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

合集下载

河姆渡遗址:了解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河姆渡遗址:了解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 里面的其他展厅,依次展示了河姆渡人的农业、生活和信仰。7000多年前人工栽培的稻谷, 骨耜、木杵等全套耕作工具,带碳化饭粒的陶片,还有最珍贵的代表性文物:双鸟朝阳象牙 蝶形器。这些都证明了长江流域下游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 遗址展示区的面积更大, 包括了考古发掘场景复 原和干栏式建筑重建两 部分。
河姆渡文化已有7000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中很重要的一块分支。 在这片土地上发现的7000年历史的干栏式建筑(参考云南、泰国、 越南的木屋和竹房子),和古人类头骨,足以证明此地对人类史的 重要性,不尽感叹于人类的伟大与智慧。细想,7000年前古人类 就已经懂得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采用自然材料搭建建筑。馆内可以 免费申请讲解员(中英都有) 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上古原民的先进农耕技术开创了灿烂的姚 江文化,姚江两地是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故乡,河姆渡可以说原民利 用了先天的自然条件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文明,值得游览一番!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分内馆陈 列和外部展示区。内馆陈列 入门就展示了河姆渡地区四 个文化层。大宝很喜欢,也 长了不少见识,知道了榫卯 技术构筑木结构。亲子游推 荐。
• 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明的发现颠覆了中华文明只起源于黄河流 域的观点。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丰富,主要是新石器时代的各种 生产生活的器具,还有最早的干栏式建筑的遗址和复建草屋,值 得去了解看看,可以在象征河姆渡文明的双鸟朝阳石刻前合影。 河姆渡遗址对外免费开放。
• 沿着遗址展示区的小路, 一直走到姚江边,还有 个新造的双鸟朝阳放大 版地标。如果都已经到 河姆渡了,千万不要忘 记来这个地标拍一张。 因为双鸟朝阳象牙蝶形 器文物原料,真的太小 啦。
•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 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意义揭开中国古代社会演变之谜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意义揭开中国古代社会演变之谜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意义揭开中国古代社会演变之谜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社会演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社会演变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文将介绍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背景,探讨其对中国古代社会演变的意义。

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杭区河姆渡附近,是中国早期农耕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确认了这里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古代聚落。

随着对河姆渡文化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意识到它对中国古代社会演变的重要性。

二、河姆渡文化的特点1. 早期农耕文化的代表: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证实了中国在6000年前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2. 集约农业的出现:在河姆渡遗址附近,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遗址,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采用集约农业方式,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意义重大。

3. 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陶器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较高水平的陶器制作技术。

这些陶器不仅在生活中起到实用功能,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活动。

4. 社会分工的出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工具、饰品等物品表明,在当时社会中已经出现了分工合作的现象。

不同人群担负着不同的工作,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河姆渡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演变的意义1. 证明中国早期社会已经进入农耕时代: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证实了中国在6000年前已经进入农耕时代,这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有力证据。

从此以后,农耕文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对后来的社会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

2. 推动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河姆渡文化中的社会分工和集约农业的出现为后来社会的分工合作和生产力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使得古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成为可能。

3. 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河姆渡文化所表现出的陶器制作技术和艺术追求,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源于约5000年前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由中国考古学家吴宓发现的。

吴宓曾在余姚的农田做田块调查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碎片和石制品,于是进行了考古发掘。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掘,河姆渡遗址的面积已经达到了200多万平方米,发现的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这些文物都显示了早期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河姆渡文化的特点之一是陶器的制作和使用。

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包括陶罐、陶盆、陶壶等。

这些陶器的制作技艺非常精湛,工艺水平十分高超。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制作主要采用制拉法和积块法,制拉法是把整块黏土拉成形状,积块法是把各种形状的黏土块按需求积叠组合,然后进行细修和打磨。

这些陶器的制作工艺表明河姆渡人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陶器制作技术和经验。

此外,河姆渡文化还展示了早期中国人民的农耕生活。

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农具,如石制的耒耜、骨制的镰刀等。

这些农具的发现表明河姆渡人已经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生活方式。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河姆渡人主要以种植小麦、稻谷等粮食作物为生,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农耕文化在中国的兴起。

此外,河姆渡文化还展示了早期中国人民的社会组织和居住方式。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居住遗迹,包括房屋和墓地。

据推测,河姆渡人的居住方式主要是集体居住,他们建造了大量的房屋,这些房屋呈圆形或长方形,用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竹子,墙壁用泥土加以修饰。

此外,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墓地,这些墓地中的残骸表明河姆渡人重视祖先的崇拜和葬礼仪式。

综上所述,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示了早期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组织和居住方式。

河姆渡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的研究领域

河姆渡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的研究领域

河姆渡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的研究领域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对于探讨河姆渡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的研究领域来说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简到繁地探讨这一主题,以便您能更深入地理解。

我会通过多次提及河姆渡文化这一主题,让您对其有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我也会共享我个人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1. 河姆渡文化的起源河姆渡遗址位于我国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是我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

作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河姆渡文化的研究领域涉及其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

2. 考古发现与文化特征在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等,其中的文化特征包括独特的陶器纹饰、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艺术等。

通过这些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组织、经济生活和精神文化等方面。

3. 对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影响河姆渡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之一,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其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对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形成和进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当代研究与价值如今,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者对河姆渡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对其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5.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河姆渡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的研究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挖掘的主题。

通过对河姆渡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和启示。

总结回顾通过对河姆渡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的研究领域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可以看到其在考古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的重要价值。

这些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深刻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本文中,我从简到繁地探讨了河姆渡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的研究领域,以便让您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我也共享了我个人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

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

在其遗址第4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

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的是最早的。

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近年来,在长江下游一带却不断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

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

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像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

1987年发掘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

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

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

河姆渡文化名词解释

河姆渡文化名词解释

河姆渡文化名词解释1、遗址:河姆渡遗址是长江下游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栽培水稻的地方,在距今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过着定居生活。

“河姆渡”是后来才改的名字,原称“河姆渡村”。

2、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是中国最早的原始社会,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晚期,大致相当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夏代以前,存续约一千年之久。

是父系氏族公社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形式,也是由氏族公社到奴隶社会的过渡阶段。

这一时期男子不再参加氏族公社的公共事务的管理,只在生产上起主导作用。

女性在经济和生产上有绝对的优势,她们掌握了制造工具、烧煮食物、纺织、缝纫等技术,并且从事狩猎,饲养动物,还要进行原始宗教活动,如崇拜祖先和自然神灵。

河姆渡的先民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与野兽搏斗中创造了使用木耜、石铲的新的生产工具;学会了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开始了定居生活;懂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礼仪,学会了爱美。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河姆渡人已能建筑干栏式房屋,住在里面了。

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原始文字,刻划符号被普遍采用,每一件陶器上都绘有图案花纹,其数量之多,形象之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充分表明我国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进的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而且手工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这对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农业、饲养业以外,河姆渡先民们的生活内容还包括渔猎和采集,这反映了他们生活的多样性和采集经济的存在。

河姆渡居民的食物主要是自己种植的稻谷、蔬菜和家禽、家畜,以及捕捞的鱼虾,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弓箭、鱼叉、鱼钩和陶器。

河姆渡人开始用木炭点火,已掌握了选种和嫁接。

人们开始磨制石器,使用骨器,河姆渡人很可能会制造简单的乐器,并用以伴奏舞蹈。

在手工业生产方面,河姆渡人会制造磨光黑陶和彩绘陶器,已使用铜、铅等金属。

考古证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河姆渡文化研究

河姆渡文化研究

河姆渡文化研究河姆渡文化是我国黄河流域早期文化之一,其发现和研究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河姆渡文化又称“河姆渡遗址文化”,始于约7000年前,终于5000年前,是前历史时期仰韶文化的后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一、河姆渡文化发现及考古特点河姆渡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的余杭区,这个遗址于1958年被发现并被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镇遗址。

这是一处江南地区的最早城镇遗址之一。

在这个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文化遗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一些陶器和石器。

这些器物中,许多都装有骨头、牙齿等物。

这表明河姆渡人可能是信仰一些神秘的宗教仪式。

河姆渡文化的考古特点非常突出,尤其表现在三个方面:1、陶器工艺:陶器是河姆渡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河姆渡的陶器中,有许多形状各异的器皿,如杯、碗、盘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陶器的表面经常涂上白色的泥浆,然后再施以花纹,最后上釉。

这种工艺在当时的中国地区也是非常少见的。

2、建筑工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追求更加豪华的生活环境。

在河姆渡的城镇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非常完美的房子。

这些房子的结构非常坚固,墙壁是用大石头和泥浆垒叠而成的,屋顶则有支撑架。

这种房子可以在长期的使用中保持稳定,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3、农业务实性:河姆渡文化的农业特点也非常明显。

在当时的中国地区,食品的采集和食用都是一种极为简单的方式。

河姆渡人除了从野外采集食品之外,大量从事种植业,种植的作物包括谷物(大麦)、豆类、蔬菜、水果等。

其中,种植谷物,成熟后用磨石磨成面,然后制作出馍馍,这种食物发明对当时的人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历史上饮食的一次巨大进步。

二、河姆渡文化的历史意义河姆渡文化的历史意义极为重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中国早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河姆渡文化被视为中国第一个城镇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起源。

它为中国的城镇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姆渡文化的祭祀与宗教信仰探寻古代人类对神灵的崇拜与仪式

河姆渡文化的祭祀与宗教信仰探寻古代人类对神灵的崇拜与仪式

河姆渡文化的祭祀与宗教信仰探寻古代人类对神灵的崇拜与仪式河姆渡文化的祭祀与宗教信仰:探寻古代人类对神灵的崇拜与仪式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分支,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是目前为止全球最早的封闭式农田村落。

在长时间的发掘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物质文化遗产,从中也能够窥见古代人类对神灵的崇拜与仪式。

一、祭祀的起源与意义河姆渡文化是农耕文化的代表,农耕文化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们在过去的生产活动中对天地万物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祭祀仪式。

祭祀起源于人类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拜,通过祭祀仪式,人们希望能够与神灵沟通,祈求吉祥和丰收。

二、祭祀的对象与形式在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祭祀遗迹和祭器。

这些祭器被认为是用于祭祀活动中的工具或容器,其中最典型的是陶器。

陶器是河姆渡人的重要创造之一,通过对陶器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代祭祀的一些形式。

在祭祀的对象方面,人们普遍崇拜一些与农耕生产有关的神灵,比如土地神、风神和雨神等。

这些神灵被认为能够影响天气、作物生长和丰收,所以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神灵的保佑。

三、河姆渡文化的祭祀仪式河姆渡文化的祭祀仪式是古代人类对神灵崇拜的具体表现,它们具有一定的仪式和规范。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河姆渡人的祭祀仪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祭祀活动的场所: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建筑,比如祭祀庙宇和祭祀台等。

这些建筑物被认为是用于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人们会在这些地方举行祭祀仪式。

2. 祭祀活动的时间:根据出土的文物和遗迹,人们可以推测出河姆渡人会根据农耕生产的季节和变化来确定祭祀的时间。

比如在种植季节开始之前,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在收割季节结束之后,人们会举行感恩的祭祀仪式。

3. 祭祀活动的步骤:祭祀仪式一般包括准备、祈祷、献祭和结束等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姆渡文化1973年,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中央为发展农业,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口号。

河姆渡村所在的罗江公社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频频发生。

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使境内地势低洼的稻田旱涝保收,获得稳定高产,决定对河姆渡村北面紧靠姚江的小河边上一座旧排涝站进行改造。

6月,工程正式动工。

当挖到3米多深时,发现了许多黑陶片、骨器、动物骨骼以及少数石器,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古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横空出世!在这之后的几年,考古工作者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从而使人们对这个远古时期的文明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下面,就让我们去看看七千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吧!河姆渡人的衣饰你知道图一展示的物品是什么吗?太简单了,只要看到那锋利的前端和钻孔的尾端,答案就自然会从脑子里跳出来:缝衣针。

没错,那么下一个问题是: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呢?问题有点难度了,是竹的、木的、骨的……?别瞎猜了,还是让我来揭晓谜底吧:图一是从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来的骨针,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

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首先,把粗大的兽骨裁成细长条,用细小的利器在上面钻出一个小孔作为针眼,再在砺石(图二)上将针的另一端磨成针尖而制成的。

没想到吧,在我们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的缝衣针,在当时没有点“铁杵磨成针”的精神还真拿不下来。

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些针缝制出了一件件简单而实用的衣服,度过了几千年的寒暑。

那么有谁知道,河姆渡人的衣服的质料是怎样的呢?树叶?原始人肯定用过,但它的缺陷实在是太明显了:容易干燥变形,而一旦干燥变形就容易脱落,而一旦脱落的话……所以到了河姆渡人的时候,树叶基本已经不用了。

兽皮?答案正确。

兽皮是河姆渡人重要的衣料来源。

我怎么知道的?给你看点儿证据:研究古动物骨骼的专家,根据对遗址中出土的33件貉的下颌骨标本的观察,发现其下颌骨和水平骨连接部分的上下边缘上,常见有经过人工砍割后留下的缺痕和条痕,在其他兽图一 图二 图三类下颌骨标本上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现象。

专家指出,这是河姆渡人剥取动物皮毛的特殊现象。

哈哈,没想到吧,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居然已经穿上了名贵的“毛皮大衣”了,真是令人羡慕啊!不过,话又得说回来,这毛皮大衣好是好,可也只能在冬天穿,如果有谁在夏天还背着毛皮大衣满世界跑,那脑子肯定有问题。

何况,毛皮大衣在当时数量也不是很多,不是谁都有得穿的。

那么,河姆渡人肯定还想了别的办法来做衣服喽?答案是肯定的。

先给你看几样东西:首先是图三所示的物品,怎么样,似曾相识吧,和家里夏天用的草席差不多。

对了,它就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席。

这种苇席残片在遗址的第三、第四文化层中都有发现,总数达上百件之多,可见这个东西当时在河姆渡人的生活中应用是相当广泛的。

那么它到底有哪些用途呢?我们在这里暂且不给出答案。

在浙江省博物馆的河姆渡文化展区,有一处河姆渡人房屋的复原模型,你去看了就知道答案了。

苇席的出土,说明河姆渡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编结技术。

第二件是图四所示的物品:一段绳子。

你可别小看这东西,它和苇席一样,在土里埋了七千年还没有烂掉,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而且在遗址中出土的绳子还不止这一条呢,其中在第231号探方中发现的一段细绳,长约2米,如此之长的绳子,在全国史前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新发现。

那么,绳子的出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知道,布是用线织成的,既然河姆渡人会搓绳子,那就离捻线织布不远了。

说了这么多的苇席和绳子,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河姆渡人已经初步掌握了原始纺织的技术,穿上了用植物纤维织成的“布衣”了,而绳子和苇席应该分别是原始的“纺”和“织”的产物。

不过,遗址中并未出土这种“布衣”的实物,我们只能从其他的出土物品中去推测了。

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下列物品(图五、六、七),有谁知道这些东西的用途?这可是个很难的问题哦,如果能回答出来的话可就太厉害了。

好,就先让我来说说吧,看看和你猜的是否一致。

图五所示的物品叫做纺轮,是纺纱的主要工具,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数量很多,光是第一期发掘的第四文化层中,就出土陶纺轮达70多件,足见当时纺纱捻线已相当普遍。

不少出土的纺轮上还有刻画的各色花纹,如有一件的一面阴刻旋涡纹,另一面阴刻叶纹;另一件一面边沿阴刻15组三角形花纹,中心阴刻两对对称的变形三爪纹。

这些花纹可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你能猜得出来它还有什么功用吗?对了,它可以用来帮助辨别纺轮的旋转方向和转动速度。

图六、七是织布工具,原始的织布方法是极为简陋的,把经线的一头缠在腰间,另一头固定到树干、木桩或其他能适于固定的地方,图四 图五图六图七以“绕线棒”来回反复横向穿插,这横穿过的线就是“纬线”,再用刀、匕一类的“打纬刀”把纬线压实,使之交织紧密,这叫“打纬”图六所示的工具就是“打纬刀”,或称“纬刀”、“机刀”。

在河姆渡遗址中曾出土两件,一件残长39厘米,体形较大,刃部有被线磨损的痕迹。

另一件长16.3厘米,宽2.6厘米,体形较小,是一种小型机刀。

图七所示的工具叫做“骨梭形器”,也是织纬工具之一,主要起引纬穿经的作用。

河姆渡遗址曾出土有数件以鹿角磨制而成的梭形器。

其他在遗址中出土的织布工具还有经轴、定经杆、综杆、绞纱棒、分经木、卷布轴等多种,多为硬木制成。

根据上面提到的纺织工具,结合民族学资料,民族学家宋兆麟先生认为: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水平腰机——踞织机(图八)。

河姆渡人的食物说到河姆渡人的食物,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稻谷。

的确,遗址中出土的稻谷堆积简直可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

在遗址的第四文化层的上部,出土了包括骨耜在内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大批稻谷、谷壳、稻杆、稻叶。

它们相互搀杂,厚度从10—20厘米到30—40厘米不等,平均厚度在40—50厘米之间,也有厚达1米以上的。

有的已经烧焦,有的保存完好,有的稻叶的脉络和根须很清楚,谷壳基本上还是金黄色的,不失外表的原来形态,甚至连颍壳上的纵脉和纤细的稃毛仍清晰可辨。

有人从稻谷堆积的厚度及面积推算,稻谷总量当在100吨左右,可充400多人一年的口粮。

这一换算数字可能有所夸大,但河姆渡遗址中稻谷堆积之丰厚,数量之大,保图八 纺纱织布图这种踞织机的特点是:通常是地上埋一木桩,供栓经之用,经线的另一端系在织者腹前的卷布轴上。

卷布轴上用长于布阔的小圆木贯穿之,人则席地而坐,两脚分置于织机两侧,踏住圆木两旁,再把腿伸直,然后加纬织布。

图九存之完好,不仅堪称中国最丰富的史前稻谷遗存,就是在世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是及其罕见的。

这些水稻遗物,从稻杆、稻叶到稻谷壳皮,刚出土时颜色鲜黄,外形完好,个别地方还出土有稻谷与茎叶连在一起的稻穗。

但瞬息之间马上变为黑褐色(图十)。

真实地记录出土时的形态和色泽,摄影师不得不在发掘现场耐心地等候,一俟稻谷出土,立即就把它摄下来。

也幸亏有了当时的这张彩色摄影,使我们今天仍能对当时稻谷出土是的情景略见一斑。

那么根据我们以上对河姆渡稻谷的描述,能不能判断出这些稻谷究竟是野生稻还是人工栽培稻呢?这里可得用上一点推理分析的技巧了。

虽然我们没有精密的科学仪器、对水稻的专业知识,但通过仔细分析大体上还是可以得出结论的。

首先,如果是野生稻,那么应该是河姆渡人采集活动的成果,但是从北京猿人到河姆渡人,他们的采集活动无非是采采植物的果实,挖挖植物的块茎和捞捞河蚌、螺蛳等水生动物。

对稻谷一类的植物,如果是采集,也只是摘取其穗,不会连取其根、茎、叶的。

而河姆渡遗址地层内发现的稻谷,往往跟稻杆、稻叶等堆积在一起。

其次,在遗址内还出土了不少用动物肋骨制成的骨镰,这种连同稻杆、稻叶一起收获的迹象,无疑证明了,河姆渡人的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

当然,证据远不止这些,专家们通过大量的专业研究,基本认可了上述结论。

可别小看了这个结论,它的意义可太重大了,因为这涉及到了人工栽培稻的起源问题。

就拿起源地来说,在以往的国际文献中,一般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只是“第二中心地带”,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印度不仅有普通稻,而且有很多野生稻的变种。

但是,印度最早的稻谷发现于印度中西部的卢塔尔,经碳十四测定距今仅3700年,比河姆渡的稻谷要晚3000多年,这一结论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之前,全国已有不下二三十处古文化遗址出土过栽培稻谷,而最集中的地区是长江下游。

日本的农业科学工作者,用酯酶同功酶电泳法研究亚洲各地水稻的品种分布和演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和江南地区是水稻品种的变异中心,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证明了长江下游是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地。

那么从栽培稻的起源时间来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是不是我国最早的呢?20世纪90年代,随着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距今已有八九千年的稻谷遗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已经算不上是最古老的了。

不过,观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古稻谷,与野生稻的区别已很大,而较接近于现代的栽培稻。

更何况,它的产量已经如此之大,说明在其变异发展的历程中已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

从图十图十二 图十一生产方式看,它已脱离了原始的“火耕”阶段,进入了较为先进的“耜耕”农业阶段。

因此,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远不是栽培稻的最早阶段,栽培稻的起源时间肯定还可以向前追溯。

至于究竟早到什么时候,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之前,它还只能是个谜。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了。

那么,有谁知道他们是用什么工具来种植水稻的呢?按理说,河姆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应该是磨制石器,但奇怪的是,在遗址中虽然也出土了一些石器,但数量却远不及骨器和木器,出土的石质工具中只有石镰勉强可以算作农业生产工具,难道河姆渡人是空手种植水稻的吗?当然不是,请看图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当时的人们就是用这些骨制和木制的工具来种植水稻的。

其中图十一到十三所示的工具叫做“耜”,是河姆渡遗址区别于其他同时期文化遗址的特色工具。

那么,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它的用途是什么吗?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耜有两种:骨耜和木耜,主要是骨耜。

两期发掘共获得约200件。

它是用大型偶蹄类哺乳动物,如水牛、鹿和四不象等的肩胛骨制成的。

骨耜看上去很像现代的锨或铲,它的主要用途是松土。

根据加工和捆勒的痕迹可知,这种骨耜使用时安装竖直的木柄。

木柄的下端一面削平,以与骨耜的浅槽吻合,同时在长方形銎和长圆孔两处捆绑固定。

木柄和上部做成Y 形或T形,是为了操作方便和省力。

在浙江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弥足珍贵的骨耜,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

令人称奇的是在它上面还残留着一圈当时缠缚的葛藤,以及嵌于其中的木片,它为我们了解当时骨耜的捆绑方式提供了直观的样板。

(图十三)而图十四所示则是一把骨镰,它是用兽类的肋骨所制,一侧磨成锯齿形,近似现在江浙一带使用的小镰刀,使用时后端捆绑一个小木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