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4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课件(共40张PPT)

萧索 的荒 村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 公开课 课件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 公开课 课件
合作探究
描写故乡景色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 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突出故乡的 萧条和衰败。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 公开课 课件
按时间顺序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故乡》公开课课件
只是不怕“我” 不到半日,便熟识了 告诉我许多稀奇事 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 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建立了 淳朴的友谊 热情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故乡》公开课课件 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拾》《呐喊》、《彷徨》《华盖集》、
秕 谷 打拱 隔膜
jìn 寒噤
niàn dài 廿年 深黛
wǎng 惘然
zìsuī chán 恣睢 潺 潺
生词
1.阴晦: 阴沉昏暗。 2.聚族而居: 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 3.无端: 无缘无故。 4.愕然: 吃惊的样子。 5.嗤笑: 讥笑。 6.惘然: 心里好象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7.展转: 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 通“辗转”。 8.恣睢: 放纵、凶暴。 9.鄙夷: 看不起。 10.如许:这么些。 11.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12.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外 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故乡》公开课课件 貌 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故乡》公开课课件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故乡》公开课课件
(2)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ppt课件

结尾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有何用意?
结尾再现了记忆 中的美丽画面,这是 “我”的美好希望的 象征,也是对新生活 的想象、憧憬。
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妙用修辞,意蕴深刻,按要求品析。
1.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 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本句运用了什 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的体形之瘦, 突出了其尖酸的个性特征。
• 1.是不是鲁迅? • 不是。本文是小说(虚构)。散文(真实) • 2.“我”小时候是什么人? • 地主家的小少爷。 • 3.长大后是什么人? • 知识分子
体会文中的“我”
• 1.“我”对故乡萧条、衰败、冷漠,感到 • (悲哀、失望) • 2.对闰土那样的劳苦农民,感到 • (深切同情和爱) • 3.对未来,——读86-88段 • 有美好的憧憬 •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 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 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 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 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鲁迅笔下的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仔细观察一下你的故乡,说说现在的故乡与你 印象中的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包括故乡 的景色变化、人文变化等等。
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 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生动显现了半封 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衬托了“我” 的悲凉心境;而十多年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
这样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 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故乡景物 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 趋势,也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创造了 非常适宜的环境。
背景介绍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精品教学课件

李白
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意象及意境 2.评价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姓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籍贯: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 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身份: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重点探究
7.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
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 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 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 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微 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重点探究
3.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是写实。
“冰塞川”
有其象雪满山” 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重点探究
4.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借姜尚、伊尹的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
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发挥自己的才干。
重点探究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内心情感?
停
拔
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
感情的激荡起伏
投
顾
重点探究
2.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所展现的画面。
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 了。他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共51张PPT)

丁肇中教授
2019/12/13
丁肇中教授故居(山东日照)
2019/12/13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2019/12/13
掌握字词
肇(zhào)事
格物致知
彷徨(páng huáng)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袖手旁观
2019/12/13
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正心 :端正心思。 修身: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13、怎样实验?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 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 需要有积极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 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2019/12/13
14、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 当怎样“格” ?
作者主张:
•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 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 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 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 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2019/12/13
11、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 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
•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 系?
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 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六、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七、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019/12/13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 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 格,探察、探究。 • 物,物体、事物。 • 致,达到、得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十四课《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以上是第十四课的原文内容。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或对其他课文有疑问可查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语文书或咨询语文老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精美课件【最新】

出处 选自《刘禹锡集》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90年版)
经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 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
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 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 答谢。
文 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如今身处何方?也可理解为:现 在要走的路在哪里?安,哪里。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宋书·宗悫 岔路,大路分出的路。 (que)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 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会,终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高高的帆。 渡。
被尊称为“诗圣”,作品被称为“诗史”。
背景链接
出处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
时间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背景
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征召入京,供奉翰林。 虽然唐玄宗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的才华, 他“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遭 到权贵们的排挤和打压,终被“赐金放还”。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 (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文 学家,有“诗豪”之称。晚年任太子宾客, 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因与 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 居易多有唱和,并称“刘白”。代表作有 《秋词》《竹枝词》《浪淘沙》等。著有 《刘梦得文集》。
背景链接
夔州古属巴郡,朗州属楚地, 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洛阳,所
故称“巴山楚水”。
以说“二十三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课件

•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 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 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 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 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 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 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 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 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 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 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 善。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 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另举一例。
明确:对照论证,正反全面,对照有力。
•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 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斟酌细思,反对 有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 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 到。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 养品。──[英]莎士比亚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寻思子自知。──[宋] 苏轼
谈读书
培根
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 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 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
1、名言警句: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4故乡》教学课件

文体常识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 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探
究 闰
对生活的态度
土
形 象
(对比)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把幸福的希望 寄托在神灵身 上。悲哀、痛 苦,生活压得 他喘不过气来
闰 土 命 运
探 究
健康、朝气蓬勃、 热情开朗、见多识广、 勇敢机灵、天真活泼、 纯真善良的小英雄
苍老贫困、凄凉、 客气迟钝、生活辛苦、
因循守旧、麻木迟钝、 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二)探究杨二嫂的形象
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 神态、动作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 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探
究
杨
二
嫂 形
外
象
貌
(对比)
颧骨嘴唇: 凸颧骨 薄嘴唇
姿势: 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 细脚伶仃的圆规
放纵的圆规
颧骨没这么高 嘴唇也没有这么薄 终日坐着 从未见过圆规姿势
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
苍老、贫困、凄凉
探 究 闰
动作(行动)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土 形 象
①12段:手捏一柄钢叉 ……用力刺去
②15段:怕羞……便
和我说话……熟识了
①55段:浑身瑟缩着,手里提 着一个纸包…… ②59段:动着嘴唇,却没有 作声,态度终于恭敬起来
③30段:躲到厨房,哭 着不肯出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积累∙欣赏《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七绝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翻译】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不够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去实践。
【赏析】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
“遗”,即保留。
“无遗力”,毫无保留,竭尽全力以赴。
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教师学生批注栏:1、了解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案课文题目:《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堂类型:新授课正把握事物的底蕴。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不要死读书,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
冬夜读书示子聿》:翻译:古人做学问是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学习路径】☆☆导入课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之而后天下平。
▲▲▲基础练习: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注音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ang huáng)(2)理解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找出本文论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思考练习3、《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
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6、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7、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⑴引用论证: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⑵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⑶对比论证: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智力练习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杨振宁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
“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
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3、“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推究。
致:获得。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8、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甲处:怎样鼓励创新乙处: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9、选取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切(A)(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10、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学习,而中国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
11、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证明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
12、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进行有规则的训练);又要(敢于挑战权威)。
13、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创作园地: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小议论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
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
根据量子电动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
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
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
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
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
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
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
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
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予传播夸克之间的力。
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
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
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