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 朱熹《观书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 朱熹《观书有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
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出典】 南宋 朱熹《观书有感》
注: 1、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
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
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
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
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
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
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3、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
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
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
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
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
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
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
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
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
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
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
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
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
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
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
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
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
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
作广博宏富。 5、这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
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
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
“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
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
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
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
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
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
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
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
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
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
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
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
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
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
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
“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
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
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
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
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
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
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
“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
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
义。
6、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
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
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
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
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
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
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
来。
你问我这里的渠水为什么这么清澈,是因为源头之水是
流动的水。就是说,你问他为什么他有那么丰厚的知识,是
因为他读了很多的书。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
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
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
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
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
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
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
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
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
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 7、南宋教育家
朱熹曾在《观书有感》中这样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
头活水来”。意思就是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
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
断、创新不断。 8、宋代朱熹有这样的一句诗:“问渠哪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觉得它生动形象地告诉了我们:
要想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并且一篇胜过一篇,灵感不枯竭,
惟有不断给自己的心灵注入思想的源头活水,方可细水长流,
作品永不衰竭!
什么才是源头活水呢?
好的书籍是源头活水!你可以阅读先人的佳作,吸收养
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
你会发现读完一本书之后,会有许多话想说,想写,或认同
书中的观点,或反对书中的理念,无论是哪一种,都会收获
不小,写下来必是佳作,因为用你的肺腑之声写出来的作品
无论如何是动人的!
除了书籍,丰富的阅历也是源头活水!古人说的好:“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一路行走,无论是翻越巍峨的泰山,
还是趟过清澈的小溪;无论是拜访古胜名城,还是路过乡村
阡陌,所见的,必引起所思,有所思,必有所感,这时快笔
疾飞,写下所感,便成美文!
什么是文字的美?
好的作家是个单纯的人,他只是如实记录自己的人生境
遇以及思想感悟,或许他的人生境遇实在很普通,思想感悟
也太过浅显,但是,他就是这样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写
的时候,未曾想过是否会有读者,不曾想过发表,更不会幻
想其文千古流传。因为,他知道,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朽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己必然成为过往。但是,你总不能因为
曹雪芹写了《红楼梦》,你就再也不写小说,总不能因为苏
轼写了《赤壁怀古》,你到了赤壁,一个字也不写了吧,别
人写的再好,那也是别人的,自己写的再差,也是自己独特
的思想,如果世上的好文字让我们读了之后,心生自卑,一
个字也写不出,那不读也罢!
好的文字贵在真实而有味道。一个人写文章,必是生活
当中真正发生了什么,想把它真实记录下来。真实的东西是
实在的,难免会平淡。然平淡并不一定是坏的,从某个角度
来说,平淡不仅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人生的胸怀。
若以平淡为味,惟有以原味取胜,前提必须是东西本身要好。
林语堂有一妙喻:惟有鲜鱼方可清蒸。袁中郎也说:“凡物酿
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
也。”可见,平淡是真性情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是文
字的另一种味道,更是一种不造作的美!既然如此,作者就
应该放轻松,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那种味道。无论是叙事
还是抒情,无论是写景还是咏物,目的都是要把这种味道说
出来。譬如游记,写的若味道全无,就只能算旅游指南,读
者看起来是兴趣索然。《XX文学》这本书里的游记就写得十
分有意境,有味道,相信读者看过,心里便对那美丽的山山
水水充满了向往之情。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有人说,在孩子的眼里,世界到处都是谜语,他们总是
充满了好奇,可是,大人们却常常用千篇一律的谜底封死了
那么多神奇的谜语。这个世界被孩子好奇的瞳仁照耀得五光
十色,却在大人们所谓洞察一切世事的眼光下黯然失色了。
我们若想写出更多好的文学作品,就必须让自己尽可能的单
纯起来,要时刻保持一颗童贞的心,这样看世界,才能避免
被同化,才能写出别人所看不见的风景,一个人越纯真,思
想越深刻,就像那有着源头活水的清渠,那么源远流长,永
不干枯。 9、很早就拜读了宋代朱熹的七言绝句<观书有
感>,全诗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再次捧读,竟别有一番滋味涌
上心头。
关于这首诗,我们一般都是从治学方面来理解,全诗以
池塘为喻,说明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
营养。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就会变成一
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其他事情也是这样。我们每个人内心就
相当于一方池塘。我们的快乐、忧伤、希望、失望如一汪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