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
张作霖生平简介

【大事记】1875年 3 月 19 日光绪元年二月十二日 1 岁生于奉天海城县西90 华里北小洼村1887年光绪十三年12 岁从私塾先生杨景镇学习三个月。
1888年光绪十四年 13岁其父张有财被赌徒打死,随母去镇安县(即黑山县)赵家庙村(今属北镇县)外祖父家就食。
1889 年光绪十五年14 岁学木匠当货郎卖包子学兽医。
1890年光绪十六年 15岁流落营口县大高坎镇1894 年光绪二十年 19岁投清军宋庆所部当兵,后升任哨长1895 年光绪二十一年 20岁清军移防离队回乡当兽医,与赵家庙村赵占元次女赵春桂结婚。
(后生张首芳、张学良、张学铭)1896 年光绪二十二年 21岁经冯麟阁(后改名冯德麟)介绍在广宁县(北镇)加入绿林董大虎匪部。
1900 年光绪二十六年 25岁义和团运动,沙俄侵占东北,盛京将军逃走,地方混乱。
于赵家庙组织保险队,后移至北镇县中安堡。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26 岁春节前夕遭金寿山勾结俄兵偷袭,逃往八角台与张景惠合股,被推为团练长。
生张学良。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27 岁于新民受抚,先任马队帮带(副营长)后升管带(营长)。
1904 年光绪三十年 29岁日俄战争爆发,先为俄军效力后为日军效力。
1907 年光绪三十三年 32岁东三省改建省制,徐世昌首任总督,计擒杜立山有功升为奉天巡访营前路统领。
1908年光绪三十年33 岁奉徐世昌命驻防郑家屯、洮南,追缴陶克陶胡叛匪。
1909年宣统元年 34岁奉锡良总督之命追缴蒙匪牙什、白音大赉等。
1911 年宣统三年 36 岁武昌起义,带兵入奉天省城镇压革命党人。
老王会说事儿之张作霖40节

老王会说事儿之张作霖40节张作霖(1875年-1928年),字醇,辽宁辽阳人,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军事政治家。
他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参与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以《老王会说事儿之张作霖40节》为主题,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分析张作霖的贡献与意义。
一、张作霖的成长与崛起(第1-10节)1.背景介绍张作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军事才能。
在他的领导下,东北地区的治安和生产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2.军事才能的展现张作霖通过自学和实践,锻炼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并于1907年创建了弓背山刺刀军,打响了自己的第一场胜仗。
3.建立军事基地张作霖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基地,为后来的统一东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4.与列强对抗张作霖发起了一系列反击外国势力的战斗,保卫了中国的权益,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威望。
5.知识与智慧张作霖的军事决策深思熟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
他还积极学习西方文化和军事知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借鉴。
6.政治手腕张作霖善于运用政治手腕,并与各方势力保持良好关系。
他不仅与国民政府合作,还与共产党和列强展开了一系列博弈。
7.通过与日本的博弈,维护了中国的权益,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东北的稳定。
8.与俄国的合作张作霖与俄国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通过与俄国的合作,中国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军事上的帮助和支持。
9.逐步掌控东北张作霖通过一系列战略行动,逐步掌控了东北地区,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日本的牵制。
10.军队建设张作霖重视军队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提升了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二、张作霖的崩盘与牺牲(第11-30节)11.对中国的贡献张作霖致力于维护中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12.与国民政府的矛盾张作霖与国民政府的矛盾逐渐加深,双方在政治和经济利益上产生了冲突。
13.北洋政府的解体张作霖力图保持北洋政府的独立性,在与国民政府的斗争中失去了很多支持和资源。
张作霖生平简介

1920 年 民国九年 45 岁 在直皖战争中助直反皖。
1921 年 民国十年 46 岁 被任为蒙疆经略使,辖热察绥三特区。进京组织梁士诒内阁。
1922 年 民国十一年 47 岁 吴佩孚揭露梁内阁卖国媚外, 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而归,宣布东三省独立,自任保安总司令,整军经武成立陆军整理处。
【大事记】
1875 年 3 月 19 日 光绪元年二月十二日 1 岁 生于奉天海城县西 90 华里北 小洼村
1887 年 光绪十三年 12 岁 从私塾先生杨景镇学习三个月。
1888 年 光绪十四年 13 岁 其父张有财被赌徒打死,随母去镇安县(即黑山 县)赵家庙村(今属北镇县)外祖父家就食。
1913年生五女张怀曦,
1916年生张学思,又名张学诗,字述卿,中共海军少将,曾任海军参谋长,大连海军学校,东北师范大学创始人,“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五房寿氏,1920年生五子张学森(后赴美,在一家航空公司任职,后张学良赴美,均由张学森照顾,1990年曾被邓小平接见,1995年病逝于北京,其女张闾蘅现为全国政协委员),
1923 年 民国十二年 48 岁 扩奉天兵工厂;东北大学开学。
1924 年 民国十三年 49 岁 成立东三省交通委员会。 组“镇威军”六个军进关与直系再战,胜,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
1925 年 民国十四年 50 岁 奉军进入上海,势达鼎盛时期。浙江督军孙传芳反奉,郭松龄倒戈,日军助张败郭。
1896 年 光绪二十二年 21 岁 经冯麟阁(后改名冯德麟)介绍在广宁县(北 镇)加入绿林董大虎匪部。
张作霖

张作霖幼年家贫,为人放猪,得塾师 义助,读书两冬。14岁时其父张有财故 去,兄妹4人随母迁到镇安县(今黑山 县)二道沟外祖父家。卖过包子,当过 货郎,学过木匠,后又跟继父学过兽医, 相马。1892年在营口高坎谋生,后流浪 到营口。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张 作霖在营口应募投清朝北洋毅字军。 1895年3月,离队回镇安,与赵家庙村 赵占元次女(张学良生母)结婚,成了 “倒插门”女婿。后北走广宁(今北宁 市),投身绿林。不久又返回赵家庙村, 纠集20余名青壮年,建立一支联村保安 队。1901年除夕,张作霖遭匪首金寿山 勾结俄军马队偷袭,率残部8人,冒风 雪逃到桑林子,把家眷安顿在亲戚家后, 到八角台(今台安镇)投靠张景惠,当 上了八角台团练长。翌年4月17日,其 长子——千古功臣张学良降生于台安县 桑林子村。
负面评价
张作霖和子女 张作霖和子女 穷兵黩武:作为军阀,张作霖一再发动战争,不惜向日本等 国借款而且截留盐税等国税收入用于战争。且张作霖的部队 奉军军纪涣散,常有劫掠的现象,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 刻的苦难。
镇压民主:张作霖思想较为守旧,曾经数次反对民主主义, 屠戮革命党人,并反对共产党,逮捕并杀害了李大钊等共产 党人。
1902年11月9日,张作霖率200余人被新 民知府曾韫招降,编为新民府巡警营马队 帮带(相当于副营职);1906年被提升 为统带(相当于团职),成为全省地方军 队右路头目。此时,张作霖先后剿除、招 抚辽西徐翰武、侯占山、金寿山等各路匪 股。由于兵不血刃智擒悍匪杜立山有功, 清朝政府发朱批:“予都司张作霖等五员 奖叙”,赏银5000两;1907年晋升为奉 天巡防营前路统领(相当于旅职); 1908年至1910年4月间,张作霖被调往郑 家屯、洮南一带,追剿蒙匪,因击毙、生 擒匪首,晋升洮南镇守使。 1911年10 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张作霖以“率兵 勤王”为由,抢先由洮南入驻省城,东三 省总督赵尔巽任其为“奉天国民保安会” 军事部副部长。他们合谋,残酷镇压同盟 会革命活动,杀害了同盟会东北地区负责 人张榕等。张作霖受到清廷破格升赏,出 任“关外练兵大臣”,赏顶戴花翎,被派 任掌管奉军军事大权的巡防营务处总办, 成为奉省地方最大的军事首领。
张作霖的一生

张作为统镇要地的首领,其政治、军事才能 都是值得肯定的。被誉为“乱世枭雄”。苏 日虽将张作霖视成眼中钉,却也不得不叹服 张是个“压不倒的小个子”。 张学良则评论自己的父亲:有雄才,无大略。 孙中山说:“雨亭(张作霖)把东三省治理 得很好,不过外有日本掣肘,处境也很难。 如果国家统一了,建立革命的中央政府,地 方的事就好办多了。”
带你们走进张作霖
早年经历
1875年3月19日(光绪元年二月十二日),生于奉天海城县西90华里北小 洼村。18 87年,从私塾先生杨景镇学习三个月。 1888年,其父张有财被赌徒打死, 他与二哥前去报仇,枪走火误伤人命,二兄被捕,他逃走,随母亲王氏、 妹妹去镇安县(即黑山县)赵家庙村(今属北镇县)外祖父家就食。1889 年,学木匠当货郎卖包子学兽医。 1890年,流落营口县大高坎镇,1894年,投清军宋庆所部当兵,后升任哨 长。1895年,清军移防离队回乡当兽医,与赵家庙村地主赵占元次女结婚, 赵春桂是张作霖的原配夫人,是张首芳、张学良、张学铭的生母。 1896年,经冯麟阁(后改名冯德麟)介绍在广宁县(北镇)加入绿林董大 虎匪部。 1900年,义和团运动,沙俄侵占东北,盛京将军逃走,地方混乱。他于赵 家庙组织保险队(大团),负责附近几个村子的治安,后移至北镇县中 安堡。 他负责的地区称为“保险区”。张作霖在保险区内很守规矩,不 仅遵章守纪,而且维护治安。因此,在这个地区胡匪的骚扰得到遏制。 张作霖也得到村人的称赞,他由此声名鹊起。他管辖的范围逐渐扩大, 达到二十多个村子。
张勋(清末民初大臣、军阀) (1854.12.14-1923.9.11) 中国近代北洋军阀势力之一。 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 清朝覆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 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被称为 “辫帅”。 1913年镇压讨袁军。后任长江 巡阅使、安徽督军。 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 率兵进入北京,于7月1日与康 有为拥溥仪复辟,但12日为皖 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 击败,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 后病死于天津,谥号忠武。
张作霖身后事:营建三年的“元帅林”成空坟,九年后才另葬于他处

张作霖身后事:营建三年的“元帅林”成空坟,九年后才另葬于他处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作为北洋政府末代国家元首和东北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在“皇姑屯事件”被炸身亡后,虽然其长子张学良派人修建了“元帅林”,却因“九一八事变”,导致张作霖长达9年的时间没有被安葬,最后却被草草地葬在了辽西。
按照东北的丧葬习俗,“七七”过后应立即安葬张作霖,但由于他死得太过突然,生前还没有选择墓址,更谈不上修建陵寝。
因此,只能先将他的灵柩由帅府四合院移至东院的五间房,等修建好陵园再入土安葬。
1928年秋,张学良派一名参谋、一名秘书和两名风水先生到奉天附近勘测哪块地适合为父亲修建陵园。
这几个人看了很多地方,最后经风水先生勘定,选中了抚顺东60华里的高丽堂子村南一处向阳的山冈。
风水先生说:“此地前照铁背山,后坐金龙湾,东有凤凰泊,西是金沙滩,地脉好,是风水宝地,宜作大帅陵寝。
”几日后,张学良和于凤至、寿夫人(张作霖的五夫人)以及大帅的结盟弟兄张作相、汤玉麟等人来到这个地方,众人一看,果然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在征得了于凤至和寿夫人的同意后,张学良定下此处为陵寝,并派人进行总体设计,定名为“元帅林”。
水中为原方城隆恩门遗迹,对面即为铁背山他以三畲堂的名义,从农户手中买回了土地,将“元帅林”的修建交给了东三省官银号总办彭贤负责。
彭贤,生于1884年,字相亭,是奉天省新民县人。
他从小读过私塾,因为家境贫困,于是到一家粮栈当学徒。
他的父亲和张作霖素有交情,因此处处得到张作霖的照顾和提携,从而步步高升。
1925年,彭贤时任东三省官银号总办兼边业银行总裁之职,为表达对张作霖的感恩之情,曾打算把自己在万泉河旁的私地献出,给张作霖修建陵园,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被采纳。
1929年初,彭贤在自家住宅成立了大元帅葬仪筹备处,制定了陵寝建造大纲后立即开工。
“元帅林”建筑耗资1400万元(大洋),主体工程于1931年完成。
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10多亩,由方城、圆城、墓室三部分组成,十分具有帝王陵寝的气势。
张作霖是在哪里出生的

张作霖是在哪里出生的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了很多土匪的势力,先后担任了奉天督军、东三省的巡阅使等职位,张作霖号称“东北王”,他成为北洋军奉系的首领。
那么有作为的一个人,是哪里人呢?哪块土地养育了这样的成功人士?张作霖出生地是哪里?张作霖的出生地张作霖,字雨亭,汉族人,他的乳名叫作老疙瘩,但他更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张作霖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来又投身于绿林。
张作霖1875年出生在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海城市人,所以张作霖出生地是奉天海城。
作为张作霖的出生地,这个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那么现在就来看看这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吧。
奉天省,是清末和中华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中的其中一个,它的简称是“奉”,省会就是奉天府。
奉天省在民国初的沿袭清制时候,改为辽宁省,是辽河流域永远安宁的意思。
这个地区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至今遗留下来的沈阳故宫、清初三陵都是反映了当时的一个社会面貌。
奉天省改名与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的“东北易帜”有很大关系,在东北易帜后,全国统一,将奉天省改为辽宁省。
之后辽宁1/ 7省又经过了很多次改名,在九一八事变后,又改为了奉天省。
之后新中国成立以后,辽宁地区改为辽东、辽西两个省,在1954年时,又将这两个省合并成为了辽宁省。
张作霖卖国是真的吗在民国时期,军阀当道,各个帝国主义列强强行在中国掀起瓜分的狂潮。
这些列强之所以在中国敢如此猖狂,有许多原因。
一是因为,中国国弱,兵马设备差;二是因为当政的政府懦弱虚伪;三是因为,中国有许多人都在其中充当着汉奸、卖国贼的角色。
那么作为奉军统领的张作霖卖国吗?张作霖卖国吗?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大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是因为张作霖虽然对日本人不假辞色,但是也没有公开反日,张作霖对日本的态度在公众看来,是一直有一些暧昧不清。
因为张作霖曾一度替俄国做事,后来也曾给日本人干活。
尤其是在郭松龄反奉战争之际,他还一度和日本人合作。
他在府中还聘请了日本菊池武夫作为顾问。
张作霖

治家有方
• 张作霖治家严谨,给家里人定下规矩不少,家风 好。他的小舅子在他身边当警卫,仗着大帅的名, 在外面胡作非为,晚上闲来无事,居然拿路灯当 靶子,把路灯全部打碎,市政建设的人知道这事 很气愤,但是敢怒不敢言。张作霖听说这件事愤 恨地说:“把他给自己毙了。”手下顾及到张作 霖的颜面说尽好话,要求从轻发落。当晚张作霖 亲自执法。家人很不理解,几个灯泡碎了就换新 的,怎么把人给枪毙了。张作霖说:“你们在家 犯错,丢的是自己张作霖的脸,但是在外面搞破 坏,坏的是奉天城的风气。”以后大帅府里的人 更加慎言慎行,没有人乖张闹事。奉天城的百姓 知道了这件事,对张作霖更加尊敬。都说张大帅 办事有自己的规矩,谁都不能违背。
• 他生活在那个复杂的时期,就注定他是复 杂的,不能用黑白好坏来简单的解释。时 代局限性使他带有旧社会的不良习气与专 横;但誓不出卖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使他永 远活在人们心中他出身贫穷却拥有傲骨, 他是绿林好汉,也是一代军阀。虽然他遵 循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率领的东北军退 守锦州,但是他后来积极地策划了西安事 变,东北易帜。所以他是英雄,是中华的 英雄!周总理是这样评价他的“民族英雄、 千古功臣”
东北王
张小名张老疙瘩, 1875年3月19日出生于奉天省海城县小洼村 (现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驾掌寺乡马家房 村西小洼屯),逝世于1928年6月4日。张 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 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 力征剿,就将其招安;早年做过土匪,后 来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也是北洋政府最 后一个掌权者,喜欢别人以“张大帅”称 呼,号称“东北王”。1928年6月4日,张 作霖乘坐的火车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预 埋的炸药炸毁,史称皇姑屯事件。张作霖 身受重伤,回到奉天后身亡,子张学良接 掌东北军政。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 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作霖
刚开始队张作霖感兴趣,是高二时所观看的电视剧《少帅》,可能也与李雪健老师炸裂的演技有关吧。
自从看了几集电视剧,我就被老帅那独特的气质所折服。
后来由于高三学业繁忙,就暂时将深入了解他的意愿搁置了。
直到上了大学,
课余时间充裕。
偶有兴致,就将三年前的《少帅》又翻看了一遍。
这一看不要紧,李老师的精彩表演让我入迷,于是我看了第三遍。
到了这个学期,我决定读一本张作霖的传记,深入了解了解他的人生。
我选择了关河五十州写的《张作霖大传》,这本书客观公正地讲述张作霖如何从受招安的土匪,进而一步步成为“关外王”乃至在北京登基担任大元帅的过程。
下面我将结合当时实际分析张作霖成功的原因以及我对他晚年一些决策地看法。
时代背景分析:
1988年,张作霖的父亲因为赌钱被一个混混打死了,他和几个兄弟姐妹跟着母亲艰难度日。
刚开始,母亲让张作霖卖包子,卖杂货,但他都干不好。
后来他跟着母亲改嫁的老兽医学习医马之术,这项技术他学得非常好,以至于后来为大胡子们医马,结交了很多人。
1894年参加了军队,但是他在一次移防的时候逃走了。
1896年,经冯麟阁介绍在广宁县加入绿林董大虎匪部。
1900年,义和团运动,沙俄侵占东北,盛京将军逃走,地方混乱。
他于赵家庙组织保险队,负责附近几个村子的治安,后移至北镇县中安堡。
他负责的地区称为“保险区”。
张作霖在保险区内很守规矩,不仅遵章守纪,而且维护治安。
因此,在这个地区胡匪的骚扰得到遏制。
张作霖也得到村人的称赞,他由此声名鹊起。
他管辖的范围逐渐扩大,达到二十多个村子。
张作霖成长的年代主要是1890年前后,正值洋务运动后期。
当时的东北更是鱼龙混杂,年轻人都争相去当胡子。
东北政府无暇顾及村镇里的“琐事”,使得张作霖的发展不受拘束。
1901年,春节前夕遭金寿山勾结俄兵偷袭,逃往八角台与张景惠合股,被推为团练长。
1902年,于新民受抚,先任马队帮带后升管带。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先为俄军效力后为日军效力。
由于在日俄战争中的见缝插针,左右逢源,拿人好处,不办事。
张作霖的部队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张作霖就是借助东北政治和治安的混乱以及抓住机遇,得以一步步发展。
人物性格分析:
张作霖从小就有个外号叫“万人喜”,也就是说他很会处事,情商高,别人都很喜欢他,这个特点让张作霖在数次困难中脱险。
(一天,洪辅臣派人给张作霖送来请柬,邀他上门做客。
张作霖虽然明知赴的是鸿门宴,可是又怕正好给对方留下大鱼吃小鱼的借口,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张作霖打小就在社会上混,练出了一副好口才和善于察颜观色的细腻心思,人送绰号“万人喜”。
见到洪辅臣后,他有问有答,应对自如。
洪辅臣见状,杀气反倒慢慢消减了下去。
张作霖很会来事,赶紧又趁热打铁,掏出自己的镀银小手枪,连同枪套一起送到洪辅臣面前:“此乃本人护身之物,今欲献出,请笑纳。
”
洪辅臣对手枪赞不绝口,一边接过手枪,一边嘴里却说:“此乃你心爱之物,我倘若收下,岂不是夺人之美?”张作霖双手一拱:“如果嫌弃,就是看不起我。
今后,我张作霖愿意听命于洪大哥。
”
洪辅臣心花怒放,完全放弃了吃掉张作霖的想法。
两人告别时,他破例送出很远,还对张作霖说:“后会有期。
”)——摘自《张作霖大传:一个乱世枭雄的崛起与殒落》
从与冯德麟的28师明争暗斗,到担任东三省巡阅使,均体现出他队政治的敏锐。
他的高情商和重情义,也是那么多人至死不渝地跟着他,护着他的原因。
最初跟着他的一帮老哥们都极其忠心。
张作霖土匪出身,能做到北洋军政府最高首领,这与他知人善任不无关系。
王永江,袁金凯都是他提拔起来的财政税务人才;以及队郭松龄的委任,也是看中他的军事才能;而对杨宇霆几次罢免又复用,是他的爱才之心。
(不过他的缺点也很突出,尤其是在晚年时期。
因为政治野心,他几次入关作战,两次直奉大战的最终结果都是大败,劳民伤财。
而且他这个人有仇必报,只要他在谁手里吃了亏没了面子,就必须要讨回来,从不管付出多大代价。
)
大事分析:
洪宪帝制败后,他被黎元洪大总统任为奉天督军兼省长。
1917年,因冯德麟参与张勋复辟,夺其第二十八师兵权,统一奉省军政。
1918年,于秦皇岛夺取直系购买的日本军械扩充奉军。
入关支持皖系“武力统一”。
被任为东三省巡阅使。
1918年9月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利用日本的势力控制了奉、吉、黑三省,成为奉系首领。
说起张勋复辟,张作霖起初很是犹豫自己该不该参与,最后他想出了一招,暗示冯德麟去参加,这样败了没自己事,胜利了自己也能分一羹。
大头大脑的冯德麟就这样被张作霖算计了。
此事之后,奉天全部在张作霖的控制之中了。
为了夺取直系军械扩充军队,张作霖与徐树铮联合反直,这一步赚了个翻。
后来为了控制整东北他和吉黑两省的省长都结成儿女亲家,最后统治整个奉系。
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助直反皖。
1921年,被任为蒙疆经略使,辖热察绥三特区。
进京组织梁士诒内阁。
1922年,吴佩孚揭露梁内阁卖国媚外,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而归,宣布东三省独立,自任保安总司令,整军经武成立陆军整理处。
第一次直奉大战,张作霖为了利益反对段祺瑞政府,但是后来受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吴佩孚,联合六省军阀,通电攻击梁士诒内阁媚日卖国,迫梁离职,直、奉矛盾日趋激化。
4月上旬,奉军开入山海关与直军对峙,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奉军以张作霖为总司令,率领四个师、九个旅,约十二万人,分东、西两路沿津浦、京汉铁路向直军发起进攻,直军以吴佩孚为总司令指挥七个师、五个旅约十万人迎战。
两军在长辛店、琉璃河、固安、马厂等地展开激战。
5月3日,吴佩孚出奇兵绕道攻击奉军后方,使卢沟桥奉军腹背受敌;吴还分化奉军内部,使奉军第十六师临阵倒戈,造成全线溃退。
5日,张作霖败退出关。
第一次直奉战争的失败使张作霖意识到己方军队的严重缺陷与不足,回到东北后,开始接受杨宇霆的意见,整军经武,加强军事训练,严格部队纪律,充实陆军讲武堂,改革军官选拔办法,并将陆军整编为东北陆军3个师、27个旅和5个骑兵旅,共约17万人。
筹建海军,设立航警处,开办航警学校,建立东北海防舰队,辖“镇海”等4艘军舰。
加强空军,开办航空学校,调整航空处,辖3个航空兵队。
(摘自《张作霖大传》)
经过整军经武,仅用两年时间,东北军就基本恢复元气,同时数量和质量有了空前提高,已由过去绿林式的乌合之众一跃成为训练有素的正规军。
这一次整顿军队我个人觉得效率和成果是非常的好。
倘若再如此发展军队,整顿经济,不那么急着入关作战,东北军应该会由别样的风采。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奉军达到空前的强大。
但是因为郭松龄倒戈,这一切化为了泡影。
可以说郭松龄倒戈这一战的损失是这么多年奉军遭受的伤害之和,让奉军没了叫板其他力量的底气。
下面是我个人总结的郭松龄军失败的三点原因。
一、志向超群。
郭松龄为一员能将,奉军中杰出将领,但作为一方统帅则有些不足。
二、形势复杂。
郭松龄以为只要打进奉天就可以取张而代之,从此实现种种宿愿。
然而军阀混战的年代,是难以个人意志转移的,郭一无主宰乾坤之实力,二无超越众人之眼力,没有明确的治政方针,盲目撕打只能使乱局更乱。
反而使战火燃入东北。
三、军心不齐郭松龄虽然掌握奉军精锐,却难以尽收将领之心。
这与郭为人刻薄有关,只是为势所迫,不得附众。
结果张氏传单一撒,军心惶惶,士气全无。
时有郭军将士互问,“进奉天干嘛?打老帅吗?做人得讲良心。
”其中炮兵指挥邹作华,就暗把炮弹引信取下,使郭军炮击虽中而不能炸。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成为北洋军政权最后一个统治者。
1928年6月4日晨5时许,当张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专列驶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汇处桥洞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这位乱世枭雄身受重伤,当日逝世,享年53岁。
在我看来,张作霖最后是为了国家民族的的利益而不与日本签署满蒙五路条约,最终被日本人暗杀身亡。
虽然他也曾做过不好的事比如杀害李大钊,可这也是因为党派不同。
但是总体来说,在他手里没有丢失国家一分一厘土地,说他是英雄也合乎情理。
(《张作霖大传:一个乱世枭雄的崛起与殒落》关河五十州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