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画像经典案例
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分析

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分析引言: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对于犯罪行为的解析和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刑事侦查过程中,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警方和侦探深入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为犯罪追捕和案件解决提供重要线索。
本文将对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包括了案件分析、犯罪者画像、审讯策略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一、案件分析在刑事侦查过程中,通过犯罪心理学的案件分析,警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罪犯的动机、行为模式和心理过程。
案件分析是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案发现场的勘察和受害人和证人的询问,犯罪心理学家可以分析凶手的犯罪特征,如是否有作案规律、是否有特定的选择目标等,从而帮助警方锁定嫌疑人并展开进一步的调查。
二、犯罪者画像犯罪者画像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对嫌疑人的心理分析,可以绘制出嫌疑人的行为特征、性格特点以及潜在动机。
这有助于警方确定潜在嫌疑人,并为侦破案件提供线索。
犯罪者画像可以通过对受害人的叙述、案发现场的线索以及嫌疑人的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建立。
警方可以依据这些画像对嫌疑人进行盘问和排查,提高破案的准确率。
三、审讯策略在刑事侦查中,犯罪心理学家的参与对审讯策略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犯罪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警方可以更好地与犯罪嫌疑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分析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可以制定出更有效的审讯策略。
对于激进狂躁的嫌疑人,可以采用隐性威胁策略来迫使其坦白交代;对于优柔寡断的嫌疑人,可以使用合理化技巧来引导他们承认犯罪行为。
审讯策略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对嫌疑人的命令性搜证力度,进一步印证案件的真相。
四、预防措施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不仅局限于侦破案件,还可以帮助制定更为有效的犯罪预防措施。
通过对犯罪者心理状态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制定和改进公共安全政策,加强对潜在犯罪群体的监控和管理。
此外,犯罪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犯罪者的心理分析,帮助公众警觉潜在危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终结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for commercial use《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一、基本案情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
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
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
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
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
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
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
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
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
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
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
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
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
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
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
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
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
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
青岛犯罪心理画像分析师秦启竞

犯罪心理画像分析师
“犯罪心理画像”是指,通过受害人的共同点、作案地点、手法等,通过心理学家科学地锁定犯人的基本特征的侦查方式。
以往的侦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刑警的直觉,但现在的犯罪却存在以下特征:
1.犯罪人不留下任何证据;
2.作案动机不明;
3.罪犯性格异常。
因此,许多“疑难案件”凭借刑警的直觉和经验根本难以侦破。
而利用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行为科学的专业知识,借此描绘出罪犯形象的新的侦查方式称为“犯罪心理刻画”。
犯罪心理刻画的手法大致分为“FBI方式”和“利物浦方式”。
“FBI方式”是通过对特定事件的细致调查来推测罪犯形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事例研究法”。
“利物浦方式”则是对客观数据进行大量分析,并以此揭开罪犯行为特征的方式。
这一方式也被称为“数量研究法”。
——秦启竞(青岛犯罪心理画像分析师)原创。
心理罪种典型的案例

心理罪种典型的案例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心理罪案例:
1. 美国连环杀手泰德·布恩(Ted Bundy):布恩是20世纪70年代活动的连环杀手,他施行了多起绑架和谋杀案。
布恩以他的魅力和假装受伤的手段吸引受害者接近他,然后犯下罪行。
他的案件震惊了整个国家,并引起了大量媒体关注。
2. 约翰·怀恩·盖西(John Wayne Gacy):盖西是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
他在1970年代杀害了至少33名年轻男性。
盖西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商人和志愿者,但他之后被发现有多重人格障碍。
3. 安德烈·钱波亚尤(Andrei Chikatilo):钱波亚尤是苏联的连环杀手,活动于1970年到1990年代。
他在苏联多个地区作案,杀害了至少53名妇女和儿童。
他以残忍的手段犯下罪行,包括虐待和残害受害者。
4. 杰弗里·达默(Jeffrey Dahmer):达默是美国连环杀手,被称为“密尔沃基怪人”。
他在1990年代杀害了17名男性,并进行了一系列残忍的行为,包括强奸、虐待和解剖受害者。
达默在被捕后承认了他的罪行,并被判处多项终身监禁。
这些案例都展示了罪犯对人类生命的冷酷和残忍,以及他们可能具有的心理偏执和障碍。
这些罪行对受害者和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犯罪侧写案例

犯罪侧写案例
犯罪侧写是一项通过分析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来推测罪犯特征的工作。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犯罪侧写案例:
1. 莫格街凶杀案:这是犯罪侧写的经典案例,发生在1841年的法国巴黎。
通过分析现场情况和尸体状况,侦探尤金·V·勒普兰斯成功地描绘出罪犯的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身高、职业等。
最终,这些特征与一名名叫皮埃尔·弗朗索瓦·拉格尼耶的男子相匹配,他被确认为该案的凶手。
2. 波士顿扼死者:这个案件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波士顿,当时有多个女性被一名神秘男子扼死。
通过分析犯罪手法和现场情况,侦探们成功地描绘出罪犯的特征,包括他的种族、年龄、身高、身体特征等。
最终,这些特征与一名名叫詹姆斯·巴尔杰的男子相匹配,他被确认为该案的凶手。
3. 约翰·韦恩·盖西:盖西是一名美国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犯下了数十起谋杀罪。
通过分析他的犯罪手法和现场情况,警方成功地描绘出他的特征,包括他的种族、年龄、身高、身体特征等。
最终,警方发现盖西本人就是一名罪犯,他被确认为该案的凶手。
以上这些案例表明,犯罪侧写是一项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警方和侦探们解决复杂的犯罪案件。
林森浩犯罪心理形成与矫正

林森浩犯罪⼼理形成与矫正林森浩犯罪⼼理形成与矫正2013 年 4 ⽉ 16 ⽇,上海复旦⼤学 2010 级硕⼠研究⽣黄洋同学因急性肝损伤经抢救⽆效去世。
警⽅调查后,在其寝室饮⽔机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N- ⼆甲基亚硝胺。
当年“朱令案”中的下毒物质“铊”,在发现后若能及时服⽤解毒物质可⽴即解毒,⽽N- ⼆甲基亚硝胺⼀经服⽤,哪怕及时检测出并施以治疗,也会造成肝损伤的不可逆后果。
2013 年 4 ⽉ 16 ⽇上午,上海警⽅证实,中毒研究⽣同寝室的林森浩有重⼤作案嫌疑,已被刑事拘留,舆论⼀⽚哗然。
2014年2⽉18⽇,上海市第⼆中级⼈民法院⼀审以故意杀⼈罪判处林森浩死刑。
后⼆审维持原判,林森浩于2015年12⽉11⽇被依法执⾏死刑,终年29岁。
“林森浩案”⾄此尘埃落定。
在传统观点中,犯罪⼈⼀般都有着“受教育程度低”、“社会底层”、“不良嗜好”、“⽆所事事”等消极标签。
如果让⼈们画⼀幅⼼⽬中犯罪⼈的肖像,也绝不会是西装⾰履⽂质彬彬、五官端正英俊潇洒的样⼦。
当然在这⾥并不是肯定“天⽣犯罪⼈”的观点,毕竟⼀个⼈的长相⽓质与后天环境影响关系颇深。
⼈类的好奇⼼是亘古不变的,当预想与现实出现反差,追问就显得更加迫不及待。
这种迫不及待中还含有⼀些困惑与迷茫:马加爵、药家鑫、⾄今悬⽽未决的“朱令案”,现在⼜出现了⼀个“林森浩”,现代的这些“精英”们是怎么了?难道真的像⼀个笑话说的那样,所谓的精英,就是经过不断的过滤挑选,最后剩下的那⼀些“⼈渣”吗?到底是怎样的⼼理,让他们⾛上了这条不归路?⼀个有责任能⼒的⼈实施的犯罪⾏为,必然以犯罪⼼理为前提。
⽽犯罪⼼理的⽣成⼜以满⾜需要为基础。
最常见的分类标准为⼆分法:即⽣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物性需要(⼜叫⽣理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命和延续种族的⼀些需要。
例如饮⾷、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等的需要。
此类需要为⼈与动物所共有,但⼜有着本质的区别,其表现形式和满⾜⽅式要受到⼈类社会⽂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揭示分析罪案的心理因素和动机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揭示分析罪案的心理因素和动机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罪犯行为、心理因素和动机的学科。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罪案发生的原因和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下面,我们将通过教学案例来揭示罪案的心理因素和动机。
案例一:连环杀手1995年,美国发生了一系列连环杀人案。
凶手名叫泰德·邦迪(Ted Bundy),是一位外貌俊美、聪明维卡多大学学生的形象。
然而,背后隐藏的是他对女性的疯狂杀戮欲望。
在作案过程中,泰德会使用各种手段吸引女性,然后将其杀害。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泰德·邦迪的个人魅力和智慧使他能够轻易接近并欺骗受害者。
他拥有高智商,并善于利用这一点来逃避警方的追捕,这表明他是一个具有高度计划性和机智的犯罪者。
此外,泰德·邦迪在童年时期遭遇了家庭暴力和虐待,这可能对他的犯罪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案例二:偷窃团伙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聚焦于一个偷窃团伙的行为分析。
该团伙由三名成员组成,他们以盗窃贵重物品为生。
在实施盗窃行动之前,他们会对目标进行周密的侦察,并制定详细的作案计划。
在执行过程中,他们利用技术手段绕过警方的监控系统,成功地进行了多起盗窃案。
这个案例揭示了犯罪者动机的重要性。
这个团伙成员有着迅速获取财富和享乐的强烈欲望。
对他们来说,犯罪是一种能够满足自己物质和心理需求的途径。
同时,他们还具备高度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使得他们的犯罪行为更加成功和隐蔽。
案例三:连环炸弹袭击在1995年,美国奥克拉荷马市发生了一起连环炸弹袭击案。
凶手名叫蒂莫西·麦克维(Timothy McVeigh),他的行为造成了168人死亡和超过500人受伤。
他是一个对政府和社会极度不满的极右翼极端主义者。
这个案例揭示了犯罪心理学中的极端主义思维。
蒂莫西·麦克维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是他犯罪的核心动机。
他认为自己是在执行一项正义之举,试图通过极端手段改变社会。
侧写

1977johndouglas调入行为科学科当时该科的主要精力还是教学正是douglas深入研究罪犯心理与在押的数十名重犯访谈系统总结出了一套对罪犯侧写的方式在他的努力下1978年fbi正式批准行为科学科为各地警方人员提供罪犯心理侧写的咨询douglas也成为了第一个专职侧写的fbi探员
侧写
概念
根据罪犯的行为方式推断出他的心理状态,从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环境,职业,成长背景等等。这种对罪犯的心理画像被称之为profile(一般译成侧写,也有翻译成剖绘的)。
2.审问嫌疑人——警察在拦截了某辆车以后,没必要一定开罚单。如果车辆看起来可疑,警察可以只是盘问车辆使用者,根据警察局数据库核对他们的驾驶证和检查车辆内部的情况。他可以直观地观察车内情况。然而,他不具备足够理由进入车内搜查。如果这么做了就违反了第四修正案关于禁止不合理搜查和收缴的规定。然而,如果这些初步调查进一步肯定了警察先前的怀疑,那他可能有正当理由进行逮捕和搜查。同样的,这得取决于有具体的侧写因素存在,而不仅仅是凭“感觉”,并且种族不能作为一个因素来考虑。
嫌疑人表现得很紧张,言辞有多处矛盾。我看到后座上有一个装满35毫米胶卷罐的鞋盒子,毒贩经常用这个装运毒品。汽车里面有空气清新剂的味道,而这常被用来掩盖毒品的气味。我看到嫌疑人在一个毒品交易猖獗的街区驾车徘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读者来信:我是个病人并且正为这个病而怨恨 爱迪生公司,该公司会后悔他们的卑鄙罪行的。 不久我还要把炸弹放在剧院的座位上,仅此通告。 F.P
h
9
警方提供的犯罪证据
署名“F.P”两封信
几张炸弹的照片
几块弹片
h
10
一
男人!
h
11
二
50岁以上的“偏执狂”!
h
12
三
犯罪动机是
报复!!!
h
13
四
受过良好的教育
h
14
五
中等身材! 体格匀称! 外表平常! 举止端庄!
h
15
六
模范职员!
h
16
七
住在外国人社区!
h
17
八
受过心理创伤!
h
18
九
独身!
h
19
十
有绅士风度! 喜欢穿双排纽扣的西装
h
20
十一
独院独宅!
人性角度
社会经济角度
后天习俗
综合控制
h
33
中国古代审判心理学的代表作
《疑狱集》(五代时期)
《折狱龟鉴》(宋代)
h
34
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1920年至1949年):以翻译介绍国外著作为主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9年):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1979年至现在):恢复至发展
h
35
本章小结
边沁 h
贝卡利亚 惩罚不是目的
亚里斯多德
27
The famous “auto-icon”, the mummified body of Jeremy Bentham (1748-1832), with head, on display a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边沁认为:要阻止人们犯罪,惩罚 必须要超过犯罪得到的好处。他 相信惩罚应该是一种威慑。惩罚 应该被设计成说服人们犯罪行为 的成本太高不值得为之付出代价。
给 犯 罪 人 画 像
h
1
不用去相信超自然的恶,人 本身就囊括了所有的恶。
——约瑟夫•康拉德
《犯罪心理》第一季第一集引言
h
2
人的三种属性:动物性、人性、神性
天使与恶魔同 时存在于我们 每一个人身上!
更多时候我们 既不是天使也 不是恶魔,而是 一个社会的普 通人!
h
3
案例分析
测一下你的侦查能力
h
5
心理画像
男性,身体瘦小,长相不起眼; 单身,或夫妻分居; 附近工人,可能是木工,社会地位不高; 有性变态心理或较严重的自卑;
h
6
破案思路
提取DNA,确定三案是否为同一人所为; 对周边的工厂工人进行排查; 对与受害者有接触的人进行了解调查 对收购垃圾的人员特别是铁卡子的人员重点进
h
28
精神病学家眼中的犯罪心理学
明希(法国) 绍曼(德国) 莫利兹(英国)
《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 《犯罪心理学论》
克拉夫特—埃宾(德国) 《精神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
龙勃罗梭(意大利)
《犯罪心理学纲要》
安东尼奥.马曼(意大利)
《犯罪人论》
科雷(法国)
《犯罪人的性格》
埃利斯(英国)
《犯罪人种论》
龙勃罗梭
《犯罪人》
h
29
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97年出版《犯罪心理学》
--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著
h
30
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四个方向
精神分析学理论 正常个性心理学理论
精神病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理论
h
31
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趋 势
科际整合
实证研究
生理因素
司法应用
h
32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思想
h
36
专题一:犯罪心理画像
定义与历史 《犯罪心理》第一集分析
h
37
h
21
十二
斯拉夫后裔!
h
22
十三
天主教徒!
h
23
十四
住在康州的布里奇波特!
h
24
十五
患有心血管疾病
h
25
弗洛依德学派的精神病学家 詹姆士.布鲁塞尔博士
乔治.米特斯基在监狱 (George Metesky in jail)
h
26
哲学家眼中的犯罪心理学
教育可使人存善去恶
霍布斯
柏拉图
犯罪的原因就在于人邪恶的本性
1975年 纽海文大学刑事科学助理教授
1978年 纽海文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刑事科学系主任
1979年 出任康乃狄克州警政厅刑事化验室主任兼首席鉴识专家
1998年 出任康乃狄克州警政h 厅厅长
8
案例---布鲁塞尔博士的15点推理
布鲁塞尔博士利用犯罪心理画像分析协助警方智 破纽约炸弹狂一案
----1940年11.16纽约爱迪生公司的窗台上发现一 个黄铜管内塞满炸药,外面裹的纸上写着:爱迪 生公司的骗子们这是给你们的炸弹。F.P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与行为以及犯罪对策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为揭露、 惩治犯罪和改造罪犯提供心理依据
犯罪心理学的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 法、测验法、案例分析法等
犯罪心理学的诞生于19世纪后期,20世纪成为独 立的一门学科,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运用
行跟踪调查; 要求拾荒者配合警方展开工作,一有线索立即
报警;
h
7
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功用)
实践任务
--为揭露、惩治犯罪和改造罪犯提供 心理依据
神探李昌钰
1938年 出身于江苏省如皋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59年 台湾中央警官学校毕业
1972年 纽约市立大学刑事科学系学士
1974年 纽约大学生物化学硕士
1975年 纽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
h
4
请你为犯罪嫌疑人作心理画像,并说 出你的破案思路
2003年3月至9月,警方先后在北京经济技术开 发区金地格林小镇工地生活区附近的草地、树 林发现三宗杀人奸尸案。第一、第三位受害者 均是捡垃圾的中年妇女,头部遭受纯物重击而 死亡;第二位受害者是一位卖淫女,脖子后面 受木工斧子劈死。三名受害者均是外地来京人 员,其中一位在事发前还向别人借钱,说要买 废弃的铁卡子。警方发现这三起案件作案手法 非常相似——抢劫、杀人、强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