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备考第二轮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语文备考第二轮复习

难点一:准确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高考试题必考的知识点,也是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的难点。翻译题所占的分数多在8——10分之间,题量在2——3个小题。分值比较大;而实际得分的情况并不理想,一般在60%左右,甚至更低。原因固然与理解能力他关,但与做题的技巧也有一定的关系。如何搞好这一知识点的复习,提高得分率,是大家一直努力的方向。那么,翻译是有哪些使用的技巧和对策呢?

一、尽量领会试卷的考核意图。

作为翻译的句子,都是命题人刻意挑选出来的,其中包含有若干个考查的点:关键的词语,活用的现象,特殊的句式等,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翻译,进而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把握。这些“点”就体现了考查的价值,如果在下笔之前,能够领会命题人的意图,对我们的翻译是很有帮助的。如2002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广列传》)

画线的句子比较短,从字面看,没有一个生僻的词语,可仍有一批考生就是不会翻译,许多考生是这样翻译的:“这是李将军说的吗?”其实,这道翻译题考查的就是一个特殊的句式——宾语前置,一个表推测的语气词“其”。正确的翻译是: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再如2007年全国卷(Ⅱ)文言文翻译题: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画线的句子中,“利”“幸”“期”“敝”是关键词。其中,“利”是意动用法,“敝”是使动用法。命题意图非常明确。我们把这几个关键的词语翻译准确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翻译出来了。

二、熟练掌握翻译的一些原则方法。

文言翻译一般遵循“信”“达”“雅”三字的原则。“信”就是忠实于原意,做到翻译准确;“达”就是通顺完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规范;“雅”就是译文优美,是在“信”“达”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当然,就高考阅卷的实际情况而言,能做到“信”和“达”就够了,并不强调“雅”。翻译的方法有很多,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在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去下工夫。过程要注重词语的“对译”,结果要体现意思的完整、语句的通顺。

1、过程注重词语的“对译”。

任何一个句子,我们最初感受的是它的大意,但作为高考考查的翻译,只是把大意写出来还不够,因为阅卷时是遵循采点给分的原则,大意的分数只占整个分数的小部分,如翻译一个句子总共是5分,大意一般是1——2分,关键的字词没有翻译出来,句式特点没有体现出来,都是要扣分的。所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原文中的字词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我们要通过平时的训练,让对应翻译的做法逐渐形成作题时一种规范的意识,即使是再简单的句子也应是如此操作。我们以2004年湖北高考题中的一个文言句子的翻译为例,作具体的说明:

凤阁舍人南和宋璟谓(张)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资治通鉴•唐纪》)

要求翻译画线的句子。有一考生是这样翻译的:不要巴结坏人诬陷好人达到苟且偷生的目的。把“邪”翻译成“坏人”,“正”翻译成“好人”,这是一种意译,大意不为错。但这样翻译不够准确,也有遗漏,“免”字就没有翻译出来。如果用对译法,这些问题就可以避免了。

不(不)可(能够,可以)党(阿附)邪(邪恶)陷(诬陷)正(正直)以(来)求(求得)苟(苟且)免(免罪)。

2、结果体现意思的完整、语句的通顺。

一个句子用对译法翻译后还不算最后的完成,第二步还要对译文进行调整和补充,使之语句通顺,意思完整。如果有省略的内容,必要的要加以补充;颠倒的语序,要作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一些虚词所体现的语气或句子之间的关系,要在译文中体现现出来。以上句为例,对译后的结果是:不可以阿附邪恶诬陷正直来求得苟且免罪。这里,“邪”“正”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是指“邪恶的人”“正直的人”,所以翻译时要补充完整——不可以阿附邪恶(的人)诬陷正直(的人)来求得苟且免罪。本句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对译时,没有漏掉,但为了使句子特点(表目的关系)更明显,可以加上“用……手段”等词语,最后的答案是:“不可以(用)阿附邪恶(的人)诬陷正直(的人)(的手段)来求得(自己)苟且免罪”。

遵循这样的步骤,可以降低翻译的“难度”,避免翻译不准、意思不全等问题。

三、借助上下文进行合理的猜估。

对于翻译的句子,不是所以的词语我们都接触过,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遇到这样的词语我们不必惊慌,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合理的猜估。一是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本句的意思,再根据本句的意思推断出该词的意思。二是语法推断法。就是利用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如同义并列、前后对照等,进行合理的推断。如:

初,淮阳王舅张博从(京)房受学,以女妻房,房与相亲。博欲令王上书求入朝,得佐助房。因令房为淮阳王作求朝奏章。石显微司具知之,以房新近,未敢言。及房出守郡,显告房与张博通谋,诽谤政治,归恶天子,诖误

..诸侯王。

“诖误”一词是我们在课本中没有接触过的生词,如果要翻译加横线的句子,“诖误”绝对是一个得分点。我们可以用语法推断法,凭借三个分句结构相同的特点和“诽谤”“归恶”两词意义相近的提示,断定“诖误”一词的意思同“诽谤”“归恶”两词的意思基本相同。画线句子的正确意思是“非议时政,诋毁皇上,还损坏诸侯(的名声)”。

四、有效利用课本熟悉的知识背景。

课本是我们三年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的能力都是通过对课本的学习而获得的,高考所考查的能力也都能在课本中找到依据。熟悉课本中文言文的内容,有效利用课本的知识是我们的一条捷径。如上面所提到的2002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考生如果对课本比较熟悉,就可以从《秋水》一文中得到提示和启发。《秋水》中有一段话:“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