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课上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合集下载

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个性特征培养

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个性特征培养

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个性特征培养摘要:我国美术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这首先就依赖于对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培养。

因此,本文从美术教育中个性概念的界定和个性特征的培养等方面,对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及其重要性进行论述,强调应该并如何正确对待学生个性特征的发掘和培养。

关键词:美术教育个性特征培养创新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许少芳美术教育可以唤醒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以及生活的感知力,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进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美术人才,产生具有价值和意义的美术作品。

美术教学开始用数字化的、标准化的模式进行统一的说教,使整个美术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变得乏味、僵化、机械,进而失去其应有的人文主义关怀和感知温度,更不会产生像中外美术史上一样优秀的美术作品,也不会形成强烈的社会效应。

因此,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美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与当下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相互背离的,这也是本文的问题意识所在。

对于美术教育来讲,个性特征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但这一非常重要的原则却没有在以往的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贯穿和重视。

它忽略了美术教育的特点,忽略了美术教育当中对人的个性培养的重视,违背了美术教育的本质和初衷。

“一刀切”的误区看似能够造就一个繁荣向上的美术教育现状,背后透露的却是个性特征的缺失与湮灭,可以说,以上问题正是当前美术教育的顽疾,也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当然,要在美术教育中以个性特征的培养为目标,就必须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体现出对学生个性的人文关怀。

高等美术教育中必须重视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或者说一些艺术个性的培养。

首先,要充分理解个性特征和“个性”概念,然后制定合理缜密的美术教育计划,在计划中贯彻个性特征培养。

一 “个性”概念的界定和个性教育与培养的内涵个性,最早是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它是指一个人长期稳定的一种心理素质或品质,是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样态。

它包括一个人的人格倾向性以及人格的心理特征 。

美术教育与人格塑造的关系

美术教育与人格塑造的关系

美术教育与人格塑造的关系【摘要】美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美的教育下使学生感性得到发展,培养丰富的情感从而产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

以寻求创造表现,使学生心理趋于和谐,达到审美教育的完善。

使学生从实践中感悟知识,把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并增长学生内在的创造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格塑造;健康发展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在以学科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吸收艺术和其相关科目的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知识空间。

根据美术本身所特有的个性特征,美术教育者应把学生作为主题和中心,面对全体学生,发展学生健全人格。

美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站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美育也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当前,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美育是完美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

人格的完善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也就是提高人的心理生理素质,发展智力、品格、情操、体魄,使之成为能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三种心理结构即:认知、伦理和审美。

其中,美术教育的中心环节就是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教师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集自然美及社会美,让学生欣赏、体会,从而使学生在创造体验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的活跃和提高,构成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的独特的心理结构。

所以美育教育主要是对学生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使他们在自由、平等、和谐、互助的状态中,自主吸取所需能量,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透彻的理解能力及艺术的创造力。

如何激发幼儿美术兴趣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如何激发幼儿美术兴趣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如何激发幼儿美术兴趣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幼儿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审美情趣、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正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外界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培养和激发幼儿的美术兴趣,能够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以下是如何激发幼儿美术兴趣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几种方法。

首先,提供丰富多样的美术材料和工具。

幼儿对于美术材料的探索和使用,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提供各种不同质地和颜色的纸张、彩笔、水彩和粘土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并鼓励他们探索和尝试不同材料的使用方式。

其次,开展具有趣味性的美术活动。

幼儿年龄较小,接受能力和专注力有限,因此美术活动要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可以通过互动游戏、情景剧和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幼儿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培养他们的美术兴趣。

再次,以幼儿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个性和兴趣,教师应该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个性化的美术活动,让幼儿感到兴趣盎然,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此外,提供积极鼓励和肯定。

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应该在幼儿表达作品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无论幼儿作品的质量如何,都应该通过语言和表情来表达对幼儿努力和创造的认可和赞美,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继续探索和表达的动力。

最后,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幼儿美术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室应该布置美术作品展示区,让幼儿的作品得到展示和赏析,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同时,教室内应该有美术书籍和图片等资源,供幼儿学习和借鉴,同时也促进他们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总之,激发幼儿美术兴趣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美术材料和活动,以幼儿为中心,注重个体培养,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幼儿的美术兴趣和个性发展。

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美育的培养

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美育的培养





个 非 常 重 要 的 阵地
学校


教师 甚 至 家 长


都 要 从 好 的 促进 作 用

且 效 果 显著
思想 上 和措 施 上 把 美 育 与 德


体 并 列起来

养学 生 全 面 发 展 的 主 要 方针 生

作 为 培 因 为 美 术 教 育 的 特 点是 用 生 动 形 象 的 教 育 去 感 染 学 使学 生 感 到 极 大 的 兴 趣 増强 美 术课 堂 的 积 极 性 和

人 格 的 完善 是 指


而作 为 非 升 学 学 科 的 美 术 学 科

非 美 术 专人 的 全Βιβλιοθήκη 面 而 自 由 的 发 展。
新编

九 年 制 义 务 教育 全 曰 制

就被他 们认 为 是 无 关 紧 要 的 了

当然

很 多 学 生还

初级 中 学 美术 教 学大 纲 》 对 于 中 学 美 术 教 学 的 目 的
去培 养 学 生观 察 力

想 象力和 创 造力
它 通 过 各 课 业 的 教 学 实 践 来 引 导 学 生 的 审 美 观 的 发 展 这 些 能 力 才 是 提高 智 力 的 主 要 手 段
吉 肅 教肓

Ti

M O STJW

Bi

CC

T ON



O URN A

OF

浅谈美术教师如何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浅谈美术教师如何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浅谈美术教师如何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作者:伍艳辉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21年第06期[摘要]爱,是学生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美术教师要用渊博知识和专业能力吸引学生,做学生的良师培养学生,做学生的益友热爱学生,做学生的伯乐赏识学生,做学生的楷模激励学生,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关键词]人格魅力;美术教师;感染[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8-0066-02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

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教师承担着传播文化、开发智力、塑造灵魂的神圣职责,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即人格魅力,已成为教书育人的主要手段,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教书育人,则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基本要求和精华所在。

作为美术教师,应该践行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密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些教育教学理念,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一、培养学生——做学生的良师俗话说,爱能使冰雪融化。

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在于创造,更在于奉献。

努力做一名“良师”,是教师应有的态度和境界。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一种微妙的相互接触,美术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师要精心准备,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让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充满渴望和期待,给学生带去惊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个人成长经历和美术创作之路分享給学生,现场示范绘画过程,在学生心中树立美好的形象。

教师要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表扬,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沉浸在美术学科的殿堂里达到忘我状态,让学生认为“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这样学生对美术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画画水平就会超出预期效果。

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

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

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在美术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美术日常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发展艺术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增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形成学生健康人格所采取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措施。

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消除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因此而导致的学生心理不健康因素,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自然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从而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积极调整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学生能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就能产生怎么样的学习状态。

积极良好的、向上的心态它是学生能参与进入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作用。

学生如能以积极配合、热情参与课堂教学,就能全情投入,脑筋灵活,课堂教学效果就高。

从长远看,就会获得老师和同学的青睐和接纳。

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调整出良好、愉悦的学习环境。

首先,应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提起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大,积极性越高,作业的效果就有保证。

由于小学生所处在的年纪,他们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对新鲜事物好奇的驱使下,必定对老师提供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调动起积极性,就能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所以,老师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生去学习。

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是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教学“鸡年画鸡”时,我就出示各种各样不同的鸡的造型、奇思妙想的图片,让学生去观察、欣赏并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从而引发学生对画鸡产生兴趣,老师适当地设计好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去选择完成,这样,新作业在学生怀着兴趣和好奇心在不知不觉中的被他们接受了。

此外,美术课教学还要尽量创设愉悦的氛围,如有良好的课堂气氛,必定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创设愉快的氛围,就能使学生身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并且彼此接纳,从而使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感觉、自我概念和良好的自我形象,从而调动起他们的成就动机,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分析

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分析

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分析1. 引言1.1 现状分析部分学校的美术教育课程设计过于功利化,过分注重技巧和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往往缺乏对艺术的热情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美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一些学校在师资和教学设施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导致学生无法获得高质量的美术教育。

社会对于美术教育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很多人认为美术只是一门副修课,而非重要的学科之一。

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在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需要对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中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特点的塑造和提升,找出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也旨在引起社会对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加强对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美术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为提升中学生创造性人格水平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美术教育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性人格是当前社会所需的重要素质之一,具有独立性、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等特征,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影响。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在学生思维、情感和表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美术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为未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贡献打下良好基础。

深入研究中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意义重大,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影响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优化美术课,渗透人格教育

优化美术课,渗透人格教育

N0


T ME D C T 0 I E U A 1 N
S v e be e tm r
优 化 美 术课 , 透 人 格 教 育 渗
骆炳 列
摘 要 : 新 课 程 标 准 的 实 施 引 领 之 下 , 术 课 程 在 进 行 美 术 技 能 技 法 的教 学 过 程 的 同 时 , 重 学 生 美 术 学 习过 程 中的 人 格 教 育 在 美 注
2 提 高 审 美 能 力 , 养有 独 特 审美 情 趣 的人 培 小 学 的 美 术 教 学 不 是 培 养 未 来 的 画 家 , 是 着 重 人 格 的 塑 而
的。在欣赏课教学 中可渗透毅力 的培养 。如在欣赏课 中讲解《 苏
武牧羊》 , 时 除在教学 中讲解 苏武牧羊 流放 塞外 , 身心受到摧残的 恶 劣状况 , 然坚定意志 , 肯屈 服 , 依 不 宁愿忍受孤独 的放牧生活 ,
儿童 的美术教育是一个长期 的定时的训练 过程 , 这对磨练儿 童 的毅力 , 培养持之 以恒 的精神 、 动静相宜 的禀性 , 是大有益 处
色” 。老 师 : 我们所 见 的事物 哪些 是黄 色 的。 学 生 :稻 田 、 “ ” “ 沙 漠 。老现 :沙漠里有什么? 学生 :骆驼 、 ” “ ” “ 仙人掌 、 人。 老师 : 行路 ” “ , 就请你利用这 张黄色纸为基调 完成一幅大漠 风光的纸贴 好 那 作业 。 在老师层层递进 的提 问下 , ” 学生展开联想 , 想象 成为丰富 画面 、 开发智力的金钥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 创造性思维 , 是培 养具有独立人格 、 创新精神 的人才的有效途径 。

颗露珠 , 让学生想象黎明的清新 ; 给一个 贝壳 , 学生想象 大海 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美术课上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人的思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

因而,美术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文教育,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是以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提高人文素养,优化人性,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而健全人格的养成又是“知、情、意”三方面高度平衡发展的结果,美术教育在协调人格结构内部知、情、意三者的关系上以及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一、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

感知能力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每个人情感的生成、智慧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感知能力的基础上,而人的感知系统,尤以视觉作用最为巨大。

研究证明,一个人所获信息的80%以
上都是由视觉提供的。

视觉引导和控制着身体的运动,满足生存的需要,同时也寻找喜悦和安慰,并将视觉图像储存于人的记忆库中,赋之以情绪的意义,从而为认识和创造提供基础。

因此英国文家、政治家艾迪生热情地讴歌视觉:“我们一切感觉里,最完美、最愉快的是视觉。

它用多样的观念来充实心灵,它隔着最大的距离来接触外界的东西;它也能持久地连续运动而不感到疲劳,对本身的承受不感到厌倦......它能分布到无尽数的物体上,能包揽最庞大的形象,能触摸到宇宙间最遥远的分”。

达芬奇也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和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惟有美术课程在训练人的视知觉方向效果最为明显,在此方面其他课程只能望其项背。

美术教育通过美术欣赏和创造实践,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实现对其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

罗杰认为视觉有两个基本素质,一是秩序,没有秩序,感觉就会变得杂乱无章;二是灵活多变,没有灵活多变,人们就不可能高度兴奋。

感觉的这两种素质都能在美术活动中加以运用并通过
美术教育得以发展。

美术的一些基本形式原则,像对比、调和、对称、均衡、反复、渐变、节奏等就是秩序感的具体体现。

人们在美术活动中,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包含对这些原则的认
识和运用,同时,美术又是追求创新,它所呈现给人的眼睛是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新的视觉形象,刺激人的感觉兴奋,将人的感觉保持在激活的状态中。

研究表明,儿童对文艺作品的理解水平会因有无插图而升降,而且年龄越小,对图象的依赖性就越大。

假如没有插图时儿童的理解水平为
100%,有图以后,3-4岁为212%,4岁半-6岁半为121%
,6-7岁为111%。

[3]另根据1901年柏林各公立小学做的一次统计,证明有50%的小学生从未见过蜗牛,59%未见过良田,75%未见过兔子,98%未见过河流,他们的这类知识源自图画。

[4]从语言符号获得的超出人的直接经验之外的概念、知识,必须得到某种验证,而图形正是一种替代实践经验的最好的印证方法。

二、美术教育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在很多情况下,情感起着调节人的行为的方向和力量的作用。

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感人的作用,反之,
消极的情感则会产生减力的作用。

在高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用高情感与之平衡,以维持人的心灵的和谐,人性的完整。

情感性是美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

美术中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

当个体内在情绪被压抑或内在冲动处于强弩状态时,人就会有一泄为快的需求以保护身心健康,此即所谓心理防御机制。

艺术在处理人的情绪方面,有其独特之处,这已为许多人所承认。

比如,以图画激起人的简单想象也能使心情“更健康”。

美国心理学家诸尼斯认为这种视觉与心理的联想想象的实质是大脑与身
体各部联系。

想象所影响交感神经和内分泌腺,甚至还能直接影响免疫淋巴细胞,强化体内免疫功能。

瑞士心理学家,诺贝尔获奖得者沃尔特的研究发现,特殊“想象信息”传递后,人的下丘脑便会发出指令,产生或紧张或松弛的反应。

儿童由于性格的原因(羞怯、沉默)一时的情绪原因(过于激动、悲伤和恐惧)以及驾奴语言文字能力低下的原因,从而造成与人沟通的障碍,老师就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进行交流。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文化学习成绩产生分化,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必然产生自卑心理,如若我们老师能以这些孩子身上挖掘艺术的潜质,进行培养,就有可能使其找到自信,从而促进其它方面的发展。

人的情感还有特殊的一类,如道德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义务感、荣誉感)美感、智慧感等,我们将这一类高级的情感称为情操。

所谓情操,指的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或社会意义的事物所产生的复合情感。

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杰出美术作品,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同追求,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学习,将使学生审美趣味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到陶冶。

三、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很好途径。

意志是人格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精神品质,是一种心理支撑力量。

意志一般表现为独立性、持久性,忍耐力三个方面的特征。

健全人格要求有顽强的意志品质。

美术教育就是从精神
的层面上,在审美体验和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和塑造着人的意志品质。

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不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达.芬奇对自然的无限好奇和坚强意志,使他在艺术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的发现为后来艺术家在表现空间、自然等方面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米开朗基罗以自己超人的毅人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那超越常人的精力和作品中蕴涵的痛苦与力量都令他成为一位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同时代的人甚至将他尊奉为神。

1508年,米开朗基罗接受了西斯廷天顶画任务,他靠顽强的毅力,一个人历时4年完成了这件旷世巨作,由于米开朗基罗长期仰头做画,以至好久,他不能恢复,以至于看信的时候都要仰着头。

像后来的凡高、毕加索、石涛、八大山人、林凤眼、潘天寿等杰出的艺术家们都是怀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艰辛的探索中始终不渝地走着自己的艺术道路,创造了不朽的杰作。

通过对这些艺术家作品欣赏和成长里程的了解,学生就可以领悟到伟大的艺术家在创造中所蕴涵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从而得到鼓舞。

艺术家在创作的道路上,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较强大的忍耐力,且能耐得住寂寞。

通过美术创作实践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创造的艰辛。

鲁迅先生认为:“美术有利于世,傥其不尔,即不足存。

”同样,美术教育也有利于世,如果不是这样,它也不可能存在。

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感知、情感、意志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知、情、意三方面得到高度统一,从而实现人格的完整性。

当然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惟一条件,它与德育、智育一起共同承担着人格培养的伟大重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