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中国大型水雷“第一”——锚-1型水雷

中国大型水雷“第一”——锚-1型水雷作者:孟德广,等来源:《轻兵器》 2013年第14期孟德广杨建辉水雷是海战中不可缺少的武器,其制造成本低但却能给敌人舰艇以致命的打击。
锚-1型水雷是我国研制成功的第一种大型触发水雷,用于打击敌人的大型水面舰船和潜艇——威力巨大可炸毁水面舰艇及潜艇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海军战备的急需,我国先后从苏联进口了一批水雷及深水炸弹。
从1958年起,我国开始仿制苏式触发水雷,1962年仿制成功第一款由铁锚定位的大型触发水雷,命名为“锚-1型水雷”,随后转为批量生产,并逐步装备海军。
锚-1型水雷总质量为1 075kg,内装梯恩梯炸药240kg,破坏半径10m;雷长216cm,雷宽93cm,雷高123cm;雷索长263m,直径10mm;反水面舰艇时水雷设定深度2.4~9.1m,反潜艇时水雷设定深度48.7~91.4m;布雷最浅海区深度12m,布雷最深海区深度263m;布雷最小间隔为35m(此值是以水雷爆炸时产生的压力波不使邻雷雷壳被压破而设定的);水雷的战斗有效期1~2年。
结构完备可自动设定布雷深度锚-1型水雷由雷体、雷锚两大部分组成。
其以水面舰艇布放,利用定深锤法,自动将水雷系留于设定的深度。
雷体装有5个触角,当敌舰将任何一个触角撞弯时,该触角即可产生电流,使水雷爆炸。
雷体雷体由雷壳、炸药、发火装置、触角、绑罩索、保险器等组成。
雷壳雷壳用于盛装炸药和其他装置,其上部设有一定的空腔,以使整个雷体能长期浮在水中的定深位置。
雷壳由钢板焊接而成,其中部呈圆柱形,两端呈半球形。
雷壳内下部为炸药室,炸药室内设有套管,套管内装有发火装置。
雷壳顶端设有保险器孔,用于安装保险器。
保险器孔的周围设有5个触角孔,用于安装触角。
雷壳上部侧面设有一个沉雷器孔,用于安装自动沉雷器或干燥盒。
平时,沉雷器孔上装干燥盒,干燥盒为一铁皮盒子,内装氧化钙干燥剂,通过盒盖上的许多小孔,吸收雷壳内部的潮气,保证电线接头不生锈以及电路的良好绝缘。
F18战斗机

F-18“大黄蜂”战斗机(F-18 Hornet,编号亦作F/A-18)是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海军研制的舰载单座双发超音速多用途战斗第四代战斗/攻击机(国际第四代战斗机标准),它也是美国军方第一种兼具战斗机与攻击机身份的机种,基于这个原因,作为美国海军最重要的舰载机,F-18的用途广泛,它既可用于海上防空,也可进行对地攻击。
该机于1978年首飞,1983年进入美国海军服役,2006年7月28日F-14“雄猫”战斗机退役后,F-18成为美国航空母舰上唯一的舰载战斗机。
中文名称F/A-18 “大黄蜂”战斗攻击机英文名称F/A-18 Hornet Fighter/Attacker研制时间1978年11月18日服役时间1983年1月7日国家美国制造方麦道/波音/诺斯洛普公司乘员1人(A型/C型);2人(B型/D型)产量1,458架以上目录1发展沿革2技术特点▪机载武器3性能数据4衍生机型▪F/A-18A“大黄蜂”▪F/A-18B“大黄蜂”▪F/A-18C“夜攻大黄蜂”▪F/A-18D“大黄蜂”▪F/A-18E/F“超级大黄蜂”▪F/A-18G“咆哮者”▪F-18 “沉默大黄蜂”5实战情况6装备情况7重要事件1发展沿革研发背景1975年1月13日,由诺斯罗普公司设计的YF-17在 ACF((Aerial Combat Fighter,空战战斗机)项目中被对手通用动力的 YF-16 击败,F-18飞行图[1]原因是 YF-16 的速度比 YF-17 略快,且其安装的 F-100 发动机已被 F-15 采用,可降低维护费用。
YF-16 即是后来大名鼎鼎的 F-16 战斗机,产量超过4500架,至今仍未停产。
失去了美国空军 ACF 合同之后,诺斯罗普公司原本打算就此打住,但美国海军对新战机的需求又使 YF-17 获得了一线生机。
因为70年代初,“雄猫”项目遭遇研发困难,成本不断超支,于是美国海军启动了VFAX(Naval Fighter Attack Experimental,舰载战斗攻击机)项目。
崩坏学园2装备名录、材料入手方式以及武器进化表

←DPS是平均每秒制造的伤害,伤害总量是该武
这个计算的用途是在你不知道该不该替换武器的时候可以直观的看到没有特效的情况下该武器制造的伤←这个是例子,是轮子我某件装备的数据,只要
←这个用于计算3倍狙和5倍狙的单发蓄力伤害以
害倍率加成就是技能纹章的百分比暴击伤害加成,例子是轮子我的5倍狙,只用了“死神吐息·破”(四
是该武器攻击力和弹药量能制造的伤害总和,都是以子弹全部命中为前提。
不该替换武器的时候可以直观的看到没有特效的情况下该武器制造的伤害数据(放置武器不适用),只要直接改掉里面的数据即可,其实是很简单的算术,不过可以省去你的计算时间
伤害以及蓄力后发生暴击的伤害,武器伤害加成是类似狙击幽灵之类的额外武器加成,伤比暴击伤害加成,例子是轮子我的5倍狙,只用了“死神吐息·破”(四星满级)。
护身铠甲: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

护身铠甲: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作者:杨建辉来源:《轻兵器》 2014年第7期杨建辉截至目前,世界各地仍存在许多因战争而遗留下来的雷区。
例如我国的中越边境虽然已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扫雷行动,但仍有雷区存在。
这些雷区严重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排除埋藏的地雷成为我军扫雷部队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军扫雷部队官兵在进行排雷作业时,面临地雷随时爆炸的威胁。
保护排雷官兵的生命安全,同样是一项重大课题。
第三军医大学研制的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拥有优良的防护性能,其作为后勤卫生装备首次列入全军作战装备序列,并被联合国列为扫雷维和行动指定装备,在26个国家的扫雷维和部队中广泛使用——值得点赞的防护性能1 9 9 7年,第三军医大学立项研制扫雷防护装备。
经过两年多的数十次试验、改进,包括头盔、防护服、防雷靴的“新型扫雷防护装具”研制成功,并于2000年1月通过鉴定,命名为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
该装具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军“九五”重大科技贡献奖,作为后勤卫生装备首次列入全军作战装备序列,并被联合国列为扫雷维和行动指定装备,在26个国家的扫雷维和部队中广泛使用。
我军扫雷部队装备该装具,多次奔赴云南、广西中越边境,百余次往返雷区。
在一次扫雷行动中,我军排雷战士侯伟杰右脚踩响了1枚防步兵地雷,强烈的爆震冲击波将他掀起1尺多高。
由于其脚穿防雷靴,触雷后的侯伟杰只是感到右脚有些麻木,大脚趾内侧有轻微撕裂,别无他伤。
由此,侯伟杰成为世界上因穿防雷靴触雷而安全无恙的第一人。
尺码规格多样防雷效果好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由头盔、防护服、防雷靴组成,总体质量较轻,仅为14kg,其中,头盔2kg、上衣2.5kg、裤子3.5kg、防雷靴6kg。
头盔、防护服可有效防护距爆心35m处,装药量为650gTNT当量(相当于我国66式防步兵定向地雷的威力)以下级别的地雷破片对人体的损伤。
防雷靴可有效防护装药量为210gTNT当量(相当于我国58式防步兵塑壳地雷的威力)以下级别的由塑料制成外壳的防步兵地雷,当地雷埋置于中等土壤中,人员直接踏发时,不发生下肢的截肢性损伤。
《战地1》武器现实原型一览

《战地1》武器现实原型⼀览 在《战地1》中,有⼀些武器给玩家的感觉很不科学,但是这些武器是真实存在的。
下⾯⼩编给⼤家带来的是《战地1》中不科学但真实存在的武器盘点,跟⼩编⼀起来看看吧。
M1918反坦克步枪 M1918反坦克步枪不过这玩意到了⼀战快结束的时候才研制出来⽆论撞针还是⼦弹体积都是⼤号的为了对付英军马克坦克⼀类装甲⽬标%{p a g e-b r e a k|M1918反坦克步枪|p a g e-b r e a k}% K b u l l e t K b u l l e t就是游戏中侦察兵的四号初始武器早期的穿甲弹铁芯弹头使⽤⼀般步枪就能发射最⾼可击穿12-13m m的装甲(马克1型坦克装甲厚度只有6m m)%{p a g e-b r e a k|K b u l l e t|p a g e-b r e a k}% ⽕焰喷射器 ⽕焰喷射器我觉得没必要过多介绍了图⼆前⽅是个A7V坦克%{p a g e-b r e a k|⽕焰喷射器|p a g e-b r e a k}% M1918以及M P18 M1918以及M P18出现时代很晚了不过对⼀战还是起到了⼗分重要的作⽤⼀战暴风突击队的标志性武器之⼀%{p a g e-b r e a k|M1918以及M P18|p a g e-b r e a k}% M G08/15机枪 M G08/15机枪游戏中重甲兵所使⽤的武器 固定状态时可以使⽤250发弹链也可使⽤100与200发早起的轻重两⽤机枪即通⽤机枪(举个例⼦就是现代的M60)%{p a g e-b r e a k|M G08/15机枪|p a g e-b r e a k}% ⼿榴弹 ⼿榴弹看图就⾏%{p a g e-b r e a k|⼿榴弹|p a g e-b r e a k}% 护甲以及防弹⾯ 重甲兵所使⽤的护甲以及防弹⾯具臂甲没找到实装图... 图三是游戏中英军坦克驾驶员所使⽤的锁⼦甲⾯具%{p a g e-b r e a k|护甲以及防弹⾯|p a g e-b r e a k}% 光学瞄具 早期的光学瞄具主要⽤途是狙击枪以及机枪%{p a g e-b r e a k|光学瞄具|p a g e-b r e a k}% C96卡宾枪版%{p a g e-b r e a k|C96卡宾枪版|p a g e-b r e a k}% 枪射榴弹发射器 游戏中医疗兵的装备之⼀%{p a g e-b r e a k|枪射榴弹发射器|p a g e-b r e a k}% 机载⽕箭弹 机载⽕箭弹 这玩意的确真实存在......曾经我也以为是蠢驴的Y Y %{p a g e-b r e a k|机载⽕箭弹|p a g e-b r e a k}% 齐柏林飞艇与装甲列车 齐柏林飞艇与装甲列车图三右下⾓是个轻装甲车%{p a g e-b r e a k|齐柏林飞艇与装甲列车|p a g e-b r e a k}% 雷诺%{p a g e-b r e a k|雷诺|p a g e-b r e a k}% 轮式装甲汽车%{p a g e-b r e a k|轮式装甲汽车|p a g e-b r e a k}% 信号枪 ⽼古董⼀战英军的信号枪%{p a g e-b r e a k|信号枪|p a g e-b r e a k}% 反坦克地雷 游戏中的反坦克地雷不过也是到了战争后期才研制出来%{p a g e-b r e a k|反坦克地雷|p a g e-b r e a k}% 曼利夏步枪 B测中侦察兵臭名昭著的直拉⽆瞄具⼤栓曼利夏步枪 很多⼈容易和G98搞混实际上区别很⼤%{p a g e-b r e a k|曼利夏步枪|p a g e-b r e a k}% ⽑瑟1916 医疗兵的经典半⾃动步枪⽑瑟1916以及曼德拉贡半⾃动步枪%{p a g e-b r e a k|⽑瑟1916|p a g e-b r e a k}% 切斯特1895 真正的⽼枪了游戏中侦察兵的R u s s i a n1895步枪实际上就是温切斯特1895%{p a g e-b r e a k|切斯特1895|p a g e-b r e a k}% 机载航炮 服⽓...机载航炮如图...⽬标是为了对付⼩型舰船以及坦克之类的装甲车辆 游戏中那门机载炮应该就是这玩意%{p a g e-b r e a k|机载航炮|p a g e-b r e a k}% 战鸽 为以后的战鸽模式开路 虽然我估计实际游戏都不会⽤这个东西... 图中是⼀战中穿着简易盔甲带着照相机的"航拍"信鸽............. %{p a g e-b r e a k|战鸽|p a g e-b r e a k}% 逗游⽹——中国2亿游戏⽤户⼀致选择的”⼀站式“游戏服务平台。
致命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致命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喜欢军事动作题材电影的读者恐怕对1996年香港拍摄的动作片《飞虎》不会陌生,影片中叛逃的海豹部队为逃脱飞虎队追击,在必经之路上埋设了地雷,造成多名飞虎队员伤亡,这种地雷就是M18A1。
这种武器在美军中经常被称为“Claymore”,原意是指苏格兰阔剑——冷兵器时代苏格兰人曾经使用的一种带护手的双刃重剑,大概美军士兵期望这种武器能象苏格兰阔剑一样横扫一切敌人。
源起与发展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纳粹德国的武器专家休伯特·沙尔丁(Hubert Schardin)和匈牙利人米斯奈(Misznay)几乎同时发现,在一块带弧度的钢板后引爆炸药,炸药在起爆时大部分冲击力垂直作用于钢板上,爆炸过程中钢板凹面就会形成一个高速侵彻体,其破坏能力非常惊人。
当时人们将这个发现命名为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Misznay-Schardin effect)。
休伯特·沙尔丁利用该原理设计了一种定向地雷,不过还没等他的设计投入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
伴随着纳粹德国的迅速崩溃,这项技术最终流入当时的同盟国手中,但战后相对和平的环境使得该技术暂时被束之高阁。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用这句话来形容休伯特·沙尔丁的设计也很贴切,因为数年后爆发了举世瞩目的朝鲜战争,使得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原理很快在战场上得到了应用。
为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
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联合打击下丢城失地,节节败退,特别是志愿军的夜袭战和穿插包围,让美国士兵们惶惶不可终日,担心神出鬼没的志愿军战士会突然杀到他们的阵地上。
为了固守阵地、挽回失败局面,“联合国军”阵营迫切希望能得到一种可由单兵携带并使用的有效武器,重量轻、结构简单的反步兵地雷因此成了各国武器设计师眼中的香饽饽,但传统地雷不能很好满足需要,于是有人想到了休伯特·沙尔丁设计的地雷,加拿大人手脚比较快,没多久就设计生产出一种名“phoenix”的地雷,这种地雷成功地应用了“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原理,结构也颇为简单,通过引爆装在钢板后的炸药,使其破碎产生破片,从而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
定向地雷原理

定向地雷原理定向地雷是一种常见的地面防御武器,其原理是通过感应器或遥控装置,能够识别目标并在目标接近时自动引爆,造成破坏和伤害。
定向地雷的原理包括感应器、引爆装置和破片杀伤装置。
首先,定向地雷的感应器是其核心部件之一。
感应器可以通过声音、压力、热量等方式来识别目标的接近。
当目标接近到一定距离时,感应器会自动触发引爆装置,从而引爆地雷。
这种感应器的原理类似于人体红外感应器,能够准确地识别目标并作出反应。
其次,引爆装置是定向地雷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引爆装置可以通过电子、遥控或者机械方式来触发地雷的爆炸。
在感应器识别到目标接近后,引爆装置会迅速作出反应,引爆地雷,从而实现对目标的攻击。
最后,定向地雷的破片杀伤装置是其造成伤害的关键。
当地雷爆炸时,破片杀伤装置会释放大量的金属碎片,这些碎片会在爆炸波及范围内造成伤害和破坏。
破片杀伤装置的原理类似于手榴弹,能够有效地打击目标。
总的来说,定向地雷的原理是通过感应器识别目标、引爆装置触发爆炸、破片杀伤装置造成伤害,从而实现对目标的攻击。
这种原理使得定向地雷成为一种常见的地面防御武器,能够有效地保护重要区域和设施。
同时,定向地雷也对使用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需要精准的感应器、可靠的引爆装置和有效的破片杀伤装置,以确保对目标的有效打击。
在实际应用中,定向地雷的原理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新型的感应器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目标,引爆装置也更加灵活和可靠,破片杀伤装置的杀伤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这些改进使得定向地雷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地面防御的重要武器之一。
综上所述,定向地雷的原理是通过感应器、引爆装置和破片杀伤装置实现对目标的攻击,其核心是识别目标、触发爆炸、造成伤害。
定向地雷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原理也在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以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和需求。
定向地雷原理

定向地雷原理
定向地雷是一种具有定向爆炸效果的地雷,它能够在特定方向上对目标进行攻击,具有较高的杀伤力和精确度。
定向地雷的原理主要包括感应触发、定向爆炸和目标识别三个方面。
首先,定向地雷的感应触发是其实现定向攻击的基础。
当目标接近地雷时,地雷内部的感应装置会受到外部信号的影响,从而触发地雷的爆炸装置。
这种感应触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压力感应、磁感应、红外感应等。
通过这些感应装置,定向地雷能够及时地对目标进行反应,实现精确的定向攻击。
其次,定向地雷的定向爆炸是其能够对目标进行精确攻击的关键。
定向地雷在受到触发信号后,会通过内部的定向装置来控制爆炸方向和范围。
这种定向爆炸可以通过调整爆炸装置的结构和材料来实现,从而使地雷在爆炸时能够产生特定方向的爆炸冲击波,对目标造成精确的打击。
最后,定向地雷的目标识别是其实现精确打击的重要环节。
定向地雷在感应到目标后,需要通过目标识别装置来对目标进行识别和确认。
这种目标识别可以通过图像识别、声音识别、热能识别等
方式来实现,从而使地雷能够准确地识别目标并进行定向攻击。
综上所述,定向地雷能够实现精确的定向攻击,主要依靠感应
触发、定向爆炸和目标识别三个原理。
这些原理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使得定向地雷具有较高的杀伤力和精确度,能够在战场上发挥重要
作用。
定向地雷的原理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在民用领域中
得到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安全提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说到地雷,恐怕很多读者朋友对于它的认识都来自我国上世纪60年代所拍摄的电影《地雷战》。
其实地雷的历史已经有数百年了,最早的地雷雏形诞生于宋朝,但真正实用化的地雷则出现在明朝,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一书中就有关于这种武器的记载:“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冲土起击”,其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与数百年后的现代地雷没有本质的区别,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可见一斑!地雷家族发展了近500年,其功能已经从最初简单的人员杀伤发展到毒气、燃烧、信号、反坦克等等多种多样。
今天,笔者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地雷家族中一位独特的成员——美国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喜欢军事动作题材电影的读者恐怕对1996年香港拍摄的动作片《飞虎》不会陌生,影片中叛逃的海豹部队为逃脱飞虎队追击,在必经之路上埋设了地雷,造成多名飞虎队员伤亡,这种地雷就是M18A1。
这种武器在美军中经常被称为“Claymore”,原意是指苏格兰阔剑——冷兵器时代苏格兰人曾经使用的一种带护手的双刃重剑,大概美军士兵期望这种武器能象苏格兰阔剑一样横扫一切敌人。
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埋设状态。
其凸起的一面朝向目标可能出现的方向,为便于识别,此面带有突起的文字:“此面向敌”。
正在布设M18A1地雷的美军士兵源起与发展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纳粹德国的武器专家休伯特·沙尔丁(Hubert Schardin)和匈牙利人米斯奈(Misznay)几乎同时发现,在一块带弧度的钢板后引爆炸药,炸药在起爆时大部分冲击力垂直作用于钢板上,爆炸过程中钢板凹面就会形成一个高速侵彻体,其破坏能力非常惊人。
当时人们将这个发现命名为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Misznay-Schardin effect)。
休伯特·沙尔丁利用该原理设计了一种定向地雷,不过还没等他的设计投入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
伴随着纳粹德国的迅速崩溃,这项技术最终流入当时的同盟国手中,但战后相对和平的环境使得该技术暂时被束之高阁。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用这句话来形容休伯特·沙尔丁的设计也很贴切,因为数年后爆发了举世瞩目的朝鲜战争,使得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原理很快在战场上得到了应用。
为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
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联合打击下丢城失地,节节败退,特别是志愿军的夜袭战和穿插包围,让美国士兵们惶惶不可终日,担心神出鬼没的志愿军战士会突然杀到他们的阵地上。
为了固守阵地、挽回失败局面,“联合国军”阵营迫切希望能得到一种可由单兵携带并使用的有效武器,重量轻、结构简单的反步兵地雷因此成了各国武器设计师眼中的香饽饽,但传统地雷不能很好满足需要,于是有人想到了休伯特·沙尔丁设计的地雷,加拿大人手脚比较快,没多久就设计生产出一种名为“phoenix”的地雷,这种地雷成功地应用了“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原理,结构也颇为简单,通过引爆装在钢板后的炸药,使其破碎产生破片,从而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
但由于未采用预制破片技术,地雷爆炸后所产生的有效破片太少,只能在20-30米左右的距离杀伤敌人,而且这个家伙过于笨重,单兵携带有点勉为其难,因此没能满足设计要求,但饥不择食的加拿大军队还是采购了一些用于阵地防御。
不久,与加拿大人蹲在同一战壕里的美国人也对这项技术发生了兴趣,从加拿大人手里弄了几个回去研究,希望通过改进原始设计,得到一种体积更小杀伤威力更大的反步兵定向地雷。
数年后,美国人的努力才有了结果——虽然慢了半拍,但美国设计师诺曼麦·克劳德(Norman MacLeod)的成果显然更加实用,这种实验型号为T48的地雷以钢珠代替了钢板,使其有效杀伤破片大大增加,有效杀伤距离与加拿大的“phoenix”地雷相当,同时雷壳材料由钢改成了塑料,使其重量大大减轻了,只有1.1千克重,单兵就可以携带和布设。
T48地雷的优异表现打动了美国国防部的采购官员,很快进入了美军的装备序列,并被正式命名为M18反步兵定向地雷。
根据军方的要求,批量生产的M18反步兵定向地雷做了一个小小的改进——在雷体上增加了一个瞄准孔,使得地雷布设时更加简单方便。
学术界公认M18就是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反步兵定向地雷。
实验场上的M18A1但设计师们并没有因为M18地雷性能优异而停滞不前,军方也不断提出更苛刻的改进要求,根据部队使用中的反馈情况,改进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当时部队对M18地雷的不满有几点:威力偏小,在30米左右的射程上不足以覆盖较大的面积;电池盒使用不便,干电池不便保存,时间一长容易“跑电”,致使电压不足,有可能无法引爆地雷,同时其电压不足以支持同时起爆数枚地雷;塑料雷壳强度不足,容易破裂。
经过4年努力,改进型号M18A1于1960年正式定型并装备部队。
与原型M18比较,M18A1堪称完美,军方反馈的各种不足都有了满意的解决方案。
对于威力问题,设计师们的解决方案是用威力更大的C4炸药代替了原先的TNT炸药,并将药量增加到680克,从而保证了钢珠有更高的速度和更大的杀伤面积。
而针对电源问题的解决方案是,除了兼容原先的电池盒,还增加了一个M57脉冲点火机,后者其实是个小型发电装置,连续按压操作手柄3次,就能产生3V的电压,足以引爆地雷中的电雷管。
同时增加的还有一个可谓神来之笔的增压装置,当脉冲点火机和增压装置组合使用时,其电压就能保证同时引爆数枚地雷的需要。
至于壳体,M18A1改用了由玻璃纤维增强的聚苯乙烯塑料,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意外破裂,而且重量也没有超出军方规定的上限。
M57脉冲点火机已经连接好的M57脉冲点火机和增压装置结构与使用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阔剑”地雷的结构吧!从外观上看,M18A1地雷只是一个简单的圆弧形塑料盒子,长216毫米,高86毫米,厚35毫米,总质量1.6千克。
瞄准孔位于雷壳的上方,瞄准孔两侧为雷管室,并配有防潮的雷管室塞。
为了方便布设,其雷壳下方装有两对剪刀形的简易支架。
真正的奥妙隐藏在雷壳内,雷体正面装有700枚总重650克的钢珠,而背面则是680克的C-4炸药。
一旦地雷引爆,在其正面60-120度角范围内,如雨点般密集的钢珠能有效杀伤50-100米范围内的敌人,破片甚至能飞散到250米以外。
在其有效杀伤范围内,无论敌人是站立还是卧倒,都很难逃脱这700枚钢珠所形成的“钢雨”。
M18A1内部细节。
上方是朝前一面,固定有大量杀伤钢珠,上方的两个银白色物体是雷管。
下方是雷体的背面,带有突起的“背面”字样。
M18A1地雷的组成部分还包括了一个脉冲点火机、一个增压装置、电雷管和约91米的导线和一个帆布携行袋,携行袋内有一张使用说明书,即使以前没有使用过M18A1地雷的士兵也很容易通过说明书学会如何使用。
携行袋分成两部分,一半装地雷,另一半装着点火机、增压装置、电雷管和导线。
M18A1地雷的全套组成部分携行袋正面携行袋内图文并茂的说明书M18A1地雷可以人工操作引爆,也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拉发、绊发、压发发火具引爆,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数枚地雷并联成一个地雷阵。
人工操作引爆时,首先要将地雷底部的支架打开,正面向敌,然后拧开雷管室塞,装上电雷管,将电雷管的脚线从雷管室塞顶部的导线孔中引出,之后将导线与电雷管的脚线连接好,再接到脉冲点火器上。
如需同时引爆数枚地雷,还要在M57脉冲点火器上安装增压装置。
通过雷壳上方的瞄准孔来调整地雷的射向,这时一般可以在地雷前方50至55米处立一根相当于成年人身高的标尺作为瞄准目标。
布设完毕后,再对地雷加以适当的伪装,但用于伪装的物体不能妨碍钢珠的飞散。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地雷后方16米距离、120度角范围内为危险区域,因为地雷爆炸时雷壳碎片会向后飞散,操作手和己方人员不能进入该区域。
当敌人进入有效射程后,操作手必须先打开M57脉冲点火器操作手柄中保险夹(向后掰开即可),然后快速按动操作手柄3次,就能引爆地雷。
必要时,M18A1地雷也可以用胶带固定在树干或其他物体上,甚至能布设在水中,其优异的防潮性能可以保证,即便在盐水中浸泡2个小时,仍可正常使用。
如使用各种拉发、绊发、压发发火具引爆,须将电雷管换成普通雷管并以导爆索连接,导爆索的另一端连接至发火具上即可。
M18A1的布设方法灵活多变,使敌人防不胜防。
按美军的布雷规范,雷场一般按三角法或直线法布设。
按前法布设时,通常设置成绊发雷,每组有3个呈三角形布设的绊发雷。
整个雷场由多个地雷组构成。
如按直线法设置时,一般使用压发雷,成行布设,每行设置 1~4个地雷,相互间的间隔约1.8米。
而M18反步兵定向地雷的布设则比较灵活:既可以布设在阵地正面,对冲击之敌予以正面杀伤;也可以布设在阵地侧面,对敌人侧翼进行打击;这样的布设方法可以保证覆盖其他步兵武器无法覆盖的死角。
利用树干布设的M18A1地雷1960年代美军入侵越南,同时也将M18A1地雷带到了越南战场,并有广泛使用。
如1965年11月发生在越南中部的德浪河谷战役,美军在此战中验证了M18A1地雷的实战性能。
当时美军第7骑兵团2营乘坐直升机机降至德浪河谷,没想到他们已经进入了越南人民军的包围圈中。
毫无戒备的美军在短时间内被兵力占优的三个团人民军分割成几股包围起来,只得不依托地形就地顽抗,以等待大部队的救援。
其中一小股被围美军以M60机枪持续火力压制着人民军的冲击,但没过多久,M60机枪因连续射击时间太长出现枪管过热,趁着美军机枪手更换枪管的间隙,人民军战士已迅速接近阵地前沿。
千钧一发之际,一名美军士兵引爆了预先埋设的M18A1地雷的点火机,一排“钢雨”向应声飞去,冲在最前面的人民军战士全部被打倒在地,美军机枪手乘机换上备份枪管,继续射击,最终逃脱了被全歼的命运。
仿制和改进型号M18A1地雷在越南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也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前苏联、以色列、瑞典、越南等许多国家纷纷仿制或引进,甚至连游击队和恐怖份子也在用各种方法自制土定向雷。
伊拉克反美武装自制的土造定向杀伤雷我国仿制的M18A1于1966年定型,因此命名为66式反步兵定向雷,其结构、威力、使用方法均与原品相同,但中国生产的66式反步兵定向雷上增加了一个独特的延期引信装置,该装置为我国独创,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上都没有。
该引信的独特之处在于不需要电源,直接将普通雷管装入地雷的雷管室,然后装上延期引信,使用前拔掉保险销,将引信外套筒转动90°,引信即发火,延时5-8秒后起爆。
66式反步兵定向雷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深受部队官兵欢迎。
如1984年7月12日的“142”高地战斗中,战斗英雄李海欣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连续引爆两枚66式反步兵定向雷,将试图冲上“142”高地的数十名越军炸死,这次战斗整整持续了9个小时,敌人始终无法跨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