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2015.5.6)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认为“性即理也。
”这里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性即理”,“性”的内涵是“仁义礼智”,那为何还会有不同的人性呢?在这里,朱熹接受了张载、程颐的观点,将人性分为“气质之性”和“天命之性”。
“天命之性”是浑然至厚,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是有善有恶的。
所以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去蔽明善!另外他在《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也是发挥善性的意思。
由于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两相对立的,水火不容的。
所以他阐述教育的作用就是“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
”的根本任务。
朱熹还主张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明人伦”,所以他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
8岁至15岁是小学教育阶段。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圣贤坯璞”,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他提出小学以“教事”为主,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因此,他的教育方法上强调以下三点:第一,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第二,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
第三,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研究“事物之所以然”。
小学教育是培养“圣贤坯璞”,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在进一步精雕细琢,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两点:第一,重视自学。
第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第六章 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2015.5.6)

四、其它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G:\教学资料\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课件 2011.10.11\第七章 宋朝教育思想-朱熹 (2011.11.16)\康桥朗诵作品:春日(朱 熹)..flv
四、其它
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 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 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 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 好处金章不换。
一、生平
3、“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 泰山与武夷” 朝廷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辞不受,致志于理 学。先后主管台州崇道观、武夷山冲佑观、华 州云台观、西京崇福宫、西太一宫、南京鸿庆 宫,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时代背景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三、教育思想
关于大学学习方法之三:主张争辩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 分歧,由吕祖谦 发起,邀请朱熹和陆九渊等在信 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内)集会,讨论“为 学之方”。这便是我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 会”。会议进行了三天,双方各持己见(“泛观博 览”和“格物致知” ——“易简功夫”和“发明本 心” ),最后只好不欢而散。 5年过后(1181年),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 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龄撰写墓志铭,二人一见 如故。朱熹不仅接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 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讲 解《论语》“君子喻于 义,小人喻于利”章,给师生们留下了良好 印象。
一、生平
元朝皇庆二年 (1313)复科举, 诏定以朱熹《四书集 注》试士子,朱学定 为科场程式。朱元璋 洪武二年(1369) 科举以朱熹等“传注 为宗”。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范文一】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被誉为中国儒学史上的巨匠,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永恒性的特点,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
在封建社会中,地位尊崇的文人是主要的受教育者,朱熹重视文人教育。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之为核心、读之为基础、讲之为工具、实践之为目的”的教育方法,才能培养出具有文化内涵、胸怀芸芸众生的社会精英。
同时,朱熹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儒学的实用性,强调教育应该以实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地域性。
朱熹是一个具有浓郁南方地区特色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也受到南方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教育家应该以礼治教、以教治学,要求学生具有思辨能力和判断力,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以礼仪作为教育的核心,以文化传承为宗旨的教育理念,在南方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后,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永恒性。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教育应该以“知”为目标,即通过实践和思维来认识世界,在认知过程中形成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正确判断。
这种认知方式不仅适用于古代中国,也同样适用于当代社会,体现了其不易失去的永恒价值。
总之,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永恒性的特点。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提高社会的文化素质,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本文以时代性、地域性和永恒性三个方面,从朱熹的教育思想的特点入手,阐述了其教育思想的内涵及价值。
同时,本文重点强调了朱熹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用词准确,思路清晰,并客观阐述了其特点和影响。
【范文二】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是中国历史上富有创见和独特思维的古代思想家。
他的教育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领域,并对今天的教育领域和我们的文化传承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
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住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
关于道德修养的主张1、立志朱熹认为学者首先要立志,树立明确高尚的志向。
他说:"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日: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
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进。
只思立志不坚,只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已"。
又说:"书不记,熟读可记。
义不精,细思可精。
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所谓立志,即是树立要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
"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
但一般自暴自弃的人,多半不能树立做圣贤的明确高尚的目的。
他说:"今之学者大概有二病:一以为古圣贤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则自谓做圣贤不得,不肯做功夫"。
自暴的人不屑做圣贤,自弃的人不敢做圣贤,这两种人都不能立志,所以都不肯做佳养功夫。
立志又要勇猛坚决,才会有进步。
他说,"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
何谓勇猛坚决呢?就是如饥思食、渴思饮的态度。
所以他又说,"立志要如饥渴立于饮食。
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
朱熹认为立志要明确高尚、勇猛坚决,这样就有坚强的信心,何患不进?2、主敬程颐曾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
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认为主敬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第一,所谓主敬,是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态度。
朱熹说:"敬是不放肆的意思"。
所谓"不放肆",即是严肃谨守记礼法的态度。
所以他又说,"敬只是收敛来","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理学的兴起及其集大成的人物——朱熹汉代登上独尊地位的儒家经学,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逐步僵化、衰落,而且受到玄学、佛教、道教的强烈冲击,学术旨趣越来越下降,仅靠官方的提倡和选士的激励,才能维持在学校教学中的垄断地位。
尽管唐代韩愈等人高呼捍卫和发扬儒家道统,但儒学要想重振,必须自身有一个新的发展。
这一发展是在宋代实现的,这就是理学的产生。
开理学之先河的是北宋中叶的周敦颐(1017一1073年),他兼容儒、佛、道诸家学派,创造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说,成为理学的本体论。
张载(1020一1077年)和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分别从唯物和唯心的角度阐述了理与气、道与器的因果关系,并涉及到道德性命、天理人欲等,构成理学的基本范畴。
南宋中期以后,朱熹(1130-1200年)对宋代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发挥,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元、明、清三朝,程朱理学一直是官方推崇的统治学说。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
父亲朱松是程颐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生,朱熹从小深受父亲教诲,成年后又师从父亲的同学李侗,故深得程学真传。
同时又吸收了周敦颐、张载的思想,形成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
朱熹18岁就考中进士,担任过不少地方的官职。
宁宗即位初,入朝兼任侍讲,但很快就被免职,后来还被列入伪学逆党,直至他去世九年后才得以翻案,被追赠为中大夫,谥号“文”。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在地方任职时总是重视教化,曾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亲自参加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他亲撰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教条”),也成为教规的范本。
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朱熹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其理学思想基础之上。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
“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是第一性的。
(完整word版)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理学的兴起及其集大成的人物——朱熹汉代登上独尊地位的儒家经学,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逐步僵化、衰落,而且受到玄学、佛教、道教的强烈冲击,学术旨趣越来越下降,仅靠官方的提倡和选士的激励,才能维持在学校教学中的垄断地位。
尽管唐代韩愈等人高呼捍卫和发扬儒家道统,但儒学要想重振,必须自身有一个新的发展。
这一发展是在宋代实现的,这就是理学的产生。
开理学之先河的是北宋中叶的周敦颐(1017一1073年),他兼容儒、佛、道诸家学派,创造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说,成为理学的本体论。
张载(1020一1077年)和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分别从唯物和唯心的角度阐述了理与气、道与器的因果关系,并涉及到道德性命、天理人欲等,构成理学的基本范畴。
南宋中期以后,朱熹(1130-1200年)对宋代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发挥,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元、明、清三朝,程朱理学一直是官方推崇的统治学说。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
父亲朱松是程颐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生,朱熹从小深受父亲教诲,成年后又师从父亲的同学李侗,故深得程学真传。
同时又吸收了周敦颐、张载的思想,形成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
朱熹18岁就考中进士,担任过不少地方的官职。
宁宗即位初,入朝兼任侍讲,但很快就被免职,后来还被列入伪学逆党,直至他去世九年后才得以翻案,被追赠为中大夫,谥号“文”。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在地方任职时总是重视教化,曾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亲自参加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他亲撰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教条”),也成为教规的范本。
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朱熹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其理学思想基础之上。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
“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是第一性的。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教育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朱熹强调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小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以下是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教育目的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知识。
他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行乃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德行,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实现人格的完善。
2. 学习方式朱熹主张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他反对死记硬背,强调理解和运用知识的重要性。
朱熹提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师生关系在朱熹看来,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他强调师者必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教育要以榜样感化为主。
朱熹认为,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平等的,师者应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成长。
4. 课程设置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
他提倡课程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能够形成全面的认识。
此外,朱熹还倡导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
5. 教育方法在教育方法方面,朱熹主张启蒙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他强调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目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德育与知识的统一,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和能力。
这些思想对后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教育家朱熹之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家朱熹之教育思想古代教育家朱熹之教育思想林小冰/文朱熹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哲学家,在他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其教育思想集理学教育思想之大成,是儒家教育思想发展的高峰,也代表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
他把北宋中期以来的理学思想加以发展,综合和概括,构建了比较系统、周密的、以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吸收、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的理学思想体系。
宇宙论与人性论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两块基石,他从天理论和人性论出发,承袭了其他理学家的主张,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认为“人品之不同,是气有昏明厚薄之异故”,而教育的作用,就在能变化人的气质。
下面从三方面说说朱熹的教育思想:一、朱熹教学论的思想基础和教学过程格物致知论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和他教学论的思想基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使学生“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即就是所谓的“学”、“问”、“思”、“辨”、“行”的过程。
他主张格物穷理,一个人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格物,以求人心之明,以人心之明来穷究天下之理,实质上强调了教学过程或学习过程就是“穷理”的过程。
他把《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白鹿洞书院学规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他的”为学之序”。
他认为读书必有疑,而若解疑,在学生来说,就要善于质疑问难;对于教师来说,则要善于启发诱导。
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是一个从未知有疑、渐疑到解疑、无疑的过程。
他述及自己为师的经验,说:“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
事事都用你自己去究索。
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而真正做好这个“引路人”,就要有“师友之功”,“但你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
”即要求教师在学生开始学习时给予引导指点;在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平
1、“熹”与“晦”(1130-1143年)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 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 14岁时,父亲朱松托孤好友刘子羽。 朱松在《中秋赏月》诗中写道:“……停杯玩飞辙,河 汉静不湍。痴儿亦不眠,苦觅蛙兔看。”这就是史书上 记载的“朱子问天”的典故。 刘子羽送十六字“木晦于根,春华晔敷;人晦于身,神 明内腴”给朱熹。(树的生机含蓄在根,春天就会繁荣 昌盛。人的潜力隐藏在身,理应孕育聪明才智。)
三、教育思想
关于大学学习方法之一: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 别人助自家不得”。“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 会,来放自家口里”。 “指引者,师之功也” , “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 正之于终尔” 。他还说了自己的经验, “某此间讲说时 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 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 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
一、生平
2、“仕宦九载,当朝四十六天”
1148年18岁,参加建州乡试(亦叫秋闱)考取了 贡生。1149年19岁,春天入京科举(亦叫春闱), 登榜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 奉郎、朝散郎 ,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 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 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 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 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1196年66岁时,为宁宗侍讲,46天后被逐。
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 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个意见, 再“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甚至穿凿附会地硬行联 系,这样是学不好的。
四、朱子读书法
4. 切己体察
“入道之门,是将自个已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 与已为一。而今人,道在这里,自家在外,无不相干。 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已复礼, 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复,我实能克 已复礼,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 也就是“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这是儒家提 倡“求诸己”,讲究自律的思想体现。如果读书只是 为了向别人炫耀,或是为了获取教训别人的材料,也 就丧失了本义。
二、哲学思想——理学
1、宇宙系统(理气论、动静观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朱文公文集》 卷七十) “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 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是第一性的。 “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也是“理”的载体,是第二性的。
先;无影无形;形而上;一;月 道
三、教育思想
关于大学学习方法之三:主张争辩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 歧,由吕祖谦 发起,邀请朱熹和陆九渊等在信州 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内)集会,讨论“为学 之方”。这便是我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 会”。会议进行了三天,双方各持己见(“泛观 博览”和“格物致知” ——“易简功夫”和“发 明本心” ),最后只好不欢而散。 5年过后(1181年),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 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龄撰写墓志铭,二人一见 如故。朱熹不仅接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 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讲 解《论语》“君子喻于 义,小人喻于利”章,给师生们留下了良好 印象。
四、其它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G:\教学资料\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课件 2011.10.11\第七章 宋朝教育思想-朱熹 (2011.11.16)\康桥朗诵作品:春日(朱 熹)..flv
四、其它
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 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 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 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 好处金章不换。
三、教育思想
(二)论读书方法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 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 (《朱文 公文集》卷五九。) “为学之道,莫先欲穷理。穷理之要,必在 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欲循序而致精。而 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 理也。”---“朱子读书法”
四、朱子读书法
根据《明会典》,在孔庙祭奠的除 了孔子本人外,还有孔子的嫡传、 再传弟子,以及后世的儒家学者。 孔子位列正中南向,接下来东西向 是孔门四圣,四圣之下是十哲,十 哲之下,就是尊为“先贤”和“先 儒”的历代知名儒家学者。朱子位 列宋儒欧阳修、张载、程颐、胡瑷 之后。(赵刚.权宜之计:康熙五十一年朱
熹升配孔庙十哲之次的政治史发覆——— 兼论钱穆、葛兆光先生有关康熙时代思想 专制的诠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5年01期. )
四、朱子读书法
5. 着紧用力
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要努 力。朱熹比做“撑上水船, 一篙不能放松”, 不进则 退。读书又是细致功夫,不 能蛮干。 他以鸡抱卵为喻,急躁是不 行的,而且过冷孵不出来, 过热又会死。为此,他提出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 读书原则。
四、朱子读书法
6.居敬持志
三、教育思想
(二)论教育阶段与教育内容 1.小学生( 8岁入小学)——气质 之性——格物——学事 小学教育比做“打坯模”,强调 要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 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小学以“教 事为”,具体说,就是“教之以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 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三、教育思想
朱熹编写《小学》一书,汇集古代圣贤“嘉言 懿行”, 并以日常生活中的人伦道德主题分立 纲目,如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心 术、感化、衣服、饮食等,内容包括名儒的格 言和前人的典范事例,对儿童进行生动形象的 教育。 又撰有《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 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
1. 循序渐进
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 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他说:“事有大小,理 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朱子语类 》卷八。) 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 学精神。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 “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 尽弃”。(《论语集注》卷五) 其三,循序渐进还体现在读具体的书上,要按照首 尾篇章的顺序,“未明于前,勿求于后”。强调扎 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
灭
人心:器、兼清浊
二、哲学思想——理学
体现在人类社会中,封建 的“人伦”,就反映了 “天理”的内容。“明人 伦”就是要体认天理,穷 尽天理。这样,朱熹就把 封建的人伦道德神圣化、 永恒化。可见朱熹的教育 理论,是建立在客观唯心 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
三、教育思想
(一)“为圣贤”的教育目的
朱熹的性理说中认为“性”是人与物与生俱来的,但是 人之性又是可以改变的,人之性若暗是可以“使之明”。 而“人物性本同,只气禀异。” “气质所禀,确有偏处, 气有 昏明厚薄之不同。”“性者万物之原,而气禀则有 有清浊,是以有圣贤之异。” 因此,常人要为圣为贤 需要“去气质之偏”,而“气质之偏”具体表现有私欲 等。一方面,朱熹鼓励学者以为圣为贤为目标,“圣贤 只是做得人当为底事尽。今做到圣 贤,止是恰好,又不 是过外。” 另一方面,朱熹通过教人为从内、外,即 “心上做工夫”和“践履圣行”来达到以为圣为贤的目 的。
一、生平
3、“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 泰山与武夷” 朝廷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辞不受,致志于理 学。先后主管台州崇道观、武夷山冲佑观、华 州云台观、西京崇福宫、西太一宫、南京鸿庆 宫,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时代背景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 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四、朱子读书法
2. 熟读精思 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在遍数上不 能打马虎眼。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对书 中的内容了如指掌,“一一认得,如同自 己作出来底一般”。
四、朱子读书法
3. 虚心涵泳
“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又要随他曲折 去。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 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灰杜撰。学者看文字, 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 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 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便会。”
所谓居敬,即是收放心,严肃认真与精神专一的态度。 所谓持志,即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或根据一个特殊 问题去书中搜集及整理有关资料。 依朱熹的看法,“程先生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 致知,此最精要。方无事时,敬以自持,凡心不可放 入无何有之乡,须是收敛在此。及应事时,敬于应事, 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今学 者说书,多是捻合来说,却不详密活熟。此病不是说 书上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 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
一、生平
在中国文庙史上,汉代以后有那么多 的先儒、先贤,但被封建王朝列入 “十哲”之内者,朱熹是独一无二的。 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 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 后推朱熹。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 教授赞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 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在福建文化史与闽北文化史上,朱熹 都占了第一位。福建被称之为“海滨 邹鲁”、“理学名邦”,都是同朱熹 分不开的。
四、其它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 的集大成者,他还创 作了一千二百多首诗, 是他深邃的理学思想 与丰富的内心世界的 展现。具体说来,主 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出入三家、笃于儒学 的道学性格;系于国 事、关心农民的忧患 意识;登山临水、酬 唱交游的人生...
观书有感二首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头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