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最新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最新)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最新)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课文1.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补充相关文言知识。
(1)“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
“窥”,必然是仔细的。
“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孰与”:与……比,谁……。
“美”:漂亮,形容词。
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3)“今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
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地方”为古今异义词。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
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
“言”:说,批评,建议。
“进”:进谏。
“者”:相当于“……的”。
2.二读: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提出问题)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
(分析问题)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第一章:面试准备与自我介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面试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面试流程及评分标准2. 自我介绍的技巧与注意事项3. 面试中的礼仪与沟通策略三、教学活动1. 讲解面试流程及评分标准,让学生熟悉面试环节。
2. 示范自我介绍,分析自我介绍的亮点与不足。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面试场景,锻炼应变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在面试模拟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教案编写与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教案编写的基本格式和要素。
2.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教案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案编写的格式与要求2.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3. 教学评价的编写与实施三、教学活动1. 讲解教案编写的格式与要求,让学生熟悉教案结构。
2. 分析优秀教案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编写一份初中语文教案。
四、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编写教案的质量,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章:试讲技巧与训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试讲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3. 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水平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试讲技巧与注意事项2. 试讲中的语言表达与教态仪表3. 试讲案例分析与训练三、教学活动1. 讲解试讲技巧与注意事项,让学生熟悉试讲环节。
2. 示范试讲,分析试讲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试讲场景,锻炼表现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在试讲模拟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章:语文教学设计与实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干货: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万能教案模板

干货: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万能教案模板教案模板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的框架。
在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中,教案模板起到了展示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作用。
下面是一个万能的初中语文教案模板,供参考: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重点短语;(2)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语法知识;(3)掌握本节课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本文的主旨和核心观点;难点:如何通过阅读理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白板、教具等;教学材料:教科书、练习册、补充阅读材料等;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教学创意等;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并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展示教学目标(2分钟)通过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能力点和情感目标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步骤三:新课讲解(15分钟)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难点进行讲解,采用多媒体设备、示范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重要知识点。
步骤四:阅读和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一篇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文章,并通过问题解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步骤五:写作训练(15分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思考写作思路、小组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步骤六:课堂总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回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并激发学生对下节课内容的期待。
五、课堂作业:根据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写作技巧,完成一篇短文或作文,并准备下节课的主题讨论或小组展示。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语文《人无信不立》教案

初中语文《人无信不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和相关故事,掌握演讲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演讲,学生学会演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诚信意识,并在生活中做到诚实做人,讲求信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掌握演讲技巧,学会演讲。
[难点]树立诚信意识,并在生活中做到诚实做人,讲求信用。
三、教学过程(一)揭示主题同学们,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誉为“文明古国”,我们中华民族也有很多传统美德,诚信便是其中之一。
古有商鞅南门立木,季布千金一诺,也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说法;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是最基本和根本的道德要求,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也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人无信不立》,一起延续千百年来诚信的美德。
[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1.什么是诚信?明确:“诚”,就是诚实无欺、诚信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守信。
[板书:说诚信]2.引经据典话诚信小组合作并讨论:根据搜集的有关“信”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逸事,汇总整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并讨论“信”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有什么样的意义。
[板书:话诚信]明确:(1)“信”可以分为“交友之信”“经商之信”“国家之信”。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交友之信,一个人只有以真诚之心对待他人,才能收获友谊,获得成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经商之信”,一个企业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商鞅南门立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体现的是“国家之信”,一个国家只有言而有信,令行禁止,才会走向成功,若是朝秦蓉楚则会走向灭亡。
(2)可以从“正面”和“反面”划分搜集到的资料。
正面例子有:商鞅南门立木,季布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等。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最新)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最新)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课文1.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补充相关文言知识。
(1)“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
“窥”,必然是仔细的。
“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孰与”:与……比,谁……。
“美”:漂亮,形容词。
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3)“今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
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地方”为古今异义词。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
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
“言”:说,批评,建议。
“进”:进谏。
“者”:相当于“……的”。
2.二读: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提出问题)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
(分析问题)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面试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面试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词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苏轼和辛弃疾的诗词风格;(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敬仰;(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典故理解;2. 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诗词的情感主题和价值观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3. 诗词情感主题和价值观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文本、注释、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和韵脚,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气;(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比较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苏轼和辛弃疾的诗词风格;(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情感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敬仰;(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诗词;8. 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理解程度等,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阐述作者观点。
2. 知识点梳理:梳理课文中涉及的重点字词、语法、修辞等知识点。
3. 课后作业设计: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思考问题。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练习:设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官方推荐的初中语文教材。
2. 参考资料:查阅相关教学参考书、教案、论文等,丰富教学内容。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语文知识。
3. 案例分析:精选典型病例,让学生学会分析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四篇)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四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四篇)”,欢迎阅读!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四篇)《生命,生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编排在鲁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这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六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并非易事”,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也将面对种种困难,这一单元的文章告诉我们怎样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不幸,是初一新生非常需要的,从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教材中的单元导读明确指出: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关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生命生命》写的都是寻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美好的人生。
这篇散文,语多不赘,尽意而止,非常简洁,向你娓娓道来生命的真谛,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可以在作文选材方面有所收获。
本单元是初中学段第一个单元,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另一方面要注意到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要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努力形成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根据本课的特点,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乞丐》
【教材内容】
《乞丐》这篇文章是19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
这是一篇写得很凄美的文章。
主要写了一位衰老的乞丐呻吟着向一位一无所有的人乞讨,一无所有的人用空无一文的手握住了乞丐的手,给予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关爱和理解。
屠格涅夫的这篇《乞丐》仅200字不到,但描写细微,栩栩如生地将一个被贫穷折磨得如此饥饿、潦倒的乞丐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个活生生的乞丐形象。
【教材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人平等,关爱他人,快乐自己”。
2、学习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即xx目标)
懂得“我”与“乞丐”的相互握手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爱、理解,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让学生在学习后,也能受到教育,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我”和“乞丐”的相互施舍其实就是一种人间最美的爱的给予。
难点:体会“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和重点句子的分析“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施舍”。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课始就直奔课文内容,由内容介绍直接让学生进入自学。
由于屠格涅夫的作品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是就接触了《麻雀》一课,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我就把作者简介这一环节给略过了。
只是在课前简单的进行回顾。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现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出示幻灯片)温馨提示: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这位乞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并且让学生在自读时动手划一划,做到边读边思,边读边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检查反馈
我把重点放在词语的过关中,先指名学生领读,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说说哪些是写乞丐的,哪些上写“我”的。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是通过外貌、动作和神态等细腻描写来体现的。
接着是给“衰老褴褛龌龊抖颤不幸施舍”六个词语找找近义词,并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体会。
在课文内容的叙述上,因为有我揭题时的导语,学生领会的很好,说的也挺不错的。
我适时地把内容进行板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说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
在反馈第三个问题是,结合幻灯片的词语让学生说说乞丐的印象,再次体会乞丐的不幸,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之情。
4、深入探究环节
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我通过一系列的过渡语及师生之间入情的领读接读课文,引出问题:“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由于考虑到是借班上课,再加上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我在设计问题是把他适当地降低了难度,出现四个选择题,让学生逐一对照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排除,培养了学生辨析是非的能力。
接着我把“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这句话当作全文的重点句,让学生从重点局句的分析中有点及面抓住“施舍“和”也‘来
体会文章的情感目标“施舍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
只有理解、关心、同情,爱护……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
5、读课文环节
让学生在理解了全文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体会作家写作的目的,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朗读能力再次得到巩固提升。
6、作业设计环节
在作业中根据分层教学不同学生的不同语文水平,我设计了三个作业,由浅入深,让学生自由选择:练笔(选做题)
1、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对待这样的可怜人?
2、你想对文中的“我”和乞丐说些什么呢?
3、写一段话来谈谈你学了《乞丐》后的感受。
并在一堂课中留了5-6分钟让学生动笔,当场反馈。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把基础目标升华为情感目标,再次体会作家的写作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7、课堂总结部分
借助学生的读后感。
我把学生的感受作为这堂课的总结,并送给学生一句话“关爱他人,幸福自己!”再次点明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和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