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权》读书笔记
海权读后感

海权历史是国家间的斗争史,因此主要是战争史。
马汉认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安全都与海权具有密切的关系,海权不仅能够决定海上和陆上战争的胜负,而且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
他还指出,海权的强弱取决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性质6方面的因素。
欧洲国家受海权论的影响,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在17世纪进入了疯狂的对外扩张。
中国的北洋舰队也是应运而生,然而却输得一塌糊涂,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不难发现,想要成为海权霸主,还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是,开明的民主政府比独裁的专制政府更能够制定完善的海军。
英国17世纪已经建成了君主立宪制,君主的权利被大大限制,政府开明,因而成为了当时的海上霸主;而之后的中国,即便意识到了海权的重要性,可是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封建势力的禁锢中,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一次便飞灰湮灭。
第二,海上强国比海陆双强的国家在海战中有更大的优势可言,可以联合更多的盟友,充分保障自己的国际贸易优势并给对方的海上贸易以毁灭的打击。
第三,海权的存废不存在于海军的强大或者海上贸易的兴旺,而是两者的结合体,强大的海军保障了海上贸易的兴旺,而海上贸易的兴旺又给耗费巨大的海军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和发展的动力。
这三点是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这书给我的思考。
读张文木《论中国海权》

读张文木《论中国海权》从近几日看来,中国南海问题愈演愈烈,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频频出招,试探中国底线。
大家都知道,解决中国南海的主权问题,关键在于中国的海权发展程度。
海权问题曾经一度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什么是中国的海权观、中国海权的发展是否会受制于中国的综合国力、是否会在与周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的直接冲突下归于失败以及中国发展海权的战略到底在何方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清醒理智的声音表达出来。
可以说,张文木先生的这本《论中国海权》的出版恰逢其时。
一直以来,张文木先生的研究方向在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海权问题、印度发展等领域,因其酣畅淋漓的语言、直率朴实的文风、犀利明智的分析、进攻性的言论,赢得了一大批的读者,也在国外获得了“令人胆寒的鹰派”称号;同时因其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思想的研读和尊崇又在国内学术界被划归在“左派”一列。
而张文木先生自己一方面解释国际政治问题不用当今学术界的主流理论,不入任何理论流派,另一方面也反对对自己“鹰派”与“左派”的划分。
他称自己是“实事求是”派,我觉得这称呼再真实不过了,恰也是老一代革命家留给我们现在被我们所遗忘和当今部分学院派学者以及青年学生所极度缺乏的。
《论中国海权》全书分五部分,呈正题、合题、反题三段式结构。
第一部分直切正题,以“中国海权”概念为全书论述展开的起点;第二、三、四部分从历史纵坐标和现实横坐标论述中国海权的定位,从中可看出海权之于中国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五部分回扣“中国海权”正题,提出21世纪上半叶中国海洋安全战略构想。
附录选取了作者的一篇讲演和一篇对作者的学术专访。
前篇作者提出已融入世界的中国不能不考虑“治理世界”及其能力塑造的问题,后篇反映了作者学术研究方法论、学术主张及学术思想形成的心路历程。
“中国海权”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1、强烈的历史感有一种观点这样说道,如果我们仅仅对当前发生的事情以及刚发生的过去进行关注分析,那么我们得到的就只会是一张“快照”,而如果我们把时下的事件放到历史的长河下去分析的话,真相才会显现。
海权论读后感500字

海权论读后感500字摘要:一、引言二、海权论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三、海权与国家利益的关联四、海权发展的现状与挑战五、我国海权发展的战略思考六、结论正文:海权论读后感500字近日,我阅读了著名军事家马汉的《海权论》,这部著作阐述了海权与国家兴衰、民族繁荣的密切关系,让我深感启发。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读后感想。
首先,海权论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马汉在书中指出,海权是指国家在海上拥有的力量,包括海军、海洋领土、海洋交通线等。
在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竞争已从陆地转向海洋,海洋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载体。
谁掌握了海权,谁就掌握了国家发展的主动权。
其次,海权与国家利益的关联。
海权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拓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国家要实现繁荣富强,必须拥有强大的海权。
历史上,英国、德国等海洋强国凭借海上优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积累财富,推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
而一些内陆国家,如俄罗斯、中国等,也在努力发展海权,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海权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当前,我国海权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海上安全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周边海域领土争端尚未解决,海上安全压力不断增大;二是我国海军建设相对滞后,与世界一流海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三是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任务艰巨,需要加强海洋权益维护。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应积极应对,制定合理的海洋发展战略。
一方面,要加强海军建设,提高我国海上力量。
加强海军装备研发,提高海军作战能力,确保国家海上安全。
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海洋和平与稳定。
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海上领土争端,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
总之,海权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应充分认识发展海权的紧迫性,加强海上力量建设,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同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海权,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富强。
中国海权

关于“中国海权”的心得体会上来这次的形势与政策,林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海权的问题之后。
让我们认识到在我们陶醉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南海和东海的海权主张和有效管辖问题,是不断困扰中国的重要问题。
这些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我们就称不上真正的强大;如果这些问题,我们处理不当、信心不足,即使比现在强大,我们仍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的海权问题不仅仅是个军事问题,也是个外交和政治问题。
中国的海权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什么时候解决和怎么解决?要想理解中国海权,那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中国海权”的概念是什么呢?在现在的中国来讲,海权包括海洋军事力量;海上实体;海洋开发;海洋法制。
同时,中国的“海权”概念还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伸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而不是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
中国的海权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和什么时候解决和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呢?中国的海权问题,可分为南海问题和东海问题,解决的性质可分军事解决和政治、外交解决;解决的策略又可分为被动解决和主动解决等。
东海问题,基本上只有日本问题。
而钓鱼台是个关键的、具有很大象征意义的岛屿。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更大的压力逼迫日本让步,同意于东海共同开发,即使在台湾问题解决之前,中国大陆无意进一步显示自己在钓鱼台附近的存在,但也绝对不允许日本变本加厉的升级行为。
如果日本变本加厉该区域的主权显示,中国应该有比严正声明更加切实的行动:比如把钓鱼台列入中国导弹试验场:日本不登岛、不设置建筑,就不试验,如果有新的设置,就定期用导弹清除;布雷封锁钓鱼台等。
至少要做到,近期谁也别想在钓鱼台有进一步的行动。
东海问题,容易激发成难以控制的冲突,台湾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解决和管理钓鱼台的成本都将是最大的。
钓鱼台等东海问题,应该是中国真正强大之、台湾问题解决之后(具有航空母舰不是强大的指标,航空母舰基本不会用来进行日本和美国之类对等势力国家的军事对抗)。
中国海权

浅谈中国海权近些年中国一词活动在世界中的各个角落,特别是最近的美防长防华,胡主席访美,以及我空军J-20的成功试飞,海军的航空母舰的即将完建,都能看到中国的手开始伸得更远更远了,我想这只是一个过程而已,我军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军事上。
然而在我军日前受到最多的就是海洋问题,也是就是我国的海权问题。
美日韩军演,极大的挑战了我国的海洋权利,还有我国的尊严。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在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中,海军的地位重要,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要按照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求,推动海军建设整体转型,提高海军信息化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
努力锻造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
新的世界格局催生了中国的海权问题:迫在眉睫在21世纪,中国一词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有关中国的的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在历史发展的今天,在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和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逐渐使人意识到中国海权问题的重要性。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缩小了世界的距离,海洋这个本来天然的屏障已难以阻挡人类的发展趋势,地球村正在形成,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在给你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世界这个波涛汹涌的海面增添了强风热浪。
中国是一个人口、领土、经济大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在这个一个大国中,中国在领土,能源,人民面临安全问题时却无法真正的走出去。
在中国南海、东海、台湾岛、钓鱼岛等主权问题时,中国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的国土再也不是小时候认识的那样——一只雄鸡,而是还包含着雄鸡身边的一大部分蓝色国土。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带动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已今非昔比,中国已做好在国际舞台上发言的准备,但是有一点,中国的声音还不够响,传的还够远,中国的手臂无法真正地伸到他想要摸的地方去。
在面临各种争端问题时,我们只能谴责、交涉,不能够表达自己真正的意愿。
为此在我国领海、能源安全面临严重挑战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了海权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要加强我国的海权意识,迫在眉睫。
读《海权论》有感

读《海权论》有感最近我读了马汉的《海权论》,引发了我对中国海权的一些思考。
马汉的《海权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频海国家,如果没有面临陆地的根本性威胁,而政府又是一个开明政府的话,那它就有能力也有条件发展海军,争夺海权。
而海权是否能够确保,也就一个国家的安全,财富和权力能否确保的先决条件,一句话,想富国强兵,必先优先发展海权。
所谓海权,就是一个濒海国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权力,但是往往人们只认为海权就是管理领海的权力,但是这就缩小了海权的范围了。
所谓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
《海权论》以战略家的理性与史学家的智慧,总结研究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诸国海军的崛起。
在该书中,马汉提出,沿海国家的历史既是由其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自然结构、人口和民族特性等自然条件塑造的,也是由政府的眼光和战略等人为因素决定的,但政府的政策会随着时代的精神和领导者的性格和英明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基于此,马汉认为影响各国海权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自然构造、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性以及政府和国家的特性。
而我们反思中国,中国拥有18000公里左右的漫长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但是于此同时在东与日本有东海和钓鱼岛争端,在南与菲律宾、越南等国有南海争端,台湾问题尚未解决,美国积极重返亚太。
诸多严峻现实表明,中国在将来要巩固海防,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势必要积极发展海权,建成一支强大的海军;但在地理上,中国又是一个发展海权的地理不利国。
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打破海上的枷锁,真正走向全球的广阔世界。
中国海权发展的优势在于有远见和眼光的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并向着未来的远大目标一以贯之的执行,这必将决定中国海权的未来。
因此,我认为制海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论中国海权的读书报告

《论中国海权》读后感约翰,肯尼迪说:“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意味着胜利。
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获得了强大海权的国家,不但拥有利用海洋、控制海洋的巨大能力,它还能凭借这一能力,争夺海上霸权,主宰全人类的命运。
没有海权,我们就不能享有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的有保障的权利。
读完《论中国海权》,不禁联想起晚清时期的闭关锁国,那时对于海权观念,晚清时代的中国人迟迟未能觉醒,对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上交通线、海上贸易的竞争完全处于懵懂状态,几乎一无所求。
淡薄的海洋观念以及对海洋权益的漠视把清廷国防战略的制定引向了歧途,而且对我国维护海洋权力和利益的事业造成了长期的、消极的影响。
而西方则全然相反,在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一系列国家伴随着其征服海洋的壮举,实现了其大国崛起的道路。
最先崛起的是殖民先锋葡萄牙和西班牙,紧接着是荷兰、法国和英国。
英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权,被称“日不落帝国”,率先进行并完成了工业革命,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肆意地侵略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这是中国深刻的历史教训。
《论中国海权》告诉我们,中国海上力量发展迫在眉睫,没有海权意识,就等于没有海上力量,就等于没有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海军关乎中国的海权,海权关乎中国的未来发展。
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中国就肯定没有伟大的未来。
没有海权的大国,其发展是没有前途的。
特别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及国际军事格局深刻变化的今天,国家利益超越有形的领土边界向浩瀚的海上延伸,国家海上安全的保障骤然显得如此紧迫的情况下,更要唤醒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保障国家的海上安全,捍卫中国利益!但是中国的海权并非霸权。
中国提高海权力量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维护海防的同时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今,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性大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巨大,中国需要经营好海洋战略,而这个海洋战略就不只是维护海权这么简单,是要走出大洋深处,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争取中国的最大利益。
《海权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海权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导读:读书笔记《海权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海权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水上交通比陆路容易,花费更少,荷兰贸易之所以成功,一是海运,二是它有无数风平浪静的水道,使得人们能经由费用不高而且快捷的通道进入荷兰以及德国内地。
在早期,那些同新的未开发的地区进行贸易的海上商贸人士是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冒着在猜忌或者怀有敌意的国度上岸的危险而出海的;并且要想采集到能够装满船只且有利可赚的货物,往往耗时很久。
因此他们本能地在商路尽头,寻找一个或者多个驻地,无论是通过武力取得还是通过好感获取,以使让自己或者代办们在该地拥有合理的安全保障,以使让自己的船只能够安全地泊锚。
并且能够持续采集该地的适合销售的产品,然后等着本国舰队的到来,带他们回到国内。
由于利润巨大,风险也高,所以在早期航海活动中,这样的驻地越来越多,最后变成了殖民地。
这些殖民地的最终发展成功则取决于其所属国家当中的天才人物和政策。
而其发展与成功又构成了世界历史,尤其是世界海洋史的一大组成部分。
殖民地的出现和发展,并非都如上面所描述那样简单而自然,许多殖民地在其计划与成立的时候都是统治者的行动而非个人行为,所以更多的是一种形式,纯属政治考量;不过贸易站点及其日后的扩张和探险唯求谋求的行为,以及他们的出发点和本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组织并特许建立起来的殖民地是一样的。
在这两种情况下,母国都是在国外获得了据点,找到了出售本国商品的新途径和一种新的海运领域,使本国人民有了新的就业机会,并使本国获得了支援和财富。
影响各国制海权的主要条件是: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特征,包括国家机构的特征。
地理位置主要说:如果在陆地上无需捍卫自身,就不会由陆路去扩张领土,反之亦然。
如果其目标一致会针对的是海洋,那么从扩张性讲,与那些边境之一是陆地的民族相比,海洋国家就具有优势,如:英国作为海洋大国,胜过荷兰和法国,因为荷兰必须消耗实力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来保证本国独立,法国则是从海上扩张转移到陆地扩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权》读书笔记
庄子说:河伯乘洪水来到大海,汪洋兴叹,这是感叹其无垠
与广阔;古代神话,精卫填海,是无奈于海洋的无情。
中国人,
从黄土高坡走下来,一直要面对大海。
孔夫子尚且有志:乘桴浮
于海,而今人呢?海权是什么?海权,说到底,就是海洋空间
行动自由权。
张世平
庄子说:河伯乘洪水来到大海,汪洋兴叹,这是感叹其无垠
与广阔;古代神话,精卫填海,是无奈于海洋的无情。
中国人,
从黄土高坡走下来,一直要面对大海。
孔夫子尚且有志:“乘桴
浮于海,”而今人呢?
海权是什么?
“海权,说到底,就是海洋空间行动自由权。
”张世平(《中国海权》作者)如是说。
大一的第一个长假,一本《中国海权》陪我度过,使我增长了见识,认清了方向。
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为人类
提供,并将长期地提供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条件,海洋是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领域,海洋事业方兴未艾。
中国之所以需要海权,简言之,是和平崛起的需要,是维护
世界和平的需要,也是为世界人民做更多贡献的需要。
中国古代
航海家郑和曾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
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美国战略家A。
T马汉在其《海权论》中说:“谁拥有优势
的海军,谁就能控制海洋,夺取制海权。
”沃尔特。
雷利(英国)说:“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贸易,即控制了
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约翰。
肯尼迪说:“控制海洋意味
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意味着胜利。
”中国需
要海洋,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中国需要海洋,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制海权就是海洋利益
的根本保证。
海权的获得有多种方法,战争胁迫是基本手段。
荷
兰“海上马车夫”,西班牙“无敌舰队”,“日不落帝国”舰队,日本“联合舰队”等都曾是获取海权的主要工具,但战争胁迫不
是长久之计,要维护国家海权,还是要靠本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强
大的海上力量来掌控。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拥有海权的最
高境界。
中国海权是一个漫长的建设实践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
代人的不懈努力。
身为国防生,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成为建设中国
海权的接班人。
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高科技不断发展,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建立起强大的海防。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
设的接班人,作为一名国防生,我们有责任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做
出自己的贡献。
读了《中国海权》,我才知道,我们的国家任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海”问题严重,我们有那么多的海洋领土被他国无理
侵占……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中国海上力量发展迫在眉睫,我们国防生有责任为建设强大的中国海防做准备。
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科技建军打牢基础,另一方面要刻苦锻炼,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军事技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