休闲空间的量化评价:以北京市主要城市公园为例

城市休闲空间的量化评价以北京市主要城市公园为例一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与城市公园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是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依托的主要场所,是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体现,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意义重大。

一个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形成是城市休闲文化在地域上的表示,是长久历史文化变迁的过程,也是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产业形态、就业和人口流动、大型赛事等多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世纪30年代,《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思想,70年代《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动态变化的系统,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城市规划理念的变迁对城市休闲空间的形成影响深远。

进入21世纪以来,一方面,城市人口聚集带来的空气污染、噪声、流行病等大城市病不断出现,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步行街区等休闲空间逐渐成为缓解城市病、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新选择。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升级,对城市绿色空间、公共文化空间、休闲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城市优质生活的向往推动了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变,花园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开启了城市建设的新阶段。

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人们越来越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更尊重城市休闲空间、文化空间的形成与演变规律。

城市生态环境和宜居指数成为打造城市品牌、构建城市软实力、形成强有力的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类型上看,城市休闲空间大致可以分为私人休闲空间、半公共休闲空间、公共休闲空间。

城市公园属于公共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功能上看,城市公园对城市居民生活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见图1),城市公图1 城市公园在城市生活中的主要功能园通常是自然和人文结合的开放空间,还具有旅游休闲、教育科普、体育锻炼、人际交往、文化传播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更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标志。

从国际大都市发展来看,著名的城市公园也成为城市的地标,例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法国巴黎的卢森堡花园、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以及我国北京的颐和园等。

海绵城市研究_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案例36页PPT

海绵城市研究_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案例36页PPT
、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高一地理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第2课时)》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第2课时)》教学设计

《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第2课时)》教学设计P1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师,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第2课时的内容。

P2 在课程内容正式开始之前,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和学习目标,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本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两点。

1.通过案例探究,认识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探究,说明水循环对人类活动发展的影响。

P3 首先我们利用三个问题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第1个问题:水循环的内因和外因分别是什么?P4 根据我们上节课的学习可知,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而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和动力。

P5 第2个问题,如左图所示,我们可以简单地绘制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和基本类型,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水循环各类型所发生的区域,以及各类型中所包含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第3个问题:每种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特点,我们可以用右表做一个总结表示。

海陆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虽然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海上内循环是循环水量最大的,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这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水循环的基本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无时无刻不再进行,那么水循环的存在对于地球环境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呢?P6 我们都知道,河流源源不断地注入湖泊或海洋,但是直到17世纪之前,人们一直没有找到对河水来源的合理解释。

许多人都认为降水量太少,不能成为河水的主要来源。

法国水文学家佩罗通过3年的实地观测,计算出塞纳河流域的年降水量是年径流量的6倍。

1674年,佩罗在《泉水之源》一书中公布了这一成果,这是人们首次通过定量的方法证明降水是河水的主要来源。

后来,佩罗的结论得到科学精密观测的证实。

由此思考大气降水是如何转变为河流水的?河流水多长时间会得以更新?水循环会对沿岸区域环境带来哪些影响?今天我们就一一解决这些问题P7 首先根据地球上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表,试着比较不同形式水的更新周期,体会更新的含义。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方案.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方案.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方案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京市市区北部,城市中轴线的北端,是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核心区域,集中了奥运项目的大部分主要比赛场馆及奥运村、国际广播电视中心等重要设施。

其中,南部是奥林匹克中心区,集中了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等重要场馆;北部规划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占地约680公顷,将成为一个以自然山水、植被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地带,成为北京市中心地区与外围边缘组团之间的绿色屏障,对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环境和气候具有举足轻重的生态战略意义。

作为奥林匹克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最大的公共公园,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备受社会各方瞩目。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总规划图与历届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选址不同的是,北京城市的传统中轴线将贯穿整个奥林匹克公园。

北京城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杰作。

天坛、天安门广场、紫禁城、景山,贯穿了北京城中轴线的始终,气势磅礴,形成了城市建造史上最伟大的轴线。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多采用规则式棋盘状布局,体现了对秩序的追求;而城市的园林部分多采用自然式空间格局,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在满足奥运会场馆功能基础上,给予北京城中轴线新的延伸——北部森林公园,将使这条举世无双的城市轴线完美地消融在自然山林之中。

2002年,北京市规委组织奥林匹克公园概念设计国际竞赛,美国景观设计公司所做方案被选为中标方案2003年11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征集活动评选出A01、A02、A04 3个优秀方案。

A02号方案为清华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美国SASAKI公司合作的方案,主题为“通向自然的轴线”。

2003年12月根据市规划委[2003]943号文《关于奥运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工作请示批复》的精神,决定由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A02号方案为基础进行深化整合。

2005年4月14日市规发[2005]400号《关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的批复》批示原则上通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2024年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案例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案例研究》范文

《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其中碳排放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该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进行案例研究,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区域概况本案例研究的区域位于北京市某片区,该片区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密度。

近年来,该片区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本案例研究将重点关注该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

三、海绵城市建设与碳排放关系分析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环节的碳排放,如建设材料生产、运输、施工等。

本案例研究将对这些环节的碳排放进行详细分析。

同时,还将探讨海绵城市建设如何通过降低雨水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间接减少碳排放。

此外,还将分析海绵城市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包括绿化植被养护、雨水收集利用等环节。

四、案例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文献调研主要关注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实地考察则重点关注该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数据分析则用于定量评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

数据来源包括政府报告、学术研究、企业报告等。

五、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碳排放情况分析5.1 建设材料生产与运输的碳排放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如水泥、砂石、钢筋等。

这些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同时,建筑材料的运输也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

本案例研究发现,通过优化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运输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

例如,采用环保型建筑材料、提高运输效率等措施,可以显著减少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屋面雨水利用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屋面雨水利用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屋面雨水利用张文韬(湖南师范大学附中湖南·长沙410006)摘要如今,逢雨必涝,城市里看海;逢旱则干,热岛效应加剧,这种现象在城市发展中越发严重。

而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样既能改善我国逢雨必涝的现状同时又能利用雨水资源。

本文针对如何更好的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中屋面雨水利用,对目前国内外屋面雨水利用的现状,屋面雨水利用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其利用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屋面雨水利用现状建议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识码:A水对于城市来说,既是滋养土地、维系经济发展的生命之源,又是带来洪涝灾害的自然隐患,也是生态景观不可缺少的要素。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城市地表水严重污染,又进一步加剧了当前国内许多城市可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从而雨水的收集利用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发达国家就开始研究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就。

还有,我国由于不同地域的地理条件及气候迥异,中国年降雨量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并有着显著差异的丰水期枯水期。

因此,我国在雨水利用建设方面可借鉴国外先进优秀的方法和技术,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合当地情况的屋面雨水利用系统。

1绪论1.1城市雨水利用发展概况雨水利用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技术,数千年以前就被人们采用,并一直在缺水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

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是一种新型的多目标综合性技术,其技术应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迅速发展。

目前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屋顶绿化雨水利用、屋面雨水利用、区域雨水利用和回灌地下水雨水利用四种。

1.2国外屋面雨水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可行性首先要考虑的是雨水水质。

一般情况下,不经过处理或者经过简单处理的雨水足可用于城市绿化用水、工业循环水以及景观娱乐用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重的水质污染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常会经过处理严格排放, 而雨水径流因为在流动过程中接触点状分布的污染源 (如城市污水固定排放口)造成“点源污染”,接触 非点状分布的污染源(如屋面建筑材料、建筑工地、 路面垃圾等)造成“面源污染”。
概念
发展
从“尽快把水排出去”到“尽量把水留下来”
降雨
蒸发(腾)

一部分污染物。
概念
发展
2014年11月国家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 建设技术指南》,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 (eco-sponge city)。


这个概念非常形象,以“蓄水”代替
城 市
“排水”的“海绵体”,可能是原有的河 湖、湿地、坑塘、沟渠,更可能是人们在
新的生态价值观引导下设计的一系列生态
草沟、雨水花园、绿色屋面等设施。
发展
人们认为,一定是因为排
水管管道老化,排水标准低、
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我们的城
传 市才一次次经受内涝的威胁。
统 我们应当建设更好的城市排水
城 市
系统,“尽快把水排出去”。 这个“共识”是正确的吗?
把目光完全盯着建设城市
排水系统,未必是最有“良心”
的选择。
1 在城市里看海
案例
维克多•雨果在《悲惨 世界》中的名句“下 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现在被人们拿来指责 “没良心”的排水系
风积沙透水砖:主要是靠破坏水的表面张力 来透水。透水砖和结合层材料完全采用沙漠 中的风积沙,是一种变废为宝的新技术,这 种材料的使用在雨水下渗的过程中还能起到 很好的净化过滤作用。
概念
发展
案例





克 公
木塑地面:是以锯末、木屑、竹屑、麦秸、

谷糠、椰壳、大豆皮、花生壳、甘蔗渣、棉
秸杆等初级生物质材料为主原料,利用高分
统。
概念
传 统 城 市
2 拼下水管内径
发展
案例
我国下水道
我国的下水道主要学习了前苏联排水的经验,排 水管口径小,不易应对骤增的大流量雨水。然而,如 果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把目光完全盯着排水系统 的建设,反而有可能为城市环境带来更多糟糕的问题。
如宫殿般的日本下水道
到2008年,日本东京都对下水道管线是按照降雨 强度最高达到50毫米来设计的,但往往一些暴雨或台 风天气的降雨量什至会超过100毫米。不过值得一提 的是,近年来,虽然东京遇到不少这样的天气,但是 还没有发生过洪涝灾害。
海绵城市的要求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要求城市建设和 发展与自然相协调,不污染环境,不破坏 生态,更要提升生态质量。
1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要求
从排水管理的角度,要求顺应自然, 在确保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上,最大限度 地实现降雨的积存、渗透、净化,并充分 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的要求
从防洪减灾的角度,要求城市能够与 雨洪和谐共存,具有“弹性适应”环境保 护与自然灾害的能力。
概念
发展
我们都知道在森林、农田等自然环境中不会形成
积水灾害。这是因为暴雨时,雨水可以直接渗入土壤中,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道路、硬质景观、建筑屋面
等大量非渗透性表面的扩大,以及对河湖等自然水体的

填埋、河道大量采取硬质化处理等,城市原有的生态系

统受到了极大的扰动。

城市化之前,降雨时因为土壤的涵水缓冲作用,
城 市 排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地 控制雨水径流,减轻雨水径流污染,

并且收集储存的雨水还可以用于景

观灌溉等用途,相应地减少了对可

饮用水的消耗。
4 总述
概念
发展
案例
基于城市排水建设的发展,“海绵城市”的设想开始浮出水面。
美国的一些城市在若干年前就开始了
“海绵城市”的尝试。通过降低柏油路面的
宽度(即减少不渗水面积),在道路两侧设

大量的雨水并不会迅速汇入地下水系,河流的水位不容
易在短时间内大起大落。城市开发之后,裸露的土壤面
积大大减少,因为雨水无法渗入土壤而形成的在城市地
表流动的水流,被称之为“雨水径流”。
3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案例
概念
传 统 城 市
4 危害
发展
案例
河流水文遭受冲击
因为地下排水管道的快速输送,降雨时河流的水 位很容易在大量雨水径流汇入后突然升高,这严重改 变了河流的自然水文。
108mm)、2011年6月23日的暴雨 (超过20年一遇标准)。下沉花园 各项设施运行正常,地面没有出现 任何积水的现象。

克 公
• 6.23雨后,蓄洪涵水深1.3m,蓄水 容量约为4700方,水质清澈,可就

近用于奥运水系补水。
案例
蓄排结合,是不怕水的花园
概念
发展
• 示范工程控制范围内,67mm以



2 控制雨水径流速度
概念
发展
案例
在屋顶落水处放置收集雨水的“集雨桶”(rain barrel)等。
城 市 排 水 建 设
3 各种方式收集雨水
概念
发展
案例
以上方式称为“可持续性城市排水法”(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或“自然排水法”(natural drainage)。
通过“海绵体”的下渗、滞蓄、净化、 回用,雨水的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 站外排,从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 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减轻水质污染。
案例
概念
发展
案例
• 目标: » 透水性地面≥70%(其中下凹式绿地≥25%) » 径流系数≤0.5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模块式雨水调蓄设施
1 改造城市道路广场
子界面化学原理和塑料填充改性的特点,配
混一定比例的塑料基料,经特殊工艺处理后
加工成型的一种可逆性循环再生利用、健康
环保、形态结构多样的基础性材料。
嵌草石板汀步:工艺简单,施工方便,可适应 地基变形,石缝中植草,并很容易生长。
下凹式绿地:比周围路面或广场下凹50 ~100mm,路面和广场多余的雨水可经 过绿地入渗或外排。增渗设施采用PP透 水片材、PP透水型材、PP透水管材以及 渗滤框、渗槽、渗坑等多种形式。
构建完善的排水防涝系统
*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 施构建完善的排水防涝系统,减轻暴雨和 干旱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概念
发展
案例
什 么 是 海 绵 城 市?
海绵城市创建的涉及面
*涉及到天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自 然水要素
海绵城市创建的涉及面
*涉及到给水、排水、内涝防治、防洪、 水的循环利用等人工水系统
概念
发展
案例
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
什 么 是 海 绵 城 市?
*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河湖水系、生态体系 *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恢复被破坏的水生态
*对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生态给予恢复
*保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
*治理水污染
2 海绵城市建设
低影响开发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 生态环境的破坏 *留足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 水积存净化

• 下渗为主,回收为辅

• 先下渗净化,再回收利用

• 留在地下,留在绿地,留在水系

• 标准高——2~5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81-

151mm)



透水地面
设计标准: 非透水铺装区域为2年一遇24h降雨 透水铺装区域、绿地及下沉空间等重点区域为5年一遇24h降雨
灌溉 蓄水池
透水地面 渗滤沟
概念
下日降雨可实现无径流外排,全

部滞蓄在区域内;小于33.55mm

的次降雨量时,蓄水池收不到水
奥 林
。奥运后年平均雨洪利用总量40

万方,外排量为8万方,排放到奥

运湖。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绿化

、喷洒道路路面、冲洗广场以及

水系补水等。
• 历次暴雨未见任何积水。
• 雨洪利用率高达80%。
案例
概念
发展
地下雨水调蓄池
下沉式雨水调蓄广场
概念
发展
案例
• 目标: » 透水性地面≥75% » 绿地率≥30%(其中下凹式绿地≥70%) » 径流系数≤0.45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延时滞留池
2 居住区、工商业区LID设计
下沉式绿地广场
下凹式绿地与植草沟
概念
发展
案例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2 居住区、工商业区LID设计
概念
发展
目标: 人均≥20m2 绿地率≥40%,绿化覆盖率≥50% 透水性地面≥75%(其中下凹式绿地≥70%) 径流系数≤0.15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滞留塘
3 园林、绿化LID设计
下凹式绿地
案例
雨水景观滞水
概念
发展
案例
概念
发展
案例
概念
发展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是
林 匹 克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核心区域,南 临北四路,北临科荟路,西临景观 路,东临湖边东路,占地面积84.7 hm2,周边是奥运会的主要场馆。

pavement),在屋顶铺上土壤并种植低矮植物的“绿

屋顶”(green roof)等。


1 减少城市环境中不透水面积
案例
概念
发展
案例
在道路旁边打造一系列透水的、植栽多样化的低

洼区域“生态草沟”(bio-swale),能够生态滞留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