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史前水文化探讨

合集下载

河姆渡遗址史前水文化探讨

河姆渡遗址史前水文化探讨
Ab ta t sr c :He d i si n i otn i n te Ne l hc Ag t lny o utrlrl s ta ul e e t h mu u St s a mp ra tst i h oi i e wi p e t fc lua ei h tf l rf cs te e e t h c y l p riua e tr f wae u tr n h He d l r . F o a c lr fau e o tr c l e i te t u mu u Cut e rm pe t f at iil c l v td rc man ,i u lny o ri cal ut ae ie r f y i e is t d mo srts ta h mu u c lue i y oie y r efr n , ih i o ial a e n wae . g t e t e n tae h tt e He d utr ss mb l d b c amig whc slgc y b s d o tr To eh rwi z i l h u e rh d wela d se b r e tu tr .i s o s t a ae utr s te pt fHe d l r .T e fu d o n at e l n tm ar r src ue t h w h tw trc lue i h i o mu u Cut e h o n f i h u d g u a o ,s i a de p t r i h n r g , th b ad db n so su r d o e i iig s e isfly u o tc n e hp p d l , ot y kt e a e mac o r sa o e fet ai a c a clvn p ce ul e c n n l a n n rp ee t te o e nc u tr a tr o mu u Cutr ,a d h ws t e Oc a i lu e s h hg l h f t e e rsn s h c a i c l e fco f Hu d l e n s o h e c Cutr i u u n te ihi to h g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方式从遗址中解读古代社会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方式从遗址中解读古代社会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方式从遗址中解读古代社会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起源于约5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

通过对这一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河姆渡古代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并通过遗址中的考古证据进行解读。

一、社会组织1. 地域性特征河姆渡遗址所在的浙江地区,水网密布,交通便利,为河姆渡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地理背景。

这一地域性特征对于社会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河姆渡人凭借丰富的水资源,发展出了独特的农业、渔业和航海技术。

2. 家族和氏族组织河姆渡文化中家族和氏族组织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遗址中墓葬和建筑的研究,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与家族和氏族有关的证据。

家族和氏族作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承载着社会秩序和互助关系的维系。

3. 社会等级和分工虽然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等级制度尚不明确,但考古发现表明社会内部存在一定的分工和等级差异。

例如,遗址中出土的珠饰、玉器等奢侈品,可能是部分人的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不少专门从事石器制作、陶器制作和农业的遗迹,这也暗示了社会分工的存在。

二、生活方式1. 居住环境河姆渡遗址的住宅建筑多为竹木结构,以竹子和木头为主要材料。

这种居住环境在当时的社会中普遍存在,反映了古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和利用能力。

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排水系统和垃圾坑等设施,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于卫生环境的重视。

2. 农业生产农业是河姆渡人主要的生产方式之一。

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片的农田遗迹,证明了河姆渡人善于耕作和农田管理。

此外,他们还利用水渠、堤防等灌溉设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农业生产更加丰收。

3. 渔业与航海由于河姆渡遗址地处水域之滨,渔业和航海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与渔业相关的遗物,如鱼骨、渔网等。

此外,发现了大量用以载人和载货的船只遗迹,说明河姆渡人有着丰富的航海技术和海洋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意义揭开中国古代社会演变之谜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意义揭开中国古代社会演变之谜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意义揭开中国古代社会演变之谜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社会演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社会演变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文将介绍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背景,探讨其对中国古代社会演变的意义。

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杭区河姆渡附近,是中国早期农耕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确认了这里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古代聚落。

随着对河姆渡文化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意识到它对中国古代社会演变的重要性。

二、河姆渡文化的特点1. 早期农耕文化的代表: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证实了中国在6000年前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2. 集约农业的出现:在河姆渡遗址附近,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遗址,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采用集约农业方式,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意义重大。

3. 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陶器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较高水平的陶器制作技术。

这些陶器不仅在生活中起到实用功能,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活动。

4. 社会分工的出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工具、饰品等物品表明,在当时社会中已经出现了分工合作的现象。

不同人群担负着不同的工作,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河姆渡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演变的意义1. 证明中国早期社会已经进入农耕时代: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证实了中国在6000年前已经进入农耕时代,这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有力证据。

从此以后,农耕文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对后来的社会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

2. 推动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河姆渡文化中的社会分工和集约农业的出现为后来社会的分工合作和生产力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使得古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成为可能。

3. 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河姆渡文化所表现出的陶器制作技术和艺术追求,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历史趣谈世界关注的焦点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

历史趣谈世界关注的焦点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世界关注的焦点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导语: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

这座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是当地人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

这座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是当地人民修建排涝工程时发现的。

河姆渡是河姆村和渡头村的合称,位于风景如画的四明山麓的宁绍平原,流经平原的姚江将河姆村与渡头村一分为二。

1973年7月,红星大队接受了排涝站基础工程任务。

因当时开镰割稻在即,工程日夜进行。

开工后不久,发现地层下有些陶器碎片,再往下挖时,又陆续发现鹿角、象牙等物,这个情况引起人们的注意,逐级上报到有关部门。

考古工作者很快赶到现场,经过考证,一处令世界震惊的古文化遗址得以确认。

河姆渡文化遗址约4万平方米,经过两次局部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有许多重要发现。

出土的骨、石、木、陶等文物达七千多件,许多文物,像象牙雕刻件、漆器、陶制艺术品,价值极高,堪称国宝。

遗址中还有大量保存完好的稻谷和典型的木建筑房屋。

这一切都说明,这里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引起世界的关注。

近儿年来,己有二十多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官员前来考察。

1991年,国家决定在这里建立博物馆。

经过几年努力,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于 1993年5月12日落成并开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题字愿额长6·5米、高1·8米,悬挂在博物馆的正门上方。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生活常识分享。

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

祖国2018.10.上摘要: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南方早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使得那一时期的河姆渡文化被世人所了解,对当今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河姆渡历史文化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文/刘欣雨河姆渡遗址及河姆渡文化的发掘,为研究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体现了河姆渡居民的聪明与智慧,为研究中华民族后来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与发掘1973年,宁波余姚市河姆渡镇的村民在翻修水站的过程中发现了河姆渡遗址,该遗址占地约40000m 2,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

浙江省博物馆的考古学家们于1973年12月前后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于1977年10月开展了第二期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2630m 2,发现了6000多件珍贵遗物,包括木器、骨器、石器等;还发掘了27座墓葬和28个灰坑。

由于河姆渡遗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于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2年被列为河姆渡原始生态区,于2008年6月被国家认证为浙江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二、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是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

第三文化层和第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河姆渡遗址自1973年被世人发掘,河姆渡文明由此浮现在人们面前。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让人们对当时的文明程度无不心生赞叹,也为中华文明的溯本正源找到了依据。

经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

六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A 卷-提升卷

六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A 卷-提升卷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测试卷(B卷·提升篇)(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小明同学准备在暑假和家人对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的遗址进行研学探究,他们最应该去的地区是()A.北京市B.云南省C.山西省D.陕西省2.据媒体报道,在泥河湾遗址(距今约150万至160万年,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发现了古人类的用餐遗迹。

这一发现,为在该地区寻找“直立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以上材料有助于我们了解()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B.原始农耕生活C.远古的传说D.早期国家产生3.如果要研究早期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最科学的方法是()A.大胆发挥想象B.搜集神话故事C.依靠民间传说D.研究远古化石4.在北京人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

这说明北京人()A.已开始建造房屋定居B.会使用天然火C.会制造彩陶D.会打制石器5.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是因为在这里()A.发现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最早的古人类B.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C.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曾在此生活过D.发现了原始农业的遗存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大地上很早便出现了人类的足迹。

下列能体现古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似之处的是()A.都基本具有人的特征并保留猿类特点B.都已经吃上熟食,会人工取火C.都能制造粗糙的石器用于劳动D.都能缝制衣物,都有爱美意识7.时间轴是历史时空观的重要体现。

观察下面的时间轴,你认为山顶洞人应该生活在哪一时期()A.AB.BC.CD.D8.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A.使用陶器B.火的使用C.建造房屋D.农业生产的出现9.传说记载:“神农耕而作陶。

”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神农既会耕种又会制作陶器B.半坡氏族的人们能制作陶器C.半坡氏族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D.原始农业的发展促使原始手工业发展10.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A.种植水稻B.饲养猪、狗、水牛家畜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D.远古时期长江流域11.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年。

河姆渡遗址调研报告

河姆渡遗址调研报告

河姆渡遗址调研报告河姆渡遗址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与背景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杭区之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遗址。

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河姆渡遗址的历史背景、发掘情况以及文化遗产价值。

二、调研内容与方法1. 历史背景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河姆渡遗址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性。

2. 遗址发掘情况调研:参观遗址现场,了解遗址的规模、布局以及发掘过程。

3. 文化遗产价值调研:通过专家讲解和参观遗址博物馆,了解河姆渡遗址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三、调研结果1. 河姆渡遗址历史背景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遗址,距今约7000年,是中国东部地区最早的农耕村落。

这个遗址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从采集、打猎阶段过渡到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阶段。

2. 遗址发掘情况河姆渡遗址发掘于1973年,发掘面积约10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

遗址的布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分为住宅区、墓葬区、生产区等不同功能区域,反映了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

3. 文化遗产价值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早期社会发展、农耕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石器等文物不仅在数量上丰富,而且在工艺、造型上也展现出高度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

通过这些文物,可以窥探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调研感想与建议1. 河姆渡遗址的重要性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它不仅提供了关于当时社会组织结构、聚落布局等方面的信息,也是研究中国早期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 遗址保护的重要性作为文化遗产,河姆渡遗址面临着环境破坏和人为破坏的威胁。

建议加强遗址周边环境保护,防止城市化进程对遗址的侵蚀,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遗址的长期保存。

3. 科普宣传的加强为了提高公众对河姆渡遗址的认识,建议加强科普宣传工作,开展专题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河姆渡遗址的知识,增强对遗址文化的重视与保护意识。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河姆渡遗址的历史背景、发掘情况和文化遗产价值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意义揭开华夏文明的起源之谜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意义揭开华夏文明的起源之谜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意义揭开华夏文明的起源之谜华夏文明自古以来一直是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其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一直被视为一个未解之谜。

然而,随着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一扇新的大门为我们深入探索华夏文明的起源敞开了。

本文将围绕着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以及它所带来的意义展开论述,以揭开华夏文明的起源之谜。

1.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河姆渡文化是位于中国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所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座距今约7000年的遗址于20世纪20年代初被考古学家发现,随后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和发掘,河姆渡文化逐渐显露出其独特的特征和价值。

2. 河姆渡文化的特征与意义2.1 农业的兴起河姆渡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通过对遗址中出土的农具、种植遗留物等进行研究,考古学家们发现河姆渡人已经开始进行固定的农耕活动,种植稻谷、小麦等作物。

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早期农业在华夏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农耕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2 环境与社会变迁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中国东部河流交汇的地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当地成为早期社会的重要聚居地。

同时,由于气候的变化和河流的变迁,河姆渡文化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要求,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这种环境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华夏文明起源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早期手工业的繁荣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还揭示了早期手工业的繁荣。

通过对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石器等手工制品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河姆渡人在早期社会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制器工艺水平。

这不仅体现了当时华夏文明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也为后来的工艺美术和文化传承打下了基础。

3. 河姆渡文化对华夏文明研究的意义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对于研究华夏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填补了中国史前文化发展的空白。

之前,由于资料的缺失和研究的不完善,我们对于中国史前文化的认识相对有限。

有了河姆渡文化这一发现,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地研究和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使得我们对于古代历史的认识更加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井
以断定, 水利是 稻作文化的基
本保障, 稻作与水利互为表里。河姆 渡文明中这种人工堤埂的兴筑与水 系的开凿, 又是与以骨耜为代表的生 产 工 具 相 配 套 、相 适 应 的 。
2.利用地下淡水资源的水井 在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中, 于 第二文化层发现了一口木构水井, 其 时 间 大约 距 今 5600 多 年 。这 口 水 井 深约 1.35m, 用木排桩构成了井壁的 内衬, 在井壁的上部, 用圆木或半圆 木通过榫卯结构连接, 构成了一个四 方形的“井”字框 架 , 可 防 止 井 壁向 内 塌陷。此外, 在井的四周还发现了栅 栏桩、呈辐射状的小 长 圆 木 及 残 苇 席 的遗迹, 表明这里曾有简单的井亭。 在近河靠海而多水的河姆渡遗 址一带, 先民们为何要开凿这样一口 水井呢? 这个问题曾引起了很多学者 的兴趣。笔者认为, 由于这里经常因 暴雨而发生洪涝, 加之河姆渡一带当 时距海岸线比今天要近得多, 而遗址 所在地区地平面要比水平面低, 因而 在洪水和高潮位时期, 地表水会因洪 水冲刷和海水入侵而受到污染, 无法 饮用。河姆渡地区地下水位很高, 地下 淡水蓄集丰富, 选择在合适的地点, 如 有泉眼出露的地方, 打井取用地下淡 水, 是人们健康生活的需要, 这种需要 最终形成了使水井得以成功开凿的动 力。水井的开凿成功, 保证了缺水干旱 年份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我国水井的开凿, 史称始于黄 帝, 亦有始于夏时伯益之说。而河姆 渡水井的发现, 将我国水井的历史提 前的时间跨度以千年计。这口水井, 充 分证明了早在 5600 多年以前, 河姆渡 人就已经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 性, 运用他们的智慧, 开了利用地下淡 水资源之先河, 它对于我国后来水利 文化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3.防洪避害的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是为了适 应低洼潮湿的沼泽地而设计的建筑 形式, 其目的是为了抬高居住面。这 种房屋往往依山傍水而建, 建筑的程
河姆渡的先民们, 很显然已经进 入到耜耕农业的阶段, 过着定居的生 活。只有定居下来以后, 才会有农业 经济内部的分工, 这种分工反过来促
进 了 包 括 生 产 工 具 、生 活 用 品 、建 筑 物在内的人工器物制造技术水平的 进一步提高。从 出 土 的 大 小 不 一、厚 重和轻巧不同的骨耜来推测, 当时的 水稻生产过程已经出现了精细化的 趋势, 正是有了这些用途不一的骨 耜, 及与之相应的精细化稻作生产过 程, 才使得河姆渡的稻作农业完成了 其原始的规模化发展。
器物入手, 研究河姆渡的水文化。
一、稻作文化是河姆渡文化 的象征
大量人工栽培稻谷的发现, 是河 姆渡遗址所有发现中 最 重 要 、最 有 意 义 的 。这 些 稻 谷 主 要 发 现 于 河 姆 渡 遗 址第四文化堆积层 ( 河姆渡遗址第 三、四文化层为早期 阶 段 , 第 一 、二 文 化层为其晚 期 阶 段 ) , 其 数 量 之 多 、保 存程度之完好, 在同时代遗址的考古 发 现 中 极 为 罕 见 。有 人 从 稻 谷 堆 积 的 厚度及面积推算, 稻谷总量在 100t 左 右, 可供 400 多人一年的口粮。此外, 许多出土的陶釜还残留着米饭的锅 巴。可见早在 7000 年前, 河姆渡地区 不仅已经迈入了农业文明的门槛, 发
二、水利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 精髓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既要
兴水之利, 又要避水之害, 从这个角
度看, 一部人类发展、进 步 的 历 史 , 就
是一部兴水之利、避 水 之 害或 除 水 之
害 的 历 史 。尤 其 是 对 位 于 长 江 下 游 平
原而又近海的、以 稻 作 为 主要 生 产 方
式的河姆渡人而言, 如何兴水之利、
避水之害, 更是他们时刻都要面对的
问题。河姆渡文化中, 水利文化是其
精髓。
河姆渡遗址中的水利文化主要
表现在三个方面:
1.稻 作 文 化 下 的 堤 埂 与 沟 洫
原始农业的一个最大特点, 就是
对作物在自然界生长 、发 育 过 程 的 模
仿 与 再 现 。人 工 栽 培 水 稻 与 野 生 水 稻
的不同, 在于要人工营造一个类似于
沼泽地区的水利环境, 以模仿和再现
野 生 稻 生 长 、发 育 、结 穗 所 需 的 自 然
条件。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保证水田
的水位既不能太高, 以避免淹没秧
苗, 又不能太
低, 以造成秧苗
的缺水, 于是,
简单的堤埂便
出现了, 原始的
引水和排水沟
洫 便 出 现 了 。虽
然堤埂与沟洫
不可能在考古
中被发现, 但可
文化的象征。稻作文化又是建立在水利的基础之上, 加上遗址中水井和干栏式建筑物的发现, 说明了水利文化是
河姆渡文化的精髓。独木舟、船桨、陶灶、石碇、企口板等器物以及大量河口与海洋生物骨骸的发现, 充分证明了
河姆渡文化中的海洋文化因素, 反映出海洋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一道亮色。
关键词: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文化; 水文化
中图分类号: K87+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1123( 2007) 05- 0052- 04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极 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浙江 省 余 姚 市 河 姆 渡 境 内 , 发 现 于 1973 年 。这一 遗 址 充 分 反 映 了 7000 年 至 5000 多 年 前 长 江 流 域 多 水 地 区 人 们 的生产生活状况, 反映了当时一片生 机的史前文明。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众多文物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人 工 栽 培 的 稻 谷 、先 进 的 干 栏 式 建 筑 、世 界上最古老的木构水井以及独木舟与 船桨等等。这些惊人的发现, 既构成了 河姆渡文化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充分 再现了当时的水文化面貌。可以说, 河 姆渡遗址是我国史前水文化的一座宝 库, 蕴藏着丰富的水文化内涵。
收稿日期: 2007- 01- 15 作者简介: 李可可( 1965—) , 女,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
水 52
水与社会
2007.5 中国水利
展了以水稻为主体的农业经济, 而且 当时的水稻生产已具有可观的规模, 大米已成为这里氏族居民的主要口 粮。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的 专家对发现的稻谷进行了鉴定, 证 明它们已属人工栽培的稻谷; 同时, 中日两国科学家对遗址中出土的 105 粒 碳 化 稻 谷 进 行 测 试 和 分 析 , 发 现其中 4 粒是野生稻。这些研究证 明 , 早在 7000 年 前 , 地 处 长 江 下 游 的 河姆渡一带, 就已有了人工栽培的 稻谷, 而这些稻谷, 最初是对当地的 野生稻进行人工栽培、经过长时期 的驯化而来的。这一结论, 推翻了此 前一些中外学者认为我国的稻作文 化是从印度传入的结论, 充分证明 了长江下游地区是我国稻作的重要 发源地之一。
水与社会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7.5
河姆渡遗址史前水文化探讨
李可可, 谌 洁 (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30072, 武汉)
摘 要: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出土的众多文物充分反映了河姆渡文化中独
具特色的水文化。大量人工栽培稻谷的发现, 以及与水稻生产相联系的众多骨耜的出土, 说明稻作文化是河姆渡
情况, 可以推测 当时河姆渡一带的地势是十分低洼 的。每当雨洪或潮汛发生时, 洪水就 会 淹 没 这 一 带 低 洼 之 处 。为 了 解 决 防 洪问题, 以保证氏族居民的生命安 全, 人们在长期对洪水和海潮高水位 进行观察后, 确定了最低的安全水位 线, 并且据此设计了这种基面抬高的 建筑物, 抬高的高度( 1m) 保证了居住 面 位 于 洪 水 和 海 潮 的 高 水 位 以 上 。这
particular feature of water culture in the Hemudu Culture. From plenty of artificially cultivated rice remains,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Hemudu culture is symbolized by rice farming, which is logically based on water. Together with
与这种规模生产相对应的, 是其 独特而又具有先进性的生产工具, 即 在遗址第四文化层中发现的数量繁 多 的 骨 耜 。骨 耜 大 部 分 采 用 个 体 很 大 的偶蹄类哺乳动物的肩胛骨磨制而 成, 一般用当时这一带大量存在的大 象 、犀 牛 等 动 物 的 肩 胛 骨 制 成 , 中 间 打两孔, 绳索可以穿过这两孔与上端 的 木 棍 捆 扎 在 一 起 。它 的 作 用 是 用 于 垦 荒 、翻 耕 土 地 、开 沟 洫 、筑 堤 埂 。
的是: 在所有这些柱 、梁 、枋 木 的 连 接 处, 都普遍使用了榫卯结构。这种干 栏式房屋结构复杂, 建筑起来十分困 难, 即便是在现代, 要不用一根铁钉, 在潮湿松软的泥土上建筑这种完全 由榫卯结构组 合 的 “楼 阁 ”, 也 是 一 件
unearthed well and stem baculture is the pith of Hemudu Culture. The found of
dugout canoe, ship paddle, pottery kitchen range, match boards and bones of estuarial and oceanic living species fully
represents the oceanic culture factor of Humudu Culture, and shows the Oceanic Culture is the highlight of the
Hemudu Cul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