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词思想内容的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鉴赏古诗词思想内容的公开课教案

鉴赏古诗词思想内容的公开课教案

鉴赏古诗词思想内容的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古诗词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介绍古诗词的定义和起源1.2 分析古诗词的分类和形式1.3 探讨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第二章: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解读2.1 讲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和主题表达2.2 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2.3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第三章:古诗词的情感表达与审美鉴赏3.1 探讨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3.2 分析古诗词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魅力3.3 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鉴赏和评价第四章:古诗词的文化背景与历史价值4.1 介绍古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4.2 分析古诗词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4.3 探讨古诗词在历史中的传承和影响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鉴赏5.1 分析具体古诗词案例,解读其思想内容5.2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实践鉴赏和创作尝试5.3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的讨论和分享第六章:诗歌的形式与韵律6.1 介绍古诗词的常见形式,如五言、七言、词、律等6.2 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包括平仄、押韵等6.3 指导学生通过韵律感知诗歌的美感第七章:诗歌的修辞手法7.1 介绍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7.2 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7.3 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创作诗歌第八章:诗歌的意象与象征8.1 讲解意象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8.2 分析具体的诗歌意象和象征意义8.3 指导学生通过意象和象征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第九章:诗歌的鉴赏方法与技巧9.1 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9.2 分析如何把握诗歌的结构、情感、主题等9.3 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和技巧进行诗歌鉴赏第十章:诗歌的创作与表达10.1 激发学生的诗歌创作兴趣10.2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基本步骤10.3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并进行评价和讨论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鉴赏古诗词思想内容的教学教案,分为十个章节。

重点内容包括:一、古诗词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了解古诗词的定义、分类、形式以及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语文课教案:古诗文鉴赏引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通过对古诗文的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人的诗意境界,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怀。

一、古诗文的意境表达1. 古代诗人通过婉约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赞美。

请学生欣赏并默读《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细节,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表达。

3. 打开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个人的情感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二、古诗文的修辞手法分析1. 介绍古代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通过学习《静夜思》,请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析不同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古诗文的背景文化解读1. 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如《春江花月夜》背后的唐代盛世和文化繁荣。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登鹳雀楼》的解读,了解南京的历史背景,并对古代朝廷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 鼓励学生从当代的视角来思考古代诗人的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古诗文。

四、古诗文的个人创作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写下自己的古诗文。

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分享学生的个人作品,让他们互相欣赏、评价以及互相学习。

结语: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韵味与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赋、散文等体裁,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古诗词的阅读与欣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审美特征,古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流派。

2.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分析诗歌手法技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美。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诗词教材、参考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教材中的古诗词,了解诗歌手法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流派,分析诗歌手法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美。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形式和特点,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等简单诗作。

2. 第二课时:讲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学习《江雪》、《春晓》等诗作,分析其韵律美。

3. 第三课时:探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学习《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诗作,体会其意境美。

4. 第四课时:解析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高》等诗作,理解其情感美。

5. 第五课时:介绍古代文学流派,学习《孟子·告子下》、《庄子·逍遥游》等散文作品,了解其思想内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意境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韵律、对仗、意境。

2. 分析古诗词的方法:了解背景、品味语言、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3. 鉴赏古诗词的技巧: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品味韵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准备相关案例和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诗词,了解作者和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介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意境等,并分析经典案例。

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分析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体会鉴赏方法的应用。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鉴赏方法,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案例1. 李白《静夜思》分析:这首诗具有明显的韵律美,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通过品味关键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杜甫《春望》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遭受战乱的忧虑。

通过分析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古诗词鉴赏导论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古诗词的分类和形式3. 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定义和特点2. 古诗词的分类和形式3. 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互动法:讨论古诗词的分类和形式3. 实例分析法:欣赏经典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古诗词的定义和特点2. 讲解分类:分析古诗词的分类和形式3. 欣赏实例:鉴赏经典古诗词,体会语言美4. 总结讲解:强调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古诗词基本概念的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鉴赏,并写出心得体会第二章:五言绝句鉴赏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五言绝句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五言绝句的格律和技巧3. 培养对五言绝句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五言绝句的定义和特点2. 五言绝句的格律和技巧3. 五言绝句的欣赏和解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五言绝句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互动法:讨论五言绝句的格律和技巧3. 实例分析法:欣赏经典五言绝句,培养鉴赏能力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五言绝句的定义和特点2. 讲解格律:分析五言绝句的格律和技巧3. 欣赏实例:鉴赏经典五言绝句,体会语言美4. 总结讲解:强调五言绝句的价值和意义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五言绝句基本概念的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创作一首五言绝句,并写出创作思路和心得体会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掌握李白的诗风和艺术特点3. 培养对李白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李白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李白的诗风和艺术特点3. 李白诗歌的欣赏和解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互动法:讨论李白的诗风和艺术特点3. 实例分析法:欣赏经典李白诗歌,培养鉴赏能力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讲解诗风:分析李白的诗风和艺术特点3. 欣赏实例:鉴赏经典李白诗歌,体会语言美4. 总结讲解:强调李白诗歌的价值和意义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李白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的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李白诗歌进行鉴赏,并写出心得体会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掌握苏轼的词风和艺术特点3. 培养对苏轼词作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苏轼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苏轼的词风和艺术特点3. 苏轼词作的欣赏和解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互动法:讨论苏轼的词风和艺术特点3. 实例分析法:欣赏经典苏轼词作,培养鉴赏能力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讲解词风:分析苏轼的词风和艺术特点3. 欣赏实例:鉴赏经典苏轼词作,体会语言美4. 总结讲解:强调苏轼词作的价值和意义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苏轼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的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苏轼词作进行鉴赏,并写出心得体会第五章:古诗词第六章:唐代诗人杜甫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掌握杜甫的诗风和艺术特点3. 培养对杜甫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杜甫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杜甫的诗风和艺术特点3. 杜甫诗歌的欣赏和解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互动法:讨论杜甫的诗风和艺术特点3. 实例分析法:欣赏经典杜甫诗歌,培养鉴赏能力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讲解诗风:分析杜甫的诗风和艺术特点3. 欣赏实例:鉴赏经典杜甫诗歌,体会语言美4. 总结讲解:强调杜甫诗歌的价值和意义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杜甫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的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杜甫诗歌进行鉴赏,并写出心得体第七章:宋代词人李清照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掌握李清照的词风和艺术特点3. 培养对李清照词作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李清照的词风和艺术特点3. 李清照词作的欣赏和解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互动法:讨论李清照的词风和艺术特点3. 实例分析法:欣赏经典李清照词作,培养鉴赏能力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讲解词风:分析李清照的词风和艺术特点3. 欣赏实例:鉴赏经典李清照词作,体会语言美4. 总结讲解:强调李清照词作的价值和意义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李清照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的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李清照词作进行鉴赏,并写出心得第八章: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词韵律与节奏的基本概念2. 掌握古诗词韵律与节奏的规律3. 培养对古诗词韵律与节奏的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韵律与节奏的基本概念2. 古诗词韵律与节奏的规律3. 古诗词韵律与节奏的欣赏和解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韵律与节奏的基本概念2. 互动法:讨论古诗词韵律与节奏的规律3. 实例分析法:欣赏经典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古诗词韵律与节奏的基本概念2. 讲解规律:分析古诗词韵律与节奏的规律3. 欣赏实例:鉴赏经典古诗词,体会韵律与节奏美4. 总结讲解:强调韵律与节奏在古诗词中的价值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古诗词韵律与节奏基本概念的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分析其韵律与节奏特点,并写出心得体会第九章:古诗词的意象与意境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词意象与意境的基本概念2. 掌握古诗词意象与意境的创造方法3. 培养对古诗词意象与意境的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意象与意境的基本概念2. 古诗词意象与意境的创造方法3. 古诗词意象与意境的欣赏和解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意象与意境的基本概念2. 互动法:讨论古诗词意象与意境的创造方法3. 实例分析法:欣赏经典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古诗词意象与意境的基本概念2. 讲解创造方法:分析古诗词意象与意境的创造方法3. 欣赏实例:鉴赏经典古诗词,体会意象与意境美4. 总结讲解:强调意象与意境在古诗词中的价值第十章:古诗词的修辞手法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2. 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3. 培养对古诗词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2. 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3. 古诗词修辞手法的欣赏和解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2. 互动法:讨论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3. 实例分析法:欣赏经典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2. 讲解修辞手法: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3. 欣赏实例:鉴赏经典古诗词,体会修辞手法的美4. 总结讲解:强调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表达效果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分析其修辞手法,并写出心得体会第十一章:古诗词的文化背景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2. 掌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3. 培养对古诗词文化背景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2. 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3. 古诗词文化背景的欣赏和解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2. 互动法:讨论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3. 实例分析法:欣赏经典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古诗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2. 讲解文化背景:分析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3. 欣赏实例:鉴赏经典古诗词,体会文化背景的美4. 总结讲解:强调古诗词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古诗词文化背景的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分析其文化背景,并写出心得体会第十二章:古诗词的创作与传承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过程和方法2. 掌握古诗词的传承和发展3. 培养对古诗词创作与传承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创作过程和方法2. 古诗词的传承和发展3. 古诗词创作与传承的欣赏和解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创作过程和方法2. 互动法:讨论古诗词的传承和发展3. 实例分析法:欣赏经典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古诗词的创作过程和方法2. 讲解创作方法:分析古诗词的传承和发展3. 欣赏实例:鉴赏经典古诗词,体会创作与传承的美4. 总结讲解:强调古诗词创作与传承的意义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古诗词创作与传承的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分析其创作与传承,并写出心得体会第十三章:古诗词鉴赏的实践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3. 培养对古诗词鉴赏的深入思考和批判精神二、教学内容1. 独立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2. 自我反思和评价的重要性3. 实践与反思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独立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2. 互动法:讨论自我反思和评价的重要性3. 实例分析法:欣赏经典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独立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2. 讲解反思和评价:分析自我反思和评价的重要性3. 实践与反思:鉴赏经典古诗词,进行实践与反思4. 总结讲解:强调实践与反思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价值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独立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的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独立鉴赏,并写出反思和评价的心得体会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古诗词鉴赏公开课的教案,涵盖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分类、形式、价值、五言绝句鉴赏、唐代诗人李白、宋代词人苏轼、唐代诗人杜甫、宋代词人李清照、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古诗词的意象与意境、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古诗词的创作与传承、古诗词鉴赏的实践与反思等十五个章节。

语文古诗文赏析公开课教案高中

语文古诗文赏析公开课教案高中

语文古诗文赏析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提升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培养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熟悉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背景。

2. 掌握运用修辞手法解读古诗文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品味。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深度。

2. 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大声朗读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思考和兴趣。

2. 学生就所听到的古诗表达感受,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呈现(15分钟)1. 教师通过显示图片或投影仪展示一幅古代文人墨客形象,介绍其背景和重要作品。

2. 学生观看图片,尝试从形象中获取与古诗文相关的信息,并作简要记录。

三、分析(2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登鹳雀楼》一诗,并简单介绍杜甫的文学成就和时代背景。

2. 学生配合教师的指导,分析杜甫的诗歌表现手法和意蕴。

3. 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生活经验,讨论《登鹳雀楼》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四、互动(25分钟)1. 学生自由交流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 教师带领学生针对一首诗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五、归纳(1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点明学生在熟悉古代文学作品方面的不足之处。

2.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并鼓励学生制定改进计划,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六、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并带领学生进一步发现其中的美与思考。

2. 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分享自己阅读的心得和体会,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阅读一篇古文,并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2. 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读后感,促进班级内部的学习交流。

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教案

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教案

03
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一般山水田园诗歌的意境、气氛、风格常用词语有:淡泊、浅淡、闲逸、深远、冲和、清明、朗润、清朗、幽深、幽静、恬淡……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1、“五千貂锦丧胡尘”什么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3、就这首诗的内容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04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01
观书有感 南宋 朱熹
02
七、哲理感悟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的最后一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离愁别绪 五、咏物诗 咏史怀古 六、感时咏怀 山水田园 七、哲理感悟 边塞战争 八、爱情闺怨 按思想感情诗歌分为八类
一、离愁别绪
一、离愁别绪 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 别绪是指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或者抒写劝勉、鼓励、安慰之情。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 能够运用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进行欣赏和赏析;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读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4. 能够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前置知识梳理通过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初步了解,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古诗词有什么独特魅力?2)你觉得古诗词的词汇和语言方式有何不同?3)你曾经读过哪些古诗词?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首?2. 理论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鉴赏的意义和重要性,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古诗词鉴赏是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3. 实践操作针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包括结构鉴赏、语言鉴赏、文化鉴赏等;2)使用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所学鉴赏技巧进行诗词赏析。

4.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并进行以下评价:1)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2)对学生诗词鉴赏的兴趣和能力的评价,包括对于古诗词文化的积累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 个案分析法:通过个案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古诗词中的文化内含,锻炼学生分析和批判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前期准备通过课前探究调研,搜集一些古诗词的鉴赏案例,并选择一些经典名篇,准备一些教学名句和解析,为后期课堂使用做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的思想内容
高三语文组:赵彩云
教学目标:
1.熟悉古诗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2.了解赏析诗词思想内容的常见手段和步骤,准确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3.在赏析诗词的过程中体会我国古代诗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
鉴赏诗词思想内容的方法和答题步骤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诵读为主,在诵读过程中体味诗歌美感
2.设计思考题和训练激活学生主体的思维,注重师生互动
教学步骤
一.导课
诗言志,歌咏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志”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感等
诗以咏志,言为心声
2008年《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包括两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类型
三.借助具体诗词归纳鉴赏方法,总结答题步骤。

(一)赏析具体诗词
1.通过诗歌的题目和特定意象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二)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问:这两首诗从题材的选取上有何共同特点?运用了哪些共同的意象?都表达了什么样的的思想感情?
2.通过作者和注解分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 ⑴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这里指赣江。

⑵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⑶长安:此借指汴京(今开封市)。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诗歌中的关键诗句分析。

出关徐兰(2007年山东卷)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表达的?
(二)归纳鉴赏古诗词思想内容的方法:
1.审视标题。

2.关注作者和注释。

3.关注有特定涵义的意象。

4.关注关键字句。

(三)方法迁移:
分析下面两首诗的思想内容
长相思白居易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怀人之愁
村行王禹偁(chēng )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思乡之愁
(四)明确提问方式和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
1.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
1. 准确指出抒发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 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答题示例:
1. 王安石的《南乡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南乡子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
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

上尽层楼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
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现南京),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答: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之感(步骤一)词的上片古今对比金陵自古以来便是帝王之都,到处是一片繁华
和郁郁葱葱,而今四百年过去了,一切都如梦般烟消云散,只留
下一座座古墓荒丘。

词下片的尾句借景抒情。

往事悠悠而去,只
有窗外那见证过历史沧桑变迁的长江依旧向流去。

(步骤二)
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主旨是什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遭到贬谪的友人的思念和关切。

(步骤一)诗歌的首句借助漫天飞舞漂泊不定的杨花写出春光消逝的萧条景象
和子规凄厉哀怨的叫声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表达出对友人远谪的
深切同情。

诗歌的第三句则突发奇想,因为明月可分照两地,所以
要借明月来寄托自己的情思,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

(步骤二)四.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的思想内容
1.古诗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2.鉴赏古诗词思想内容的方法。

3.提问方式和答题步骤。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