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俭示康》词句整理及全文翻译

合集下载

古诗训俭示康翻译赏析

古诗训俭示康翻译赏析

古诗训俭示康翻译赏析文言文《训俭示康》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

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乃簪一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嘻,异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

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

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

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

”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

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上以无隐,益重之。

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

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公宜少从众。

”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训俭示康》

《训俭示康》

意思是说,潜心努力来提高自己, 意思是说,潜心努力来提高自己,用俭朴 的生活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的生活来培养高尚的品德。做不到恬静寡欲就 无法确立远大的志向, 无法确立远大的志向,不潜心专一就无法达到 远大的目标。 远大的目标。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诫子书》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3)字君实 陕州夏县 ~ ) 君实,陕州夏县 (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 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 世称“ 世称 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 生”。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变 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 法,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第二年退居洛阳 花 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 第二年退居洛阳,花 年时间主编《 费15年时间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哲宗 年时间主编 资治通鉴》 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 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全 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 即位 高太皇太后听政 召他入京主持国事 次年全 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 为相8个月病逝 恢复旧制。 个月病逝, 部废除王安石新法 恢复旧制。为相 个月病逝 追封温国公,谥文正。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 追封温国公 谥文正。他主编的《资治通鉴》 是 谥文正 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 一部编年体通史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下迄后 周世宗显德六年,全书共 全书共294四卷 另有《目录》、 四卷,另有 周世宗显德六年 全书共 四卷 另有《目录》 考异》 《考异》各30卷。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 卷 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 文集等200余种 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 余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 状、文集等 余种 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 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 叙事清晰严谨, 该书语言简练晓畅 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 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 赤壁之战” 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如“赤壁之战”、“淝水之 司马文正公集》 战”等。有《司马文正公集》。

司马光《训俭示康》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司马光《训俭示康》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司马光《训俭示康》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司马光《训俭示康》原文及翻译译文(二)》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司马光《训俭示康》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司马光《训俭示康》原文及翻译(二)司马光原文: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

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乃簪一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嘻,异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

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

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

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

”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__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

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公宜少从众。

”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昔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

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

《训俭示康》归纳完整版

《训俭示康》归纳完整版

《训俭示康》整理一、通假1)酒酤于市:酤,通“沽",买酒2) 公宜少从众:少,同“稍”,稍微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自为乳儿:乳,吃奶2) 乃簪一花:簪,插3)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穿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志,立志5) 走卒类士服:服,穿……衣服6)酒非内法:内法,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7)故就酒家觞之:觞,请人喝酒8)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布被,盖布被9) 虽举家锦衣玉食:锦衣玉食,穿绸缎的衣服,享用珍贵的食物10) 妾不衣帛:衣,穿2、形容词作名词1)亦不敢服垢弊:垢弊,肮脏破烂的衣服4)非远方珍异:珍异,珍贵奇异的品种5)吾心独以俭素为美:美,美德6)问其所来,以实对:实,实情3、形容词作动词1)人不相非也:非,讥评2)器皿非满案:满,摆满3) 益重之:重,器重4、使动用法1) 听事前仅容旋马:旋,使……转身2) 远罪丰家:远,使……远离;丰,使……富裕3) 败家丧身:败,使……败4) 至孙以骄溢倾家:倾,使……倾5) 枉道速祸(使……曲)5、意动用法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耻,以……为耻2) 人莫之非:非,非议,认为不对6、名词作状语1) 何曾日食万钱:日,每天2)常数月营聚:数月,用几个月3)汝非徒身当服行:身,本身三、一词多义:1、靡:1)吾性不喜华靡 :奢侈2)众人皆以奢靡为荣:浪费3)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倒下2、类:1)走卒类士服:大抵,大都2)枣、柿之类:种类3、服:1)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衣服2)亦不敢服垢弊以矫干名 :穿3)汝非徒身当服行:从事4、非:1)人不相非:讥评,认为不对2)酒非内法:不是3)汝非徒身当服行:不5、数:1)会数而礼勤:屡次2)常数月营聚:几、几个3)不可遍数:一一列举6、为:1)众人皆以奢靡为荣:作为.当作2)参政鲁公为谏官:担任3)自为乳儿 :是7、多:1)今多穷困 :大多2)多不过七行:最多8、乃:1)乃簪一花:才,这才2)人乃以俭相诟病:却,竟然9、少:1)公今受俸不少:不多2)公宜少从众:稍微10、以:1)世以清白相承:介词,用2)众人皆以奢靡为荣:介词,把3)以约失之者鲜矣 :介,因为4)亦不能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目的连词,来5)问其所来,以实对:介,按照11、身:1)身岂能长存:身体2)汝非徒身当服行:自身,自己12、及:1)岂庸人所及哉 :赶上,追上2)及戌:到,至13、病:1)吾不以为病:缺陷,毛病2)今人乃以检相诟病:责备14、虽:1)虽不能禁 :即使2)公虽自信清约:虽然3)虽举家锦衣玉食 :即使15、常:(1)顾人之常情:通常2)身岂能常存:永久的3)常数月营聚:通常、往的17、弊: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训俭示康知识点,高中语文

训俭示康知识点,高中语文

训俭示康知识点,高中语文原文欣赏《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

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乃簪一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嘻,异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

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

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

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

”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

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上以无隐,益重之。

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

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公宜少从众。

”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唿!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训俭示康》文言知识梳理

《训俭示康》文言知识梳理

《训俭示康》文言知识梳理《训俭示康》是一篇明代文言文作品,作者是明代文学家陈继儒。

本文主要是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生活情景,宣扬节俭和健康的生活理念。

以下是对《训俭示康》的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词汇1.训俭:教导人们要节俭。

2.康:健康。

3.不妄:不浪费。

4.仪容:仪表,相貌。

5.舍服:不奢侈,不过分追求时尚。

二、文言句式1.以为本:以为基础,以为根本。

2.以为怀:将放在心中,思考、关心某事。

3.以为斥:以为鄙弃、排斥。

4.以为耻:以为羞耻、可耻。

5.以为乐:以为快乐、乐趣。

三、文中的写景描写1.文中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如“蓦地花开,落英缤纷”来表达家庭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2.描写夏天的景色,如“炎暑难当,蝉鸣蜂噪”来形容酷热的天气。

3.描写秋天的景色,如“秋风瑟瑟,萧瑟萧瑟”来表达秋天的凉爽和宜人。

4.描写冬天的景色,如“寒冬凛冽,雪花纷飞”来表现寒冷的气候。

四、文中的修辞手法1.比喻:如“宠辱若惊,财利如浮云”中的“财利如浮云”比喻财富的虚幻。

2.对偶:如“宴安饮食,必有节制;衣服饰物,必有度量”中的“宴安”和“衣服饰物”呼应。

3.反问:如“人生在世,岂可以无时无刻不知节制哉?”中的“岂可以无时无刻不知节制哉?”反问人们是否应该时刻掌握节制。

五、文中的主题思想1.节俭:文章通过描写一个节俭的家庭,告诫人们应该珍惜资源,不浪费,注重节俭。

2.健康:文章强调生活要有度量,不要过度追求,要有节制,保持身心健康。

六、文中的写作手法1.写景烘托:通过描写四季的景色,来烘托出家庭和谐、快乐的氛围。

2.以家庭为例:通过一个家庭的生活来阐述节俭和健康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3.用例论证:文章通过举例子来论证节俭和健康的好处,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总结:《训俭示康》是一篇以家庭生活为例,宣扬节俭和健康的文言文章。

通过描写四季景色、运用修辞手法等手法,展现了节俭和健康的重要性,并以此来教育读者。

该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入浅出的论述,使人们对节俭和健康有了更深的认识。

《训俭示康》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训俭示康》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训俭示康》文言文阅读及翻译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

幼笃学,中进士第,累迁河阳节度判官。

咸平奏疏,言当今要务,真宗异之,召试舍人院,权右正言。

献《凤扆箴》,出知剑州。

逾年,召试中书,加直史馆,面赐五品服,判三司开拆司。

江南旱,与李防分路安抚。

及还,权管京东转运使事。

周伯星见,司天以瑞奏,群臣伏阁称贺。

知白以为人君当修德应天,而星之见伏无所系,因陈治道之要。

帝谓宰臣曰:“知白可谓乃心朝廷矣。

”东封,进右司谏。

又言:“咸平中,河湟未平,臣尝请罢郡国所上祥瑞。

今天下无事,灵贶并至,望以《泰山诸瑞图》置玉清昭应宫,其副藏秘阁。

”陕西饥,命按巡之。

寻知邓州。

会关右流佣至境,知白既发仓廪,又募民出粟以济。

擢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再迁尚书工部郎中,使契丹。

知白以朝廷制官,重内轻外,为引唐李峤议迁台阁典藩郡,乃自请补外,不许,遂命纠察在京刑狱,固请,知青州。

还京师,求国子监。

帝曰:“知白岂倦于处剧邪?”宰臣言:“知白更践中外,未尝为身谋。

”乃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拜给事中、参知政事。

时王钦若为相,知白论议多相失,因称疾辞位,罢为刑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知大名府。

及钦若分司南京,宰相丁谓素恶钦若,徙知白南京留守,意其报怨。

既至,待钦若加厚。

谓怒,复徙知白亳州,迁兵部。

仁宗即位,进尚书右丞,为枢密副使,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会灵观使、集贤殿大学士。

时进士唱第,赐《中庸篇》,中书上其本,乃命知白进读,至修身治家之道,必反复陈之。

知白在相位,慎名器,无毫发私。

常以盛满为戒,虽显贵,其清约如寒士。

然体素羸,忧畏日侵,在中书忽感风眩,舆归第。

帝亲问疾,不能语,薨。

为罢上巳宴,赠太傅、中书令。

礼官谢绛议谥文节,御史王嘉言言:“知白守道徇公,当官不挠,可谓正矣,谥文正。

”王曾曰:“文节,美谥矣。

”遂不改。

(节选自《宋史》)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还,权管京东转运使事。

权:权力B、因陈治道之要要:关键C、及钦若分司南京司:主管D、在中书忽感风眩,舆归第第:府第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又募民出粟以济斧斤以时入山林B、徙知白南京留守,意其报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知白岂倦于处剧邪?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中书上其本,乃命知白进读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张知白“可谓正矣”的一组是①言当今要务,真宗异之②知白以为人君当修德应天,而星之见伏无所系③知白更践中外,未尝为身谋④既至,待钦若加厚⑤知白在相位,慎名器,无毫发私⑥虽显贵,其清约如寒士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④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上周伯星出现,司天把它作为祥瑞之事向皇上上奏,大臣们也都相互庆贺,只有张知白认为国君应当实行德政才能符合上天的旨意,跟星象的出现没有任何关系。

《训俭示康》译文

《训俭示康》译文

《训俭示康》译文我本来出身在卑微之家,世世代代以清廉的家风相互承袭。

我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

从幼儿时起,长辈把金银饰品和华丽的服装加在我身上,总是感到羞愧而把它们抛弃掉。

二十岁忝中科举,闻喜宴上独有我不戴花。

同年中举的人说:“皇帝的恩赐不能违抗。

”于是才在头上插一枝花。

一辈子对于衣服取其足以御寒就行了,对于食物取其足以充饥就行了,但也不敢故意穿脏破的衣服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得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

一般的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心里唯独以节俭朴素为美,人们都讥笑我固执鄙陋,我不认为这没什么不好。

回答他们说:“孔子在说:‘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又说:‘因为节约而犯过失的很少’,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而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看作美德,当今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菜肴只限于干肉、肉酱、菜汤!”近年来的风气尤为奢侈浪费,跑腿的大多穿士人衣服,农民穿丝织品做的鞋。

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担任群牧司判官,有客人来未尝不备办酒食,有时行三杯酒,或者行五杯酒,最多不超过七杯酒。

酒是从市场上买的,水果只限于梨子、枣子、板栗、柿子之类,菜肴只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餐具用瓷器、漆器。

当时士大夫家里都是这样,人们并不会有什么非议。

聚会虽多,但只是礼节上殷勤,用来作招待的东西虽少,但情谊深。

近来士大夫家,酒假如不是按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菜肴假如不是远方的珍品特产,食物假如不是多个品种、餐具假如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宾客好友,常常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经办聚集,然后才敢发信邀请。

如果这样做,人们就会争先责怪他,认为他鄙陋吝啬。

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少了。

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有权势的人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长这种风气吗?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担任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建住房,厅堂前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过身。

有人说地方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着说:“住房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办事的厅堂确实狭窄了些,但作为太祝祭祀和奉礼司仪的厅堂已经很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俭示康》词句整理及翻译(一)古今通假1. 酒酤于市:酤,通“沽”,买酒2. 公亦少从众:少,同“稍”,稍微(二)古今异义1. 世以清白相承:古义:纯朴的家风;今义:纯洁,没有污点2. 吾不以为病:古义:缺点;今义:生病3. 或三行五行:古义:次数;今义: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4. 治居第于封武门内:古义:修筑;今义:治理5. 常数月营聚:古义:积攒,引申为准备;今义:经营,管理6. 然后敢发书:古义:请客的帖子;今义:书籍7.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古义:少;今义:指食物鲜美8. 自奉养如为河南掌书记时:古义:指生活待遇或生活水平;今义:侍奉或赡养(父母或其他尊亲)9. 公虽自信清约:古义:自己信奉;今义: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愿10. 君子以为忠:古义:指有名望的人;今义:指道德高尚的人11. 石崇以奢靡夸人:古义:炫耀;今义:夸奖12. 其余以俭立名:古义:其他的;今义:剩余的13. 聊举数人以训汝:古义:姑且;剩下的;今义:聊天14. 当以训汝子孙:古义:教诲,劝诫;今义:训斥15. 枉道速祸:古义:招致;今义:速度(三)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1) 自为乳儿:乳,吃奶2) 乃簪一花:插3)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穿(衣服)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志,有志5) 走卒类士服:服,穿6) 酒非内法:内法,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7) 故就酒家觞之:觞,一种酒器,,这里指请人喝酒8)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布被,盖布被9) 虽举家锦衣玉食:锦衣玉食,穿绸缎的衣服,享用珍贵的食物10) 季文子相三君:相,效力11) 妾不衣帛:衣帛,穿丝绸衣服12) 何曾日食万钱:食,吃13) 汝非徒身当服行:服,从事14) 管仲镂簋朱纮:镂簋朱纮,使用刻有花纹的簋2. 形容词作动词1) 人不相非也:非,讥评2) 器皿非满案:满,摆满3) 益重之:重,器重4) 人争非之:非,讥评5) 人莫之非:非,非议,认为不对3. 使动用法1) 听事前仅容旋马:旋,使……转身2) 远罪丰家:远,使……远离;丰,使……富裕3) 败家丧身:败,使……败4) 至孙以骄溢倾家:倾,使……倾5) 夫俭则寡欲:寡,使……少4. 意动用法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耻,以……为耻2) 孔子鄙其小器:鄙,以……为鄙3) 吾不以为病5. 名词作状语1) 何曾日食万钱:日,每天2) 常数月营聚:数月,用几个月3)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饘粥,用稀粥4) 汝非身当服行:身,本身5) 锦衣玉食(四)一词多义1、非1) 人不相非也:讥评2) 果、肴非远方珍异:不是1) 家人习奢已久:习惯2) 子孙习其家风:习染3、服1)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2) 长者加以金银华靡之服:衣服3) 汝非身当服行:从事4、果1) 果、肴非远方珍异:水果2) 果以富得罪出亡:果然5、及1) 岂庸人所及哉?:赶得上2) 史輶知其及祸:遭到3) 及戌:到了6、行1) 或三行五行:次数2) 汝非徒身当服行:实行1)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指有地位的人2) 君子以为忠:当时有名望的人8、相1)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宰相2) 季文子相三君:辅佐9、靡1)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2)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倒下10、鄙1) 以为鄙吝:没见过世面2) 孔子鄙其小气:鄙视11、举1) 虽举家锦衣玉食:全2) 聊举数人以训汝:列举12、恶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粗陋2) 侈,恶之大也:罪恶二、文言虚词1、以1) 用,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今人乃以俭相诟病石崇以奢靡夸人2) 表目的,来: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聊举数人以训汝03) 认为:众人皆以奢靡为荣4) 因为:上以无隐是以居官必贿果以富得罪出亡2、乃1) 才:乃簪一花2) 竟然:今人乃以俭相诟病3、然1) 这样:当时士大夫皆然2) 然而:然以功业大4、虽1) 即使:居位者虽不能禁虽举家锦衣玉食2) 虽然:公虽自信清约5、为1) 做: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2) 作为:此为宰相听事诚隘6、之1)代词a) 辄羞赧弃去之:代华美之服b) 人争非之:代他c) 忍助之乎:代风俗颓弊这件事2)助词: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7、于1) 表对象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一旦异于今日2) 在,表地点:酒酤于市8、或1) 所亲或规之:有的人2) 或三行五行:有时9、也1. 表句中停顿:与其不逊也宁固2. 表判断和肯定:未足与议也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2) 未足与议也。

3)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

4)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6) 共,同也。

2. 宾语前置句1) 何患不能?2) 是以居官必贿。

3) 人莫之非。

3. 定语后置句1)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4. 介词结构后置句1) 治居第于封丘门内。

2) 酒酤于市。

3) 得于酒家。

4) 奈何饮于酒肆。

5) 一旦异于今日。

5. 省略句1) (吾)乃簪一花。

2) 吾不以(之)为病。

3) 未足与(之)议。

4) 酒非(以)内法(酿造)。

5) (真宗)问其所来。

6) 以实对(之)。

7) 卒以此死(于)东市。

8) 当以(之)训汝子孙,使(之)知前辈之风俗云。

6. 被动句1)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四、全文翻译我本来(出身在)贫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以清白(的家风)相继承。

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做婴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总是害羞地扔掉它。

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的)科名(之中),(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同年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

”(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违背世俗常情,(表示与一般人不同)求得名誉。

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

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通达,我不以(此)为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骄傲,不如固执,不通达。

’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

’又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不如别人)为羞耻,(这种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

’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认为是)缺陷,嘻,(真)奇怪呀!”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作的鞋。

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

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

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

(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

近来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很)多品种,食具(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

(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

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

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

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作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筑住宅,厅堂前面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个身。

有人说它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笑说:“住宅(是)要传给子孙(的),这里作为(我当)宰相的厅堂,确实(是)狭窄,(但是将来)用作(当)太祝、奉礼(的我的子孙)的厅堂(却)已经宽敞了。

”参政鲁公当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后来)在酒馆里找到他,(鲁公)入宫以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他)如实地回答(真宗)。

皇上说:“你(担任的官职)属于清望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他)回答说:“小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食具、下酒菜、水果,所以就到酒馆请客人喝酒。

”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越发尊重他。

张文节当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以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像这样(节俭),您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俭,(但是)外人(对您)很有讥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您应该稍稍随从众人(的习惯做法才好)。

”(张文节)公叹息说:“我今天的俸禄(这样多),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饮食,还怕不能做到(吗)?但是人们的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

(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

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

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

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

”(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

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作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

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古时候正考父用稀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而)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

季文子(前后)辅佐三位国君,(他的)小妻不穿丝绸,马不喂小米,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

管仲(使用)刻有花纹的食具、红色的帽带,(住宅有)上边刻着山岳的斗拱,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的短柱(生活奢华),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见识不高。

公叔文子(在家里)宴请卫灵公,史蝤知道他(一定将要)遭到灾祸,(果然)到了(文子去世,文子的儿子)公孙戍(时),(公孙戍就)因为富裕招罪,出国逃亡。

何曾一天吃喝(要花)一万(个)铜钱,到了孙子(这一代就)因为傲慢奢侈而家人死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