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1(1)
朱熹写的《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写的《观书有感》其一一、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三、诗句解析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半亩方塘”点明池塘的大小和形状,“一鉴开”将池塘比作一面镜子,形象地写出了池塘平静、清澈的特点。
“鉴”就是镜子,古代镜子用铜制成,需打磨光亮才能照人,这里用“鉴”来形容池塘,可见池塘的清澈程度。
-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中的光亮和云朵的影子在池塘中来回移动,“徘徊”一词赋予了“天光云影”以人的动态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这两句诗通过对池塘美景的描写,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问渠那得清如许”,诗人以问句的形式,提出了池塘为何如此清澈的问题。
“渠”在这里指的是池塘。
- “为有源头活水来”则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池塘,所以池塘才会如此清澈。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说池塘清澈的原因,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诗人以池塘为喻,把知识比作池塘里的水,把读书学习比作源头的活水,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像池塘一样清澈,不被陈腐的观念所蒙蔽。
四、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池塘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景象,以景喻理,告诉人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心智更加敏锐、思想更加清明。
强调了知识的不断更新和积累对于个人修养和智慧增长的重要性。
五、艺术特色1. 形象生动的比喻- 诗中以“半亩方塘”喻人的心智,以“源头活水”喻知识的不断输入。
这种比喻形象贴切,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读者易于理解。
2. 富有哲理的议论- 在描写池塘美景之后,诗人通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富有哲理的问答,将诗的意境从写景提升到说理的层面,使诗歌既有艺术美感,又有思想深度。
观书有感·其一

观书有感·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
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
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
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
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点是清澈,他用了一个比喻,那就是“鉴”,也就是镜子。
在文学的角度上,这个譬喻并不出奇,但在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它却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在儒家看来,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面对种种诱惑与干扰,而君子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清晰明了地把握生命的方向,也就是孔子说的“知者不惑”。
这种境界仿佛一面明镜,它能够照见人间的各种事物,而不落一丝一毫的灰尘。
“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便是这层含义。
看着眼前的池塘,朱熹体会到内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犹如明镜一般。
镜子虽小,却能照进整个天地。
观书有感其一其原文

观书有感其一其原文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问渠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问渠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解释: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原文《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半亩方塘一鉴开,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为有源头活水来。
【摘要】半亩方塘一鉴开,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句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描绘了一幅清晨春江景象,水清如镜,源头清泉不断涌出。
本文将从水的象征意义、源头活水的重要性、生活中的应用、诗词赏析和意境表达等方面展开讨论。
水在文学中常常象征着生命、灵感和希望,而源头活水则代表着原始纯净的力量和持续不断的动力。
我们生活中也需要源源不断的活力来推动前行,因此源头活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诗词赏析中,这句诗反映了苏轼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意境深远。
通过对这句诗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与反思,传达出关于坚持初心、保持清净的主题,展现出苏轼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引言:文章背景、作者介绍、文学意义正文:水的象征意义、源头活水的重要性、生活中的应用、诗词赏析、意境表达结论:启示与反思、传达的主题、艺术成就1. 引言1.1 文章背景半亩方塘一鉴开,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表达了清澈活泼的水源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在古代文学中,水常常被用作象征,代表着生命、希望和变化。
正如文章背景所述,这句话是在描述一个清澈的方塘,源头活水从中流出,给人带来了清新和活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源头活水更是代表着生命的源泉和希望的来源。
正是由于有了清澈活水的注入,半亩方塘才得以一鉴开,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地方。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探讨水的象征意义、源头活水的重要性、生活中的应用、诗词赏析以及意境表达等方面,以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通过对这句话的解读和探讨,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与反思,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并欣赏到其艺术成就。
的描述为我们整个文章的起点,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段关于“半亩方塘一鉴开,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探索之旅吧。
1.2 作者介绍本文选取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浣溪沙》。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文楚,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观书有感的其一古诗意思

《观书有感·其一》表达了作者对书本的喜爱之情,作者通过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是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注释:⑴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⑴鉴: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也有学者认为是镜子。
此指像鉴一样可以照人。
⑴徘徊:来回移动。
⑴渠:第三人称代词,它。
这里指方塘之水。
⑴那得:怎么会。
那,同“哪”。
⑴清:清澈。
⑴如许:如此,这样。
⑴为:因为。
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的“方塘”虽然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正确读音

为有源头活水来正确读音
为有源头活水来正确读音是wéi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第一首,古诗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人,生于福建路南剑州尤溪县(今福建三明市尤溪县)。
字元晦、仲晦,又称紫阳先生,又称朱文公。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
1。
小学古诗讲解:观书有感(其一)

宋˙宋熹
观书有感 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 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作者简介
朱熹,见《春日》的“作者简介”。
观书有感 其一
宋˙朱熹
半 亩 方 塘 一 鉴 开① , 天 光 云 影 共 徘 徊。② 问 渠 那 得 清 如 许③
为有源头活水来 。
点拔理解
这首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读书心得,是一 首很有艺术的哲理诗。半亩塘之所以不是一潭死水,那是因为 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所以才映照着天光 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提 高认识的情形很深刻、内涵丰富,可 以做广泛的理解。最后两句还暗喻人们:人要心灵澄明,就得 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这两句来比喻不 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注释排难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溪书院内。鉴:镜子。 ②渠:指方塘之水么会。清如许:这样清澈。 ③为:因为。
押韵朗诵
半亩 ,
天光 。
问渠
为有 。
方塘
云影
那得 源头
一鉴 开
共 徘徊
清 如许 活水 来
白话诗意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 ,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 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
拓展链接
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有源头活水来
——听窦桂梅执教《村居》有感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用这两句诗的意境来形容
现在的课程改革最贴切不过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研究
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旺盛生命力,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但是
同时也带给我们诸多幸福的烦恼。我们在品味语文教学多元化的同
时,不禁疑问: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适合当前的语文教学方向?
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最有效地学习语文?究竟用什么
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爱上自己的母语?
回顾我们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总在“推倒与重
建”这条双行线上游走。浮躁与偏激的心态,让我们迷恋上动辄全盘
否定的伪创新主义。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缺乏对语文魂魄的塑造,
缺乏“取之精华,去之糟粕”的积淀,缺乏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包容与
整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可悲之处,也是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结症
所在!
我是读着窦老师的文章成长起来的。窦老师可贵之处在于能在喧
嚣与浮躁的尘世间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心灵静土,用心潜读,做一名
文人型老师。因此,我们可以从她的课中看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
谐统一,感受到语文回归自然与生活的真实,体会支语文教学发出的
情感芳香。
现在,我想就着她施教《村居》一课,结合我长期对她教学理念
的研究,分析一下窦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特色:
一、 触摸作者之心
古往今来为文者,大多是借文章这一载体传情达意的。如“念天
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怀才不遇的痛苦,“忧天下之忧而忧”的
爱国责任感等等。语文课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文章
的所蕴含的意境、道理或常识,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因此,在课
堂上,老师必须借“导”这一平台,为学生铺好路搭好桥,引导学生
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然后用自己的心去发现
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窦老师对《村居》
一文的处理在这方面可谓是登峰造极!为了能让学生准确地悟出诗的
意境,窦老师在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方面进行了浓墨重彩,这在许
多人看来是舍本逐末,画蛇添足之笔,但从教学效果看来,确有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妙处。
作为爱国将领与词人的辛弃疾,目睹着山河的破碎,百姓的流离
失所,是何等的痛心疾首!他多么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收复中原,让
百姓安居乐业。但由于当权者懦弱无能,妒能忌贤,屈膝求和,让他
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黎民百姓遭到胡人铁骑的踩踏,
他是何等地无奈和自责。如果没有这一时代背景的介入,《村居》所
勾画的只是简单的生活,劳作图心。但是,就是这一简单《村居》图,
如果我们把它与战火纷飞,国将破家欲 等背景联系起来,它是何等
的绚丽多彩,那么的令人神往。因为饱受战火困忧的百姓,渴望的是
宁静、祥和的生活!窦老师这一设计,并不是游离文本进行大 ,
而是来源她对文本高屋建瓴的解读,是用心去发现作者内心世界的结
果。正如她说课时所说:“一个语文老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对文本正
确的解读。老师只有深入去读文本,才能够与作者感同身受,产生情
感之共鸣。”
二、 弹奏情感之弦
我们的老师总爱抱怨自己的学生言之无物,抱怨课堂上举手者廖
若星辰,抱怨学生读书时缺乏入情入景,但我们是否反思过:我们的
课堂语言是否苍白无力?我们的表情是否冷若冰霜?我们与作者是
否有过感同身爱?窦老师《村居》一课,老师对情感的营造贯穿着课
的始终,如阳光沐浴着教学的每一角落,如春风泛起学生心灵的涟漪。
为了蓄积学生的情感,老师在课前播放几段乐曲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
感,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不同情感的准确推理。其次,她注意对学
生情感递升。“你已看到哪些画面?”“你想对他说什么?”等开放性
问题,把学生的心引入文本,步步为营地撩发学生的情感。再有,窦
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村居》一课,从音乐到背景到
老师的语言,都在营造一种诗化的美感。特别是教师的语言,时而是
疾风骤雨,时而是和风细雨。老师在课堂上情感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给人一种节奏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老师这种情感是在充分解读文本过
程中油然而生的,因此显得特别自然与亲切!学生在她的情感感召下,
打开了情感的闸门,兴趣盎然的去读、去想、去说,享受着语文带给
他的乐趣!
窦老师高明之处在于,她不是做情感的输送者,而是做情感爆破
手。当学生情感不顺畅时,她紧紧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如“醉、卧”
等词,指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去读去想,从而引爆学生已积蓄的情感,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地。
三、 留住语文的根
为什么要开设语文科呢?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是想培养学生的
听、说、读、写能力。但是曾几何时,我们语文教学为了追求形式的
新颖,过程的热闹,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历史课,甚至是活动课。
一节课下来,学生热热闹闹走过场,不识双基为何物。最近,崔峦老
师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切实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
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一提法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要回归自然和生活
的真实。窦老师的课之所以富有生命力,就在能紧紧地抓住语文教学
魂,留住语文根,在自然中寻找创新与突破,不断为语文生命之魂注
入源头活水。在指导学生读古诗时,她把古诗的平、仄、韵带进来,
既还原古诗文的原汁原味,又带给了学生新鲜感到恐惧。因此,学生
在读书时,平仄音错落有致,韵味十足,让人忍俊不禁,更令人叹为
观止的是,她为词谱上曲调,让学生模仿试唱。众所周知,在宋代,
词不离曲,曲不离词,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余音绕梁。老师
这一设计,还原了词本来的面目,不动声色地让学生继承了中华民族
的文化遗产。此外,老师还通过品词品句等手段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
养。例如她紧紧抓住“卧”等关键词,启发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小
儿的无拘无束,自由贸易。最为精彩的要数“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
我仿佛听到翁夸赞媪说:‘__________’这一语言训练环节。学生通
过对文本的充分解读,在老师的情感熏陶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进行创造性的回答,搏得了全场喝彩。老师把语言训练与体会文章的
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时机握捏准确,水到渠成。学生练习起来有滋
有味,兴趣盎然,语文课的全部魅力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宝剑得从磨砺出,梅花香出苦寒来。窦老师今天的成就,不是一
朝一夕练就成的。她蕴含着窦老师多年的苦读,蕴含着窦老师对语文
教学研究的执着。作为后来者,我们要以窦老师为明灯,多读书,不
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为语文课注入更多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