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社区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社区促进就业情况汇报材料

社区促进就业情况汇报材料

社区促进就业情况汇报材料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社区就业情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和汇总,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就业人数统计。

截止目前,我社区共有就业人员2000余人,其中包括企业职工、个体经营者、务工人员等。

相较去年同期,就业人数有所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就业形势。

二、就业岗位情况。

社区内主要的就业岗位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领域。

其中,制造业占比最大,包括电子、机械、纺织等行业,服务业次之,包括餐饮、物流、教育等行业,建筑业则是社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三、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社区就业形势整体稳定向好。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兴行业和新型职业逐渐兴起,为社区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同时,社区政府也加大了对就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举办就业培训、招聘会等活动,为广大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就业问题分析。

尽管社区就业形势整体向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一些企业在用工需求上存在短缺,特别是一些技术岗位和高端人才的缺乏,这对社区的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其次,一些务工人员在外出务工后,由于收入不稳定和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就业风险。

再者,一些青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等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五、就业促进措施。

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区就业,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对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工作稳定性和生活质量;加强对青年就业的引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六、展望。

展望未来,我们对社区就业形势充满信心。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区就业形势将会更加稳定向好,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社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上就是我社区促进就业情况的汇报材料,希望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为社区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区就业调研汇报 范文

社区就业调研汇报 范文

社区就业调研汇报范文就业问题是经济和社会的基础性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从现阶段来看,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压力,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支“求职大军”的汇集,使得劳动力市场严重供过于求。

下岗失业人员这个弱势群体“4050”困难群体,就业条件与就业环境,显得更为艰难。

社区服务业和第三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就业潜力。

从发达国家来看,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约占就业总人口的20-30,而我国只有。

差距就是潜力,扩大就业机会的空间就蕴含在开发社区岗位和发展第三产业的过程之中。

今年5月份,我们生产处一行3人对市内五区7个街道劳动保障所、13个社区就业实体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

通过调研,令人感动和振奋。

全市共开发创办社区经济实体和网点19891个,安置就业人员万多人,其中,下岗失业和闲散人员万人,其他就业人员万人。

为促进就业再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调研我们看到,继我市首批创业明星刘连芳、骆亚男、曹晓燕等百名创业者之后,相继涌现出一大批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一人创业带动群体就业的新的创业典型,在就业援助活动中,我们劳动战线上涌现了一批深受群众好评的优秀党员和干部。

一、上下联动,实行“一帮一”,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活动。

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市劳动战线的党员干部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做到“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长安区就业服务局局长霍爱玲同志,主动为长安区青园爱心月嫂服务中心阎潇女士做小额贷款担保人。

使她在困境中得到了贷款,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阎潇女士原是石家庄市胜利服装厂职工,1998年下岗,于20XX年开创了月嫂服务中心,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使月嫂服务中心成长壮大并初具规模,在中心的日常工作正常运行下,4年多来共举办了28期月嫂、保姆、家政培训班,培训学员达2480人次。

现有员工1200人,专职月嫂238人,保姆96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占48。

社区人群就业情况汇报

社区人群就业情况汇报

社区人群就业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人群就业情况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我们对社区人群的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和汇报,旨在更好地了解社区人群的就业现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首先,我们对社区人群的就业状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人群的就业情况总体较为稳定,大部分人员都能够找到稳定的工作。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在社区内就业,从事保洁、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工作;另外一部分人则选择外出务工或在城市中心地区就业,从事建筑工、服务业、餐饮业等工作。

总体来看,社区人群的就业情况呈现多样化和稳定性的特点。

其次,我们深入了解了社区人群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调查发现,一些社区人群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技能匮乏、文化水平低、就业渠道狭窄等。

特别是一些年长者和残障人士,由于身体条件和年龄因素,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另外,一些外出务工的人员也面临着工资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社区人群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改善和解决的建议。

首先,我们将加大对社区人群的职业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和竞争力。

其次,我们将积极引导社区企业和单位,为社区人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促进他们就业。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保障和支持。

总体来说,我们将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改善社区人群的就业状况,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参与劳动。

综上所述,社区人群的就业情况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们将继续关注社区人群的就业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和条件。

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社区人群的就业情况将会逐步得到改善,为社区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社区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社区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深入了解本社区就业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特开展本次社区就业情况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调查对象为本社区居民,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就业率、就业结构、就业稳定性、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政策知晓度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就业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本社区就业率为85%,其中男性就业率为88%,女性就业率为82%。

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率略有上升。

2. 就业结构本社区就业结构以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其中服务业占比最高,达到45%,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占比为30%和25%。

这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基本一致。

3. 就业稳定性调查发现,本社区就业稳定性较好,其中稳定就业人群占比为75%,临时性就业人群占比为25%。

稳定就业人群中,企业员工占比最高,达到50%,个体工商户占比为30%,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占比为20%。

4. 职业技能培训调查结果显示,本社区职业技能培训需求较高。

70%的受访者表示需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目前,社区已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如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等,培训效果良好。

5. 就业政策知晓度调查发现,本社区居民对就业政策的知晓度较高,90%的受访者表示了解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就业政策。

其中,就业创业补贴政策、失业保险政策、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等最受居民关注。

四、存在问题1.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部分行业和领域人才短缺,而部分传统行业和领域人才过剩,导致就业结构不合理。

2. 职业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

部分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不符,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3. 就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部分社区居民对就业政策了解不足,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五、建议1. 加强就业结构调整,引导居民向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转移。

调研社区就业情况报告

调研社区就业情况报告

调研社区就业情况报告调研社区就业情况报告根据对本社区居民的调查,我们整理出了一份有关于社区就业情况的报告。

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总体情况本社区共有1000户居民,其中劳动力人口700人。

就业人数为500人,占就业年龄段人口的70%。

未就业人数为200人,占就业年龄段人口的30%。

就业率为70%。

二、就业行业分析1. 服务行业:服务行业是本社区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占就业人数的35%。

其中包括餐饮、零售、家政等服务类工作。

2. 制造业:制造业是本社区就业人数的第二大行业,占就业人数的25%。

主要涉及电子、纺织、机械等制造业。

3. 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为本社区就业人数的第三大行业,占就业人数的15%。

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

4. 公共事业:公共事业为本社区就业人数的第四大行业,占就业人数的10%。

主要包括教育、医疗、政府机关等领域。

5. 建筑业:建筑业为本社区就业人数的第五大行业,占就业人数的5%。

涉及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等。

三、就业难题通过对未就业人群的调查,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就业难题:1. 缺乏技能:部分未就业人群缺乏相关技能,导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2. 学历不高:有一部分未就业人群只完成了初中或高中学历,学历不高限制了他们找到好的工作机会。

3. 年龄歧视:一些未就业人群年龄较大,面临就业歧视,找到合适的工作难度较大。

4. 缺乏职业指导:部分未就业人群不清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行业,缺乏职业指导。

四、解决方案针对以上的就业难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增加职业培训机会:通过组织职业培训活动,提高未就业人群的职业技能,增加他们找到工作的机会。

2. 提供学历提升机会:通过合作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对未就业人群进行学历提升的机会。

3. 推动反年龄歧视政策:倡导社会关注年龄歧视问题,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减少未就业人群的就业歧视。

4. 加强职业指导服务:组织职业指导咨询活动,帮助未就业人群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工作。

调研社区就业情况报告

调研社区就业情况报告

调研社区就业情况报告根据我们的调研,社区就业情况总体上呈现积极的趋势。

以下是我们得出的一些关键结果和观察:首先,社区就业率较高。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社区的综合就业率为80%,意味着80%的居民在社区找到了就业机会。

这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使他们能够满足自己和家庭的基本需求。

这也有助于提高社区整体的经济状况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社区就业结构多样化。

我们发现社区的就业机会涵盖了不同行业和领域,包括制造业、服务业、教育、医疗保健等等。

这给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技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就业结构多样化还为社区经济提供了弹性和韧性,降低了失业风险。

另外,我们注意到社区就业的性别比例逐渐平衡。

过去,社区的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男性身上,而女性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性别平等的重视和政策的实施,社区就业的性别比例逐渐平衡。

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社区的女性就业率已经接近男性就业率,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此外,社区就业情况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面对和解决。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薪资水平。

尽管就业率较高,但一些居民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社区就业的薪资水平,帮助居民获得更好的工资待遇。

综上所述,社区就业情况总体上是积极的,就业率较高,就业结构多样化,并且性别比例逐渐平衡。

然而,我们也应该关注薪资水平的问题,以确保居民能够获得可持续的经济来源。

我们建议社区政府、企业和相关组织共同努力,制定政策和措施,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并提高就业的薪资水平,进一步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社区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社区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社区就业情况调研报告淞涛社区户籍居民就业情况调查一、概述斜塘街道淞涛社区位于斜塘街道最南端,因毗邻松涛街而得名,社区筹建于2007年6月,于2009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由原车坊地区大仓、李家等九个行政村和居委会部分农户居民动迁组合而成。

社区下辖淞泽家园一区和二区两个动迁安置小区,占地面积29.36万平方米,拥有动迁安置房134幢,户籍居民1142户,4371人,其中党员153人,流动人口约8000多人。

随着征地动迁的完成及城市化的迈进,曾经的农村居民一下成为了城镇居民,在离开了自己的土地后,不少居民也从此失业了,曾经靠着种植过着自给自足生活的老一辈们,失去了为生的土地,他们一下成了社区的困难群体,给他们寻找就业创业的机会,成为了社区成立后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成为了影响社区稳定和和谐的重要因素。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目前社区居民的就业情况的调查,来了解自社区成立以5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关注下,农村征地动迁后居民再就业的情况,为进一步做好社区富民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调查情况及数据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数据来源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2014年1月采集数据。

本次调查对象为淞涛社区户籍人口,共计4371人。

(一)、调查数据情况1、社区户籍人口中,未成年人有627人,60周岁及以上老人有1070人,18-60周岁的人员有2674人;社区户籍人口中有2383人在业,占总人口的54%;在校学生788人,占总人口的18%;未就业人员共1200人,占总人口的不到28%,其中退休人员1172人,占总人口的27%,2、就业人员分布情况:在2383位就业人员中,单位固定就业人员1728人,占在业人员总数的72%;灵活就业人员87人,占总数的4%;个体及创业93人,占总数的4%;另有475人打临工,占总数的20%。

就业54%退休27%入学18%未就业1%户籍居民人员构成3、就业人员学历情况:在2383位就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295人,占总数的12%,其中8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高中及同等学历587人,占总数的25%;初中及同等学历1225人,占总数的51%;小学及以下学历276人,占总数的12%。

社区新增就业情况汇报

社区新增就业情况汇报

社区新增就业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社区在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新增就业情况持续向好。

下面我将就社区新增就业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社区加大了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招聘更多的社区居民。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失业人员的帮扶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就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这些举措的实施,为社区就业形势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其次,社区大力推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通过引进外资企业和扶持本土企业发展,社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加入就业大军。

同时,社区还加大了对创业者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人走上创业之路,为社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另外,社区还积极开展了就业服务工作,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就业服务。

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岗位推荐,帮助他们更快地找到合适的工作。

同时,社区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就业招聘活动,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了更多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双方的对接。

最后,社区还加强了对就业形势的监测和研究,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就业形势的深入分析,社区能够更好地制定就业政策,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就业需求。

综上所述,我社区在新增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项举措的实施为社区就业形势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更多的居民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助力社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社区就业情况调查
下岗失业和农转非人员,是当今我国社会特有的一个困难群体。

他们的自主创业和再就业问题,是时下各界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社区的和谐发展与稳定。

XX社区位于XX,于2009年12月挂牌成立,由原XX社区和XX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3.8平方公里。

有11个居小组,常住人口2453户,5666人,其中党员125人,流动人口2100多人。

辖区内有企业80多个,居民区分成了XX、XX家属区、XX小区、XX小区四个居民区。

居民结构为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失业人员、征地农转非人员、流动人口、廉租住户,但是这部分居民,一般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偏低。

所以做好他们的创业和再就业工作应主要着力于第三产业--服务业。

而服务业也是分层次、有区别的,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一些服务业,招收素质稍逊的岗失业人员、征地农转非人员很有限。

为此,必须为他们寻找比较合适的领域和渠道。

为了更好的帮助三溪口社区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和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农转非人员的创业和再就业。

今年上半年,XX社区服务中心对XX社区就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一)XX社区未就业居民占社区居民人
数的35%,其中40岁以下未就业居民占总未就业人数的46.3%,有就业愿望的占60.4%,有培训意愿的占7.5%,有创业愿望的占15.0%。

(二)下岗、失业人员愿意从事社区服务业的比例为20%左右,在岗位选择上,愿到社区管理岗位、公益性服务岗位就业的占多数.愿意从事便民利民等服务岗位的较少。

主要是一些家境困难,年龄较大的妇女或是有这方面特长的下岗失业人员。

(三)对社区服务有需求的家庭所占比例为8%,其中3.5%已得到社区服务,4.5%家庭处于等待状态。

要求服务的项目基本上以钟点工、家教等为主。

目前,已得到社区服务的家庭其聘请社区服务从业者的途径,主要以社区推荐为主的64%,职业介绍机构占32%,亲友介绍及其它途径占4%。

(四)各部门协调不一致。

社区就业服务业涉及到民政、税务、工商、公安、建设、经贸、工会、银行等部门.是一项牵涉面广和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我们各部门协调一致解决好有利于社区就业服务业工作的各种问题。

但目前还存在着各部门协调不一致,各种优惠政策不能落实到位。

在调查中,一些经营社区经济实体的个体业主反映,社区服务各项优惠政策未全部真正落实到位,遇到创办资金困难时,政府在资金扶持上力度不大。

上述情况说明,一方面随着再就业工程的扎实、深入开展,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服务领域实现了再就业,但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社区就业还存在一些困难:
(一)创业用地问题
由于XX社区地处蔡同工业园内,适合社区居民创业用的场地、门面等资源较少,需要和园区管委会积极协商,寻求解决出路。

(二)技能和实践脱节问题
现在对农民工进行的技能培训存在与用工单位实际岗位需要脱节的问题,如何有针对的培训农转城居民,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能否利用企业现有技术人员和工作岗位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政府给予企业补贴,形成教学生产配套,产学结合的培训模式是我们思考的方向。

(三)社区城市综合功能配套欠缺问题
由于XX正处在大开发大发展阶段,XX社区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建设较滞后,希望加大组团规划力度,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四)对“高危人群”的管理问题
XX社区居民由征地农转城人员、廉租房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三大部分组成,因人员流动性强,居民素质良莠不齐,稍有不慎,容易形成“火药桶”,对于这部分“高危人群”社区管理上存在困难,需要公安司法等部门大力支持。

根据上述调查,为大力发展社区就业服务,帮助失业、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应致力于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成立XX创业就业培训基地
1、增强农转城居民的创业意识,通过安排创业导师辅导,组织社区自主创业者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调动居民创业积极性,提高居民的创业就业愿望,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2、成立“创业鼓励基金”对自主创业的农转城居民给予适当鼓励。

3、以“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为契机,积极落实重庆市政府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要求,由区工商局对口支援,联合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管理与发展研究中心,对有创业愿望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并总结微型企业扶持模式,积极对外传播、输出扶持经验。

4、利用辖区内丰富的企业资源,切实做好农转城居民的就业培训工作,为有务工愿望的居民提供技能实践的岗位。

联系企业对所有符合要求的学员,提供优先的录用机会。

(二)积极引导鼓励辖区内老工业企业进行二次创业
搭建平台,鼓励蔡同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与辖区内老工业企业结对。

通过高新企业对老工业企业技术支持,老工业企业为高新企业配套生产,来促使老工业企业的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就业范围。

(三)充分发挥好社区的纽带联结作用
做好居民,企业,政府三方主体的沟通作用,实现三者间的有效互动。

通过社区资源整合,打造“重庆市创业就业培训基地”,积极破解“社区—企业—民生”之间的“板块
化”状态,形成社区服务企业,企业支持民生的共通利益机制,营造浓厚的共建氛围,促生一个适应高新产业园的和谐社区。

(四)依托高校,做出企业社会工作新亮点
社区内企业单位众多,企业社会工作有极大的发挥空间,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各种心理辅导、职业压力调试、调解劳资矛盾。

利用高校资源,为社区居民、辖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

(五)促进社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立足社区人口资源优势,积极促进社区第三产业发展。

积极借势,对社区居民进行针对性的如托管、家政等服务技能培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