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押题)语文二轮复习 备考专项狂练 十二 论述类 古诗词 名篇名句 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冲刺-新人教版2019届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综合训练(12套有答案)

高考冲刺-新人教版2019届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综合训练(12套有答案)

2019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练(1)李仕才一、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慨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

陈则留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作。

外舅:岳父。

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诗人的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诗人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诗人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诗人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E.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

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2.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参考答案】1.DE [D项“设问”应为“反问”。

E项“含蓄委婉,慷慨悲壮”错,应是“通俗易懂,自然纯朴”。

]2.①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关心思念。

面对信使,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表现出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怀。

②抒发了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

诗人年事已高,愁病交加,却还得忍受与妻子儿女的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

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子儿女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

二、文言文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

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含答案解析

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选题说明] 高考古诗歌阅读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从考点上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基于上述情况,试题的选编以诗人划分题组,突出高频考点(语言、情感、技巧),突出热点体裁(唐宋诗歌)。

题组一李白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送别李白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注],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 醑(xǔ):美酒。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照应题目“送”,描写了渭城边纵酒言别的场景,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

B.第二联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

C.颔联描写了一幅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自然界的乐景衬托出了朋友之间深切的离别之情。

D.颈联中用了“倾壶醑”“赠马鞭”两个动作描写来表现内心,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情感之深厚,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

解析:选C A项,“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虽合理但不符合诗人描写这一细节的目的,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的离别之情。

B项,“用梨花来比喻雪”分析不当,应是用雪来比喻梨花。

D项,“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无中生有。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送朋友到渭城城外,临别与朋友饮酒,表达惜别之情。

②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赠马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

③诗人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江行寄远[注]李白刳木出吴楚,危槎百余尺。

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

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

2019届高考语文【古诗词】专题复习押题精练卷及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古诗词】专题复习押题精练卷及答案解析
2019 届高考语文【古诗词】专题复习押题精练卷及答案解析
2019 届高考语文【古诗词】专题复习押题精练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 分) 送别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注],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 醑(xǔ):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照应题目“送”,描写了渭城边纵酒言别的场景,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 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 B.第二联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 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 C.颔联描写了一幅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自然界的乐景衬托出了朋友 之间深切的离别之情。 D.颈联中用了“倾壶醑”“赠马鞭”两个动作描写来表现内心,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情感之深厚,欲以这 些行为来挽留友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子》中有“长沮、桀溺耦而耕”。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比拟手法:东风多情,雨声有意;雾霭笼罩山顶,太阳悬于树梢;野桃盛开,
溪柳袅娜。诗人从准备启程到旅途之中所见之景都清新秀丽,心情愉悦。
B.其一尾联诗人想象“西崦人家”其乐无比的生活: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美好景致和人物的描写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 分)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轼
1
2019 届高考语文【古诗词】专题复习押题精练卷及答案解析
C.“片”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D.诗的末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青碧透寒的江水也有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愁苦之意。 4.诗中“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试比较分析。(6 分) 答: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常考的名篇名句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常考的名篇名句

本网整理了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常考的名篇名句,更多语文复习资讯本网站高考栏目等你随时查看。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常考的名篇名句1、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做《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鱼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5、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6、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12语用论述类诗歌(含2018高考真题)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12语用论述类诗歌(含2018高考真题)

专题组合练12 语用+论述类+诗歌(时间:45分钟赋分:38分)一、语言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在《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在“一一六事件”发生后,不顾心劳日拙....,立即赶赴现场,安抚民心,在冷天里守了一夜,让人感动。

②要充分实现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价值,我们就应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永远与人民在一起,永远拥有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③老一辈革命家经历了战争的血火考验,仍然葆有倚马可待....的战斗豪情,他们接到命令即可马上出发,即使晓行夜宿也毫不在意。

④他见老领导工作十分辛苦,而生活条件也很差,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忙到商店买了一些果品回来。

⑤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房价的涨幅还是大大超过金融产品回报率的平均水平,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让金融市场难以望其项背....。

⑥不滥施刑罚,不以言获罪,即使一人犯法,也不搞朋坐族诛....,这才是法制社会应有的基本准则和精神气度。

A.①②⑥B.③④⑤C.②⑤⑥D.①③④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从今春开始,四川甘孜州自筹资金,在学前教育免费基础上,启动高中教育免费计划,进而实现十五年免费教育构架,上万学生将因此受益。

B.包括光纤光缆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这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创造大国一定要走的必由之路。

C.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资金不限制用途,这大大增强了科研机构和智库团队负责人在资金管理使用上的自主权得以扩大。

D.江西丰城发电厂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事故发生后,该省的主要领导紧急赶赴事故现场,指导救援和善后工作,召开现场会议和具体部署。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尊严的具体性不只表现在工作有岗位、生活有保障上,更表现在你可以自由、独立地存在,不会依附于强权,可以建立并实现你的自我价值。

这样, 。

A.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无数个有尊严的国民构成的国家才是真正有尊严的国家,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B.国家才是有尊严的国家,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C.才会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才使每个国民成为有尊严的国民,国家才是真正有尊严的国家D.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国家才会由无数个有尊严的国民构成真正有尊严的国家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精品]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专项狂练十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精品]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专项狂练十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备考专项狂练十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一、(泸州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引发很多人的思考。

尤其是那些从民间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②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

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

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它照看传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

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③不久前,在杭州的一场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中,有位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让人印象深刻。

做这样的作品,是对传承人技艺的一次极大的考验,因为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

但传承人熟练地运用圆雕、空雕、浮雕等技法,把竹簧艺术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把蟠龙的形制,以及须发、五官、鳞甲等细节逼真地呈现出来,传承人不惜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雕琢它。

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

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④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

精选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专项狂练十论述类 古诗词 名篇名句 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精选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专项狂练十论述类 古诗词 名篇名句 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备考专项狂练十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一、(泸州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引发很多人的思考。

尤其是那些从民间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②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

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

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它照看传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

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③不久前,在杭州的一场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中,有位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让人印象深刻。

做这样的作品,是对传承人技艺的一次极大的考验,因为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

但传承人熟练地运用圆雕、空雕、浮雕等技法,把竹簧艺术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把蟠龙的形制,以及须发、五官、鳞甲等细节逼真地呈现出来,传承人不惜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雕琢它。

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

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④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备考专项狂练 十二 论述类 古诗词 名篇名句 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备考专项狂练 十二 论述类 古诗词 名篇名句 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备考专项狂练十二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一、(重庆中山外国语2019届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

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

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

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尚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

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

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

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

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

”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

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

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

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

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考专项狂练十二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一、(重庆中山外国语2019届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

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

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

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尚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

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

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

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

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

”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

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

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

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

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

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

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

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

大众普罗的喜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

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C.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还是普通知识分子所坚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都体现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或有着一批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孔子与庄子的学说进行剖析,展现出艺术表现不同但旨归一致的中国士大夫精神。

B.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谨严。

C.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与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着高蹈的精神追求。

B.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不少清诗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比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陕西榆林二中2019届月考)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4~5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注]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D.“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5.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三、(眉山一中2019届高三月考)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苏轼《赤壁赋》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在告诫世人不能有丝毫的贪心,千万不能觊觎身外之物。

(2)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描写琵琶声暂歇后,深藏在心底的哀愁和怨恨却油然而生,效果更胜过演奏时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知错能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3小题,共9分)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

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

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__的路上!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

银河星布,____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

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身为家长,如果(),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快马加鞭凤毛麟角背道而驰璀璨夺目B.揠苗助长凤毛麟角南辕北辙光彩照人C.揠苗助长屈指可数南辕北辙璀璨夺目D.快马加鞭屈指可数背道而驰光彩照人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B.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C.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D.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B.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C.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D.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10.(山西吕梁2019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刘勇考上大学,给曾经对他有很大帮助的老师发了条短信表示感谢。

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老师:您好!在高中阶段,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

我能有今天,是您悉心教导的结果。

你的教学造诣是那样深厚,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我将永远铭记你的教导,认真读书,好好改造,不辜负你的希望。

你的学生刘勇2018年9月20日11.(湖南益阳2019届高三质检)下面是某政务中心居民身份证申请的流程图,请把此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6分)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B,“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说法扩大范围,原文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成分得到淡化,而非所有成分都得到淡化。

故选B。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选项C,“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说法错误,罗素的话是过渡句,承上启下。

证明“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以及证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一方面高旷幽远,一方面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