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相互影响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现象比较

从自然影响下说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不可否认,自然是影响一个文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诚如曾经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无不依附于大河,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现状并同时成就了其独特的民主政治。
而在中国古,北方广阔草原与它的游牧文化,中国腹地平原与它的农耕文化,南方临海与其渔业文化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即使不很专业的去研究,也不难发现,东南亚文化很多方面都有这中国的影子。
历史是其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这些都曾是中国的藩属。
但从自然上看也并不难发现其共通性,东南亚与中国一样都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
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同时存有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有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
下面将说明在这共同自然文化下对两者的影响。
首先是语言,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有很多借鉴了汉语(特别是方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从语言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的接触和民族间的关系,这恰好像考古家从陶器、装饰品和兵器的分布可以推出结论一样。
东南亚各国在语言上出现的汉语借词现象,不仅真是生动地记录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其人口的一部分重要的构成——中国移民。
其次华人移居东南亚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古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阻断了前往西域的陆上通道,对外交往智能依靠海路,从而推动了航海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下南洋。
而近代,清末英法联军的入侵、甲午中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再到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形成了几次大的东南亚移民的高潮。
尽管称谓不同,但由于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生产模式的相同相似使其有着天然的文化同源和民族亲缘关系。
跨境毛南族相互间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具有和睦相处,共生共融的特点。
再者中国与东南亚都同样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生活方式,使双方人民勤劳俭朴、重视家庭,这是农业社会长期形成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是约定俗成的价值观。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

在历史进程中,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有不同程度的交流和接触,带来相互深远的影响。
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交流,可追溯至汉朝时期,其后历代均保持着频繁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虽然清朝初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但其后海禁开放,两国之间的交流又再次活跃起来,及至民国时期,中马两国人民为抗日再并肩作战。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交往,早在汉朝开始。
中国的陶瓷贸易开启了中印交往的大门,及至唐代,两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为佛教作出巨大贡献。
明朝时,明成祖加强发展海外诸国联系,印度尼西亚也是朝贡国家之一。
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最早出现于唐代。
及至宋代,文莱成为中国海外交通的枢纽区域,两国的官民船队经常往来,增进了两地的贸易交往。
在明代,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更趋密切,两国之间存在着友好关系。
中国与越南交往,早在商周时期已有迹可寻。
越南除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外,中越的佛教文化交流,也是两国间主要交流的载体。
明朝时期,中越双方更因与其他国家有战争而关系更为密切。
近代越南的内战,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华人在当中也占了重要位置。
中挝官方交往最早的记载是三国东吴黄武六年,老挝堂明国王遣使来朝。
到了唐代,文单国四次遣使,受到热情接待,唐皇赐以封号。
中挝两国的文化渊源关系,可以从老挝有关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中得到印证。
柬埔寨与中国的交往最早见于东汉至三国年期。
南朝时,两国更发展至宗教文化交流。
文化艺术方面也互有影响,“扶南乐”是扶南带有佛教色彩的宗教乐舞,三国时期孙权建立了“扶南乐署”,而这种音乐亦由当时传入中国,直至隋唐时盛行于宫廷内。
早在西汉年间,中国的航船就行驶到过泰国地区。
及至宋元时期,泰国的素可泰王朝兴起,素可泰多次遣使访华,中泰的邦交变得非常密切。
另外,旅居泰国的华侨将中国的医学带到泰国,而泰国的药物亦为中国医学所采用,令中国的医方中含有不少出自东南亚的香料成分。
中缅交往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世纪,当时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经已开通,两国交往开始频繁。
宋元时期,两国的交往出现了重要转型,由于宋朝时北方的陆上交通受阻,因而开发了海上交通,令宋朝与缅甸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关系和文化交流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关系和文化交流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繁荣地区之一,其商贸航运业及文化交流程度深厚,历来被多个民族所占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南亚地区的繁华和发展引起了中国的注意。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关系和文化交流早已不可避免。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关系源远流长。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和东南亚地区握手言欢,开启了两地交流往来的序幕。
在一个漫长而辽阔的土地上,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不断涌现出赴南洋的客栈和船队,与巴里巴里、瑶族等东南亚地区的土司交流,开拓贸易。
再到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以贯之的政策是开放和联邦,东南亚地区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开始了文化的转型和发展,以此促进了各族群体间融合。
可见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历史不仅深厚而且持续了数千年,并且这种关系,在今天的中国的外交方针中,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归属。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加强文化交流,形成了一种互相关注的交流传统。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的东部诸侯国燕国、齐国、卫国就有与东南亚地区联系的“鄮人”,所谓“鄮人”就是来自岭南和福建一带的移民。
他们在东南亚生活繁殖,并逐渐形成了中原文明和东南亚文明之间的桥梁。
在后世的南宋和明朝时期,一批助军、请师、高僧涌入东南亚,建立了不少道观、庙宇和学校,传播了中华文化,宣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潮州茶餐厅。
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多的是按照“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节日庆典”等方面展开,打破了国界的约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
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有着“文以载道”的理念,而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当中,则注重积累并深化了祖先的传统文化。
所以当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开花结果时,却并没有改变当地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形式。
从总体上来讲,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历史,是一种宝贵而精彩的文化交融过程。
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更为不同民族之间传承文化提供了交流交互的平台。
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中国古代史专题

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中国古代史专题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代表,自古以来就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随着交通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
今天我们将会探讨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地区造成的影响。
一、汉字文化传播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而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技能在中国古代一直被高度重视。
如今这些技能也传播到了东南亚,大多数的东南亚国家都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文化为依托学习中文。
其中一些国家的学校还会教授一些汉字文化的相关内容,如成语和汉字的历史。
如今,世界上许多的华人社区都在东南亚国家内建立,汉字已经成为了这些社区中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佛教在唐朝时传到中国,并在中国大量发展。
随着时间的流转,佛教逐渐传播到了东南亚,特别是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家中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
东南亚的佛教也被中国的佛教文化影响。
通常,东南亚的佛教文化通常都有着许多与中国佛教文化相关的祭祀和仪式。
这些文化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佛教教派中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语言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化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它对世界的语言演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语言的文化特点,如新年、中秋节、古琴、戏曲和曲艺等也传承到了东南亚。
另外,东南亚国家也在修改他们自己的语言文字,采用更易于理解的汉字音节来形成一个适应中文的词汇表和语法表。
这进一步加强了汉字文化的传播。
四、中医及文化遗产中国的中草药和医学传统也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今,许多东南亚国家仍然相信中医和中草药能够治疗许多疾病。
东南亚国家的中医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合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学派。
另外,中国的文化遗产也在东南亚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像金陵十二钗、九连环、雕漆和青花瓷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被保存在博物馆和展览中心以传承和推广中国的文化。
五、影视文化的传播中国影视文化在东南亚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口碑甚高的电视剧,如《武林外传》、《鹿鼎记》、《西游记》等都在东南亚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
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

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
中华文化作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文化之一,对这些地区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华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的传统思想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强调孝道、忠诚、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念,这些思想在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深受影响,成为当地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中华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的文学、艺术和建筑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诗歌、绘画、书法等文化形式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中国的建筑风格也对这些地区的建筑产生了影响,例如各地的古建筑和城市规划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建筑的影子。
最后,中华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的政治制度也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政治制度在东亚地区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当地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的官僚文化和礼仪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政治生活。
总之,中华文化作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文化之一,对这些地区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相互影响

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相互影响首先,宗教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
佛教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之间最具影响力的宗教。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借助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佛教发展壮大,并且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教义和实践体系。
同时,佛教从中国传入东南亚地区,不仅改变了东南亚地区的宗教风貌,也对东南亚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泰国、缅甸等国的宗教建筑、艺术品和文化内涵都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其次,语言也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
古代汉字的传播使得中国文化的语言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语言系统。
比如,越南文是基于汉字和汉语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文字系统,泰国、柬埔寨等国也深受古代汉字的影响。
同时,东南亚地区的语言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比如,福建方言中融入了一些闽南语的词汇,马来语和印尼语中也有许多汉字词汇。
艺术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互影响的重要媒介。
中国的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艺术创作。
例如,在泰国、柬埔寨等国的宫廷艺术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痕迹。
而东南亚的传统音乐、雕塑、服饰等也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影响,比如在中国南部地区可以看到一些受东南亚影响的艺术作品。
此外,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也形成了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
中国的科举制度和儒家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社会制度和教育体系。
同时,东南亚地区的婚姻制度、宗族制度等也对中国的社会风俗产生了一定影响。
例如,一些中国南方地区的民间习俗中可以看到受东南亚风俗影响的痕迹。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它不仅体现在宗教、语言和艺术等领域,还渗透到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这种相互影响促进了两个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亚洲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这也是两个地区人民对彼此了解和友好交往的重要基础之一。
古代东南亚文化和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古代东南亚文化和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古代东南亚文化和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东南亚历史上,中国、印度、马来、泰国、印度尼西亚等文化的影响非常显著。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古代文化和文学传统。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汇,极大地丰富了东南亚的文化和文学。
古代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通过对交通和贸易的掌握,中国与东南亚之间形成了密切的联系。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文化和文字传入东南亚,成为东南亚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唐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达到了最高峰。
唐文学的诗歌、散文和小说,都能在东南亚地区找到很多影响。
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是《婆罗洲王国记》。
这本著作是一位唐朝僧人在一次去婆罗洲朝拜的旅途中写的记录。
它记录了婆罗洲的历史、民俗和地理,其中大量引用了唐代诗歌的词句。
这本著作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广为传播,成为了东南亚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品。
另外,佛教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传入东南亚的一项重要影响。
佛教在中国传承和发展后,通过中原地区的宣传,传入了东南亚。
在东南亚地区,佛教逐渐成为一种主要信仰,并对当地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印度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之间,印度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印度兴起,并在东南亚地区逐渐传播开来。
佛教更是在东南亚地区广为流传。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典籍包括《三印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
这些著作不仅在印度和中国被广泛传播,也在东南亚地区广为人知。
在印度教文化的影响下,古代东南亚地区的文学也得以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是《拉娜瓦迪》史诗。
该史诗讲述了一名王子在海上所经历的种种冒险和挑战,被认为是东南亚文学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相互影响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一)远古的传说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悠久关系,首先反映在中 国和有关国家的古代传说之中。 中国历来重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因此,在 中国的古籍记载中,有许多反映这种联系的传说。 在东南亚地区各国中,中国与越南山水相依,两国 间的交往尤为久远和密切,因而在中国古籍中记载 了许多关于两国从上古时代起就已建立联系,三皇 五帝中的神农、尧、舜等曾经南抚交趾的传说,交 趾,古指五岭以南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在内的广 大地区。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元朝的航海技术比宋代更加发达,加之元朝统治时 期,多次对东南亚的缅甸、越南、占婆、爪哇用兵, 想真腊(今柬埔寨)、(今泰国)派遣使者,使元 朝与东南亚各国的接触和交往进一步扩大。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明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空前发展。由于当时中国经 济繁荣,交通发达,明廷多次派遣使者与周边以及许多遥远 的国家建立联系。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郑和七下“西洋“的 壮举。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 间,郑和奉明廷之命,率大型船队七次出海,最远到达非洲 东海岸。郑和远航,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去 的船队到过占城、爪哇、真腊、旧港(今印尼巨港)、(今 泰国)、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渤泥、苏门答腊、 阿鲁(今印尼北苏门答腊鲁姆河口),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 着以郑和小子三宝命名的“三宝井”“三宝垄”“三宝庙” 等遗迹。 此外,明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官方交往进一步扩大, 互相频繁派遣使者,不仅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政治联 系,也为彼此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民间交流主要是通商贸易。既包括东南亚国家或经 由这些国家来华的商旅,也有扬帆远航或长途跋涉 前往东南亚经商的中国商人。 此外,民间交流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就是中国人主 动或被动地向东南亚地区迁移,成为传播中国文化 的重要媒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宋朝建立后,及时调整了与越南的关系。公元975年,丁部领 之子丁琏遣使贡犀、象、香、药,宋太祖封丁部领为“交趾 君王”,到公元1174年,宋廷正式册封越南李英宗为“安南 国王”,并“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加守谦功臣”。 说明宋朝正式承认越南的独立地位。但同时确立了一种“藩 臣‘关系,从而保障了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宋朝时期,中国开始吧指南针用于航海,造船技术也有很大 的改进,海上交通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联 系也更为密切。泉州、广州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进行海上交往 党的主要港口,从这些港口出发可以驶往交趾、占城、渤泥 (文莱)、麻逸(在今菲律宾)、褚婆(今印尼苏门答腊 岛)、蒲甘(在今缅甸)、等处。这些国家也频繁遣使来中 国。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元朝的航海技术比宋代更加发达,加之元朝统治时 期,多次对东南亚的缅甸、越南、占婆、爪哇用兵, 想真腊(今柬埔寨)、(今泰国)派遣使者,使元 朝与东南亚各国的接触和交往进一步扩大。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明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空前发展。由于当时中国经 济繁荣,交通发达,明廷多次派遣使者与周边以及许多遥远 的国家建立联系。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郑和七下“西洋“的 壮举。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 间,郑和奉明廷之命,率大型船队七次出海,最远到达非洲 东海岸。郑和远航,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去 的船队到过占城、爪哇、真腊、旧港(今印尼巨港)、(今 泰国)、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渤泥、苏门答腊、 阿鲁(今印尼北苏门答腊鲁姆河口),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 着以郑和小子三宝命名的“三宝井”“三宝垄”“三宝庙” 等遗迹。 此外,明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官方交往进一步扩大, 互相频繁派遣使者,不仅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政治联 系,也为彼此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中泰两国通过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湄公河建立了更加 紧密的关系,在泰北发现的铜鼓与云南铜鼓年代一 样久远,基本可以认定是从中国传入。 经研究,在缅甸掸邦境内发现的青铜器也受中国蜻 蜓文化的影响。 除了中南半岛外,考古成果也揭示了中国与马来半 岛国家悠久的交往历史。在印尼东苏门答腊也发现 了西汉初期的雕像和浮雕,在加里曼丹,西爪哇和 苏门答腊南部发现许多汉代陶瓷器。在马来西亚柔 佛河流域也出土了许多秦汉陶器的残片。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民间交流主要是通商贸易。既包括东南亚国家或经 由这些国家来华的商旅,也有扬帆远航或长途跋涉 前往东南亚经商的中国商人。 此外,民间交流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就是中国人主 动或被动地向东南亚地区迁移,成为传播中国文化 的重要媒介。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在缅甸,也流传着许多关于中缅友好交往的神话。其 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有关两国“胞波”情谊的故事。 传说反映了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存在着深远的历史与 民族关系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二)考古证据
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及东南亚各国考古学者 多次在东南亚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丰富的 考古成果也为中国与东南亚关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悠久历史提供了 有力的证据。 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早在石器时代就建立了交流关系。 越南旧石器时代的和平文化遗址和新石器时代的北 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的与我国巴蜀发现的 石器几乎完全相同。越南南部的一些新石器晚期遗 址中发现的石制匕首,越北龙和遗址发现的软玉首 饰及越南各地发现的石制刀,镰,印证了中国新石 器时代晚期文化队越南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此即越南历史上“郡县时期”的开始。接着秦始皇 命令开发岭南地区,命令南下大军所有幸存者全部 都留在当地,并从内地征调15000多名未婚女子到 岭南嫁于戍兵为妻,此后有更多的中原人移居岭南,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包括今越南 北部地区在内的广大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公元前207年,曾参加秦军南征的南海郡龙川县令 赵佗乘中原动乱而割据,建立“南越国”,赵佗在 位期间,致力于推行“南北交欢”“和辑百越”的 政策,引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广先进的汉文 化,发展同内地的关系。曾经对汉越族的文化交流 起了积极地作用。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东南亚各国是中国的近邻,它们有的与中国山水 相连,有的与中国隔海相望。据中国史籍记载,至迟 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中国就开始与东南亚地区进行 交往,到明清两朝关系更加密切。中国文化在东南亚 传播及彼此间的文化交流至少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关系的时间亦有早有迟,交往 中亦有曲折反复,有时高潮迭起,有时暂落低谷。但 总的来说,这种关系可称源远流长,而且呈持续发展 的趋势。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四)交流途径
中国与东南亚交流的途径多种多样, 中国与东南亚交流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主要可以归 纳为官方和民间两大类。 官方和民间两大类 纳为官方和民间两大类。 官方交流主要是国家间互派使者,互赠礼物。 国家间的战争及边界冲突,实质上也是一种官方政 治关系的反映。中国的一些先进文化往往通过军队、 战俘等传入对方国家。 有时中国文化也通过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联系而间接 地传入。一些受中国文化濡染较深的国家在与周边 国家交往中,有意无意的把它们所吸收的许多中国 文化的因素传播到其他国家。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东汉亡后,三国鼎立,位于长江以南的东吴政权北 受曹魏,西遭刘蜀的阻隔,只有通过海路开拓与海 外的联系。当时,位于今柬埔寨和越南南部的东南 亚古国-扶南,于公元225至公元243年间数次遣使 县里,吴主孙权遂派遣朱应、康泰与公元250年左 右出使扶南。他们在那里做了较长时期的亲善访问, 并了解有关临近各国的情况。 大致在同一时期,位于今越南中部的古国林邑,即 后来的占婆和位于今老挝境内的堂明等古国,亦都 纷纷向中国宫廷派遣使者,纳贡奉献。说明三国时 期五国对南海各国开展积极地外交活动,并与他们 建立了相当紧密的联系。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遣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 率兵10万进攻南越平定赵氏割据政权,并委派刺史 统治。为了改变与中原相比落后的状况,一些受命 治理该地的官员大力推广中原地区的先进的生产技 术,进行社会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 公元40年,交趾发生征侧、征贰姊妹起事,东汉光 武帝遂封马援为状波将军,命他率军前往镇压。马 援于公元43年击败二征,平定交趾,并且在当地进 行了一些了社会经济改革,为发展当地经济、稳定 社会秩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长期受到越南人 民的尊崇。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清朝以降,曾出现康乾盛世,农业、手工业都有较 大的发展,对外交流也进一步扩大。当时,中国与 越南仍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公元1802年阮朝建 立,国王阮福映按照惯例想清廷请封,清仁宗遂派 使者赴越,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越南的国名 由此而定,并沿用至今。同时清廷与南掌(今老 挝)、泰国,柬埔寨无论经济还是文化上联系都很 密切。 明末及清朝,西方殖民者大规模入侵东南亚,一些 国家先后成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或者法 国殖民地,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官方关系遭到破坏, 但民间往来始终保持,并随着华人大批移居东南亚 而不断加强,从而使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经济、文 化方面的交流继续扩大。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三)官方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公元1世纪,东南亚地区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早期国 家,中国历代王朝先后与这些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关 系。 最早于中国发生官方联系的是与中国山水相连的越 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建立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他随即派50万大军南征,与公元前214 年平定了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设置南海、桂林、 象郡。其中象郡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秦汉时期,交趾成为中国郡县后,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益密 切。尽管由于种种政治原因而发生过冲突,但总的来说,中 原的汉文化和技术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的输入交趾,极大 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一些与交趾临近的国家和部落也通过该地区与中国建 立了联系,史书记载中柬交往早在公元1世纪时就开始了。 汉代,中国西南有一条由四川至印度的陆上商道,此道为促 进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公元69年,东 汉在云南设永昌郡,当时缅甸境内的一些国家和部落纷纷派 遣使者与中国通好。同时,汉朝与外国交流的海上通道亦在 不断开拓和延伸。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世纪就由中国前往印度 的海道行程,这条海道沿途所经,大多是位于今东南亚地区 的各古国,公元前后中国已经与这些国家建立了联系。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两晋及南北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稳定 发展,并掀起了交往的高潮。当时,晋、宋、齐、 梁、陈登朝都与扶南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关系。官方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一些扶南高僧到中国翻译佛经, 弘扬佛法。梁武帝时期,还在今南京鸡鸣寺后的台 城内建扶南馆译经道场。林邑则多次遣使贡献。今 苏门答腊岛上的婆利国王频伽复于公元517年和公 元522年两度遣使贡献。南朝时期,中国还与位于 马来半岛上的狼牙修发展关系,该国使臣曾先后四 次来华访问。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唐朝建立后,国势鼎盛,经济空前繁荣。与四方邻国的关系 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越南仍为中国之郡县,唐廷在那 里设安南都护府,开办学校,发展教育,实行科举,选拔人 才,采用唐朝法律,有中国传入的佛教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861年,位于今缅甸的骠国国王遣使来唐,以乐工35人 来朝,献其国乐,骠国献乐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活动,而且 引起对当时唐朝与南诏地方政权及南诏与骠国关系的重大调 整,稳定了西南地区的局势。 唐末以后,中国陷入了较长时间的混乱时期,与东南亚的交 往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当时,安南土豪蜂起,彼此混战。公 元908年,曲氏福字建立自主政权,供会员939年吴权称王, 公元968年,丁部领平定“十二使君”统一安南,建立大瞿越 国,越南初具独立国家的规模,历史上的“郡县”时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