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管理学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管理学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管理学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书上还有一些观点深得我心,让我不禁反复翻阅细细体味。这就是中国人擅长的“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庄子说:“万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之后,也就必有所毁。一切事物,若是从通体来看,既没有完成,也没有毁坏,都复归于一个整体。”把二看成三,便是分析成为二以后,不要二中选一,因为二选一的结果往往是趋于极端的。梁漱溟曾指出:“把一个道理认成天经地义,像孔子那无可无不可的话不敢说出口。认定一条道理顺着往下去推,就成了极端,就不合乎中”。就像老师上课时讲到的头脑风暴法一样,最好的方案并不是一个人的主意,而是将所有的好点子融合成一个绝妙的方案。二选一其实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合辨证思想,更不符合咱们中国的阴阳交融的思想,二合一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精妙之处。

无为的领导精神也是我从书中学到的一种管理方式。提起无为,大家就会想起老子,因为老子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当然,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为而不争”,是无为的态度,无欲的心境记忆虚静的状态来达到无为的管理。这的确,无为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如果一家企业有了全面而完善的规范制度,分工明确的指挥,领导人无须有所作为,企业的工作也是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的。上司无事,大家才有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上司无欲,大家便朴素过日子。这样的无为才是一个团队甚至一家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方式。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许多观点引起我的共鸣。例如“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实实在在。这句话完全应和了“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持经达变更是符合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很多时候,中国人更喜欢讲道理而不是条条框框来强加于人,西方国家倾向于法律法规的透明化、台面化,将一切请勿都要用法律包装起来,一点都不近人情,而国人讲求衡情论理,不死守法律条文。就像台湾的“立法院”天天打架,不立法,难道“行政院”就要苦等法律出炉后才执行吗?行政院明知无法可依,或者原有法令已经不合时宜,仍然天天上班,办理很多事情,所做的便是“有法中无法”。这没什么不对的,准确把握随机应变,而不是投机取巧,理法自然就合二为一了。

中国式的管理行为,将起来更像是水的治理。和美国式管理偏向火的管理方式颇为不同。中国人主张以柔克刚,先礼后兵,继旧开新,生生不息,无一不和水有关系呢。曾老师的中国式管理行为真真是中国人的管理理念精粹,一字一句中都是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智慧,读起来既不晦涩难懂又趣味盎然,新世纪的中国既要顺势而为,又要逆流而上,这需要我们作一番思考。

在《罗宾斯管理学》一书中,罗宾斯提到:沟通是管理的浓缩。真正的有效沟通不仅能够达到控制员工行为、激励员工的功能,更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情绪表达机制,也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所需要的信息。据悉,美国曾对500家企业中的191名管

理者进行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企业导致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技术或能力上的欠缺,而是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沟通技能,无法将最好的想法和计划,通过沟通进行传达和实施。

书中还强调,沟通与管理的成效有直接的密切关系。管理者每天都离不开沟通,每件

事情都离不开沟通,为了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沟通的技能及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是管理

者必修的一门课。有两个数字可以直观地反映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两个70%。

第一个70%,是指企业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有70%的时间用在沟通上。开会、谈话、

做报告是最常见的沟通形式,撰写报告实际上是一种书面沟通的方式,对外各种拜访、约

见也都是沟通的表现形式,管理者大约有70%的时间花在此类沟通上。第二个70%,是指

企业管理中70%的问题是由于沟通障碍引起的。例如:企业中最常见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往往是有了问题后,大家没有沟通或不懂如何沟通所引起的。

另外,执行力差、领导力不强的问题,归根到底,都与沟通能力的欠缺有关。美国著

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

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企业管理艺术

的精髓。有效沟通不但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了解,更能维系整个企业的融洽氛围。通过良

好的沟通,一方面为管理者在决策前提供了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达到人际关系和谐;另

一方面为决策后的有效执行奠定了基础,确保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有效沟通是管理者必备的一种高尚品质。它不仅是企业整体的凝聚剂,更是管

理者实现管理基本职能的有效途径。

高效团队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通过有效沟通,在确保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信息传达

的准确性之后,管理者还需从各方面加强团队的稳定性、专业性、高效性。

在《罗宾斯管理学》中有一个名词——授权,如何把握授权的.尺度是一门艺术,也

是优秀企业管理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在中国的道家哲学中,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的

管理提倡“无为而治”,这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是“无为”并非是什么也不做,而是

要管理者尊重人性,在管理与约束人的行为上要收放自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一个企

业中,管理者的管理宽度是有限的。数据表明:一个管理者在最佳状态下,管理3—8名

员工为最适宜,如果超出这个限度,管理的效率会随之下降。

在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往往存在两个最关键的弊端:

第一、管理者不愿意放权,事事亲力亲为。

第二、皇亲国戚处于企业的核心位置,导致管理断线。

面对这样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如何有效管理?授权到什么程度很重要,授权的节奏也

很关键,对于企业的每个成员像放风筝一样放了出去,但是手中线的粗与细,风力和天气

及风筝自身的好坏都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管理实践,想要放好员

工这支风筝实属不易,达到收放自如的无为而治更是难上加难。

风筝放得好坏取决于三个方面:

第一、空气及风力的大小。

第二、好的风筝和线。

第三、放飞的技术。

这与成功企业具备的三个要素一一对应,风筝放飞时的空气和风力犹如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与人文环境,企业一般很难去改变它,只能去适应;风筝本身毋庸置疑就是

指企业的所有员工,而风筝的线就是指企业的战略定位、组织结构、绩效制度、管理流程

等制度。这些就是所谓的企业管理的物质层。放风筝的技巧,就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

也是企业管理的精神层面。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只有构建一个好的企业环境和氛围、打造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

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如果管理者完全

掌握了放风筝的哲学理念,并把它应用在实践中,那么他将成为管理大师。

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他在亚利

桑那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

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著名的跨国

公司中担任咨询顾问。

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这样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即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

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

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管理的基本了解到定义管

理者的领地到计划这三大方面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管理,管理者的决策和管理的约

束力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籍中

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这是一本从多

方面、多角度、多实例、多实践的管理型书籍,对我学习管理学有很大的帮助和能够让我

更好的从中学到多方面的知识。

然而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组织和管理和效率和效果之间又有些什么样的联系,在学

习完本书后我有了大概的一个认识。学习管理学除了是我们专业的要求和将来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也是学了管理学之后我们的待人处事将会更有条理性。就像是一个侦探事件一般,要解决所有的事得出最后的结论,必须通过管理自己的大脑理清所有的程序,以及理清身

边所出现的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另外,学好管理学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很重要

的课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