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错事故登记本

合集下载

差错事故登记制度

差错事故登记制度

差错事故登记制度一、目的为加强医院差错事故的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差错,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合法权益,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科室在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差错事故的登记、报告、分析和处理工作。

三、差错事故的定义本制度所称差错事故,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因医务人员的操作失误、诊断错误、治疗错误、药品使用错误、护理错误等原因,给患者造成的不良后果。

四、差错事故的等级划分差错事故分为一般差错、重大差错和医疗事故。

具体划分标准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差错事故登记1.各科室应设立差错事故登记本,由专人负责登记。

2.差错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组织相关人员调查核实,并在24小时内填写差错事故登记本,详细记录差错事故的经过、原因、后果及采取的补救措施等。

3.差错事故登记本应妥善保存,便于查阅和审查。

六、差错事故报告1.差错事故发生后,科室负责人应立即向医务科报告,并根据情况向院领导报告。

2.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并根据需要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重大差错事故和医疗事故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七、差错事故分析与处理1.医务科应定期组织对发生的差错事故进行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2.对发生的差错事故,应根据事故等级和性质,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批评教育、经济处罚、暂停执业、取消执业资格等。

3.对严重差错事故和医疗事故,应开展责任追究,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八、差错事故防范与教育1.医院应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医院应加强医疗差错事故的防范,通过完善工作流程、加强环节控制、提高信息化水平等手段,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率。

3.对发生的差错事故,应组织当事人和相关人员开展案例分析,从中吸取教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浙江财经大学教学事故分类与等级表

1.浙江财经大学教学事故分类与等级表
3
因教师原因遗失学生作业造成不良影响。
3
A8
未按学校规范要求和程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
3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明显抄袭痕迹且未及时纠正。
3
A9
教师上课时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特殊情况除外)。
2
A10
故意泄露考题。
1
考试试题与前3次(含)基本相同或A、B卷基本相同。
2
考试试题与前3次(含)雷同情况超过1/2或A、B卷雷同率超过1/3。
3
无特殊原因,未按规定时间报送教学管理材料,延误学校工作进程。
3
B4
未按规定时间制订课程表或排课出现严重失误,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2
因排课或调度不当造成冲突,未能及时妥善解决。
3
因通知错误,造成局部教学秩序混乱。
3
B5
私自向学生推销非指定教材或用书。
2
无特殊原因,在开学一个月(含)后仍未将教材准备到位,或错订、漏订教材,影响正常教学。
3
未经学校批准,擅自请他人代为监考。
3
监考人员或阅卷教师在评定成绩前丢失学生试卷。
2
监考人员擅自延长或缩短考试时间。
3
监考人员在监考时使用通讯工具。
3
A12
教师在评定、报送学生学习成绩中弄虚作假,造成恶劣影响。
1
教师在评定学生学习成绩中擅自提高或降低学生的考试成绩。
2
无考核记录,随意给定学生平时成绩。
3
试卷严重出错致使考试无法进行。
2
试卷出错影响学生答题。
3
试题份量严重不足致使考试在规定时间一半之内结束。
3
未按照课程考核有关规定擅自更改考核方式。
3

护理不良事件差错、事故的分类及评定标准(参考)

护理不良事件差错、事故的分类及评定标准(参考)

护理不良事件差错、事故的分类及评定标准(参考)护理不良事件,是护理管理者最常见的困扰。

我们应平台粉丝要求,给大家分享一篇相关护理事故、护理差错的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一、差错、事故的分类及评定标准根据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分为两类: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为责任差错、事故;由于设备条件或技术水平所限而造成的为技术差错、事故。

差错和事故的区分主要根据其性质、后果的轻重不同而确定。

(一)事故凡在护理工作中,由于不负责任,不遵守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作风粗暴或业务不熟悉而给病人带来严重痛苦,造成残废或死亡等不良后果者。

(护理事故为护理工作的红线,一旦踩线,即予辞退,并按医院个案追究规定承担事故的经济损失和法律上的刑事责任)。

1、事故等级分类一级事故:由于护理人员的过失,直接造成病人死亡者。

二级事故:促使病人死亡或造成残废者。

三级事故:造成轻度残废或严重痛苦者。

2、责任事故范围(1)对急、危重病人住院,借故推诿,片面强调条件(含制度)拒收入院,失去抢救时机,导致病情恶化或死亡者。

(2)擅离职守、工作失职、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3)护理人员工作不负责任。

交接班不认真,观察病情不细致,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以致失去抢救机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4)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而打错针,发错药,输错血液;护理不周到,发生严重烫伤或Ⅲ度褥疮,昏迷躁动病人或无陪伴的小儿坠床,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5)对疑难问题,不请示汇报、主观臆断,擅自盲目处理,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6)延误供应抢救物资、药品,供应未灭菌的器械、敷料、药品,或因无菌操作不严而发生感染,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7)不掌握医疗原则,滥用麻醉药品,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8)手术室护士点错纱布、器械,因而遗留在体腔或伤口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9)查对不严,抱错婴儿,引起医疗纠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者。

(10)助产工作中,不认真观察产程进展,违反技术操作规程或婴儿娩至厕所、地上、床上等,造成会阴Ⅲ度撕裂或损伤主要器官,造成功能障碍或产妇、婴儿死亡者。

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本

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本

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本医疗差错事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保障医疗安全,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016年发布《医疗事故调查与处理条例》,规定了医疗事故的分类与等级,并强调了医疗事故的统计和记录。

为了更好地记录和管理医疗差错事故,医院设立了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本。

登记内容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本的登记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本信息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2. 事故情况包括事故发生的起因、过程、对患者的危害、应急处置措施以及事故的后果等。

3. 处理情况包括事故调查处理的结果、处理意见、针对此类事故的改进措施、责任追究等。

使用方法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本采用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形式。

1. 电子版医院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使用的医疗差错事故电子登记本。

在保证数据保密安全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可使用电脑或智能终端登录,快捷、高效的信息录入、管理和查询等工作。

电子版可设定不同级别人员的权限,加强数据管理的安全性。

2. 纸质版医院在各诊治区域分别设立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本。

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由现场医护人员进行记录,并及时上报至医院的安全管理部门以及相关领导。

医院安全管理部门进行系统分类汇总,并及时报送给卫生监督、纪检监察等部门。

推广与建议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本是医疗安全管理中关键的工具之一,也是协同整个医疗行业共同提高医疗安全质量的重要措施。

为了使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本工具更加实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立体化建设:针对不同的医院,制定不同规模的登记本。

同时,建立电子版与纸质版的结合使用,提高登记本信息的实效性。

2.技能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操作规范、数据填写准确性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医护人员对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本的认识和使用。

3.安全保密:应该制定规范和完善的安全措施,确保登记本的安全与保密性,避免泄露。

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本作为有效、实用、便捷的工具,在医疗安全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与分类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与分类

(一)定义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非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分为可预防性不良事件和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相关等级概念1. 护理不良事件一般分为事故、差错(一般差错、严重差错)、护理缺陷三个等级。

( 1 )医疗(护理)事故: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 2 )护理一般差错:是未对患者人身造成影响,或对患者有轻度影响,未产生不良后果者。

( 3 )严重差错:由于护理人员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

( 4 )护理缺陷: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某一环节有错误,但被发现后得到及时纠正,未在患者身上发生不良后果。

2. 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四个等级(中国医院协会分类):警告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和隐患事件。

( 1 )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 2 )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 3 )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

( 4 )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三)护理不良事件类型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

2. 诊断或治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医疗事件。

3. 严重药物或输血不良反应。

4. 因医疗器械或医疗设备的原因给患者或医务人员带来的损害。

5. 因医务人员或陪护人员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6. 院内感染。

7. 门急诊、保卫、信息等其他相关不良事件。

(四)不良事件常见原因1. 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

差错,事故等级报告制度

差错,事故等级报告制度

差错,事故等级报告制度一、目的为加强医院差错、事故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科室在医疗、护理、药剂、医技等各项工作中发生的差错、事故报告及处理。

三、差错、事故等级划分(一)差错1. 一般差错:对患者影响较小,未造成患者损害,经及时纠正可避免后果加重的差错。

2. 重大差错:对患者影响较大,造成患者损害,经及时纠正仍无法避免后果加重的差错。

(二)事故1. 一般事故:对患者造成一定损害,经及时处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故。

2. 重大事故: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经及时处理仍无法挽回严重后果的事故。

四、报告程序(一)差错、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二)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本科室护士长、科室主任报告,并根据事故等级向医务科、护理部及相关职能科室报告。

(三)医务科、护理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调查、核实,并根据事故等级向院领导报告。

五、处理措施(一)对一般差错,由科室负责人组织当事人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并在科室内部进行通报。

(二)对重大差错,由医务科、护理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

(三)对一般事故,由科室负责人组织当事人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并向患者或家属解释、道歉。

(四)对重大事故,由医务科、护理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向患者或家属解释、道歉,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六、登记、归档(一)各科室应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及时登记发生的差错、事故,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当事人、经过、原因、后果及处理措施等。

(二)差错、事故登记本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归档,保留三年。

七、培训与教育(一)医院应定期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差错、事故防范及处理知识的培训。

(二)各科室应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差错、事故防范及处理知识的培训。

教学事故的分类与级别

教学事故的分类与级别
管理人员未按时准备好教师上课所需教具、实验材料等,影响教学效果

65
教室或其它教学活动场所卫生状况差,未能按规定清扫和整理,造成不良影响

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表
海南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表
责任人姓名
所在单位
事故发生时间
200年月日
事故发生地点
教学事故内容:
责任人所在单位对事故级别初步认定及处理意见:
负责人签字:
Ⅱ或Ⅲ
44
管理人员由于工作疏忽,造成学生成绩登记严重失实
Ⅱ或Ⅲ
45
教学管理人员丢失学生原始成绩,造成严重后果
Ⅱ或Ⅲ
46
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本单位所发生的教学事故有意隐瞒不报,造成严重影响
Ⅱ或Ⅲ
47
因排课、排考不当造成教室冲突,或造成无教师到岗上课,未能在接报15分钟内及时处理。

48
教师已办理停调课手续,但管理人员未能及时通知学生,影响教学秩序

23
任课教师及其他有关人员考前泄露试题

24
试题有严重错误,造成考试延误、中断或失效,影响考试正常进行
Ⅰ或Ⅱ
25
考试现场发现试卷未准备好,致使考试无法进行
Ⅰ或Ⅱ
26
监考、巡视人员无故缺席
Ⅰ或Ⅱ
27
监考、巡视人员暗示考试内容,为学生作弊提供方便或者姑息、纵容、袒护学生作弊
Ⅰ或Ⅱ
28
监考、巡视人员违反规定在考场中使用手机

10
超过规定时间提交教学进度表达2周

11
任课教师穿背心、拖鞋上课(必须穿背心、拖鞋上课的场合除外)

第二类实践教学
序号
事故
等级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与分类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与分类

一、护理不良事件(一)定义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非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分为可预防性不良事件和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相关等级概念1. 护理不良事件一般分为事故、差错(一般差错、严重差错)、护理缺陷三个等级。

(1 )医疗(护理)事故: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2 )护理一般差错:是未对患者人身造成影响,或对患者有轻度影响,未产生不良后果者。

(3 )严重差错:由于护理人员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

(4 )护理缺陷: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某一环节有错误,但被发现后得到及时纠正,未在患者身上发生不良后果。

2. 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四个等级(xx医院协会分类):警告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和隐患事件。

(1 )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xx功能丧失。

(2 )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3 )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

(4 )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三)护理不良事件类型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

2. 诊断或治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医疗事件。

3. 严重药物或输血不良反应。

4. 因医疗器械或医疗设备的原因给患者或医务人员带来的损害。

5. 因医务人员或陪护人员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6. 院内感染。

7. 门急诊、保卫、信息等其他相关不良事件。

(四)不良事件常见原因1. 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