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新青年》随感录

《新青年》随感录《新青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本重要的杂志,由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
它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本倡导新思想、新文化的杂志,《新青年》的出现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新的思潮。
《新青年》的创办者陈独秀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在创办《新青年》之前,曾在日本留学并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
回国后,他深刻认识到中国需要进行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于是决定创办一本以新思想为核心的杂志。
《新青年》第一期发表的陈独秀的《猛犬吠日》一文,可以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宣言。
他在文章中提出“救亡图存”的主张,呼吁中国人要有自信、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要进行全面的革命,以扭转中国社会的命运。
这篇文章激起了广泛的共鸣,也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警惕。
《新青年》不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倡导了科学、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鼓励人们追求自由、追求真理。
在这本杂志上,人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批判性的文章,涉及到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新青年》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加入到新文化运动中来。
他们纷纷投稿、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这些年轻人不仅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还组织了各种讨论会、读书会,进行了广泛的思想交流。
他们以青年的热情和朝气,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
《新青年》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它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也成为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开始关注科学、民主、人权等问题,开始反思传统的封建观念和制度,开始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精神。
然而,《新青年》的发行并不一帆风顺。
由于杂志宣扬的新思想与当时的封建统治观念相悖,因此经常遭到查封和封杀。
但是,这并没有阻止《新青年》的传播和影响。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新时代·新青年——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一直有在床上看书的习惯,闲暇时会躺下惬意地翻上几页,欣赏大家之作。
最近阅读的是一本名为品读人生的小册子,这里收录了清末至建国之初一众作家的作品,很意外地在这里读到了陈独秀先生的一篇名为《新青年》的文章,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陈老先生发表在他当年创办的杂志上的大作之一。
将近百年过去了,在置身于21世纪的我看来,陈老先生的这篇文章依然有着振聋发聩,振奋人心的力量。
这些激动人心的话语不仅仅是可以拯救当年的热血青年,也可以拯救迷失在现代社会中的青年。
陈独秀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是他让那个零落瘫痪的国家找到了生机和希望;是他在那个闭塞保守的年代振臂一呼,叫醒了沉睡的人们;是他在那个腐败堕落的社会看到了青年的力量。
他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新青年的殷切希望,对旧青年的痛心疾首。
“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是不可不指陈其大别,以促吾青年之警觉。
”新旧青年有着相似的年龄,但在生理和心理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必须指出这些差异以警觉青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陈老先生忧国忧民的拳拳热心,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复兴与发展都寄托于青年,必须从青年身上寻找活力与气魄,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首先从生理上来讲,旧青年大多数都是斯斯文文的白面书生,最主要的特征是“悉秉蒲柳之姿,绝无桓武之态,艰难辛苦,力不能堪;青年堕落,壮无能为”,而放眼国外时发现外国青年都是壮健活泼,非常有活力。
“英,美,日本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竞舟角力之会,野球远足之游几无虚日,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
”对比的结果是发人深省的,陈先生在这里就对新青年提出了恳切的要求:“倘自认为二十世纪之新青年首应予生理上完成真青年之资格,慎勿以年龄上之伪青年自满也。
新青年观后感500字左右作文

新青年观后感500字左右作文我最近观看了电影《新青年》,它是讲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特别是中国青年对于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反抗。
我对这部电影非常喜欢,它表现了那个时期的文化氛围,并且启发了我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和青年精神的理解。
这部电影的结构非常清晰,它把故事侧重点放在了男主角陈独秀身上,从他的成长历程、家庭背景、文化认同和思想觉醒等方面展示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进程。
电影采用了逐渐加深的方式来表现陈独秀对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社会治理等问题的反思,最终展示了他是如何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
电影中的表演非常出色,演员们的表现让我对于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感到更加亲切。
男主角彭于晏在表演生动有力的同时,也表现出了眼中有光、志同道合的青年热血。
新文化运动时期唯一的女性参与者胡适由朱媛出演,展现了她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关爱,她在某些时刻的沉静和镇定让人感到敬佩。
在这部电影中,有几个画面、音乐和台词让我印象深刻。
比如男主角在书店发现了一篇介绍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文章,这个瞬间反映出了当时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之间的矛盾。
还有男主角与胡适在艺术展上的对手招呼,胡适展示了她对于艺术的关注,并用英文与对手交流,表现出了她的学识渊博和跨文化素养。
从学习和启发方面来说,我深刻地了解了中国青年对于现代文明和革新意识的追求和深化,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础。
中国在这个时期逐渐与世界接轨,青年解放和现代化成为中国的主旋律,这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启了大门并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电影也展示了这段历史如何渐渐启发了人们的现代化思考和明确了未来方向。
在总的评价来看,《新青年》是一个非常感人而又有启发性的电影,它让我深入了解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历史和人文内涵。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也开始想着,是否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也应该有自己的创新精神和现代化追求呢?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观看这部电影,从中获取更多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收获。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刊物,创刊于1915年,由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先驱陈独秀主编。
该刊物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新起点。
阅读《新青年》,我深深感受到了陈独秀的思想深度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先驱之一,他立志于改革中国传统文化,推进现代文化的发展。
他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各种弊端,比如封建思想的束缚,教育落后等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必须得到矫正,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因此,他在《新青年》中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在《新青年》中,他呼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指出中国传统的政治和文化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此,他提倡“民主与科学”这一口号,认为现代社会需要民主制度和科学知识的支持,才能达到新的目标。
他强调了知识分子的使命,应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他关注了女性解放的问题,在文章中提出女性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
陈独秀这些观点的提出,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的思想深刻,具有前瞻性,虽然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让他的观点并没有立即产生广泛的影响,但是,他的思想逐渐地被人们所认可,对后来的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相对应的是,阅读《新青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先驱们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热爱。
他们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努力,对社会问题深入思考,并探索着解决的方法。
《新青年》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是一份杂志,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是一种信仰的表达。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新青年》所表达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中国先贤们的努力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得到了回应和发扬,中国取得了许多的成就。
而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并继续发扬其精髓,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新青年》,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它让我从新的角度审视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体验了文化的深度和历史的厚重。
新青年新思想的小总结

新青年新思想的小总结《新青年新思想》是1915年5月4日由陈独秀主编的一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和思想标志,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呼吁改变旧传统观念,追求科学、民主与自由,旨在彻底改革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文化观念。
本文对《新青年新思想》一书进行小总结,旨在梳理其主要观点和理念,评估对中国当代历史的重要性。
《新青年新思想》明确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和理念。
首先,它强调科学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陈独秀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力量,应当成为人们思考和行动的指南。
他呼吁改变传统的封建观念和迷信,倡导科学的精神和方法,鼓励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
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次,陈独秀提出了“民主、自由”的重要理念。
他认为,民主和自由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他批评中国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专制,呼吁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和法治的社会。
他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民才能得到平等的机会和权利,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一观点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共鸣,并成为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此外,《新青年新思想》还关注了社会问题和妇女问题。
陈独秀指出,中国社会存在着贫富不均、压迫剥削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此外,他强调了妇女的地位和权益问题。
陈独秀主张妇女的解放和平等,呼吁妇女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并且提出了取消封建家族制度、改革家庭结构等具体措施。
总体而言,陈独秀通过《新青年新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观点和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带给中国社会一股清新的思想风潮,呼吁改变旧有观念和制度,追求科学、民主与自由。
它的影响超越了学术界,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小说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它忽视了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陈独秀所推崇的科学和西方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新青年》观后感300字左右

《新青年》观后感300字左右
《新青年》观后感
作为一部展示青年的故事电影,《新青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以周作人、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主线,讲述了这些年轻人在文化、政治和情感方面所经历的挫折和成长。
电影的结构十分清晰,从年轻时的梦想和迷茫,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成长,再到面对残酷现实的挑战和困境,富有感染力和思考性。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剧情生动紧凑,并且深度挖掘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了年轻人的矛盾和奋斗。
在角色塑造上,《新青年》也十分突出。
周作人的纠结和思想深度、陈独秀的卓越才华和革命理念,以及胡适的自由思想和优秀才华,都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也表现出了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念,以及青年人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影片的音乐、画面、台词等方面也设计得非常到位。
音乐旋律流畅悠扬,与场景氛围相得益彰;画面用色鲜艳、剪辑流畅,使得影片节奏感爆棚。
电影中的一些经典台词也足以引人深思,如“一个人的思想,就是他的人生”、“我们要的是不向
生活妥协,而是用思想去征服生活”等。
《新青年》的最大启示在于其对年轻人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的引导和教育。
电影让人深思青年面临现实的困难和挑战,
值得我们费尽心力,去成为有志青年,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总之,《新青年》影响深远,它通过几个年轻人的人生经历,揭示出时代发展、文化变迁和年轻人奋斗的重要主题,让我们更加认识到青年的力量和责任,也鼓励着年轻人勇往直前。
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好电影,极具收获。
《新青年》感想

《新青年》感想说起《新青年》,那可是咱们中国近代史上的一股子清流,就像夏日里的一阵凉风,吹得人心里头那个舒坦,又带着点醒脑提神的感觉。
这杂志啊,它不单是纸上的字儿,更是那个时代青年人心中的火,烧得旺旺的,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
想当年,一群热血青年聚在一起,不为别的,就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咱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拿起笔杆子,就像战士拿起枪,一篇篇文章,字字句句都是心声,都是呐喊。
那时候的《新青年》,就像是他们的大喇叭,把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一股脑儿地往外播,让大伙儿都听听,这世界还有这么一回事儿。
我记得里头有篇文章,讲的是“民主”和“科学”,这俩词儿现在听起来稀松平常,但在那时候,那可是炸响的春雷啊!它告诉人们,咱们也能当家做主,也能用科学来武装头脑,不再受那些老一套的束缚。
这文章读起来,就像是跟老朋友聊天,亲切又实在,让人心里头热乎乎的。
还有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更是没得说。
他笔下的“阿Q”,简直就是咱们身边人的缩影,让人笑中带泪,泪里又透着几分无奈和心酸。
鲁迅先生用他那锋利的笔,剖开了社会的脓疮,让大伙儿看看,这世道到底怎么了?咱们又该怎么办?他的文章,就像是给人当头一棒,又像是给人指了一条明路,让人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
《新青年》里的文章,篇篇都是精品,字字都见真章。
它们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像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无数青年人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那时候的青年人,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
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怕失败。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新青年”。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现在咱们再来看《新青年》,或许会觉得它有些过时了、有些落伍了。
但咱们不能否认的是,《新青年》所传递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它就像是一盏明灯,永远照亮着咱们前行的道路;它就像是一座丰碑,永远铭刻着那段光辉的历史。
陈独秀新青年的标准材料作文800字

陈独秀新青年的标准材料作文800字早在百年之前,陈独秀就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定义新青年标准的铿锵之言。
跨越百年,这些声音仍在21世纪的中国上空回响。
循此引领,吾辈青年当强壮自体与心灵,内顾个性发展,外顾国家兴衰,于新时代担任好新青年之角色。
曾经有这样一种论调:中国已经走向新时代了,旧时的青年标准不再适合当代青年,而当代青年只需遵循现代思维方式而活。
此言谬矣!时光已飞逝百年,但青年的朝气,青年的韧性,青年的勇气何曾改变?时代可以变化,但青年的特性不会变化,那么青年的标准就有了跨越时代的意义。
难道智能机器取代繁重的劳动,新青年就无需体格强健以摆脱病痛?难道国家权力不断下放,新青年就可以以权谋私损人肥己?难道新时代个性张扬,新青年就“圈地自萌”,不再关注共同体之命运?难道人权保障不断进步,新青年就能够精致利己,难管洪水滔天?……既然这诸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我们即可由此总结:无论何时,新青年都不会变质,新青年的标准也不会变质。
在此回荡百年的标准之下,作为“青年”这一宏大团体的一份子,我们正应踔厉奋发,将青年之身份加以“新”的光荣头衔。
排挤对手的内卷达不到这个终点,消极放弃的躺平也难企及此等高度。
因为新青年的强健,不专靠学识,不取决于口号。
培养强健体魄的,只有适时而持久的锻炼;凝铸光明之心理的,只有对贪欲的摒弃;发展完善之个性的,只有多元的经历;贡献辽阔之国家的,只有心中的深情;自力创造幸福,只靠不依不附的日常品性培养;不使个人凌驾国家利益之上的,只为小我与大我关系认识。
在这样的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困难,会有放弃,会有一丝的不坚定闪过。
可一人达到那终点,便成就了一个城市可靠的人;一群人达到那终点,便成就了一个强盛屹立的国。
唯有更多青年完成向新青年的转变,中国的当下才能顺利过渡,中国的将来才熠熠生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新青年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一直有在床上看书的习惯,闲暇时会躺下惬意地翻上几页,欣赏大家之作。
最近阅读的是一本名为品读人生的小册子,这里收录了清末至建国之初一众作家的作品,很意外地在这里读到了陈独秀先生的一篇名为《新青年》的文章,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陈老先生发表在他当年创办的杂志上的大作之一。
将近百年过去了,在置身于21世纪的我看来,陈老先生的这篇文章依然有着振聋发聩,振奋人心的力量。
这些激动人心的话语不仅仅是可以拯救当年的热血青年,也可以拯救迷失在现代社会中的青年。
陈独秀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是他让那个零落瘫痪的国家找到了生机和希望;是他在那个闭塞保守的年代振臂一呼,叫醒了沉睡的人们;是他在那个腐败堕落的社会看到了青年的力量。
他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新青年的殷切希望,对旧青年的痛心疾首。
“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是不可不指陈其大别,以促吾青年之警觉。
”新旧青年有着相似的年龄,但在生理和心理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必须指出这些差异以警觉青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陈老先生忧国忧民的拳拳热心,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复兴与发展都寄托于青年,必须从青年身上寻找活力与气魄,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首先从生理上来讲,旧青年大多数都是斯斯文文的白面书生,最主要的特征是“悉秉蒲柳之姿,绝无桓武之态,艰难辛苦,力
不能堪;青年堕落,壮无能为”,而放眼国外时发现外国青年都是壮健活泼,非常有活力。
“英,美,日本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竞舟角力之会,野球远足之游几无虚日,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
”对比的结果是发人深省的,陈先生在这里就对新青年提出了恳切的要求:“倘自认为二十世纪之新青年首应予生理上完成真青年之资格,慎勿以年龄上之伪青年自满也。
”新青年首先应该有着健康的体魄,而不是遵从旧社会所提倡的孱弱书生形象。
其实陈先生的观点放在今天也是有警示意义的。
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点线上,很早就开始给孩子增加各种各样的学习负担,让年仅十岁左右的孩子身负重压,生活重心只有学习,忽视了锻炼,忽视了身体的重要性,小小年纪就老态龙钟,活力不足。
今天的孩子就是以后的青年,未来的国家栋梁。
这些本应该天真烂漫的祖国花朵们现在的形象是:架着近视眼镜,耷拉着脑袋,背着硕大无比的书包。
尽管学习很重要,但是身体同样不能忽视,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国外学习,教育里本来就应该包含体育和锻炼,不能让素质教育仅仅成为口号。
然后从心理上来说,旧青年的头脑里延续的是做官发财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个大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陈先生对于做官发财这种腐朽思想的鄙夷和不屑,在他看来,新青年头脑中必须斩尽这种腐败堕落陈旧的思想,必须有真实新鲜的信仰。
只有这样的青年才可称之为二十世纪新青年,所谓的新主要是要有新的观念,新的精神,新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去追求新的生活,才会建立起新的国家,新的社会。
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广大血性青年身上,他用
自己所学所思告诉青年们,什么是新精神,什么是新态度。
陈先生告诉我们,新精神的精髓之一就是想清楚人生归宿问题和人生幸福问题。
“人生数十寒暑耳,乐天者荡,厌世者偷,惟知于此可贵之数十寒暑中,量力以求成相当之人物为归宿者得之”。
意识到了人生苦短,并能抓住这短短数十年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才是真正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
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虚度光阴,才会积极谋求个人的发展,以期将来能贡献于社会。
今天的我们在具有独立行事能力时都会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为自己?为父母?为国家?陈老师的话语告诉我们原来这三个方面是完全可以统一的,努力地完善自我,然后就可以为父母争光,为国家做贡献。
而陈先生对于幸福的论调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对于幸福应该持有五种观点:首先要想得到终生的幸福,青年时代就必须付出;第二,幸福的内容应该包括强健身体,正当职业,称实名誉,第三,个人幸福不能损害国家社会利益,第四,自身幸福应该独立创造,第五,不能用暂时的幸福来换取永久的痛苦。
这样直白而又简明的幸福论调让我有如醍醐灌顶,原来幸福真的很简单。
没有金钱,没有房子,没有小车,我们依然可以开怀大笑,依然可以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眼下的浮躁风气许多人苦闷不堪,负重前行,丝毫体会不到快乐的意义。
新时代下青年的幸福观已经远远地偏离了原本的方向,他们以为房子就代表着幸福,金钱就代表着快乐,他们的生活充斥着抱怨和痛苦。
原来这仅仅是一个态度的问题,陈先生的幸福观指出了正确的幸福态度,无疑是拯救了现在的青年们。
如果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生活就不会浮躁和单调,幸福就在身边,伸手可及的地方。
以上就是陈先生对新青年的铮铮教诲,当年这样的话语激励了一批批热血沸腾的年轻人走出陈旧的家门,为自己,为国家寻
找一个新的开始。
数十年以后,这样的话语对我们来说,依然是鞭辟入里,发人深省,拯救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
陈先生在那样一个混乱嘈杂,兵荒马乱的年代,没有选择平庸和逃避,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他选择了振臂一呼,选择了喊醒这个昏聩不堪的东方雄狮,选择了开创一个新的党派和国家。
他的清醒和大无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对于人生意义和幸福的理解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