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城市道路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方案

城市道路设计方案引言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道路设计方案能够提升交通效率、缓解交通压力、改善出行体验。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案。
设计原则1.增加通行能力:道路设计应该考虑到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提供充足的通行能力,以便流畅地处理交通流量。
2.提高安全性:道路设计应该满足交通安全的基本要求,包括合理的车道宽度、交通信号设置和道路标志标线等。
3.优化空间利用:城市道路通常空间有限,因此设计应充分考虑使用现有空间,避免浪费。
4.提升交通效率:道路设计应该优化红绿灯设置、便捷的转弯通道等,以提高交通流畅度和交通效率。
5.融入城市景观: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的景观美观,结合周边环境进行设计,打造美丽的城市道路。
设计步骤1.交通调查和分析:根据城市的交通流量、出行方式等数据,进行交通调查和分析,了解城市道路的现状和问题。
2.规划道路网络:根据交通调查的结果,制定道路规划方案,确定主干道路和支路的位置,以及不同道路的交通组织方式。
3.设计道路剖面:根据通行能力要求和道路类型,确定道路的几何剖面设计,包括车道宽度、人行道设置、交通信号灯等。
4.设计交通设施:根据道路功能和交通需求,设计相应的交通设施,如路口信号灯、标识标线、交通岛等。
5.考虑景观要素:在道路设计中融入景观要素,如植被、雕塑等,打造美丽而宜人的城市道路。
6.进行模拟和优化:使用交通模拟软件对道路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和优化,评估其通行能力和交通效果。
7.完善细节设计:根据模拟结果和实际需求,完善道路设计细节,包括交通信号灯的定时设置、人行道的宽度等。
8.建设和监督: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道路建设,并进行相关监督,确保道路建设合乎设计要求。
实例分析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的城市道路设计方案。
背景某城市A地区的交通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部分主干道路拥堵严重,需要重新设计优化这些道路,提升交通效率。
设计方案1.规划道路网络:根据交通调查和分析结果,制定道路规划方案。
城市道路工程方案设计

城市道路工程方案设计一、前言随着城市发展和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城市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工程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道路工程方案,不仅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还能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对城市道路工程方案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二、城市道路规划1.城市道路规划的重要性城市道路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系统的安全、高效和便捷。
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能够保障城市居民出行的需求,缓解交通拥堵,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而不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则会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道路规划的原则城市道路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包括:(1)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络,确保道路布局符合城市的发展需要。
(2)完善的道路网络。
规划要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和交通需求,合理设置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建设通达性强的道路网络,以满足不同居民的出行需求。
(3)人性化设计。
在规划城市道路时,应充分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出行需求,设置合理的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和非机动车道,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便捷性。
(4)生态环保。
规划城市道路时,应尽量减少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道路设计1.城市道路设计的内容城市道路设计是按照城市道路规划方案,结合实际的交通需求和道路环境,对城市道路进行具体的设计方案。
城市道路设计应包括道路的线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交叉口设计和绿化设计等内容,确保道路的安全性、畅通性和美观性。
2.城市道路设计的原则城市道路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
城市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居民的出行需求,尊重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优先权,设置合理的交通设施和交通标志,提高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感。
(2)科学合理。
设计应符合城市道路规划的要求,充分考虑城市的交通需求和道路环境,注重道路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市政道路设计资料汇总

市政道路设计资料汇总1. 横断面设计1.1横断面组成及宽度(1)一条机动车车道最小宽度:当设计速度>60km/h,大型车或混行车道3.75m、小客车专用车道为3.5m;当设计速度≤60km/h,大型车或混行车道3.5m、小客车专用车道3.25m;交叉口渠化路段车道宽度:进口道取值3.25m,最小宽度为3.0m;出口道取值3.5m,最小宽度为3.25m。
(2)非机动车专用道路面宽度应包括车道宽度,单向不宜小于3.5m,双向不宜小于4.5m。
沿道路两侧设置的单向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宜小于2.5m。
设计取值如下:主干道:5.5m次干道:4.5m(3)采用绿化做为侧分带的,宽度不宜小于为2.5m。
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2m。
小于1m的侧分带宜采用硬隔离。
(4)人行道最小宽度不宜小于为3m。
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2m。
1.2道路横坡宜采用1.0%~2.0%;设计采用2.0%。
2. 平面和纵断面2.1平面设计2.1.1直线1、两相邻平曲线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2、两圆曲线间以直线径向连接时,直线的长度宜符合下列规定: 1)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同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 计)不宜小于设计速度(以km/h 计)数值的6倍;反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 计)不宜小于设计速度(以km/h 计)数值的2 倍。
2)当设计速度小于60km/h 时,可不受上述限制。
2.1.2平曲线1、路线转角处应设置平曲线。
当受现状道路红线或建筑物控制,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 的路线转角位于交叉口范围内时,可不设置平曲线,但应保证交叉口范围直行车道的连续、顺直。
2、圆曲线最小半径取值:当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当地形条件特别困难时,可采用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
设计原则:满足最小半径的同时,也要满足圆曲线的最小长度。
3、缓和曲线1)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2)当设计速度小于40km/h时,缓和曲线可采用直线代替,直线长度应满足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

五、城市道路设计城市道路设计的内容包括:路线设计、交叉口设计、道路附属设施设计、路面设计和交通管理设施设计等五个部分。
其中道路选线、道路横断面组合、道路交叉口选型等都是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
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掌握城市道路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1.城市道路的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必要时,可以提出局部修改规划的道路走向、横断面形式、道路红线等建议,经批准后进行设计;2.要求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避免不符合规划的临时性建设;3.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要求;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极限标难。
(二)城市道路的设计步骤1.资料准备进行城市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1)设计时应同时兼顾道路两侧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的高程及功能要求,与周围环境协调,创造好的街道景观;(2)合理使用各项技术标准,尽可能采用较高的线形技术标准。
设计需要准备下列资料:①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性质和控制性要求资料;②道路沿线的地质资料、水文资料和气象资料;③道路沿线现状地形图,其比例按平面图设计要求;④现状道路交通量资料和规划交通量资料。
2.测设定线(1)先在现状地形图上(或较小比例地形图上)按照规划给定的控制坐标及红线、横断面等,初步确定道路的走向及平面布置;(2)现场测设道路中心线,并按照道路中心线测量原地面的纵断面和横断面。
3.综合进行路基路面设计和道路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设计,以及附属设施设计。
4.完成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书;·道路设计资料(现状及设计计算资料);·道路设计图:平面设计图(含横断面)、纵断面设计图、交叉口设计图、道路附属设施设计图(或选用标准图);·施工横断面图及土方平衡表。
城市道路设计方案

城市道路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城市道路的设计方案变得愈加重要。
一个好的城市道路设计方案不仅能够提供便利的交通,还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本文将就城市道路设计方案从交通流量管理、道路宽度和车道分隔、交通设施和景观绿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交通流量管理在城市道路设计方案中,交通流量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首先,我们应根据道路的交通量和道路类型确定路段的通行能力,确保道路宽度满足交通需求。
同时,应考虑到不同时间段的交通流量差异,合理分配交通信号灯的时间,尽量减少等待时间,提高交通流畅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道路分组、交通导向标志等方式引导交通流向,减少交通阻塞。
二、道路宽度和车道分隔城市道路的宽度和车道分隔对交通安全和车辆通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城市道路设计方案中,根据道路的功能及交通需求,应合理确定道路的宽度和车道数量。
一般来说,道路宽度应满足车道的正常通行,确保路面上不会出现拥堵现象。
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要合理划分车道,设置车道分隔设施,如实线或虚线,确保不同车流方向的车辆能够安全快速通行。
三、交通设施交通设施是城市道路设计方案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设置交通设施,可以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行人的需求,合理设置人行横道、人行天桥等设施,确保行人安全通行。
此外,根据道路类型和交通需求,还应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交通指示牌、交通导向标志等设施,提供准确的交通信息,引导车辆和行人正确通行。
四、景观绿化城市道路设计方案中的景观绿化是为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
通过合理的景观绿化设计,可以增加道路的美观性和宜居性。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可以利用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等地方进行绿化布置,种植各种绿植和花草,打造绿意盎然的道路景观。
同时,还可以设置休憩座椅、人文雕塑等装饰物,提供休闲和观赏的场所,使城市道路不再单调乏味。
城市道路设计范文

城市道路设计范文
一、道路交通分析
在进行城市道路设计之前,需要对道路交通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交通流量、流向、车速、车辆组成、行人流量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交通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道路的等级和规模,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依据。
二、道路布局设计
道路布局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考虑城市规划、地形、地质、水文等多方面因素。
在布局设计中,需要注重道路的功能性,保证交通的顺畅和安全,同时要考虑到道路的美观性和可持续性。
三、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涉及到道路的空间布局和路面结构。
在横断面设计中,需要考虑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要考虑到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需求,以及排水、绿化等方面的要求。
四、道路设施规划
道路设施规划是城市道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护栏等方面的规划。
在设施规划中,需要注重设施的功能性和美观性,同时要考虑到后期维护和管理的方便性。
五、交通安全设计
交通安全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点之一,涉及到道路的线形设计、
交叉口设计、安全设施等方面的设计。
在交通安全设计中,需要注重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行人和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六、环境保护设计
环境保护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方面之一,涉及到声、光、空气、水等方面的环境保护。
在环境保护设计中,需要注重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提高环境质量。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23版)-图文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23版)-图文合考虑区域内人文环境、地形、地貌、地质与地质灾害、水文、气象、地震、交通量及其组成,以及运营和施工条件。
13.1.3桥上或隧道内的管线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得在桥上敷设污水管、压力大于0.4MPa的燃气管和其他可燃、有毒或腐蚀性的液体、气体管。
当条件许可时,可在桥上敷设电讯电缆、热力管、给水管、电压不高于10kV配电电缆、压力不大于0.4MPa的燃气管,但必须按国家有关现行标准的要求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2严禁在隧道内敷设电压高于10kV配电电缆、燃气管及其他可燃、有毒或腐蚀性液体、气体管。
13.2桥梁13.2.1城市桥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特大桥、大桥桥位应选择河道顺直稳定、河床地质良好、河槽能通过大部分设计流量的河段,不宜选择在断层、岩溶、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带。
中小桥桥位宜按道路的走向进行布置。
2桥梁设计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原则,并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
3桥梁建筑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并应与周围环境协调。
4桥梁应根据工程规模和不同的桥型结构设置照明、交通信号标志、航运信号标志、航空障碍标志,防雷接地装置以及桥面防水、排水、检修、安全等附属设施。
13.2.2桥梁可按其多孔跨径总长或单孔跨径的长度,分为特大桥、大桥、中桥和小桥等四类,桥梁分类应符合表13.2.2的规定。
表13.2.2桥梁分类注:1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为两桥墩中线之间桥中心线的长度或桥墩中线与桥台台背前缘线之间桥中心线的长度,拱式桥为净跨径。
2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岸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桥梁为桥面系车道长度。
13.2.3桥梁的桥面净空限界应符合本规范第3.4节的规定。
13.2.4桥下净空应符合下列规定:1通航河流的桥下净空应符合国家现行通航标准的要求。
2不通航河流的桥下净空应根据设计洪水位、壅水和浪高或最高流冰面确定;当在河流中有形成流冰阻塞的危险或有流放木筏、漂浮物通过时,应按当地的具体情况确定。
(整理)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整理)城市道路交叉⼝设计规程3.1道路交叉的分类及其选择3.1.1城市道路交叉宜分为平⾯交叉和⽴体交叉两类。
应根据道路交通⽹规划、相交道路等级及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3.1.2平⾯交叉⼝应按交通组织⽅式分类,并应符合满⾜下列要求:1 A类:信号控制交叉⼝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道展宽交叉⼝。
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道不展宽交叉⼝。
2 B类:⽆信号控制交叉⼝平B1类:⼲路中⼼隔离封闭、⽀路只准右转通⾏的交叉⼝(简称右转交叉⼝)。
平B2类:减速让⾏或停车让⾏标志管制交叉⼝(简称让⾏交叉⼝)。
平B3类:全⽆管制交叉⼝。
3 C类:环形交叉⼝平C类:环形交叉⼝。
3.1.3平⾯交叉⼝的选⽤类型,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注: 1 ⼈⼝在50万以上的⼤城市,主⼲路与主⼲路相交,经交通预测分析,需要设置⽴体交叉时,宜按本规程表3.1.4选⽤;2⼈⼝在50万以上的⼤城市,次⼲路与次⼲路相交,因景观需要,采⽤环形交叉⼝时,应充分论证。
4.2.9平⾯交叉⼝⼀条进⼝车道的宽度宜为3.25m,困难情况下的最⼩宽度可取3.0m;当改建交叉⼝⽤地受到限制时,⼀条进⼝车道的最⼩宽度可取2.80m。
转⾓导流交通岛右侧右转专⽤车道应按设计速度及转弯半径⼤⼩设置车道加宽。
4.2.10当⾼峰15min内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2辆时,宜设左转专⽤车道;当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10辆时,或需要的左转专⽤车道长度达90m时,宜设两条左转专⽤车道。
左转交通量特别⼤且进⼝道上游路段车道数为4条或者和4条以上时,可设3条左转专⽤车道。
4.2.11进⼝道左转专⽤车道设置可采⽤下列⽅法:1展宽进⼝道,以便新增左转专⽤车道。
2压缩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新辟左转专⽤车道,但压缩后的中央分隔带宽度对于新建交叉⼝⾄少应为2m,对改建交叉⼝⾄少应为1.5m,其端部宜为半圆形[图4.2.11(a)]。
3道路中线偏移,以便新增左转专⽤车道[图4.2.11(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设计1.1工程范围桂林临桂开发区分三期实施,本次设计为二期工程内甲六路工程设计。
其设计起点与科技十五路平交,起点桩号G1K0+000,坐标X=2612235.689,Y=45195.583;依次与科技十五路、科技十四路、科技十三路、科技十二路平交,终点桩号K1+730,坐标X=2613808.067,Y=45916.606,长度1730米。
道路标准断面宽为50m。
具体布置如下:3m人行横道,两侧分隔带3m,机动车道路缘代0.5m,非机动车道路缘代宽度0.5m,机动车道宽16m,非机动车道宽8.5m。
2、设计依据标准和规范2.1道路性质和技术标准2.1.1设计依据1)桂林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提供的1:1000电子版地形图;2)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3) 相关的国家及地方规范、规程。
2.1.2设计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2)计算行车速度:60km/h3)红线宽度:60m4)路面结构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5)路面荷载标准:BZZ-100KN6)道路结构设计年限:15年预计建成通车第一年交通组成如下表:预计建成通车第一年交通组成如下表:机动车道宽度确定以建成通车第一年交通组成为起始年进行设计,路面设计要求以双轮组重车轴载BZZ-100KN为标准轴载,轮胎压强P1=0.7Mpa,单轮轮迹当量圆直径r1=10.65cm;在设计使用期内,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0%,筑路材料丰富。
7)雨水排水部分技术标准按雨水、污水分流体制设计,本次设计仅考虑雨水排水设计。
(1)假设全线没有其他排水系统,雨水按自然地势排放。
(2)雨水水力计算:采用公式q=876.0)10()lg99.01(8.2738++tp, Q=ψ⨯ F ⨯ q其中:重现期P=1年,径流系数=0.3,最小管径D450mm。
2.2设计规范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4);2)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3)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 - 2006)。
2.3工程地质条件由浅到深的顺序如下:第一层填筑土:填筑土:紫红色,青灰色,灰白色,稍湿,松散,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角砾及碎石等,粉质粘土约占50%,角砾、碎石约占50%;角砾、碎石呈棱角形、亚圆形,粒径1~7cm。
为新近堆填,尚未完成固结,属欠固结土。
第二层粉细砂:青灰色,灰黑色,湿,松散~稍密,有臭味,粉细砂约占70~80%,含粘粒10~20%,含少量有机质、淤泥等。
第三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暗紫红色,泥、铁质胶结,风化裂隙极发育,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岩块用手易折断,为极软岩。
3、道路设计概要3.1线形设计技术标准1) 设计车速=60km/h。
2) 竖曲线最大纵坡3.5%,最小纵坡0.3%,最小坡长170m。
3)该设计道路全线为一直线,故没有平曲线设计。
3.2 道路横断面设计设计标准:道路等级: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计算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红线宽度:60米设计年限:15年根据道路等级和红线宽度及设计要求,本次设计采用三幅路形式。
通过计算机动车道采用双向四车道,每条车道宽3.75米,路缘带两侧各0.5米,采用1.5%直线型单向横坡;非机动车道宽3.75米,采用1.5%直线型单向横坡;人行道设计主要包括人行道宽度和横坡的确定以及人行道在道路横断面上的布置。
道路总宽50m,详见标准横断面图。
3.3 道路横断面设计本次设计为甲六路。
其设计起点与科技十五路平交,起点桩号K0+000,坐标X=2612235.689,Y=45195.583;终点桩号K1+730,坐标X=2613808.067,Y=45916.606,长度1730米。
道路横断面形式为三幅路形式,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50米,其中行车道为16米,非机动车道为17米,人行道为6米,,两侧分隔带6m。
由于相交道路较多,故绿化带仅在交叉口处断开,断开距离根据交叉口的大小拟定,详见道路平面图。
3.4道路纵断面设计该路自然地势较为平坦,高差变化不大,在进行纵断面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既有和规划中的相交道路的高程,结合了两侧原地面高程进行设计。
变坡点均在整桩号。
纵断面设计均满足最大、最小纵坡的要求(最大纵坡3。
5%,最小纵坡0.3%),本设计段的时速为60km/h,最小坡长为180米,共设计五条竖曲线。
3.5路基路面设计3.5.1 地基参数选取根据地质资料,一般路段土基回弹模量E0=42MPa,为了加强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基层材料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3.5.2 道路结构设计3.1线形设计技术标准1) 设计车速=60km/h。
2) 竖曲线最大纵坡3.5%,最小纵坡0.3%,最小坡长170m。
3)该设计道路全线为一直线,故没有平曲线设计。
3.2 道路横断面设计设计标准:道路等级: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计算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红线宽度:60米设计年限:15年根据道路等级和红线宽度及设计要求,本次设计采用三幅路形式。
通过计算机动车道采用双向四车道,每条车道宽3.75米,路缘带两侧各0.5米,采用1.5%直线型单向横坡;非机动车道宽3.75米,采用1.5%直线型单向横坡;人行道设计主要包括人行道宽度和横坡的确定以及人行道在道路横断面上的布置。
道路总宽50m,详见标准横断面图。
3.3 道路横断面设计本次设计为甲六路。
其设计起点与科技十五路平交,起点桩号K0+000,坐标X=2612235.689,Y=45195.583;终点桩号K1+730,坐标X=2613808.067,Y=45916.606,长度1730米。
道路横断面形式为三幅路形式,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50米,其中行车道为16米,非机动车道为17米,人行道为6米,,两侧分隔带6m。
由于相交道路较多,故绿化带仅在交叉口处断开,断开距离根据交叉口的大小拟定,详见道路平面图。
3.4道路纵断面设计该路自然地势较为平坦,高差变化不大,在进行纵断面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既有和规划中的相交道路的高程,结合了两侧原地面高程进行设计。
变坡点均在整桩号。
纵断面设计均满足最大、最小纵坡的要求(最大纵坡3。
5%,最小纵坡0.3%),本设计段的时速为60km/h,最小坡长为180米,共设计五条竖曲线。
3.5路基路面设计3.5.1 地基参数选取根据地质资料,一般路段土基回弹模量E0=42MPa,为了加强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基层材料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3.5.2 道路结构设计机动车道采用: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2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5cm石灰粉煤灰土。
人行步道采用:6cm混凝土方砖(C30)+3cm水泥砂浆(1:3)+10cm水泥稳定石屑。
3.5.3 道路结构层设计参数道路各结构层的力学参数应满足规范要求。
3.6 排水工程设计3.6.1雨水管道设计方法地面道路采用雨水蓖收集降水,管道排水方式。
3.6.2雨水管道的位置和规格1)雨水管的位置锦绣大街道路雨水管管位:左右侧雨水管位于非机动车道内,距道路中线15米处。
2)雨水管道规格和管基雨水管管径,坡降根据计算进行设计。
本次设计雨水管径500~800,本工程设计内有雨水出水口1座。
雨水管均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承插式Ⅱ级管,120°混凝土管基,另加铺10cm碎石垫层,检查井间距大部分为40米;少数为60m。
设计管段长在100——200米范围内。
3.7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设计道路沿线与科技十五路、科技十四路、科技十三路、科技十二路相交。
设计时综合考虑行车舒适、排水通畅、与周围建筑物的标高相协调等因素,合理确定交叉口设计标高。
3.8 施工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方法及施工注意事项。
设计计算书1、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步道,和分车带部分组成。
横断面设计采用三块板形式。
1.1机动车道设计1)设计年限末平均日交通量的推求和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1)设计年限末平均日交通量的推求预计建成通车第一年交通组成如下表:车辆换算系数:黄河 JN150:1.0尼桑CK20L:1.0解放 CA10B:2.0交通 SH14:1.5太拖拉 138:1.0东风EQ140:1.0南阳351:1.5根据的原始资料,采用下述公式计算N t= N i ×(1+r)t ‒1式中:N t —设计年限末平均日交通量(pcu/d);N i —现状年平均日交通量(pcu/d);t —规划设计年限;r —交通量平均增长率。
其中N i =(1300+620+770+580+62)×1.0+170×1.5+(1000+83)×2=3815 N t = 4734×(1+10%)15_1 =14487(2)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采用下述公式计算Nh(单)=N t×k×δ Nh(双)=N t×k式中:Nh—单向设计小时交通量(pcu/d);K —高峰小时交通量系数,取k=0.11;δ—方向不均匀系数,取δ=0.6;Nh(单) =14487×0.11×0.6=956Nh(双) =14487×0.11=15932)城市道路各种车型混合行驶时一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约为1245pcu/d。
3) 通行能力验算及机动车道宽度确定(1)机动车道车道数估算N(双向) =双向小时交通量/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取整数。
N(双向)=1593/(1245×0.8×0.59)=3.5,取N(双向)=4故车道数取N(双向)=4。
注意: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将一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进行道路分类系数折减与交叉口影响折减后,得到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本路为城市主干路,道路分类系数取0.8,交叉口折减系数取0.59。
(2)通行能力验算单向设计小时交通量=1245×0.85×2=2117≥1187则车道数满足要求。
(3)机动车道宽度W c=n×b×2=2×3.75+2×0.5 =16式中:W c —机动车道宽度(m);n —单向车道数;b —一条机动车道宽度,取,3.75m;W mc—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取0.5m1.2 非机动车道设计非机动车道宽度=2×3.75+2×0.5=8.5m,非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取0.5m。
1.3 车行道路横坡度车行道横坡度采用1.5%直线型横坡,绿化带亦采用1.5%直线型横坡,布道采用2%直线型横坡。
1.4 人行道设计人行道宽度取0.75×8=6m,两侧分隔带3m。
路侧带内侧高出车行道0.15m,两侧分隔带高出车行道0.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