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对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1973年,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中央为发展农业,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口号。
河姆渡村所在的罗江公社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频频发生。
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使境内地势低洼的稻田旱涝保收,获得稳定高产,决定对河姆渡村北面紧靠姚江的小河边上一座旧排涝站进行改造。
6月,工程正式动工。
当挖到3米多深时,发现了许多黑陶片、骨器、动物骨骼以及少数石器,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古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横空出世!在这之后的几年,考古工作者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从而使人们对这个远古时期的文明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下面,就让我们去看看七千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吧!河姆渡人的衣饰你知道图一展示的物品是什么吗?太简单了,只要看到那锋利的前端和钻孔的尾端,答案就自然会从脑子里跳出来:缝衣针。
没错,那么下一个问题是: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呢?问题有点难度了,是竹的、木的、骨的……?别瞎猜了,还是让我来揭晓谜底吧:图一是从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来的骨针,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
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首先,把粗大的兽骨裁成细长条,用细小的利器在上面钻出一个小孔作为针眼,再在砺石(图二)上将针的另一端磨成针尖而制成的。
没想到吧,在我们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的缝衣针,在当时没有点“铁杵磨成针”的精神还真拿不下来。
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些针缝制出了一件件简单而实用的衣服,度过了几千年的寒暑。
那么有谁知道,河姆渡人的衣服的质料是怎样的呢?树叶?原始人肯定用过,但它的缺陷实在是太明显了:容易干燥变形,而一旦干燥变形就容易脱落,而一旦脱落的话……所以到了河姆渡人的时候,树叶基本已经不用了。
兽皮?答案正确。
兽皮是河姆渡人重要的衣料来源。
我怎么知道的?给你看点儿证据:研究古动物骨骼的专家,根据对遗址中出土的33件貉的下颌骨标本的观察,发现其下颌骨和水平骨连接部分的上下边缘上,常见有经过人工砍割后留下的缺痕和条痕,在其他兽图一 图二 图三类下颌骨标本上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现象。
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中国古代史专题

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中国古代史专题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代表,自古以来就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随着交通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
今天我们将会探讨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地区造成的影响。
一、汉字文化传播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而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技能在中国古代一直被高度重视。
如今这些技能也传播到了东南亚,大多数的东南亚国家都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文化为依托学习中文。
其中一些国家的学校还会教授一些汉字文化的相关内容,如成语和汉字的历史。
如今,世界上许多的华人社区都在东南亚国家内建立,汉字已经成为了这些社区中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佛教在唐朝时传到中国,并在中国大量发展。
随着时间的流转,佛教逐渐传播到了东南亚,特别是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家中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
东南亚的佛教也被中国的佛教文化影响。
通常,东南亚的佛教文化通常都有着许多与中国佛教文化相关的祭祀和仪式。
这些文化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佛教教派中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语言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化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它对世界的语言演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语言的文化特点,如新年、中秋节、古琴、戏曲和曲艺等也传承到了东南亚。
另外,东南亚国家也在修改他们自己的语言文字,采用更易于理解的汉字音节来形成一个适应中文的词汇表和语法表。
这进一步加强了汉字文化的传播。
四、中医及文化遗产中国的中草药和医学传统也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今,许多东南亚国家仍然相信中医和中草药能够治疗许多疾病。
东南亚国家的中医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合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学派。
另外,中国的文化遗产也在东南亚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像金陵十二钗、九连环、雕漆和青花瓷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被保存在博物馆和展览中心以传承和推广中国的文化。
五、影视文化的传播中国影视文化在东南亚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口碑甚高的电视剧,如《武林外传》、《鹿鼎记》、《西游记》等都在东南亚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
河姆渡人知识点总结

河姆渡人知识点总结1. 时间背景:河姆渡遗址约距今7000年至5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
这一时期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重要时期。
2. 文化特征:河姆渡遗址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陶器制作、农业生产、渔猎采集和社会组织等方面。
陶器制作技术是河姆渡文化的代表特征之一,出土的陶器大多为纺轮制作,器形多样,装饰纹样丰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工艺水平。
此外,河姆渡人还实行农业生产,栽培水稻、小麦、大麦等粮食作物,逐渐由渔猎采集生活方式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社会组织方面,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人类骨骼化石,能够推断出当时的人口数量较多,形成了一定的社会集体。
3. 经济生活:河姆渡遗址的经济生活主要以农业生产和渔猎采集为主,对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考古发现,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从事渔猎采集活动,可以看出他们已经逐渐摆脱了原始部落社会的生产模式,走上了农耕文明的道路。
4. 社会组织: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的部落社会开始呈现出一定的聚落规模和生产组织,具备了初步的社会分工。
根据出土的人类骨骼化石和陶器制作工具等考古资料,可以推断出当时的社会组织在逐渐形成,人们之间开始分工合作,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等级和地位差异。
5. 文化传承: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种种活动。
通过这些文物,可以推断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传承和积累能力,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和生活方式。
6. 对后世的影响: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同时,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也为我们认识和了解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史前文明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总之,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为我们解开了中国古代社会起源和发展的谜团,也为我们认识和了解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史前文明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意义揭开中国古代社会演变之谜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意义揭开中国古代社会演变之谜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社会演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社会演变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文将介绍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背景,探讨其对中国古代社会演变的意义。
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杭区河姆渡附近,是中国早期农耕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确认了这里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古代聚落。
随着对河姆渡文化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意识到它对中国古代社会演变的重要性。
二、河姆渡文化的特点1. 早期农耕文化的代表: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证实了中国在6000年前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2. 集约农业的出现:在河姆渡遗址附近,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遗址,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采用集约农业方式,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意义重大。
3. 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陶器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较高水平的陶器制作技术。
这些陶器不仅在生活中起到实用功能,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活动。
4. 社会分工的出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工具、饰品等物品表明,在当时社会中已经出现了分工合作的现象。
不同人群担负着不同的工作,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河姆渡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演变的意义1. 证明中国早期社会已经进入农耕时代: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证实了中国在6000年前已经进入农耕时代,这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有力证据。
从此以后,农耕文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对后来的社会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
2. 推动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河姆渡文化中的社会分工和集约农业的出现为后来社会的分工合作和生产力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使得古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成为可能。
3. 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河姆渡文化所表现出的陶器制作技术和艺术追求,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中华文化对周边古国的影响

中华文化对周边古国的影响中华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一个亚洲文明古国,中国自古以来就与周边的许多国家保持着交流往来。
在这些交流往来中,中华文化逐渐被传播到周边古国。
中华文化不仅对这些周边古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历史和政治。
1、中华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位于中国东海之东,是中国的海外近邻。
早在公元3世纪时,东汉时期的中国已经和日本成为贸易往来的伙伴。
不仅如此,汉朝的文化也随同外交官和商人传入到日本。
中国的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其中,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传入日本的重要渠道之一。
佛教作为一种来自印度的宗教,早在公元6世纪已经传入到中国。
而随着中日之间的交流加深,佛教文化也通过传教士的方式传入到了日本。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的文化得以发展,西暦710年,日本在日本平原建国,定都平安京,这期间,日本人沉淀下了深深的中国元素,如中华衣裳、中式建筑,以及中文字体等。
2、中华文化传入韩国韩国历史悠久,是中国的半岛近邻。
韩国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两国文化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年左右。
韩国古代的三国时期,中国的文化在韩国传播十分迅速,直到高句丽、新罗两国统一后,中华文化逐渐融入到韩国的文化之中。
在韩国,古代的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化习俗均带有浓郁的中国味道,而且这些中国元素的传承和发展是不间断的。
此外,中华文化对韩国的食品文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韩国的正统文化门户教育是儒家文化,这更是一个直接的反映。
当中国儒家思想繁盛时期,韩国的贵族阶层普遍追随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韩国延续至今,成为了韩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华文化传入越南越南位于中国的南部,与中国接壤。
地理上的接近是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双方的文化影响也十分深刻。
早在中国战国时期,越南已经成为中国的朝贡国之一。
从此,中华文化不断涌入融入越南,影响越南的言语文字、文学艺术、建筑、宗教信仰等方面。
影响日本历史的外来文化

影响日本历史的外来文化日本历史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从中国、朝鲜到欧美,各国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日本,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合现象。
这些外来文化不仅影响着日本艺术、哲学、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日本社会的面貌。
一、中国文化影响中国文化传入日本,起源于6世纪,也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外来文化。
当时的日本人主要从中国的唐朝学习文化,包括诗歌、书法、绘画、建筑、宗教、政治和科学等领域。
这些文化概念和技术,通过日本达官贵族和僧侣的传颂和推演,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演进。
其中,佛教是日本接受的首个中国文化,公元538年,日本第一位天皇欽明天皇正式接受了牛渚塔寺送来的佛像和经文,标志着佛教在日本的传播。
与此同时,佛教内经文化的奉行着各种修行法和禅法,以及其他生活习惯都被逐渐接受,并且发展出了许多日本独有的宗教和文化形式,比如加持、净灵、修行等。
此外,中国文化的儒学、经书、书法、绘画和传统建筑等,也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如日本的平家物语、源氏物语等文学经典,就是受到了唐代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创作的。
同时,在诗歌、和歌、歌舞等文艺领域,中国文化也与日本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风格。
二、朝鲜文化影响朝鲜是日本的近邻,因此朝鲜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7-10世纪,日本的王朝政治逐渐崩溃,社会逐渐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期,而朝鲜王朝却迎来了康宗文化的全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朝鲜文化发展了许多科技、文艺、哲学和政治思想,成为了东亚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此时期,日本人通过日本海东渡,到朝鲜学习,接触到了朝鲜的文化,“学朝鲜者多为军阀,逐渐普及到军民广泛中。
”(冯巩《日本史纲要》)朝鲜文化对于日本影响主要体现在医学、冶金、农业、文学、绘画和院学等方面。
例如,日本的茶道、花道、武道等文化形式,都是受到朝鲜文化的影响,而传统的日本甲胄制作技术和和服纺织技艺也源自朝鲜。
同时,朝鲜武士与日本武士的随从制度、相扑、柔术等交流也是影响很大的。
河姆渡文化的农业与经济发展揭示古代农耕社会的繁荣

河姆渡文化的农业与经济发展揭示古代农耕社会的繁荣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江苏省湖州市吴兴区夜市山东麓的一处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丰富的文物和人类遗骸,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文化之一。
该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揭示了河姆渡文化的农业与经济发展,进一步展示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繁荣景象。
一、农业的发展河姆渡文化的农业发展是古代农耕社会繁荣的重要标志。
根据遗址出土的文物和考古学研究,可以确定河姆渡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他们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农耕技术,如水稻的种植和灌溉系统的建设,使得农业产量大大提高。
大量种子的发现也证明了他们对农作物的培育和选育。
在农业开发方面,河姆渡人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耕地整理和水利工程建设。
通过筑堤、开沟、修渠等工程,他们成功地改善了土地质量和水源供应,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些农业发展的成就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还为其他经济活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的繁荣河姆渡文化的农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大量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工艺品表明,河姆渡人的手工业非常发达。
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陶土资源,制作出各种精美的陶器,如陶罐、陶盆、陶碗等。
这些陶器不仅在生活中起到了实用的作用,还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品,远销至其他地区。
除了手工业,河姆渡文化还有着丰富的渔猎资源。
附近的湖泊和江河提供了丰富的水产,使得渔业成为了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同时,河姆渡人还通过猎捕野生动物获取肉类和皮毛等副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另外,河姆渡文化还发展了交通和贸易。
出土的大量海贝壳和玛瑙等贵重品物证明了河姆渡人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
他们通过水路和陆路与其他部落进行交换和交易,使得文化、技术和商品得以广泛流通和传播。
三、古代农耕社会的繁荣河姆渡文化的农业与经济发展揭示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繁荣景象。
通过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河姆渡人创造了富饶的农田和丰富多样的工艺品,使得社会发展得以加快。
他们的农田耕作技术和水利工程建设经验,为后世的农耕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及河姆渡文化的发掘,为研究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体现了河姆渡居民的聪明与智慧,为研究中华民族后来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与发掘1973年,宁波余姚市河姆渡镇的村民在翻修水站的过程中发现了河姆渡遗址,该遗址占地约40000m2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
浙江省博物馆的考古学家们于1973年12月前后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于1977年10 月开展了第二期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2630m2发现了6000多件珍贵遗物,包括木器、骨器、石器等;还发掘了27 座墓葬和28 个灰坑。
由于河姆渡遗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于1983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2 年被列为河姆渡原始生态区,于2008年6 月被国家认证为浙江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二、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是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
第三文化层和第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河姆渡遗址自1973 年被世人发掘,河姆渡文明由此浮现在人们面前。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让人们对当时的文明程度无不心生赞叹,也为中华文明的溯本正源找到了依据。
经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
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是两个不同维度的考古学概念,一定程度而言,河姆渡文化比河姆渡遗址的范围更广、内涵更为深刻、时间跨度更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姆渡文化对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河姆渡文化在自身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地与周邻的原始文化接触、碰撞和交融,许多先进的生产力因素,随着其地域范围的波浪形向外拓展而随之很快推广和传播开来。
到了良渚文化时期分布范围已扩大到太湖周围的江、浙、皖、沪的大部分地区,而文化交流的范围更远远超出了这一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
另外,从河姆渡发现的鲸、鲨等海生动物骨骸分析,这些东临大海的河姆渡人至迟在7000年前已能借助于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开始从事海洋捕捞活动了,从而为随后的河姆渡文化晚期的居民迁居舟山群岛准备了条件。
同时也反映出东南沿海的史前居民此时已有一定的航海能力了,这无疑为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髹漆技术、有段石锛及双孔石刀等向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河姆渡两次考古发掘在各文化层都发现了木构建筑遗迹,其中尤以第三、四文化层出土的木构建筑遗迹最为丰富和壮观,且大多数保存良好。
在整个发掘区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木板和纵横交错的一排排桩木、长圆木,其总数达数千件以上。
据考古资料结合民族学材料分析,河姆渡木构建筑是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其上又立柱架梁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干栏式建筑。
这种以架空基座抬高居住面为特点的干栏式建筑,上可以住人而下可豢养家畜,既可防蛇虫猛兽的侵害,又可避潮湿瘴气,因此自河姆渡人发明以后,很快在南方潮湿地区流行开来。
如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浙江湖州钱山漾、江苏吴县梅堰及海安青墩都有干栏式建筑遗迹发现。
到夏、商、周时期,干栏式建筑已出现在广东高要县茅冈、四川成都、湖北蕲春毛家嘴、云南剑川海门等南方地区。
秦汉以降,随着金属工具的普遍应用,木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干栏式建筑也因此而得以空前发展,除了江苏、福建等地仍有干栏式建筑发现外,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苏等地两汉时期墓葬中还出现作为随葬品的干栏式陶屋、陶囷的模型。
甚至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贮贝器,四川出土的青铜錞于和铜鼓上,也都出现了干栏式建筑模型或图像。
足见其流传之广和影响深远。
直到现代,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壮族等仍盛行干栏式建筑。
从日本吉野ケ里遗址发现的弥生时代干栏式谷仓看,干栏式建筑至迟在2000年以前已东传日本、菲律宾及我国的台湾等地。
我国使用漆器的历史渊远流长。
据《韩非子》和《说苑》等古籍记载,早在传说中的舜、禹时代就已使用漆器,而且还出现了黑漆与红漆的配色工艺。
然而,考古发现的漆器比文献记载更早。
河姆渡发现的漆木筒和木胎漆碗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漆器实物,从而将我国使用漆器的时间上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其中的木胎漆碗,表层涂料经裂解后,涂氯化钠盐片,用红外光谱分析,其光谱图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皮裂解光谱图相似。
稍后,属马家浜文化的常州圩墩也出土过两件喇叭形漆木器,其中一件上端稍细,下呈喇叭状,内空,并有被烧灼的痕迹,器表上端涂成黑色下端涂成暗红色,残高18厘米。
另一件器表涂黑色涂料。
这两件木器的涂料,黑色表面还微有光泽,直观同现在的漆没有差别。
上海崧泽中层也出土漆绘红褐和淡黄两色的罐、壶、豆、杯等陶器。
有的整器涂抹一层红褐彩;有的从口沿至底足,以红褐彩绘数道宽带纹;有的在器肩以红褐彩绘联圈纹,中间兼施淡黄彩。
这些彩绘由于是在陶器烧成以后再描绘,所以极易脱落。
到了良渚文化阶段,除了在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大墓中出土精美绝伦的嵌玉漆器外,在上海马桥、江苏吴江梅堰团结村、浙江杭州水田畈、余杭良渚一带也经常有漆绘陶片及漆片发现。
其中在瑶山良渚文化方形祭坛上的12座墓葬中,不仅发现了朱红色的漆皮残痕和200余颗用于镶嵌的玉粒,并剔出木漆器两件。
其中一件为朱漆嵌玉高柄杯。
器作敞口圆筒形,下接细而弯的喇叭形圈足,形似现代的高柄酒杯。
出土时胎体已朽,但通体内外壁原髹漆膜仍保持原状,朱红色漆膜涂布均匀,仍有光泽。
在杯体与圈足接合部及圈足近底处的外壁,分别镶嵌平面椭圆形、正面弧凸、背面平整的玉粒一周,这是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嵌玉漆器。
而在长江下游以外地区的史前文化中,仅见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墓地中有大量漆器发现,该墓地保存了我国目前最好、最多,也是最大的一批木器,其种类有案、俎、几、匣、长方形平盘、豆、斗、勺、觚、杯、仓形器、鼓和较大的独腿圆案等。
在一部分木器、头饰、臂饰上,发现有用漆作镶嵌粘合剂的;有的木器可能是在素胎上先涂一层漆,然后遍涂红彩,红彩上再用青、绿、黄、蓝、白等色绘制花纹。
另外,陶寺墓地出土的漆绘陶器也颇引人注目,一般是在黑陶衣上以红、
白或黄色彩料绘出带纹、涡纹、变体的动物纹等。
上述情况表明陶寺龙山文化并非是中原地区使用漆器之始,但同长江下游地区漆器使用的悠久历史,髹漆技术的连续发展等情况相比,无不表明长江下游地区正是我国漆器的起源地,而其中河姆渡先民更应是漆器的首先使用和发明者。
这是因为,以河姆渡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地区的史前居民,由于大规模营建木构干栏式房屋,砍伐木材的数量巨大,从而逐渐积累了许多有关树木生物特性的经验。
自然周围生长的漆树也是河姆渡人经常砍伐的树种之一,由此而逐渐认识并掌握了漆汁的一些性能是顺理成章的。
再者,自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磨制锋利的石斧、石凿等木作工具大量出现,人们的木器制作技术也就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演进,木器的种类、数量迅速增加,用途也进一步拓展。
到了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时期,人们已不能满足于木器千篇一律的素面无纹现象,在考虑到实用和牢固的同时,开始追求美观,木器表面探漆工艺的出现正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而产生。
我国东邻日本早在绳纹文化时期漆器和涂漆陶器就比较发达,其中日本唐津菜畑遗址出土的黑陶上就有漆绘的花纹,同良渚文化比较接近。
此外,植物学家认为,日本绳纹前期的葫芦是由海中漂流而来的外来植物,其实在河姆渡等中国江南新石器时代遗址里早就有发现,可能是人工栽培的植物之一。
当然并不排除它是由海上交通所输入的可能性。
有段石锛曾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沿海的广大地区,由于有段石锛器形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用途也有差别,大多数有段石锛器身狭长,是作为刨削木制品的工具使用的,用以刳制独木舟等,而个别地方的有段石锛则可能也用作农具。
有段石锛的最原始雏型是河姆渡第四层发现的背部有隆脊的锛式斧,到了河姆渡第二、三文化层时期,在太湖流域的一些马家浜文化遗址中已能时常见到与河姆渡相同的弧背有段石锛。
迨至崧泽、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台阶型有段石锛得到了空前发展,同时也随之逐渐向四周及海外传播。
其中向北经江苏北部,大约在良渚文化早期已将弧背型和台阶型有段石锛传入山东大汶口文化中。
其中的一支横跨渤海湾,把台阶型有段石锛传入辽东半岛;另一支渡黄海到达朝鲜半岛北部的大同江下游,然后自北而南传播,将凹槽型有段石锛传入日本。
向西则由江西传入皖南后,一支继续西进,大约在良渚文化早期,台阶型有段石锛已出现在湖南、湖北;另一支南折入粤、并与由闽入粤的南路分支和珠江三角洲的土著文化中有肩石铲融合,产生了另一种独特类型的有肩有段石锛,并由此向桂、黔、滇西传。
南传路线主要是由浙南入福建、广东,然后越海传入台湾,及至菲律宾。
河姆渡第二文化层曾出土不少残长方形双孔石刀,到了良渚文化钱山漾遗址中,开始演变成半月形双孔石刀,往往是背部弧凸,刃部平直,或背部平直、刃部弧凸。
这种半月形双孔石刀在山东龙山文化的海阳司马台、日照尧王城遗址也有发现。
另外,在朝鲜半岛的无纹土器文化时代和日本弥生文化之时的福冈须玖、佐贺吉野ケ里、奈良唐古等遗址中也都有大量半月形双孔石刀发现,并且形制也与良渚文化同类器相近,很可能是良渚文化北传山东至朝鲜,尔后传入日本的结果。
干栏式建筑、漆器、有段石锛和双孔石刀等的传播和发展,不但影响了河姆渡周边地区的原始文化,而且对后来的东南亚、日本的原始文化都可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尤其在有段石锛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和明显。
有段石锛作为刳制独木舟的主要工具,伴随其传播的还有河姆渡人刳制独木舟的方法和在江湖、近海上航行的技术,说明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的水上交往比陆路方便、快捷,因而交流范围也更广泛。
从河姆渡出土的海生动物遗骨和舟山群岛发现的河姆渡文化晚期遗存分析,至迟在5600年前,我国大陆东部沿海的史前居民已能泛舟海上与海浪搏击、从事海洋捕捞了,这无疑为河姆渡文化乃至我国其它古文化向东南亚地区传播准备了必要的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