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合集下载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山东省莱山第一中学孙承愿【课标解读】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条“课标”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做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

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课标”要求的重点,而且“课标”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种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谁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

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教材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本节教材由整体到部分依次介绍了水圈、水循环和洋流,通过图、表、活动、知识窗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系统理解水圈和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第一目“水圈的组成”。

教材主要介绍了水圈的概念和水圈的组成,揭示了水圈的连续性、不规则性和组成的多样性。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水圈的概念,并运用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介绍了水圈的组成及所占比重,并且介绍人类可利用淡水所占比例非常小,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学习重点、难点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的环节及其意义。

河流的补给。

●教学方法构想依据本课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积极创设学生学习水圈的有关问题的情景,以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和绘制示意图说明问题等新颖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拟实验、合理想象等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三维目标。

●课前准备1.教师: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模拟试验。

2.学生课前学习:预习本课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前资料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水圈、水循环和河流补给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分组进行野外考察,调查家乡的河流。

调查方式主要有实地勘察、走访有关部门、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相关网站。

可安排每个小组进行其中的一项。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①河流的基本概况:源地、流向、长度、注入的海洋或湖泊或消失在什么地方、流经的地形区、流域范围、流域内气候和植被的基本概况。

②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源)、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大小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造成的灾害。

③河流水质状况:含沙量大小、污染情况及沿岸居民使用河水情况。

④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灌溉、航运、养殖、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如何?在此基础上,对各组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出关于家乡河流的调查报告,其中包括对该河流治理和开发的具体建议。

注意事项①调查之前,集思广益,列出一张调查访问的清单或表格。

②去河流实地勘察要注意安全,避免掉进河里。

●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1:阅读教材情境中的景观图,或播放相关的影片、视频资料,让学生思考本课卷首导语中的问题。

以情境问题的方式导入。

方案2:模拟水循环(也可将实验拍摄下来,制作成影片)⑴在一个平底碗中加水,直至水盖满底。

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碗中。

⑵用塑料纸盖住碗,用橡皮筋扎住碗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

高中地理水圈与水循环教案鲁教版必修一

高中地理水圈与水循环教案鲁教版必修一

水圈和水循环【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涉及到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两项要求:①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②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明确水圈的概念、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⑵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读水循环示意图,锻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⑵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了解各种水体的相互转化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水作为可更新资源,其循环过程是有规律可寻的,其数量也是有限的。

从而自觉增强节水意识,提高保护水资源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各种水循环的过程2.水体的各种补给关系【教学难点】水体的各种补给关系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教学方法】教案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地球上存在着海洋水、湖泊水、江河水、大气水等不同类型的水体,这些水体之间有联系吗?生活中我们经历的雨雪天气,这些大气降水的水分来自哪里,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有没有思考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一、水圈的组成和水循环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水圈的定义,并说说水圈有哪些水体组成。

板书:〔一〕、水圈的组成讲解:1、定义:水圈是指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而不规那么的圈层。

水圈中的各种水体我们按照其空间分布可以分为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其中陆地水体我们还可以将其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具体的分类:大气水河流水地表水湖泊水水圈陆地水冰川水等潜水地下水海洋水承压水讲解:地球表面大约71%被水覆盖,因此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海洋水占地球总水体的96.53%,陆地水大约占3.5%,其余为大气水,淡水仅占全球水体的2.52%。

读图:读课本地球表面淡水组成图,分析各种淡水的比重。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常所能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哪几种水体?回答:〔略〕讲解:人类能够利用的水体主要有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这些水体在淡水中的比重非常低。

水圈与水循环-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相关知识;2.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3.掌握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方法;4.学会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

二、教学内容1. 水圈1.水圈的概念;2.水圈的构成和组成;3.水圈的作用。

2. 水循环1.水循环的定义;2.水循环的过程;3.水循环的重要性。

3. 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1.水资源的开发;2.水资源的保护;3.水资源的利用。

三、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2.学生学会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方法。

四、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2.学生意识到重视和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合作学习法;3.实验教学法;4.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 水圈1.回顾水的基本概念,引入“水圈”概念;2.分组讨论水圈的概念以及水圈的构成和组成;3.整合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全班,让全班学生对比一下不同小组的看法;4.点名几位同学讲述他们对水圈的认识;5.学习水圈的作用:观看相关视频,引导学生理解水圈对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水循环1.引入水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2.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让学生明白水循环的过程;3.实验教学:开展水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从而加深印象,体验它对我们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4.带领学生分析水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1.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性;2.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开发方法,包括:水利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水资源评价等;3.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保护方法,包括:加强水资源的监测、保护水源地、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等;4.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

七、教学总结1.概括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和重点;2.点名两三位同学汇报今天的收获和体会;3.列举一些案例,增强学生的学科交叉理解和应用能力;4.引导学生思考今后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水圈和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关注环境问题,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PPT、教学课件、实验工具、实验材料。

2.实验器材:容器、热水器、塑料袋、颜料、水。

3.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激发他们对水循环和水圈的好奇心。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水资源的看法,并帮助学生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PPT介绍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包括:水圈的定义、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渗透、流入海洋)以及水循环的作用(维持地球水平、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

3.实验演示(3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教师安排实验演示。

教师用热水加热容器中的水,让学生观察水蒸发的现象;然后将塑料袋覆盖在容器上,观察凝结的现象;最后用颜料标记水从塑料袋上滴下来的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对水循环的过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4.小组合作探究(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些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模拟实验,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通过加热容器的不同部位,观察蒸发速度是否有差异;通过改变塑料袋的大小和形状,观察凝结速度是否有差异等。

教师在小组活动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观察结果,并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5.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什么是水圈?什么是水循环?水循环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确保学生对水圈和水循环有全面的理解。

6.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问题。

例如:为什么海洋里的水不会枯竭?为什么水资源的供应不均衡?让学生动脑思考,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引导。

2.3《水圈和水循环》6大赛获奖教案 附配套练习

2.3《水圈和水循环》6大赛获奖教案 附配套练习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4、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5、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

6、阅读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重难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梳理海洋水一、水圈的组成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大气水淡水二、水循环海陆间水循环(大循环):环节最全,和陆地水 1、空间类型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陆上内循环2、主要环节:蒸发、、降水、、下渗、联系了四大圈层3、作用促进地球上水体的,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迁移塑造了三、洋流1.是海洋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暖流:水温比水温高2.分类寒流: 水温比水温高中低纬海区,形成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特点: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特点:3.分布规律南纬40度附近形成时针方向流动的。

性质为北印度洋海区形成洋流夏季时针冬季时针对气候影响:暖流起到的作用,寒流起到的作用北海道渔场:和寒暖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和对渔业的影响北海渔场:和4.地理意义上升流海区形成渔场:寒流形成渔场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净化速度,污染范围对航海的影响:航行速度快,巩固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地球淡水中储量最大的水体是 ( )A.河流水 B.淡水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水2.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的水循环是 ( )A.海陆间大循环 B.陆地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三者都具有明显的作用3.根据目前科技水平,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 ( ) A.海水蒸发 B.地表径流 C.水汽输送 D.凝结降水4.下列人类活动违反水循环和水平衡规律的 ( )A.跨流域调水 B.引水灌溉 C.大面积地排干湖泊和沼泽 D.修建水库读图,回答5~6题:5、若a点所在的线是大陆西岸,b点所在的线是大洋西部,且都在低纬度,则( )A. a点附近有暖流流经 B.b点附近有寒流流经C.a点附近有寒流流经 D.b点附近有西风漂流6、若a、b点同在南半球,且分别位于l月份的海洋和陆地上,则不正确的是 ( )A.a点附近的等温线向较低纬凸出B.b点附近的等温线向较高纬凸出C.a点附近的等温线向北凸出D.b点附近的等温线向北凸出读图,回答7~8题:7、图中洋流L1和L2的流向可能是 ( )①L1向东流,L2向东流②L1向西流,L2向西流③L1向东流,L2向西流④L1向西流,L2向东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8、假若L1和L2流向相同 ( )①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②北京昼长夜短③夏威夷高压强盛④亚欧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弯曲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下列四幅洋流示意图,属于南半球中低纬环流的是 ( )10.在如下图所示的海洋图,哪一幅是北半球大洋东岸寒流分布示意图( )我国某河流源于山麓地带,其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最后消失。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影响;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水圈的概念水圈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之间循环的过程。

水圈包括了水的蒸发、降水、地下水、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种形式。

水圈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循环之一,它维持着地球上生命的存在。

2. 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是指水分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它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种形式。

水循环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蒸发:水从地表或植物表面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2.凝结:水蒸气在大气层中冷却后,形成云;3.降水: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聚集成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4.地下水:部分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5.河流、湖泊、海洋:降水流入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形成水循环的一部分。

3. 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对人类的影响:水循环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循环提供了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包括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同时,水循环也会带来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等,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

2.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循环之一,它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循环对土壤、植物、动物等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水循环也会带来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等,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思考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提问:1.你知道什么是水循环吗?2.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2. 讲解讲解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影响。

《水圈和水循环》说课稿

《水圈和水循环》说课稿

1 .水循环的概念、类型我会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自学的方式能够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在了解了水循环的概念以及三种类型之后,接下来主要是与学生一起学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2 .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因为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相对比较抽象所以我会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

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 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

【学生回答】通过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最后我会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即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当学生熟知了水循环的过程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水循环过程的认识,我会让学生根据刚才总结知识,自己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3 .水循环的意义学生通过分析教材,理解生活中的案例,最后与教师一起总结水循环的意义。

即: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等。

我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水循环的意义有哪些,同时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一、课标分析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分析这条课标,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知识,如水循环、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银子之一;水资源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水循环的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
和意义。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了解了组成地球的四大圈层,本章内容的前两节已经介绍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本节课的内容为水圈可自然而然的进入。

同时水是人类生存得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会比较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地球上水圈的组成的饼图的分析和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与绘制,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人类生存得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五、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六、教学难点
1、陆地水体之间相互补给关系。

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七、教法
1、创设情境
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的引入本科, 通过形象直观地展示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八、学法
1、学会用图:让学生自习观察课文中的图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雪花灰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搜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九、教学过程
教学教学活动
内容
设计意图
水圈的组成
【问题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
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 了吗?
【问题2】: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和井水真的毫无关联
吗?
学习了本节课“自然界的水循环”之后,我们对这两个问题
就能够给出科学合理的答案了。

【问题3】:我们都知道3月21日通常是春分日,同学们知不知道
3月22日是什么日子?(国际水日)为什么设立这个节日?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就课前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提问学
生。

教师评点后,由“失去了水,就失去了绿色、生命和希望。

地球
正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以什
么形态存在,分布在什么地方呢?” 导入新课。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
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课件展示图片】:图3.1 “水圈的构成”,了
解水体的构成:
大气水
海洋水
:陆地水
引导学生发表,面对地球上水资源的特点该如何节约用水?
问题情景,通过
确定话题,设置
悬念,以问题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望。

让学生了解地球
上水存在的形
式,对水有个大
体的了
解。

【问题承转】滚滚长江东逝水。

为什么长江水源源不断东流 入海而不枯竭呢? 【动画演示】播放水循环flash 动画。

【学生活动】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画一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四点意义。

(水量平
衡器、天然淡水制造厂、大自然的空调、地形雕塑帅)
【案例分析——播放有关黄河断流的图片,文字说明黄河断 流现象】“黄河之水奔流不到海”,黄河断流逐年加剧。

1972 年至1998年的27年中,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

进入20世 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 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

【问题探究】
黄河断流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学生根据课前所搜集的资 料发言'说明)
原因是什么?(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 应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发言,比较所提措施的合理性和可 行性(生态措施、工程措施、气象措施、生产措施、协调措 施等)
【教师总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 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 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通过“看、说、 指、画、比、 思、辨” 调动学生“眼、 嘴、手、脑” 等感觉器官参 与学习,自主 构建水循环的
知识。

通过学生自己 阅读课本归纳 水循环的意 义。

通过活动让学 生认识到人类 活动可以对水 循环的
环节产 生影响。

十、板书设计
第一节白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形态--- 固态、液态、气态
2、水圈分布--- 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形式——海陆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循环
2、水循环的意义: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