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与价值

犯罪心理画像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兴趣。
目前, 相关研究日渐增多。
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不同的理解。
有的对其充满着期待并寄予过高的希望; 有的则疑虑丛生, 对其不屑一顾, 甚至予以拒绝。
笔者认为, 无论从研究还是从实践出发, 都有必要澄清相关的认识。
只有在较准确地认识这种研究的实质与价值的情况下, 才能使其对刑侦和犯罪预防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犯罪心理画像的涵义在笔者早期开展这项研究查阅资料时看到由特维主编的著作《Criminal Profi2ling——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evidence analy2sis》, 决定翻译此书的初期就遇到了如何界定其基本概念的问题, 即如何以最确切的中文术语表达Criminal Profiling。
为了简练表达, 笔者曾用“犯罪人画像”, 但此概念在教学初用时就遇到来自基层一位刑警的异议, 认为用“犯罪人画像”极易与用绘画再现嫌疑人相貌的技术混淆, 故最终使用“犯罪心理画像”来表述。
目前, 这一概念虽已被普遍使用, 但是, 仍有人对其质疑, 同时,对其解释也出现差异。
为本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厘清这一概念的基本涵义。
(一) 何为犯罪心理画像查阅国外相关的研究, 犯罪心理画像也有多种称谓: 犯罪人画像、心理的画像、犯罪人格画像、行为画像、犯罪现场画像和犯罪侦查分析等。
其定义也各有不同表述。
联邦调查局将其定义为一种侦查分析, 即“根据他或她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来鉴别犯罪人的主要人格特征和行为特征的侦查过程”。
英国学者肯特则用犯罪人画像来表述,他定义为“通过犯罪人实施犯罪时的行为方式来推论其人员特征的过程”。
美国学者伯吉斯(Burgess) 使用的概念是犯罪人格画像, 指“一种通过专业训练为侦查机构提供关于某一特定犯罪类型的作案人员信息的推断”。
贝泽等人提出的定义则为“对某一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那个未知的嫌疑人特征, 包括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地理的及其它相关属性”。
心理学在刑事司 法中的应用有哪些案例

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有哪些案例在刑事司法领域,心理学的应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犯罪者心理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对证人、受害者的心理评估,能够为案件的侦破、审判和罪犯的改造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下是一些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案例。
一、犯罪心理画像犯罪心理画像是一种通过分析犯罪现场、犯罪行为和受害者特征等信息,来推断犯罪者可能的心理特征、生活经历和行为模式的技术。
在著名的“BTK 杀手”案件中,警方通过对凶手作案手法、选择的受害者类型以及留下的信件等线索进行分析,描绘出了凶手可能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况。
这为最终锁定嫌疑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BTK 杀手在 1974 年至 1991 年间,多次作案并向警方挑衅。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他的作案方式,发现他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和表现欲,且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定的社交障碍。
这些心理画像的特征帮助警方缩小了排查范围,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
二、证人心理评估在刑事诉讼中,证人的证言对于案件的审理至关重要。
然而,证人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证言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
心理学可以通过对证人的记忆、感知和情绪等方面进行评估,来判断证人证言的可信度。
例如,在一起抢劫案件中,一名证人声称看到了犯罪嫌疑人的面部特征。
但通过心理测试发现,证人在案发时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其记忆可能受到了情绪的干扰。
心理学家通过进一步的询问和引导,帮助证人更准确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从而为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言。
三、罪犯心理评估与改造对于已经被定罪的罪犯,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犯罪动机对于改造和预防再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些监狱中,会采用心理评估工具来评估罪犯的人格特征、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比如,对于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罪犯,心理学家会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心理治疗和教育,一些罪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降低再次犯罪的风险。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简介

犯罪的祸患与现代文明的繁荣形
成了阴暗而惨痛的对比。由于生
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人
类在19世纪取得了战胜死亡和传
染病的重大胜利。但是,正当传
染病逐渐消失之际,我们却看到
道德疾病在我们所谓的文明社会
中逐步蔓延。
——菲利
犯罪嫌疑人画像是根据犯罪分析来确 认最大可能作案嫌疑人的大体特征的 过程。犯罪心理画像是指犯罪心理学 专家根据犯罪现场的痕迹等有关线索 ,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以及本人 的经验等描绘出犯罪人的特征。这种 方法背后有着坚实的犯罪调查工作和 犯罪心理学的经验和知识作为支撑。
随着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应用研究的不 断深入和中国犯罪心理画像标准化体系 的建立,此项技术在打击犯罪、保卫公 共安全、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评估犯 罪方面定能做的更多。当然,作为刑事 侦查中一种合法的辅助手段,犯罪心理 画像技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离不开犯罪 侦查中各种力量的共同协作,对物证的 收集和犯罪现场的重构,诸如此类的侦 查基础技术对画像技术的开展和应用都 不可或缺,甚至至关重要。
另外,运用犯罪心理画像也可对一般犯 罪行为是否将逐步升级到更暴力或更血 腥的犯罪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1.4.5心理画像在审讯中的作用
犯罪心理画像能有效地帮助侦查 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讯问策略。
1.5.1心理画像适用的案件类型和 案件条件
国外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案例大 部分是谋杀和强奸案件,近来也 涉及抢劫、绑架勒索等严重暴力 犯罪,尤其是在涉及变态犯罪和 某些具有仪式主义行为的犯罪案 件中,犯罪心理画像往往能表现 出其优势。
1.2.2心理画像的方法 犯罪心理画像是四种技术的联合
体: ——刑事侦查 ——法医鉴定法 ——心理评估 ——文化人类学的应用。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4-25 17:53:18 点击:0摘要! 犯罪心理画像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常用的辅助侦查手段,其在警务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采用实证方法分析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战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有助于推动这种手段在公安实战中的应用。
关键词! 犯罪心理画像公安实战应用问题对策我国学术界以犯罪心理画像为称谓的研究始于2004年。
这一称谓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相关的研究热潮。
除一些公安及政法院校的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之外,公安实战部门的一些人员也开始尝试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应用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的有关人员。
在他们的推动和倡导之下,郑州犯罪心理画像协会于2007年3月9日成立,这标志着全国首家专业性的犯罪心理画像社团组织在公安机关成立,也意味着公安实战部门开始注重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研究。
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推广,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战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调查法,针对基层人民警察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32份,回收率为94.3%,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为87.1%;调查对象年龄最大为48岁,最小为23岁,平均年龄为32.3岁;调查对象警龄最长为23年,最短为1年,平均警龄为9.5年;调查对象的警种以刑警为主,治安警察为辅。
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个别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及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探究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1 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对犯罪心理画像缺乏足够的了解犯罪心理画像在国外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目前,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警方在办案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辅助侦查手段。
浅析犯罪心理画像在刑事案件侦破中的应用

浅析犯罪心理画像在刑事案件侦破中的应用刘烨摘要:犯罪心理画像(Criminal Profiling)技术虽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已在国外刑事侦查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对此技术的研究目前还刚刚处在起步阶段。
本文从犯罪心理画像的涵义、理论依据及犯罪心理画像在刑事案件侦破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一些浅显的思考,目的让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犯罪心理画像刑事案件应用犯罪心理画像技术(Criminal Profiling)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一门技术,虽然发展的时间不长,但逐渐成为美、英等发达国家刑事侦查的重要辅助手段,在刑事侦察和司法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信许多看过电影《沉默的羔羊》的人,对于片中女主角运用心理分析方法将隐藏的变态杀手从茫茫人海中找出的情节并不陌生。
这就是在西方被广泛采用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
美、英等西方国家使用这种分析方法已比较普遍,在美国犯罪心理画像的结论已于1989年开始在系列杀人案件审理过程中用为证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于1979年在联邦调查局国家学院先后设立了行为科学组和调查支援科,专门从事犯罪心理画像。
我国对此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目前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许多有经验的刑侦人员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其实是自觉或不自觉运用了犯罪心理画像的技术。
一、犯罪心理画像的涵义“犯罪心理画像在国外有多种称谓,如犯罪画像或心理画像(Criminal or psychology profiling)、犯罪人画像(Offender profiling)、犯罪人格评估(Criminal personality assessment)以及犯罪现场画像(Crime scene profiling)等。
”[1]我国关注、研究犯罪心理画像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英文名称及对英文名称所指代的意义的理解,将这项心理技术翻译为犯罪心理画像。
他们认为犯罪展现了犯罪人的行为,通过研究犯罪行为可以推测犯罪人的性状。
浅论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刑侦实践中的应用

On the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Profiling in China's Criminal Investigation Practice
作者: 许志[1];邵磊[2]
作者机构: [1]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陕西西安710000;[2]陕西永寿县公安局,陕西咸阳
713400
出版物刊名: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页码: 116-11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犯罪心理画像;侦查;技术;应用
摘要:犯罪心理画像主要是运用精神分析、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对与犯罪有关的行为进行分析,以提供犯罪行为人最为可能的人格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信息,从而协助侦查机关确定侦查范围的一种技术和方法。
近些年来,犯罪心理画像已越来越多的引起侦查学界的关注和兴趣。
然而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犯罪心理画像的适用条件、研究方法、以及厘清刑事科学技术
与其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将其应用于侦查实践之中。
犯罪心理画像可适用于任何刑事案件,关键在于通过剖析、研究个案中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积累行为资料,为侦查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案例指导。
心理画像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

征, 都会在他 的心理 内容 中留下 烙 印 , 形成 稳 定 的人格 特 征 。人格 体 现着 一 个人 的 整体 精 神 面 貌 , : 趣 、 如 兴 爱好 、 气质 、 性格 等 , 年后 一旦 形成 将终 身 难 以改变 。 成 公 安刑侦人员根 据人 的心理发展 的逻辑轨 迹 可对 犯罪 人进 行心理 画像 的 推断 , 行 为 习惯 中 找 出犯 罪嫌 疑 从
人 的性格特征 , 性格 特征推 断作 案人 的 生活 经历 、 再从 兴趣 爱好 、 业技 能等 。犯 罪 行 为是 具 有 独 立人 格 的 职 个体 实施 的一种独 特活 动 , 尽管 该行 为具 有偶 然 性 、 掩 饰性或 情境性 , 一定 程度 上 会体 现 犯 罪 嫌 疑人 一 些 但
r d c n e t a in a e .Atp e e t h s c o o yi g e h oo yi u o n r o t r ,o l ii g f l u d r e u e iv si t ra g o r s n ,t ep y h lg ma et c n lg o rc u ty i n t n s ma u e ny gvn ul n e —
On t e Ap lc t n o s c oo yI a eT c n lg o Crm i a n e t a i n h p ia i fP y h l g m g e h oo y t i n lI v si t o g o
ZHENG - o g Liy n
第 27卷 第 3期 20 10 年 5 月
安徽 工业 大学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 h i ie s y o e h oo y( o il ce c s o r a o An u Un v r i fT c n lg S ca S i e ) t n
浅析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践中的应用作者:杨清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年第05期摘要近几年来,犯罪心理画像在刑事侦查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亦引起我国犯罪心理学界和侦查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由于犯罪心理画像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开发和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其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的本土化应用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在正确认识犯罪心理画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才能提供新的侦查思路和方法,为打击、防控犯罪提供帮助。
本文将就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内涵和在刑事侦查活动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这一技术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的本土化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犯罪心理画像公安实践有关犯罪心理画像的定义,国内外专家有不同的表述。
道格拉斯等人认为“是建立在所实施的犯罪分析基础之上的个人主要人格和行为特征的辨识。
”考普森提出,“犯罪心理画像是一种根据对犯罪现场、被害人和其他可用证据的细节评估试图推测描绘未知的犯罪人的侦查方法”。
我国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认为,“犯罪心理画像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的形式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心理特征群的描述。
”笔者以为,犯罪心理画像是主要是运用精神分析、行为心理学理论和原理对与犯罪有关的行为进行分析,以提供犯罪行为人最为可能的人格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信息,从而协助侦查机关确定侦查范围的一种技术和方法。
(一)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目标犯罪心理画像的目标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勾勒出犯罪嫌疑人的生理及社会性特征(如种族、年龄、职业、宗教、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和心理特征(兴趣、智商、性格、气质、心理健康等),确定侦查范围,及早破获案件。
第二,从犯罪现场提取犯罪人的“行为证据”(如犯罪惯技、犯罪标记等),为串并案件和犯罪现场重建提供心理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分析摘要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皆会不断变迁,人类行为方式随着社会变迁也会出现新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犯罪分子运用现代科技实施犯罪的方法越来越先进,手段越来越高明,掩盖犯罪现场物证的技术也有很大提高,但无论犯罪分子怎样掩盖犯罪现场,总会有心理痕迹会留着犯罪现场,此时需要运用犯罪心理画像,来识别犯罪人的性格特征。
犯罪心理画像是在刑事案件侦查中,运用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发现、提取、分析犯罪心理痕迹进而推测最可能的犯罪人一般特征的犯罪人辨识技术。
关键词犯罪心理画像心理学可行性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一、犯罪心理画像的概述及国内外发展状况犯罪心理画像,简言之就是通过分析犯罪人作案后遗留下来的反映其特定犯罪心理特征的各种表象或者信息,推断出作案人的犯罪动机,作案时的心理而服务于侦查工作,帮助破案的一种专门技术。
犯罪心理画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当时的犯罪人类学家为了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者身体结构建立联系,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最先开始研究的是雅各布·弗瑞斯(jacobfries),1957年到1972年间,精神病学家詹姆斯·布鲁塞尔博士将心理画像用于刑事侦查过程。
1978年后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行为科学组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调查。
约翰·道格拉斯(johndouglas)和罗伯特·瑞斯勒(robertressler)将犯罪心理画像划分为有组织力、无组织力二分法。
据统计,当时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77%的案件中得到了运用,在45%的案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17%的案件中帮助警察认定了犯罪人。
据研究,犯罪心理画像得出结论的可信度范围在百分之七十六到百分之九十三之间。
美国联邦调查局一般将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于杀人犯、纵火犯、爆炸犯等系列犯罪。
此项行为分析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时引进我国,但是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在我国,犯罪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古代思想家在犯罪心理形成原因、防治犯罪心理以及刑事司法心方面都有过较为深刻的论述,但是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传播晚于欧美国家。
尽管我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关于犯罪思想的探索和讨论,其历史比欧美国家早,内容也更加丰富,但是一直未能形成一门相对比较系统的独立学科。
在国外,犯罪心理作为一种运用心理学分析方法,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原理主要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对犯罪人在犯罪现场遗留的物质痕迹进行分析去寻找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描绘犯罪人的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学历等方面的特征,描绘犯罪人的家庭环境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以及人际关系、个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特征的一种技术手段。
笔者认为犯罪心理可以甚至应该引进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发展。
二、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和心理学分析根据佛洛依德的理论,意识包括前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前意识是指在意识状态下对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却在一时不能觉知的心理内容,它往往由于干扰或遗忘而暂时不在意识层面却仍然可以回到意识范围内。
这种暂时不能明确感知的状态就为前意识,潜意识是指在意识的状态下模糊的、未能完全意识到的心理内容。
这部分内容人有时很难自我感知,如:幼年时期曾经经历过、有过知觉却已模糊、淡忘的印象,还有因后天形成观念后控制与压抑着的一些心理内容。
无意识是指在感觉阈限之外对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影响,以至自已都不能觉知的内容,如:生理过程。
无意识还可被解释为不知道,不受意识控制,自发的心理活动内容。
犯罪行为有可能是出于无意识,无意识犯罪动机的提出进一步表明了犯罪动机问题的复杂性,用此概念可以解释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如冲动性犯罪行为、激情犯罪行动机、习惯性犯罪行为等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atson认为,动物和人的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所有的动作、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做出的。
人的行为从偶然到必然,从随机到有机,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
对于系列犯罪案件来说,行为人在第一次的犯罪行为时未被及时惩罚,在强化心理的作用下继续实施下一起犯罪,而在多次连续实施的犯罪行为的过程中会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过程。
尽管人的犯罪行为会具有偶然性,甚至会存在一些反侦察的伎俩,但是在犯罪那个时刻伴随着紧张心理和特定的环境,会存在着反应特定个性倾向和心理特质的行为。
我国现今出现的犯罪案件,部分呈现出与国外系列犯罪案件相同的特点:犯罪行为人有丰富的作案经验,长期成功的作案模式,已经使其行为方式、行为过程比较熟练,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明显的特征。
对于犯罪心理美国的犯罪心理画像专家道格拉斯·约翰最先提出“标记”这一术语。
“标记”这一术语是用来区别传统的犯罪惯技的概念,是犯罪人为了满足某种心理上或情感方面的需要而实施的某一特殊行为。
惯技并不是固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而标记行为是犯罪人独一无二的,个人必须做的、稳定的行为特征。
一个犯罪人的标记是一种比较明显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专属于他自己的性格特征,是为了满足其心理上或者情感上的特殊需要而出现的行为模式。
某些系列犯罪案件的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是为了实施他们非常明显的、独特的犯罪行为是为了表达他们个人的某些特殊的情感需求。
关于犯罪人实施犯罪为满足某种心理或情感需求的标记行为有以下理论:1、挫折—攻击理论。
该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发生在挫折之后。
该理论中所指的挫折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由于内部或者外部障碍,使得人的欲求的满足受到阻碍。
欲求不满越多,挫折越大,攻击强度也就越大。
挫折易使人情绪激昂甚至失控,更易出现攻击行为。
有时候的攻击行为是突发性的、没目的性的。
2、心理发展理论。
在相似的环境下易激发犯罪人实施相同的犯罪行为,但是即使犯罪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是相同的,有时候激发犯罪人实施此行为的犯罪动机也是不同的。
许多案件中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内心会幻想出一些特殊的场景,会臆想被害人是与自己有情感关系的特定人,基于这种臆想实施犯罪行为。
犯罪人标记的出现和发现与其性发展和情感的发展有关,它同时受生物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即使在社会压制性欲的情况下,性冲动也绝不放弃其表达的机会。
结果就是,对某些人来说,在精心抚育下,在双亲的关爱下,其在成长时期中,其性心理发育健全,心理得到了健康的表达和发展;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在成长过程中的被持续冷漠对待没有让其性心理发育完全,最终导致了其犯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3、补偿理论。
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是人类努力的来源,人都是籍由补偿自我的自卑而不断发展。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试图赶超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种机制作用使得自卑感成为了人追求成功的动力,但不适当的补偿心理也会使人走向偏途,犯罪行为正是犯罪者超越自卑、寻求他人注意的补偿性行为,犯罪人经常会试图通过寻求他人的注意及获得支配他人的优越的地位,以消除自己内心的自卑感。
故犯罪行为人因为出于心理需要,在作案时会无意识的做出带有标记的行为,找出犯罪人的行为标记特征并进行分析,有助于分析犯罪行为人的性格特征,活动区域并以此找到犯罪人。
三、犯罪心理画像的方法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方法国内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方法,国外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法。
在传统的精神病学分析方法后,现在比较流行的、影响比较大的有:fbi的犯罪现场分析法、davidcanter的心理调查法和brentturvey的行为证据分析法。
对于我国刚起步的犯罪心理画像领域,可以从以下方法作为借鉴:fbi的犯罪现场分析法研究重点在犯罪行为人的个性和犯罪动机。
他们的研究主要形式是与实施了谋杀的系列杀人犯交谈,以通过交谈了解这些人是如何防止被抓捕的。
他们手机的信息主要涉及犯罪行为的惯用伎俩、犯罪现场的特征以及有关谋杀最烦个性方面的特征。
他们给予犯罪人个性和犯罪惯技提出了一种分类方法,及“有组织力与无组织力”的二分法。
fbi在进行犯罪心理画像时主要遵循画像输入阶段、决策过程模型、犯罪评估、画像阶段、犯罪侦查、逮捕阶段等6个阶段。
davidcanter的心理调查法和fbi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使用了统计学的方法,都是将犯罪分子的有关信息做系统的统计对比,不同之处在于canter抑制根据他的理论不断的更新犯罪人信息资料库,通过统计对比将犯罪人进行归类并研究总结出每类犯罪人的特征,当案件发生以后根据案情特征和犯罪人的相似性、共同处将犯罪人归为某种类型的犯罪后进行案情研究。
canter提出了犯罪心理画像的五因素模型,即在侦查中应用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时要考虑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五个方面的相互关联的互动因素。
这五个方面包括:人际间一致、时空的重要性、犯罪人特征、犯罪人职业和司法知识。
brentturvey的行为证据分析法强调心理画像必须根据现场搜集到的各种与犯罪行为有关的证据,并通过对这些证据进行行为分析,在证据的基础上进行心理画像工作。
turvey提出了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行为证据分析,认为演绎型犯罪心理画像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刑事和行为证据分析、被害人研究、犯罪现场特征和被害人特征。
turvey认为在犯罪心理画像中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演绎推理来分析行为证据。
这种科学方法的步骤是:详细说明问题、搜集相关信息、形成一个工作假设或者解释、通过实践来检验假设、解释结论、提取结论和按照需要修改假设,寻找表现犯罪人特征的行为模型。
大约在1997年间网上出现了大量自由攥稿人式心理画像的投稿,毕业于纽黑文大学法庭科学系布伦特·特维(brentturvey)的第一个投稿的,布伦特·特维运用行为证据分析方法再次强调了刑事学(criminalistics)的重要性。
在其有关犯罪心理画像的著作中提到了2种犯罪心理画像的方法——归纳性犯罪心理画像和演绎性犯罪心理画像。
四、结束语犯罪心理画像在国外从诞生到发展成熟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为大量重大案件的侦破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犯罪心理画像主要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深入个案研究,积累犯罪行为资料,对于犯罪心理画像在侦查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现在处于起步阶段,依然停留在理论的初步研究阶段,发展比较缓慢,犯罪心理学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学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科技条件不是足够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要发展完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和付出较大努力。
但是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现状的犯罪心理理论和案件系统是必然发展趋势,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法治社会的长治久安。
□(作者:上海大学2010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参考文献:[1][美]布伦特.e.特维.李玫瑾等译.犯罪心理画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2][美]迪.金.罗斯姆.李玫瑾等译.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3]邱国梁.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和运用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