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传》读后感
陈独秀之我观

我眼中的陈独秀作为一名九零后大学生,我对陈独秀最初的印象来源于《新青年》。
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
陈独秀早先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众多知识青年所仰慕,但为顽固旧势力所忌恨,其言论被视为异端。
虽然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陈独秀不是最早的,但在思想界中其影响却是最大的,他带动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众多青年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历史上,“南陈”和“北李”相约创建中国共产党,他被选为首任总书记并连任五届。
由此可见,革命阵营对其评价很高。
陈独秀的《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
他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
如果不是他后来转向政治斗争,他无疑会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之一。
陈独秀一生一心为公,光明磊落,丝毫不搞阴谋诡计,从不以权谋私,即使在艰苦困顿的晚年,他也不接受敌人的馈赠,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刚强骨气和高尚人格。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一生毫不妥协,坚决地揭露和批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和社会种种弊病,代表了社会良心,为后人做出了杰出的表率。
1991年,胡绳玉在《学术月刊》第11期发表了《中共党史人物传不能没有陈独秀》,评价陈独秀时指出:“陈独秀的一生,如果从他1900年参加反清运动算起,到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他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27个春秋,作出了比他的前辈、同辈都多得多的贡献。
就是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在旧中国的泥潭中,陈独秀依然在趔趄向前,尽管步履蹒跚,有时踯躅,有时摔跤,但他毕竟没有当叛徒,没有做汉奸,没有作出丝毫有损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国格和伟大人格的事来。
”不过,肯定陈独秀曾经的历史功绩,并不意味着可以抹煞他曾经的错误。
七大前后,毛泽东也多次提醒全党牢记陈独秀的错误。
在中共七大的口头政治报告中,毛泽东严厉指责陈独秀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人”,“到了大革命后期就不要马克思主义了”。
读《陈独秀传》有感

读《陈独秀传》有感《陈独秀传》是由红旗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作者:朱文华。
这本书书图文并茂,精选了陈独秀各个时代的相关照片30多幅,再现了他昔日的风貌,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和扎实的文字功底,生动地记述了陈独秀这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大名鼎鼎、大起大落、是非纷纭、功过参半、大悲大喜,风流倜傥式的重量级人物的一生。
不但包括其政治主张、学术建树,而且还使其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及交友等生活细节跃然纸上,是研究陈独秀的第一手材料,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
此书共八章,从他的家庭身世和姓名字号开始到他寂寞谢世,完整详细地讲述了陈独秀风风雨雨的一生。
读完《陈独秀传》,我发现陈独秀跟毛泽东有很多相似点,青少年是凌云壮志,为国家的兴亡和民族的振兴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晚年的时候都在不同程度上犯错误。
陈独秀的历史贡献很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
同时他也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
如果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
仅仅这一条,他就可以名垂千古,光照千秋。
当然,陈独秀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缺陷和不足,犯过错误。
“右倾机会主义”以及“二次革命论”是他所犯的主要错误。
他之所以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是因为他犯过严重错误。
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袖有几个没有犯过严重错误呢?就拿功劳最大的毛泽东来说,同样也犯过严重的错误,他的错误甚至比陈独秀的错误更为严重。
对于这样的一位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民主与科学的倡导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又曾经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托陈取消派”、“反共产国际、反党、反革命”、“叛徒”、“汉奸”等大帽子的人,我想我们应该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在讨论他的错误的时候不能忽视他的伟大贡献。
特别是他一生一心为公,光明磊落,丝毫不搞阴谋诡计,不以权谋私,即使在艰苦困顿的晚年,他不接受敌人的馈赠,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刚强骨气和高尚人格。
读《陈独秀大传》和听课感想

读《陈独秀大传》有感摘要:笔者通过阅览《陈独秀大传》,了解到了陈独秀坎坷叛逆的一生,体会到了陈独秀一代人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的卓绝品质,对民主追求不懈的优秀思想。
同时随着上世纪大量绝密资料的公开,对陈独秀,这个在生前被冠上“汉奸”、“右倾主义”、“反共分子”大帽子的大冤人,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
通过对陈独秀与笔者自身的比较,得到了许多人生感悟。
关键词:陈独秀,叛逆,功过看了《陈独秀大传》,不谈作者写作技艺如何,谈谈陈独秀的一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用胡适对他的一句评价:“终身的反对派”,能大概地评价他坎坷叛逆的一生,但也不全面。
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在黑暗时期挺身而出,追求光明的爱国知识分子。
尽管曾犯下了政治思想的错误,但这决不能泯灭他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忠贞。
叛逆的书生生于1879年的陈独秀,年少时受传统封建文化的熏陶,学习《四书》《五经》,并参加了科举考试,却多次落榜而归。
在目睹了考场种种黑暗后,失望的陈独秀转投康梁的维新派,心中开始萌生民主的思想。
很快在五四运动后,他抛弃了康梁学说,转投了更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亲自组织工人运动,随后参与创建了中共。
自此,在心中推翻了种种理论后,他毅然选择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叛逆的人生走到顶峰。
但随后的领导失误,苏俄、国民党两面的栽赃陷害,使陈独秀脱离了党的核心。
随后进出过托派,欲建立“不护国,不阿共”的第三大党,未遂。
不久便病逝了。
陈独秀,“终身的反对派”,它自身的话说,他并非相当反对派,是现实逼他做反对派。
传统儒家有缺陷,他就反对;共产国际有不妥之处,他当反对;反动势力的猖獗,他必拍案反对。
这是他的成功之处,恐怕也是他的失败之处。
他凭着勇往直前,傲视一切的铮铮风骨,走在了近代历史前沿,创建了共产党。
但亦是由于他的傲慢:身处中共核心时坚持偏见,犯下不少过错;在落寞时拒绝党和人民的帮助,政治、思想上没有再进一步地发展。
功过参半的领袖人物关于陈独秀,有太多的污蔑贬低之词。
那些人紧揪着陈独秀的过错,却忽视了他的功绩。
陈独秀告少年读后感大全(6篇)

陈独秀告少年读后感大全(6篇)【篇一:陈独秀告少年读后感】文章背景与主要内容:本文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
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陈独秀提出了六项标准帮助青年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巨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出他们瞩望于青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
该文在五四运动和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均有重要的影响。
读书心得: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论述了青年的重要性: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青年有蓬勃的朝气,青年易于接受进步的思想,青年敢于与陈腐的势力,不畏强暴,现在的青年,将会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那些现在的社会支柱,深受封建思想影响,多半十分顽固,难于接受新思想,纵使他们支持民主与科学,也因为没有青年那样的热血,不愿挺身而出反对桎梏中华民族上千年的;而林则徐这样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避免不了本身封建性的制约及对世界认识的不足,难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最终他们也只是默默支持着原来体系的运转。
要改变当时的社会,不能寄希望于已然陈腐的一代,惟属望于新鲜活波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只是陈先生悲哀地发现,当时的青年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
于是他越发认识到唤醒青年的重要性,提出了对青年的六点要求。
第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点集中体现了民主的思想。
三大师传读后感500字

三大师传读后感500字【最新版2篇】目录(篇1)1.引言:介绍三大师传及其作者2.主体:阐述三大师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读后感:分析三大师传的价值和启示4.结论:总结全文,提出对未来的展望正文(篇1)引言:《三大师传》是由我国著名学者、作家梁实秋先生所著的一部关于三位中国文化大师——鲁迅、胡适、陈独秀的传记。
作者通过对这三位大师的生平、思想、成就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感震撼,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主体:三大师传分别讲述了鲁迅、胡适、陈独秀三位大师的传奇人生。
首先,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深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胡适,他是中国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点,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陈独秀,他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的先驱,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治主张,对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读后感:阅读完《三大师传》后,我深感三大师的思想和成就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们三人的成就,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功。
同时,他们的人生经历也让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必须具备坚定的信仰、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结论:总的来说,《三大师传》是一部极具价值的传记作品。
它让我深入了解了三位中国近现代文化大师的生平、思想和成就,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目录(篇2)1.引言:对三大师传的概述2.阅读三大师传的感悟3.三大师传中的人物特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4.总结:对三大师传的总结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正文(篇2)【引言】三大师传是一部描绘三位中国古代圣人:孔子、老子、墨子的传记,通过详细描绘他们的生活、言行和思想,为我们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智慧和哲学。
《陈独秀全传》读书报告

《陈独秀全传》读书报告我读的是由唐宝林先生著,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陈独秀全传》一书。
这本书是唐先生在查阅当时公开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陈独秀被加的历史罪名于事实基础上地逐条分析以达到为陈独秀平反的目的,并对陈独秀从早期的个人生活到后来成为革命的先锋和领袖乃至再后来的入狱与流亡的一生经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讲述,可谓是一部有理有据的传记性历史著作。
关于陈独秀最伟大的功绩——新文化运动,我倒是看到了一些以前并不清晰的事实。
我只知道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并把它变成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阵地,却不知道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新青年》沦为政治启蒙的工具,宣传民主自由平等的新文化运动由他发起,也由他结束。
事实如此:前期新文化运动重在启蒙人们的思想,后期随着陈独秀思想转向马克思主义而逐渐把《新青年》转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工具,此举引起陈独秀与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领袖之间的矛盾并导致了他们的最终分裂,而新文化运动也由此宣告结束。
诚然,新文化运动的起因确实是救国救民的政治因素,但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解决办法已经违反了历史变革由思想始,新文化运动最初以拯救国人思想开始后来却又沦为政治工具,不知为何我只觉得可悲。
提到陈独秀,有点常识的人都可以大致说出他的人生轨迹,而无不例外地对其在新文化运动中敢于挑起思想变革的旗帜加以肯定。
我也不例外,抛开陈独秀个人的生活以及他后来被扣上的种种“不合历史潮流”的政治帽子不谈,我还是更愿意去肯定他在那样一个急需新思想的年代站了出来,将当时最先进的民主、自由等启蒙思想介绍并传播给了中国人。
事实上,在每个思想僵化的时代,这样的人都无疑是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
我们这个时代会有这样的开拓者吗?中国史读书报告 1。
唐宝林《陈独秀全传》 重拾 “老头子”的精神遗产

S T 3|专访《陈独秀全传》作者唐宝林贵姓:从曾子到曾国藩中国式家教典范李响摄强国富民保卫人权独裁必亡唐宝林《陈独秀全传》重拾“老头子”的精神遗产本刊记者|李响71EP 201/199|《国家人文历史》|3年|第期|总第期在《陈独秀全传》的封底,作者唐宝林写下如上一段话。
给予陈独秀如此评价十分不易,1979年开始陈独秀研究的时候,唐宝林也许不会预料到,他将为还原这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花费三十年精力。
在全传的序言中,唐宝林回顾了中国学术界为陈独秀“正名”的艰难历程。
陈独秀头上每一顶沉重帽子的推翻,都凝结着几代学者的良知和心血。
2008年,唐宝林写出一百多万字的《陈独秀全传》初稿,没有一家出版社有顺利出版的把握。
唐宝林说,当时已经绝望,以为有生之年看不到全传面世,幸而2011年得以在香港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自香港引进版权,几经周折,于2013年7月在大陆推出简字体版,共一百万字,比七十万字的港版更加全面。
在书中,唐宝林详细梳理陈独秀思想发展升华的过程,被强加各项罪名的来龙去脉,并结合近年学界研究成果、共产国际解密档案等史料,为陈独秀摘下他头上最后一顶帽子:“右倾机会主义”,比党史一卷的结论更进一步。
在《陈独秀全传》的学术沙龙上,近代史学者王奇生说,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不仅是陈独秀个人的委屈,更重要的是,它给全党都带来长期负面影响,那就是从陈独秀受处分开始,形成一种潜在的党内政治文化:“宁左勿右”。
澄清陈独秀的历史,不仅是为他个人正名,作为中共党史的起点,陈独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即使做1949年之后的党史研究,也无法绕过陈独秀而直接进入。
越是禁区越想探险从头至尾阅读《陈独秀全传》后,王奇生说,他知道唐宝林为了给陈独秀“翻案”,“若摈弃党派偏见,不以成败论英雄,应该承认: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家、革命家和改革者。
他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抛弃了富裕的家产、高官厚禄和大学教授的地位,选择了一条坎坷的人生之路,并且受尽艰险、屈辱、打击、污蔑、牢狱之灾而不悔。
吾人最后之觉悟读后感

吾人最后之觉悟读后感陈独秀的这篇文章,就像是给当时浑浑噩噩的社会打了一针强心剂,读起来那叫一个带劲。
文章一开头就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就像有人在你耳边大喊:“咱们都已经到了很危险的时候啦!”当时的中国啊,被各种列强欺负,社会也是乱成一团麻。
陈独秀他老人家呢,就像是一个站在时代十字路口的指路人,大声地说:“咱们得觉悟啊!”他说的这个觉悟啊,可不是那种随便喊喊口号的事儿。
就好比一个人睡迷糊了,得一层一层地清醒过来。
他把觉悟分成好几个阶段,就像闯关一样。
从学术到政治,最后到伦理。
这就像是说,咱们先得把脑子里面装的知识弄对喽,不能再被那些封建腐朽的东西糊弄,这是学术上的觉悟。
然后呢,咱们得看看政治这个大舞台,要知道自己有啥权利,怎么去参与国家大事,这就是政治觉悟。
但陈独秀觉得这些还不够,最根本的是伦理的觉悟。
这伦理就像是社会关系的根儿,根儿要是烂了,上面的枝枝叶叶也好不到哪儿去。
我觉得他说的特别在理。
你看啊,以前的中国社会,封建礼教就像个紧箍咒一样,把人都箍傻了。
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森严,人们都被固定在一个模子里,动都不敢动。
这种伦理观念下,哪有什么创新和进步可言啊?就像一群小木偶,被线牵着,线就是那些封建的伦理道德。
所以陈独秀呼吁的这种伦理觉悟,就像是要把这些线剪断,让人重新活过来。
而且他的文章有一种很强大的号召力。
就像他在文章里摇旗呐喊,叫大家都起来反抗旧的东西,迎接新的思想。
我仿佛能看到当时那些热血青年读了这篇文章后,眼睛里冒着火光,心里想着:“对,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得改变!”这篇文章在当时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很多人心中变革的火焰。
不过呢,这篇文章也有点像是给学霸看的。
里面有些话还挺深奥的,我得读好几遍才能明白个大概。
但这也正说明了陈独秀他的思想很深邃啊。
他站得高看得远,想到的东西比咱普通人要复杂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传》读后感
近日,适逢建党九十周年,我认真读了《陈独秀传》,感触颇深。
历史上对陈独秀的评价很有争议,包括党内对这位党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陈独秀这个人很复杂,有很大的功,也犯了很大的错,但我认为,相比较而言,他的功劳应是主要的。
他的功劳主要体现在思想方面,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与推动者之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提倡使用白话文,破除封建思想,宣扬马克思思想,而他还是党的缔造者之一,虽然他的性格倔强固执,导致最后因思想跟不上历史前进的步伐而犯了错误,但相比他的功劳来说,他可以说功大于过。
毛泽东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预备会议上,在指出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以及后来搞托陈取消派“反对我们”之后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
他是有过功劳的。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
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
……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份进了共产党。
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
成立了党。
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创造了党。
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做过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独秀则不然,甚至有些很不正确的言论,但是他创造了党,有功劳。
普列汉诺夫以后变成了孟什维克,陈独秀是中国的孟什维克。
……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
”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
在其他许多人的评价中,多数的舆论都认为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
在这些评价中,值得提出来的是他最亲近的一位托派理论家的说法:
郑超麟在《悼陈独秀同志》一文中说:“陈独秀同志能够从卢梭主义,进于雅各宾主义,进于马克思主义,进于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
这个繁复而急剧的过程,完成于一个人的一生中,而且每个阶段的转变时候,这个人又居于主动的领导地位”。
又说“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和巴贝夫相隔半个世纪;从罗、巴诸人经过傅立叶到马克思也相隔半个世纪;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托洛茨基又相隔半个世纪。
但欧洲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国于半个世纪之间就可以过尽了……但中国这个发展缩在一个人之身,而且相隔不到几年……。
”因此,陈独秀“不愧为法兰西十八世纪末叶的伟大思想家和伟大人物的同志”,“不愧为俄罗斯二十世纪初叶的伟大思想家和伟大人物的同志,不愧为列宁托洛茨基的同
志,不愧为中国布尔什维克——列宁托洛茨基党的领袖……第四国际中国支部曾以中国这样一个伟大思想家和伟大人物为领袖,是足可自豪的!”
我认为陈独秀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无私奉献,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甘愿抛弃一切,包括个人的荣辱得失。
他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因从事革命活动,导致三次被抄家,五次被捕,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观其一生,他都在为中华民族解放、独立、富强而奋斗,他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是一个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希望能向他学习,学习他那种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终身的精神,当然,他的错误我们也要引以为鉴,防止出现类似的错误。
有些时候,错误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能让人成长,能把别人的错误作为自己的教训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